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愛蓮說》練習題以及答案

《愛蓮說》練習題以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導語:練習可以幫助同學們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拓展有關課外知識,提高語文水平。下面是《愛蓮說》練習題以及答案,歡迎過來練習和了解。

《愛蓮說》練習題以及答案

一、文學常識

⑴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學家、理學家。諡號“元公”,有《太極圖說》、《通書》、《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託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認爲理學的重要創始人,他提出的“太極”和“無極”等哲學範疇和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體裁是“說”,說,是一種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用來抒發感情,還可以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⑶駢句,相接的兩句話,字數相同,意思相對,叫做駢句。駢句和排比句以外,統稱散句。

⑷《愛蓮說》的寫作特點是:託物言志,立意高遠,巧妙運用襯托和比喻;駢散相間

⑸《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爲: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爲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爲蓮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爲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隱逸者富貴者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讚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思想感情。

二、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漣(lián)枝蔓(màn)

褻玩(xiè)隱逸(yì)頤(yí)噫(yī)

三、解釋重點實詞

甚蕃(很多)陶淵明獨愛菊(惟獨)世人盛愛牡丹(非常)

餘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獨)(表示轉折)(沾染污穢)

濯清漣而不妖(洗滌)(清水)(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香遠益清(更加)(清香)

亭亭淨植(聳立的樣子)(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觀賞)(親近而不莊重)

餘謂菊(我)(認爲)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後鮮有聞(少)宜乎衆矣(應當)(多)中通外直(暢通挺直)

四、成語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從污泥中生出來,卻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環境裏能保持純潔,不受影響。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五、寫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爲“隱士”,把牡丹比作“富貴人”,把蓮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襯托蓮花。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的喜愛與衆不同;第二次襯托表現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慨嘆世上沒有幾個人和自己的愛好相同。

六、結合文意,自擬對聯

⑴周氏愛蓮比君子陶公喜菊勝羣芳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七、填空題。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爲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大名遠揚;”亭亭淨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廉行,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寫作順序是先總後分,含蓄地說明,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體現。

⑶作者開篇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等各方面,賦予蓮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晉陶淵明獨愛菊,結合所學,寫出一句其描寫菊花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曾學過《桃花源記》

⑸文中重在使用襯托的手法:衆多可愛的花是一般襯托,菊和牡丹是重點襯托,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

⑹作者以蓮花自況,表現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

⑺文章前後照應,”予獨愛蓮“和”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照應,”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和”世人盛愛牡丹“一句照應,”宜乎衆矣“的”衆“和”獨“一詞形成反照應。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⑼本文的線索是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爲線索。

⑽短文以蓮爲寫作對象,寫菊,牡丹的目的是:襯托蓮花的高潔可愛。

⑾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二段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應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從句子的用途看,採用了陳述句、反問句、疑問句。從修辭手法看,採用了排比、反問、比喻修辭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蓮“比作君子,那麼作者認爲君子應該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在蓮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⒂第一段的表達方式以描寫爲主,第二段的表達方式以議論爲主。議論,文中”謂“能集中體現出來。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愛蓮說》主要採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作用是開篇記敘引題,寫世態炎涼;繼而描寫,突出形象;卒章議論,在於讚美。抒情貫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從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說愛牡丹的多而愛蓮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愛慕富貴的人多,這句話諷刺的社會世態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貴人,對於世人都貪慕富貴,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視“的情感。

而蓮,作者則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對蓮的”讚美“的情感。

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是對偶和比喻

八、主題思想。

①本文通過對蓮可貴品格的讚美,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既不願象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願象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②《愛蓮說》分段:

第一段,寫“我”愛蓮的原因和蓮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十、用原文回答問題

⑴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⑷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⑸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⑹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⑺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⑼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⑽寫君子行爲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爲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⒁人們甚愛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微斯人,吾誰與歸”意境相同一句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魯迅青年時期在〈蓮蓬人〉中寫道: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它的立意和語言受益於〈愛蓮說〉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⒄隱寓趨炎附勢之風極盛的語句是: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十一、問答題

1、陶淵明爲什麼“獨愛蓮”?

答:因爲菊花在秋天開放,不與百花爭豔,是花中的隱士,而陶淵明也是一位隱士,菊與陶淵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這句話揭示了什麼問題?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並賦予了蓮花哪些品格?

答: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正直,通達事理,行爲方正

風度氣質:“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體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4作者描寫蓮花,爲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表達自己潔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態度,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愛蓮說》一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旨在託物言志。文中牡丹、蓮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麼人?你怎樣看待拜金主義者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愛”?

答:“牡丹”比喻富貴的人。“蓮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對有些拜金主義者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行爲表示鄙夷和厭惡,他們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風日衰的禍根,這種“牡丹之愛”要受到批評和否定。

6、爲什麼人們對“花”的愛好不同呢?兩個“獨”字,有什麼作用?

答:喜愛哪一種花,表明人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氣節。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於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麼?作者對陶淵明的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是不是完全讚賞呢?他也願意隱逸嗎?作者更多的則流露出什麼情感?

答:隱士。不願意,因爲作者讚賞的只是陶淵明這種不苟同於世俗的人格,而對於他的隱逸卻不讚賞,“惋惜”

8、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植”“不可褻玩”的特徵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苟禮,美德廣佈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9、本文所用的修辭有:排比、設問、比喻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

本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菊正襯蓮,用牡丹反襯蓮。文章的最後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10、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爲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意思對即可)

11、從作者對蓮的讚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1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予獨愛蓮”的“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態度?

答:表達了作者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獨字表現了作者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

13、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答: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14、“牡丹之愛,宜乎衆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答: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

15、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答:嘆惋菊花,爲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超然物外,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

讚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濁塵世卻能永葆高潔本色,十分難得。

16、請爲第2段文字作個評註。

答:作者將菊花、牡丹和蓮花一一人格化,賦予他們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過人們對這三種花的不同態度,譏諷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展現了作者品性的高潔。

17、“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從這句話能看出什麼問題?

答:揭示了陶淵明以後的社會風氣,對社會不滿的隱士少了,與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8本文的語言運用上有何特色?這樣有什麼好處?

答:駢散結合。使人讀起來鏗鏘有力,頓挫有致。

十二、拓展延伸發揮題:

1、短文讚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略(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將兩者結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境”的關係)

2、你喜歡哪種花?請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答: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爲歷代文人所喜愛;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潔,堅忍不拔的毅力,卓爾不羣的品格,深深的感動着我,激勵着我。

3、在我們中學生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學生太少,而隨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厭學,淘氣打仗的同學廝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菸,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談出你的想法。

答:中學生應該珍惜易逝的青春年華,努力學習,不要爲將來的遺憾而飲恨終身。

4作者認爲“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答:不同意,我認爲牡丹纔是花中君子,它不爲惡勢力屈服,雖遭貶,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規律開花。嬴得花中美譽

5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後有哪些收穫呢?

答: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託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這篇文章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文字的洗練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們借鑑。

6《愛蓮說》中滲透着幾種人生觀?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的人生觀。

答:三種:1隱逸的人生觀;2貪圖富貴的人生觀;3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觀。談自己的人生觀,只要積極向上,聯繫實際,言之有理即可。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來比喻什麼現象?請你結合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繫現實生活舉例,談談感受。

答:比喻人在渾濁不良的環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象,主觀試題答案自擬。

8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來鞭策自己,談談做人的道理?答:答案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