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下冊《馬說》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下冊《馬說》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教學反思一】

八年級語文下冊《馬說》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讓學生“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馬說》一文的教學,結合平時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古詩詞感悟:

一、 在誦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體現了誦讀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古詩詞教學,必須首先讓學生在學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調,反覆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最終實現對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

《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爲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因此鬱鬱不樂。鑑於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我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三、創設一定的情景

看過一個《石壕吏》的教學案例,這是一首敘事詩,描述的是安史之亂時官吏捉人故事,教師爲了將官吏捉人時的專橫跋扈及老婦人的哭訴表現的更形象具體,就藉助於讓學生編演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來編、來演,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學生就會以小組爲單位蒐集資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爲了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相互爭論、探究,直到將人物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才罷休,這也正達到了學生深層次感悟詩歌思想的目的。 同樣在《馬說》中我讓學生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並通過採訪演員的方式,就“誰來爲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展開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在欣賞李白的《靜夜思》時若能配以相應的音樂,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感悟會更深刻。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爲學生創建一個濃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學也就不是難事了。

四、 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古詩詞中有很多是詩人借景抒情的,初中詩詞欣賞教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詩化爲一幅畫。 就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時,引導學生找出詩中具體的物象,如藤、樹、鴉、小橋、人家、馬等等,再仔細觀察物象的特徵,如枯藤、老樹、昏鴉等,藉此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用筆或者用語言將他描繪下來。這樣一幅“秋天行旅圖”便能很好的幫助學生對遊子思鄉有所感悟。同樣在《錢塘湖春行》和《春望》的教學案例中,爲了讓學生感知兩首詩描寫的季節有所不同,教師就抓住了 “淺草”和“草木深”讓學生展開聯想,“淺草”草剛長出來的時候,這應該是初春或早春時節,而“草木深”草木生長非常茂盛,自然是晚春時節了。 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拓展思維,對於遠離我們生活實際的古詩詞教學,的確是一妙計。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的精髓,它需要我們細細的去“品”。

 【教學反思二】

爲了參加新課標課堂教學比賽,我按07(4)班的教學進度,選擇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版教科書九年級上冊28課《馬說》作爲比賽課。提前半個多月的時間作準備,終於在第13週上課了。一節課下來,感覺特失敗,原因是什麼呢,結合同事們的評議,我反覆思索,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

這節課的失敗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朗讀教學耗時過多,以致時間不夠用,最後形成拖堂五分鐘的尷尬局面。設計教案時,確定《馬說》一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能夠當堂成誦。因爲這篇課文是初中語文的傳統篇目,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因此,讓學生能當堂背誦,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人才”與“伯樂”的辯證關係。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課文,他們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他們才能夠真正受益。這是教學既定的目標,所以在瞭解了文體和寫作背景之後,我集中時間進行朗讀教學。本計劃花10分鐘的時間,最後竟耗費了十多分鐘,原因何在呢?

二是分析課文時,學生合作探討的時間過長,因爲學生尚未探討出結果,我又不好叫停他們的活動。課堂教學時設計的分析課文的三個問題,難度不是很大,爲什麼學生要費那麼大的勁呢?

對於所教授的學生,我清醒的知道,他們是九年級普通班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只是基礎相對較差,學習能力和學習的自學性都不高。但作爲比賽課,我在提前半個月佈置學生預習的時候,學生表現出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於是我也對學生充滿了信心,就沒有很好的設計預習提要,讓學生憑着經驗走。可能是由於課前預習準備的時間過長,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奮度,到真正上課時,學生已產生了些許厭煩的情緒。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就碰到了幾層阻力。一是有“駢、石、食、見、邪”等幾個字學生讀不準,長時間累積(預習時間過長)的錯誤要糾正兩三遍。二是學生朗讀時的節奏和感情處理得不好,好多地方需要糾正。如此正了讀,讀了正的幾個回合下來,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耗費了。三是難度不大的幾個問題卻要分析探討較長的時間。由此得出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一,不能過早地安排預習。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預習時間過早過長,學生容易產生心理疲憊,從而在真正上課的時候失去了應有的激情。

經驗教訓二,預習時一定給學生布置恰當的預習問題或任務,以作爲學生自學的導向。如果讓學生漫無邊際的預習,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學生隨意地讀讀課文便罷了,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經過查閱更多資料和學習,通過別人的經驗介紹和自身的體驗,我深切體會到佈置學生預習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求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閱讀就是要閱讀文本教材,閱讀課文的註釋,閱讀課後的“練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繫。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要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通讀單元各篇課文,在這過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課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個性來。當具體預習每篇課文,課前的提示及課後的練習均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很好資料,因此是決不能忽視它的作用的。這樣,我們就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瞭解。這就有利於我們日後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理解。而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閱讀要求是不相同的。記敘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或語段,能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而議論文和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就不同了,在做這兩種文體閱讀時就必須先理解掌握它們的文體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和表現特色。

2、查閱。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一篇文章裏,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學生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麼教師就要在佈置閱讀課文的時候,強調學生在遇到的這些問題時用筆劃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註解,那麼閱讀時可以對照註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註釋的問題,那麼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查字典,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這一步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着問題(課文後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並做必要的眉批。如在教學《馬說》前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預習:1、你認爲是先伯樂還是先有馬?2、沒有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命運怎樣?3、作者寫作的意圖緊緊是爲馬鳴不平嗎?如此以來,就不至於在課堂上分析課文時耗費那麼多的時間了。

4、做筆記。在前面閱讀、查閱、思考的三個環節中做好筆記。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強調的就是動筆對讀書的重要性。而實踐證明,做筆記對語文預習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當然,做預習筆記的形式有多種,可在書上做標記、眉批、尾批等,也可準備一本預習筆記本。總之要做到適當靈活。

經驗教訓三,朗讀教學活動不一定集中放在教學環節前部分進行,可以穿插到課堂教學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這課的朗讀教學,當遇到學生把握不好朗讀的節奏和感情的阻力時,可把它穿插到翻譯課文之後進行,這時學生對課文內容比較熟悉,再朗讀時效果一定要好得多。正如張連仲在《朗讀教學的現狀及改進對策》中說到:“抓住指導的最佳時機,即興範讀。教師可在學生對重點句段理解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朗讀慾望時,即興範讀,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進入情境,讀出真情實感。”(摘自“月亮船教育資源網”)

經歷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進步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