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短文兩篇(日,月)》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短文兩篇(日,月)》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3K 次

  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短文兩篇(日,月)》教學反思

《短文兩篇》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所選的散文詩,都是作者由尋常事物激起的心靈之聲。單元導學對這些文章的教學建議是“加強朗讀,注意聯想與想象,瞭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短文兩篇》是充滿意趣的散文詩。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彈琵琶,借“飛蛾”“夸父”“嫦娥”這些意象寓示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種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日》表現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體現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這是由兩篇課文的抒情方式的不同所決定的:《日》是直接抒情,通過議論的語句旗幟鮮明地表達作者的觀點:“寒冷、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而《月》是間接抒情,通過細膩的描寫,傳達婉轉曲折作者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比而言,《月》比較晦澀難懂,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合作探究中設計了兩個問題:

1.對比閱讀,找出兩篇課文的異同;

2.這兩篇文章前後僅隔一天,你能找出作家可能因 《日》中的哪一句話而成《月》的嗎?

毋庸諱言,這節課是爲學校的第二輪展示課而精心準備的。

在實施166動車課堂模式時,我發覺學生在“合作交流”這個環節,存在假合作,不合作、低效的合作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教師還是以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播者自居,在語文課堂上,除了查字典,不允許學生翻看任何資料。

爲了解決這個難題,本節課,我大膽地嘗試: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書和一切可以運用的資源,自主地學習,完成導學案。也許是新奇的緣故吧,學生在自主學習課上,表現的特別活躍積極,有的在查字典,有的查《課文全解》,有的在查電子白板,有的查我的《教參》,有的查我的《頂尖教案》,忙得不亦樂乎!

在這堂課的開始,我讓學生爲今天的展示課寫一句話,寫在前面的大黑板上,這是我的語文課堂從未出現過的,學生顯得有些畏縮,於是我讓膽子比較大、責任感比較強的班長來寫。說實話,我一點也不知道她會寫什麼,但我知道她一定會寫的。只見她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行字:“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真是機緣巧合,這句話就串起了整堂課的三次“開遛”。先是謎語熱身,然後是“誦讀接力”、“小組對抗”、“你說我品”,最後勝出的爲“明星小組”,可以享受小組加五分的殊榮。整節課一氣呵成!

課後評課議課時,校領導對我的教學嘗試給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現在細想起來,這節課需要進一步完善的至少有兩點:

一、自主學習這個環節學生的展示顯得凌亂,原因是學生的自主缺乏一個確定的目標,雖然學習目標已經列在導學案的顯著位置,但在本環節中並沒有明確到位,這樣,既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些“抓瞎”,又造成了展示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現象。整改措施:精心設計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對照學習目標進行學習,展示時,分組按知識點進行展示。

二、合作交流環節的對比閱讀中,教師沒有很好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月》與《日》的比較中沒有提到抒情方式的不同,前者是間接抒情,後者是直接抒情,而這是本單元學習、也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而我在這節課上也疏漏了。主要原因是教學預設不夠充分,結果變成了學生牽着老師的鼻子走。改進措施:教師可以直接把它作爲一個重點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後再展示,作爲突破理解《月》的主旨這個難點的切入口。

這堂課,從表面上來看,課堂是自由、快樂、民主的課堂,但有沒有達到真正的“高效”呢?這不是在一節課上或者課後就能妄下結論的,它需要時間的檢驗和逐步的完善,我也必須保持足夠的清醒與耐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