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學習目標】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1、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⑴ 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⑵ 根據課文內容,構思文章意境。

2、教師準備:

⑴ 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備案,開拓學生視野。

⑵ 製作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1、學習《陋室銘》,背誦並默寫課文。

2、託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動植物會給我們帶來啓迪。筆直向上的白楊樹讓我們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勞作的小蜜蜂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藉助某件事物來抒發感情,可以用到託物言志這種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兩篇短文《陋室銘》。《愛蓮說》就是託物言志的名文。

銘和說,都是古代的文體。銘,用於述功紀行或警誡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腳,讀來鏗鏘有力。說,這種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寫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潑。

二、整體感知

根絕課文題目,思考文章內容:

1、作者爲什麼要爲陋室作銘?

2、通過自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同學們可以討論交流。

3、齊讀《陋室銘》,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爲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準確翻譯,然後再闡述理由。

觀點可能有這樣幾種:

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千古名句,又在開頭)

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話一言九鼎,在文中作總結)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導同學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報復和情操。

三、研討品讀

大屏幕出示問題,學生翻譯原句並在小組中思考討論。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麼深刻含義?在文章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讓學生在朗讀課文之後進行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當時人們公認的道理,作者通過山水的有仙則名有龍則靈。類比立論,陋室有賢者居之則不陋。它是論點的提出更爲自然,使讀者易於接受。

2、作者寫了陋室這些方面:

⑴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之清幽寧靜,不染浮華;

⑵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室主超凡脫俗

3、引用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陽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證明,自居之陋室不陋,從而表明自己超凡脫俗的胸襟,同時又巧妙的迴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顯得意蘊含蓄,發人深思。

思考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寫作背景)

引導同學們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負和情操。

誦讀全文,5分鐘默寫。

四、作業

1、翻譯全文,並正確默寫。

2、預習《愛蓮說》。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1、學習《愛蓮說》,背誦並翻譯。

2、感受作者潔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學習設計

一、導入

(大屏幕顯示白居易的詩《買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想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上張帷幕庇,旁織籬笆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爲俗,人人迷不誤。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這首詩與《愛蓮說》中的哪句話描寫的情景一致?

這首詩寫的是文中自李唐以來,世人盛愛牡丹的社會現象,啓發學生思考世人盛愛牡丹,爲什麼作者獨愛蓮?

二、整體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與課文描繪一致的照片)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並用~~~~劃出體現蓮高貴品質的句子。

2、齊讀課文,思考:蓮的象徵意義,應在學生品味、感悟的基礎上予以總結,提升。再次點出託物言志──作者以蓮花自比,藉以抒發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讀課文,研讀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

注意掌握文言詞: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淨植 褻玩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小組討論交流:

⑴ 全文的主旨是什麼?

⑵ 三種花各象徵了怎樣的人格?本文表明瞭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⑶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你認爲學習《愛蓮說》有什麼現實意義?

提示:

1、愛蓮即愛君子之德。

2、他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更不願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導學生學習君子之德,在現實中,遵守公民道德規範,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導學生背誦

1、全班齊讀課文。

2、個人自由速讀兩遍。

3、全班背誦。

4、指明背誦。

四、教師總結

正是因爲作者賦予了蓮這種美好的象徵意義,所以文人墨客經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的句子,同時也成爲書畫者的心儀之物。

(展示同學們的繪畫作品,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作簡要評析。)

播放老師蒐集的優美圖片,開闊同學們的視野。

課件播放配樂錄象資料片《陋室銘》《愛蓮說》,同學們根據圖片齊聲背誦課文。

五、作業

1、總結文言詞之在本課中的幾種用法。

2、默寫《愛蓮說》。

3、試着用託物言志的方法寫一段話,300字左右。

〖參考資料

1、高潔人格的精神折光: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託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周敦頤,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這種高潔的人品,誠如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所譽: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歎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歎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闢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爲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概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羣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煉,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

