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兩課時)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兩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3K 次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兩課時)

⒈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於求成;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

⒊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法學法】

通過整體通讀、朗讀、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收集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⒈出示課題:寓言兩則

什麼是寓言?(寓言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或“是指通過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道理或諷刺某種人或事的文學作品。”可以簡化爲:寓言是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

⒉課題中的“寓”“言”“則”何意?(寓:是寄託、包含之意。言:語言、道理。則:篇、條,它和我們常說的“日記兩則”“新聞兩則”中的“則”意思一樣。)

二、揭示《揠苗助長》

⒈課件播放故事:理解課題,瞭解故事。

⒉理解課題:

揠苗助長:揠:拔。苗:禾苗。助:幫助。長:生長。其意是:用拔苗的辦法幫助禾苗長高。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叫好心辦壞事。)

⒊簡介故事出處

⑴《揠苗助長》選自《孟子·公子小丑上》,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裏拔,結果是禾苗夠枯死了。

⑵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戰國時鄒國人(現在山東鄒城市),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

的書,共7篇。

三、整體感知

⒈自讀課文

思考:這則語言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⒉學習生字

⑴藉助拼音,自讀課文

⑵認讀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層次

第一層(1)講有個人巴望禾苗長高。

第二層(2)講他想了個辦法,並按自己想的去做。

第三層(3)他自誇力氣沒有白費,禾苗長了一大截。

第四層(4)講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感悟內容

(注:可按分析法講:爲什麼會枯死?;爲什麼“拔”;爲什麼“巴望”?。從果到因講,找出邏輯關係。)

⒈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

⑴種田人看到禾苗幾乎沒有長高時,心情怎樣?將描寫他心情的詞句畫出來。隨機理解“巴望”和“焦急”。

出示重點句子體會:

他巴望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

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⑵給“巴望”換個詞語?(盼望)他巴望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在巴望?(表現①行動:“天天到田邊去看”“ 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②心理:“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高”。)

師:這裏的“看”“轉”,不是一般的“看”“轉”,是一種“焦急”“巴望”的具體表現。想一想,他每到田裏看到禾苗時,都想些什麼?禾苗真的沒有長高嗎?

⑶指導朗讀:要把那個人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情讀出來。通過“巴望”一詞讀出那個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而“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等詞語,可聯繫“巴望”一詞,在一邊讀一邊做動作中感悟。

⒉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⑴他想了個什麼辦法?爲什麼沒有把他想的辦法寫出來?“終於”說明什麼?(說明那個人想辦法想了很長時間。)

⑵課件演示種田人拔苗個過程。

他是怎樣做的?“急忙”“跑”說明什麼?(心情非常急切)

“一棵一棵往高裏拔”說明什麼?(幹得非常認真。)

“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 說明什麼?(說明那個人拔苗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氣。)

“筋疲力盡” 說明什麼?(人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也作“精疲力盡”。)

⑶指導朗讀:朗讀這一段時要重點讀出“終於”與“筋疲力盡”的感覺。

⒊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麼說的?說明什麼?(得意,對自己的做法很滿意,自以爲想的辦法很高明。)

⑵指導朗讀:要把那個人又累又高興的樣子讀出來。

⒋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⑴結果怎樣?爲什麼會枯死?

⑵指導朗讀:要讀出結果的意外,也可適當帶有嘲諷的語氣。

五、感悟寓意

⒈這個結果是那個人所巴望的嗎?他只巴望什麼?

⒉他這種“把禾苗往高裏拔”是做法是出於好心還是壞心?可結果的?(很糟糕)

⒊爲什麼結果與自己願望相反?(沒有按禾苗生長的規律去做。)

⒋那麼怎樣做才能使禾苗長得快呢?(採取合理地施肥、澆水、適時除草、滅蟲等辦法。)

⒌寓意:(寓意:寄託或隱含的意思。)

《揠苗助長》這則語言故事告訴我們,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揠苗助長》

二、揭示《守株待兔》

⒈課件播放故事:理解課題,瞭解故事。

⒉理解課題:

守株待兔:守:守住。株:樹樁。待:等待。其意是:守在樹樁旁邊等待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比喻做事如果存在僥倖心理,希望不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意外收穫,結果只能是一無所得。

⒊簡介故事出處

⑴《守株待兔》選自《韓非子·五蠹》,講的是古時候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了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守在樹樁旁邊等着,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⑵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荀況的'學生。他總結了法家在長期變法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繼承了荀況的唯物主義哲學,爲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提供了較系統的理論。著作有《韓非子》。

  三、整體感知

⒈自讀課文

思考:這則語言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⒉學習生字

⑴藉助拼音,自讀課文

⑵認讀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層次

第一層(1)講種田人看見一隻野兔撞死在樹樁旁。

第二層(2)講種田人是怎麼想的。

第三層(3)講種田人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四、感悟內容

(注:可按分析法講:莊稼爲什麼會全完了?;他爲什麼不幹活?;爲什麼等野兔?。從果到因講,找出邏輯關係。)

⒈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

⑴種田人看到野兔是怎樣撞死的?抓住“竄出來”和“不知怎麼的”兩詞理解。課件演示兔子“竄”出來的情景。

“竄”說明什麼?(“竄”在這裏是“逃”“亂跑”之意。說明野兔一受到驚嚇,驚慌失措地跑出來。)

這隻野兔爲什麼會突然“竄出來”呢?知道原因嗎?(“不知怎麼的”)爲什麼沒有告訴原因?(與主題無關,所以不用交代。)“不知怎麼的”說明什麼?(沒有弄清野兔撞死的原因。可想:這是一個以外的偶然的現象。)

⑵想象野兔撞死的原因?(或許是遇到獵人而受驚,或許碰上猛獸而倉皇逃跑,慌亂中撞在樹樁上喪了命。)

⑶指導朗讀:通過“竄”“忽然”讀出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

⒉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⑴默讀,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隻野兔的?(白撿)指名讀有關語句。

⑵他撿到野兔後,心裏是怎麼想的?

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撿到一隻野兔,那該多好啊。(齊讀)

爲什麼會這樣想?說明什麼?(因他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隻死兔,他還想不費力氣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說明存在僥倖心理。)

⑶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爲什麼?

⑶指導朗讀:要讀出那個種田人“白撿”到野兔後“樂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撿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勞而獲,心存僥倖”的錯誤。

⒊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麼做的?這種想法正確嗎?爲什麼?(前邊那隻野兔撞死是偶然現象,不可能再有野兔撞死在這裏了。)

⑵他認爲自己的想法對嗎?爲什麼?(他把這種偶然現象,當成必然現象,也就是說種田人錯就錯在:他把野兔撞死在樹樁上這一件極偶然的事情看成是會不斷髮生的事情。)

⑶結果怎樣?

⑷指導朗讀:可帶點嘲笑的口吻。

  五、感悟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