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5篇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9K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5篇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1

目標:

1、熟讀成誦;

2、品析蓮的形象美;

3、感悟詩人的品德

設想:讀析品分四塊推進

課時:一課時

程序:

一、課前預習:熟讀課文,並閱讀課文註釋及練習

二、導入:教師檢查對詞義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虛詞和若干實詞

三、分四塊推進

(一)朗讀

1、備讀:要求暢讀五分鐘,每個人都必須講出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個原因。

2、學生盡情朗讀

3、課堂發言:如:散句與駢句的交錯運用,長句短語的錯落有致,敘述、描寫、議句的熔爲一爐、疑問句、感嘆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簡意豐,文筆搖曳多姿,誦讀起來格外舒暢。

(二)析讀

1、學生帶着問題繼續誦讀課文

2、教師出思考題:

①全文的主體形象和陪襯形象。(蓮——菊和牡丹)

②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了蓮的形象。(作者從生長環境方面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面,寫了蓮的清高。)

③文章怎樣表現了蓮的品質。(文章表現蓮的高潔品質,從三個方面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

(三)講讀

對課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主要內容有:

1、直接寫蓮花的句子,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贊蓮花,又是句句贊君子,既是描寫,又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狀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狀物意在讚頌君子的品德,言志則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讀和背讀

課末留幾分鐘時間,學生自行完成。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周敦頤的文學常識;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理解駢散結合的句式特點,掌握襯托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結合蓮、菊、牡丹的象徵意義,體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4、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體味周敦頤的人格魅力,做一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3.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自然爲我們創設了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它用用萬紫千紅的花來爲我們渲染了一個清新的綠色世界。正因爲有花,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所以,人們都非常愛花,並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可以說,描寫花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鍾,併爲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愛蓮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論說一下喜愛蓮花的道理。“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道理,也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來論說道理。《愛蓮說》屬於後一種。

2、作者:周敦頤(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人。歷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職。晚年在廬山蓮花峯下建書堂講書。世稱之爲濂溪先生,卒諡元。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3、《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頤於熙寧初年(1068)擢爲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於府治東側開闢一塊四十餘丈寬長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先生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後來,人們便把蓮池譽爲“愛蓮池”,至今,星子縣還有它的遺址。

4、學習生字:

蕃(fán)頤(yí)濯(zhuó)淤(yū)漣(lián)

蔓(màn)褻(xiè)噫(yī)鮮(xiǎn)有聞

5、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古漢語知識:

1、詞類活用:

(1)、不蔓不枝(名詞“蔓”、“枝”受否定副詞“不”修飾,用做動詞。)

(2)、香遠益清(形容詞“遠”充當“香”的謂語,用做動詞:遠播。形容詞“清”受副詞“益”修飾,用做動詞:顯得清幽。)

2、古今異義詞:

宜乎衆矣(宜:當。這裏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今常用義爲:合適;應當。)

3、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2)、倒裝句: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3)、省略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濯”後面均省略介詞“於”,前者相當於“從”,後者相當於“在”。)

四、教師小結:

《愛蓮說》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爲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本篇文章言簡意豐,文筆搖曳多姿,講究散句和駢句的交錯運用,讀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讚美過它,並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徵,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愛”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說”在這裏指什麼?“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跟現代雜文頗爲相似,“愛蓮說”的'意思是“論說喜歡蓮花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指名讀課文。

2、理清條理:

第一段主要從蓮花的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等方面描寫它的形象,表明自己“獨愛蓮”的原因。開頭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番”總說花的可愛。然後分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及其原因,表明作者對花的喜愛與衆不同,中心明確。

第二段,揭示菊、牡丹、蓮花的象徵意義。以花喻人,在對愛菊者、愛牡丹者的品評中,慨嘆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三、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3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握作品的主題,理解本文運用“託物言志”和“正反襯托”的藝術特色。

2、通過品味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學習重點:

“託物言志”和“正反襯托”的藝術特色。

三、學習難點:

如何理解作品寫菊與牡丹的用意和作者爲何對蓮花的情有獨鍾。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由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導入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出示課題,創設氛圍

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們要反覆誦讀,在誦讀中品味欣賞。

二、反覆朗誦,整體感知

1、自由誦讀,注意生字詞的準確讀音。

2、學生朗讀,檢測自讀效果

3、老師範讀,聽配樂朗誦,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情感。

三、分組自學,交流討論。

1、分組自學要求:①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全文。

②不懂之處,互相討論。

2、彙報自學情況,不懂之處,舉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檢測練習

1)、選出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

諡蕃濯蔓褻漣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選出解釋正確的一項

A、蕃(多)濯(洗滌)褻(親近而不莊重)

B、染(沾染)妖(美麗而不端重)亭亭淨植(植物)

C、焉(助詞)鮮(新鮮)宜(應該)

D、噫(嘆詞)亭亭(聳立的樣子)不蔓不枝(樹枝)

3)、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與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

例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隱逸者也

B、水陸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見

D、馬之千里者

4)、翻譯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賞析,把握主題

1、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出了蓮花怎樣的特點,反映了蓮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自由討論)

角度特點品質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潔身自好

形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植品行端正

味道香遠益清美名遠揚

(以上問題與表格打在屏幕上,並配以出水荷花的圖片)

2、作者表面寫蓮,其實意在寫人,贊蓮目的是贊人,這種手法是什麼寫作手法?

