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馬說》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馬說》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馬說》教學反思一

八年級下冊《馬說》教學反思

作爲語文教師我一直很喜歡上古文,因爲簡單。也因爲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因此更多的時候我所做的也僅僅如此。

前幾天我上了《馬說》,依照慣例我也讓孩子們進行了翻譯,對一些重要的字詞進行了解釋和辨析後,我提了個問題:你覺得作者對千里馬和食馬者的態度如何?爲什麼?你覺得作者分別把他們喻指了什麼人?學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會賞識人才的統治者後,我也簡介了韓愈的人生經歷,也便順理成章的爲他們歸納了一下:千里馬喻指人才,食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忽略了對文章第三段中食馬者形象“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釋)

此後學生在作業本和考卷上對食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爲愚蠢無知的統治者或者是不能發現人才的人。雖然我在其後也多次重新補充分析,也讓孩子們重新探討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別,但依然還有孩子會用錯。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課堂45分鐘內儘可能的把準確的要點傳達給學生,而這種傳達不應該是“灌”,而是基於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理解,關鍵句周到分析後自然得出的結論,否則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爲是篇古文而忽視了這點,扮演了“拔苗助長”的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其精湛的描寫技藝,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繪的典範。

一堂課總是有得有失的,雖然有些不完美的遺憾,但是我們從中收穫的纔是最重要的。相信我會在這之中總結更多的教訓,得到更多的提高。

  《馬說》教學反思二

爲了參加學校教研室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我按初二一班的教學進度,選擇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版教科書8年級下冊23課《馬說》作爲研討課課。提前一個周的時間作準備,終於在3月20日上課了。一節課下來,感覺有喜也有惑。喜的是同學們能夠積極參與,疑惑的是不知如何處理文言文“文”和“言”的關係。

教授文言文時,傳統的教法——教師串講,這勢必會讓學生以聽記爲主而忘記思考,《馬說》這一課篇幅短小,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有能力自己疏通意思。所以同樣,教授這一課的時候我沒有逐字逐句地給學生疏通意思,而是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小組討論,一起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疏通意思,並圈點出有疑問的字句,以便出示在課堂上一起討論解決。這樣就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學生經過思考,也就明白了自己是哪個字還不懂是什麼意思,然後當堂解決,對於這個字的意思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馬說》這一課,學生問題比較多的主要是幾個“其”字、、“之”字的不同的意思,幾個“飼”字的不同讀音和意思。根據學生的疑問,我加以引導,一一解釋了這幾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討論,印象自然深刻得多,記得也牢。這樣既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又解放了老師。但同時也出現了難題,學生的自學畢竟是浮於表面,淺嘗輒止,還有許多知識點學生都以似是而非的態度矇混過去,造成基礎知識的不紮實。

在疏通了文意之後,教學的第三個環節就是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體會作者的感情,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設計了五個探討問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學生們的探討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大的方向上已經把握了,根據文章語句進行具體分析也就不難。而對於“伯樂”“千里馬”“飼馬者”的象徵意義,以及寫作手法的分析,大多數學生都能敏感地說出“伯樂”“千里馬”“飼馬者”的象徵意義,文章採用的是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語文課堂不能是一潭死水,只拘泥於課本決不會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結合課文的主題,我設計了(1)當今社會,“千里馬”一定要遇上“伯樂”嗎?(2)假如你是“伯樂”,你怎麼發現“千里馬”?兩個問題,對於這兩個問題,學生也能從多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有從個體自身努力,發掘潛能來談的,也有從完善社會機制來談的,學生們各抒己見,回答精彩紛呈。可是,由於時間比較倉促,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還是稍顯草率,而且沒有對學生的回答做進一步的點評和延伸。


1.八年級語文《我的母親》同步練習

2.八年級下冊《旅鼠之謎》教學設計

3.初二語文下冊《我的母親》同步習題

4.八下《我的母親》練習題

5.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6.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案例

7.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教學案例

8.胡適《我的母親》課堂實錄

9.八年級下冊課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