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兩篇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一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兩篇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裏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全文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第二層是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都能關愛他人,人人都能得到社會關愛,人盡其力,貨盡其用。最後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對於這篇文章,教學的重點是:一,誦讀仍居首位。這是一篇名文,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都能背誦,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錄取了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誦讀貫穿始終。在學習完文章之後就能背誦全文。對於這一點,152班做得很好,能當堂成誦,但154班仍得利用課下的時間才能完成背誦,而且默寫還存在很大問題,因爲裏面有特別多的難寫字,如:與、矜、寡……在今後的教學中,尤其是背誦方面,在154班還需積極鼓勵,多想辦法。

第二個教學的重點是:積累各種文言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等。雖然本文課下注釋比較多,但對於學生來說,翻譯還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時,爲了便於學生理解與積累,翻譯也是一個重點。但不強求,一字一句對譯,只求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

第三個重點是體會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的特點,感悟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與願望。在完成好前兩個重點的前提下,第三個就相對容易突破。但對於大同社會的第三個特徵,學生還是不能準確理解與概括。爲了加深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將本文所描繪的社會形態與《桃花源記》中的理想社會進行了對比。

總的來說,對於這篇文章的教學能抓住文言文的基本特點,明確重點。讓學生能學有所獲,但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與討論的時間還是不夠。

 《大道之行也》教學反思二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它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

今天我在八年級15班學習了這篇文言文,現反思如下:

對本課的學習我根據班級的學情和本文的特點,我定了三個教學目標:1、識記重點文言實詞,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2、瞭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並知道他是從哪些方面闡述;3、樹立樂於奉獻、誠實守信、與人和睦相處等觀念。根據這些目標我設計了整體感知、探究討論、拓展延伸三個環節。

一、整體感知部分:

1、我注重學生的反覆讀,各種形式的讀用時大約12分鐘,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爲了讀而讀,誦讀和課文的理解學習分離開了,那讀的目的和效果就沒有了,首先從時間上就影響了探究討論環節的深入開展。應該讓誦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課堂上時時有誦讀聲,並基本達到當堂成誦,在誦讀中培養語感,而且對誦讀也應作具體指導,讓學生會讀、愛讀。

2、疏通文意部分,我發現經過初一一年的訓練,學生已經培養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語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譯,課下注釋基本上都有,教師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譯字句想的太難,可以放手讓學生探究性學習,藉助註釋自主對譯,提倡合作式學習。彙報交流時,以同桌爲單位,一人讀,一人翻譯,以開火車的方式順了一遍。從學生的回答來看,他們掌握並不好,就是照着課下注釋念翻譯,而且還有一點吞吞吐吐,明顯感覺就不太理解。對於重點、難點,教師也應講解透徹,並幫助學生養成積累重點字詞的習慣。正是由於翻譯這一環節落實得不紮實,導致在研讀課文時,對課文內容分析不深,從而對文章主旨體會不透。對於班裏的學生,可採用學生一邊翻譯,老師一邊做好相應的重要文言知識點的板書這一方式,這樣一來,學生對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詞可以有一個直觀認識,同時也對這些要點作了筆記歸納。

3、當堂檢測重點字詞部分,檢測並未讓學生合上書本,即使他們回答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記住了。感覺太浮。

二、研究探討部分:

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針對第二個目標的完成。圍繞“大同”社會的特徵一共提了三個問題:1、什麼是“大道”,什麼是“大同”,什麼是“大道之行”?2、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麼?照應此句的是哪句話?這個問題的設置是爲了分出課文層次,學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基本特徵)這是本文的重點,卻只用了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形式上的小組合作討論之後,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學生起來回答,只是急着從他們的回答中去篩選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從而缺少了對學生的引導,老師的“引”的作用沒發揮出來。對學生回答的評價缺少針對性和藝術性,就用簡單的“不對”“錯了”“嗯~~~很好”等語言來點評。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着老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學生髮言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討這個過程基本採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欠缺了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習慣的培養。

三、拓展延伸部分

還剩下大約五分鐘的時候,這節課匆匆忙忙進入了尾聲。這個部分我設置了兩道題:1、本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嗎?這道題的設置主要是爲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和鞏固。我當時很着急,沒有給學生回顧《桃花源記》的時間,也沒有讓他們小組合作討論,出示題目之後讓他們誰會,誰就回答。有些反應稍慢的同學根本來不及思考,這道題就又過去了。這種拓展是不夠細緻的,只是句子的比較,缺少了對兩篇文章的內容、思想以及寫作手法的比較學習,效率不高。針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我又設置了第2個拓展延伸,結合你自己現在的實際,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學生說了相互幫助,寬容無私,誠實守信。本來以爲這會是本節課的高潮,但學生髮言的興頭還未興起,本節課就在歡快的鈴聲中草草結束了。

整堂課,學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很累卻只是流於形式,收穫甚微。一堂課結束了,我的心情真的挺沉重的,這堂課暴露出的問題都值得我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