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一】

八年級下冊《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上《大雁歸來》是在星期二早晨的朝讀課。6:50——7:35一節課,原本打算上完的,結果未完成。

上週六放學後,簡單備了一下課,再沒時間讀課文。今天一上課,問題全都出來了。

用《敬畏自然》中“我們不應該僅僅把生物當作桌上的美味佳餚……”導入,接着談對大雁的瞭解。本來想用一個“家”字貫穿貫穿全文的。從認識“家”,到談自己崇拜的“家”,引出對本文作者倫理家,動物保護主義者的認識。由本文“家”的“學識”“情趣”“精神”來展開課文,帶動全文。最後發散學生思維,自己理想的“家”。

課堂進入第三個重要環節時,讓學生讀課文,找出作者介紹有關大雁的哪些知識點。最大失敗也在此。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讀完課文交流時,學生僅都木無表情,他們感到太難了。我在解讀時,這裏也琢磨了好半天,最後,我自己也是模糊不清。茫茫然,上了講臺。現在想來,是太辜負。

節奏慢。遲疑。學生都一聲不響。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冷清清的課堂。我那樣地束手無策。不知所措。毫無一絲機制。完全不像一個熟練課堂的人。我完全沒有預設,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我該怎樣引導。我也沒想過,學生哪裏的思考會有難度。文章的重難點的把握也沒有。

我們坐在資料室裏,伍老師一邊早餐,一邊給我談了課存在的問題。

一、文章的文體意識不明。本文寓情於敘,寓情於描寫的科普文。應該講清楚。我沒講。因爲備課時,教參上沒有,我就想不到。科普文的寫法很靈活。議論,敘事,抒情和報告文學一樣表達方式多元化。

二、對學情瞭解意識不強。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答,你應該心中有數。伍老師說她坐後面,也沒讀懂什麼。老師自己都要讀那麼長時間,還有教參資料,學生不更難?有些文章思路本來也不清晰。《大雁歸來》思路就很模糊。當你讓讓學生找文中介紹有關大雁的知識點時,學生找不出來,就全是老師自己說自己板書的。

三、啓發性思維過程意識不強。的確,當時學生沒反應,我以爲是學生想不到,就自己說了寫了。伍老師說,學生想不到,你可以提示啓發他們從某段中先找找,引導學生找一處,再讓他們自己找。纔會有獨立思考。

四、問題切入意識不強。問題提的太虛,學生不好回答。你的問題要有預設,學生會怎麼答,心中要有數。問題要靠近學生。

五、文題知識點意識不強。文題上面做文章。《大雁歸來》從“歸來”,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歡情感。

六、臨場機制意識不強。和學生的溝通融合力還很不夠。

七、對知識點的理解意識不強。課文中的“威斯威”的方位地址要搞清楚。在哪?大雁是從那兒來還是到那兒去,大雁從哪兒到哪兒,是是春天去還是冬天去?

大雁的“聯合”力介紹中,一連串的地名,我也沒來得及查清楚。

總之,這節課非常清晰地凸現了我的整個課堂教學問題——文題與文體,問題與啓發,學情與機制,知識點與重難點,時間與內容,都是我應該致力於改進之處。

很清晰地明瞭這是我上得最糟糕的一節課。儘管糟糕之極,但我很喜歡——從來沒有如此清晰地認清自己的問題。

期待我課堂教學的“大雁歸來”!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二】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爲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羣衆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 .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着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着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爲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採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裏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麼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儘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爲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 .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臺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於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爲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爲“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麼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於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 .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後,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後,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三】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後,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並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緻研讀後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後,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爲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環環深入,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現對本堂課進行總結:

1、有充分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佈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2、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參考內容,既是拓寬所有學生的視野,更是對學困生進行有益幫助,他們從課件的內容上感受到了應學習掌握的知識點,又可以幫助其記筆記,平時教師只是一味點撥,板書少量內容,學困生記筆記很困難,多媒體完全解決了這一困難,還節省了大量教學時間,有利於增大課堂容量,讓優生吃個飽,學困生學個好!

3、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在整合多媒體課件時儘量做到將知識性、美觀性、娛樂性容爲一體,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讓全體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學困生樂學,優生更優!

4、在教學過程中,拓展遷移做得不夠好。可以增設寫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交流寫雁的詩詞等環節。


1.八年級語文《我的母親》同步練習

2.八年級下冊《旅鼠之謎》教學設計

3.初二語文下冊《我的母親》同步習題

4.八下《我的母親》練習題

5.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6.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案例

7.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教學案例

8.胡適《我的母親》課堂實錄

9.八年級下冊課文《藤野先生》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