——託物言志。綜觀全文,似句句寫花,而意不在花;通篇無人,卻字字寫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蓮自況,以蓮的清逸來比喻君子的美德和節操。

3、作者除了寫蓮花外,還寫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幾處寫到?

——共有三處提到,請學生朗讀。

A、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

B、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陶淵明——菊——隱逸者——鮮有聞

予——蓮——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貴者——宜乎衆

①、爲什麼說菊是花之隱逸者?陶淵明爲何對菊情有獨鍾?

——因爲菊花不與百花爭豔,而在百草凋零的季節裏傲然凌霜,獨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羣索居、隱遁山林的隱士的象徵。

陶淵明一生清廉,爲官多年,最後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複雜的宦海中掙脫出來後,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淵明的畫像)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他遠離污濁的官場、喧囂的塵世,歸隱田園後的悠然自得、閒適恬淡的隱居生活。

②、爲什麼說牡丹是富貴者的象徵?世人甚愛牡丹反映了人們怎樣的生活態度呢?

——因爲牡丹絢麗濃豔,國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華貴的象徵。唐朝初期,特別推崇牡丹,把它視爲珍品,譽爲國花。到貞元時,對牡丹的賞玩,更成爲盛行長安的風氣。暮春時節,車水馬龍,權貴們不惜高價爭相購買。這在古書裏不乏記載: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劉禹錫《賞牡丹》

“三條九陌花時節,萬馬千車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圖片)

這些詩文都描寫了自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的空前盛況,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貴、驕奢淫逸的庸俗世風。作者用“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③、作者爲什麼不愛菊花、牡丹,而偏愛蓮呢?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呢?

——(可讓學生聯繫周敦頤的生平事蹟來分析)

4、作品寫蓮的同時,還寫了菊與牡丹,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襯托蓮的潔身自好,用牡丹的絢麗濃豔從反面來襯托蓮的質樸、自然。通過這不同角度的襯托,從而突出蓮花的高潔,烘托了文章的主題。

五、歸納小結藝術特色

A)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襯托,突出主題

六、再次齊讀,加深理解。

七、拓展閱讀,遷移訓練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4

教學目的

一、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賞能力和對其文化內涵的領悟能力。並培養創新能力。

二、 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學方法

啓發式教學,提問式,講授式等多種方式,結尾運用。

課型:教讀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出示掛圖,提問:同學們!一眼就看出了這是一幅蓮花圖!(學生書前彩圖對照)爲什麼?(根據回答情況適當引導。)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因此深得人們喜愛。它很早就出現我國文人筆下。例如你們書中提到的《詠荷詩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講述了蓮花,他們的作品中,蓮花或與天真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品格的象徵,或被贊爲百美並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可以這樣說,對蓮的喜愛,已成爲我國人民的一種文化心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朝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看他是怎樣讚美並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的。(板書課題)

2、作家作品簡介:提問:(意識學生把書翻到P202)請你們結合書中註釋,說說有關作者的內容?

學生從書中明確後補充: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峯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峯下有溪,也命名爲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補充: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池中呢,建賞蓮亭。作者也是在此賞蓮的時候,觸景生情,寫下了本文。從中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提問:好!那麼就請你們來告訴我,課題中“說”是什麼意思?

解釋:"說"是古文的一種文體。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

初二語文愛蓮說教案5

教學目的:

1、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

2、領會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 3、品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陋室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入:有句俗話叫做“金屋,銀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儘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詩人劉禹錫也自稱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們今天就來參觀一下——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抽學生簡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師補充。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是一篇傳世佳作。

陋室,意爲簡陋的房屋。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爲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內容上有頌揚或鑑戒之意。

三、學生朗讀課文,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1、辨音識字、理解字意:

2、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文。

3、教師範讀或找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其他同學聽讀課文,感知文意。

4、學生根據朗讀提示自由放聲朗讀課文,力求讀出韻味。

四、師生共同研讀課文,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學生齊讀課文。

2、提問: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請一位同學找出句子,並作講解。

學生明確:從山水寫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

提問: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請一位同學找出文句,並作解釋。

學生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但因爲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這裏,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