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初二下冊《8.短文兩篇》日、月課文

人教版初二下冊《8.短文兩篇》日、月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8.短文兩篇

人教版初二下冊《8.短文兩篇》日、月課文

巴金

  日

爲着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於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讚美的。在最後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山谷。爲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爲黑暗的寒冷世界麼?

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7月21日

  月

每次對着長空的一輪皓月,我會想:在這時候某某人也在憑欄望月麼?

圓月有如一面明鏡,高懸在藍空。我們的面影都該留在鏡裏吧,這鏡裏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在海上,山間,園內,街中,有時在靜夜裏一個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臺上,我望着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見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會發出熱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爲什麼還有姮娥奔月的傳說呢?難道那個服了不死之藥的美女便可以使這已死的星球再生麼?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鏡中看見了什麼人的面影吧。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蘊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3、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無數人詠歎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裏,對着這永恆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託着深意;而寒夜裏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巴金(1904~),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後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後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中篇小說<憩園>和隨筆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寫作並出版了120部著作,還翻譯了62部外國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專著。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爲被命名爲“巴金星”。

背景簡介:短文兩篇作於1942年,相隔一天。當時正是抗戰最艱難的時期。爲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都拿起武器走上戰場。所有的人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後心得。

四、精讀《日》

1、“飛蛾”爲什麼值得讚美?

因爲飛蛾爲了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或者浸在油中,這是爲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爲。

2、在敘述完夸父、飛蛾之後,爲什麼作者筆鋒忽然一轉,說起了“爲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

因爲前面所說的夸父和飛蛾都是爲了後面的鋪墊而產生的,目的是引出後面的這句話,這纔是作者要表達的重點,爲着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爲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這是本文要表達的中心,正是爲了整個世界的光明和熱力,纔會有飛蛾、夸父的犧牲行爲。他們熱烈追求光和熱的行爲,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嚮往,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整個世界不被黑暗所籠罩。

4、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的篇幅來讚美飛蛾撲火,這是爲什麼?課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繫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因爲這裏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爲了一種象徵,是爲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徵。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寫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爲。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勝利的到來,因此可以理解巴金爲什麼歌頌光明,讚美那些爲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人。

五、指導學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