2、周敦頤《愛蓮說》賞析: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後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爲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愛蓮說》這篇作品,它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以蓮花來比喻人格,以物擬人。以物擬人在文學創作上是個常見的手法,是以物來比喻人的某一種品格。這種做法還是一個特有的手法,這個手法一般稱作比德,就是拿某一個東西來比喻某一種德行。特別是在儒學的傳統裏,這個比德還是經常用到的一種手法。比如孔子講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就是拿松柏來比喻人的這種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這樣一種品格、一種堅強。在周敦頤之前,這種比德的手法人們用得比較多,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在漢民族的歷史上,在周敦頤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鬆、竹、梅、蘭、菊這些,通常說歲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這一類的。但是周敦頤的《愛蓮說》一出,以蓮花來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爲一種後來通用的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敦頤在這一點也有一個開山的意義。

那麼周敦頤他爲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愛蓮說》,爲什麼要用蓮花來做比喻,用蓮花來做比喻和以往的這種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這是我們讀這篇文章特別要關注的。一般來說,比如說竹子,它以直而有節來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長青,特別是冬天不畏霜雪這個特點來比喻,都是比較直接的;而《愛蓮說》用蓮花來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層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這一層就把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加進去了。儘管周邊的環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環境或者你生長的環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麼這一點是《愛蓮說》的一個特點。當然,他的寫作手法很好,把蓮花的姿態用很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也使得他的這種構想、這種說法、這種觀點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麼這裏面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周敦頤何以會想到這樣一個用蓮花來比喻君子的人格,從而來說明人和環境的關係出淤泥而不染呢?這個可能又有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剛纔我講了,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祖。所謂理學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論,三家合一,最後通過整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思想流派。那麼周敦頤的思想裏,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當時有個說法,叫 周茂叔、窮禪客,禪呢,就是禪宗之禪,就是說他的思想裏有佛家的因素。蓮花在佛教裏是個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底下是蓮花寶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經裏都有蓮花的喻,比如《維摩詰經》裏就講,說茂盛的蓮花一定是從淤泥裏生長起來的,如果完全是淨水,就不會有一個茂盛的蓮花。再比如,《華嚴經》《探玄記》裏面特別就有兩段,和《愛蓮說》裏的觀點有相似之處。比如說,它提到這個蓮花的特點,它說: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淨──就是有清香,然後呢本身是很潔淨的。另外它也有個明確的表述,說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當然不是說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從這個裏面直接過來的`,而是說這個裏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給他以啓發。再加上週敦頤自己很強調人的人格修養,理學的核心就是強調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過自己的修養提升到一個高的層次上,特別是對於真理、對於道德,要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那麼他把他的這種哲學的、思想的觀點和歷史的傳統,和一種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寫了《愛蓮說》,而且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比喻,用一種很優美的文字,得以廣泛地傳播。

《愛蓮說》很有意思,他把幾種花加以比較:說到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說到菊花,花之隱逸者也,那麼最後他落到了蓮花上,我想這是幾種不同的人格、幾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的比較。比如說富貴,你追求一種世俗的名利;比如隱逸,我對社會有一種社會責任的淡化。他強調蓮花,我想可能是在兩個層面上:一個層面上強調你和環境的關係。人周邊的環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環境上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於在某一個段落、某一個特定的時間裏,甚至於可能是惡濁的,這都是有可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變環境,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想它是有啓發的。另外就是價值取向。《愛蓮說》通過幾種花的比較,說明作爲一個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層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這個價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這一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同樣適用的,甚至可以說它有一種普世的原則。人生一世,你不能夠完全地被物慾遮蔽了,總還是應該有一種精神上的淨土、精神上的家園。我想《愛蓮說》今天的意義首先應該在這裏吧。

3、譯文: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和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爲,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4、劉禹錫《陋室鉻》賞析: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爲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後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後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劉禹錫不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學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獨特成就的出色詩人。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於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牆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緻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爲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佔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淨化。

《陋室銘》通篇81字,情與景會,事與心諧。細讀此銘,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接納文人墨客,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劉禹錫爲官,清廉無私,勤於政務,關心民生;爲文,超世出塵,大智大睿,爲後人留下許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詩歌和散文。

《陋室銘》非常短小,全篇僅81字,爲什麼卻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劉禹錫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文學家,但是他當時最大的名聲是在詩這個方面,被稱作詩豪。唐詩史上有四個,詩仙、詩聖、詩佛還有詩豪,當然如果算李賀呢,還有詩鬼。詩豪這個豪,可見劉禹錫的風格,也可見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詩專門講到,劉禹錫和我向來齊名。所以他是以詩著稱的,不太以散文著稱。

《陋室銘》之所以能夠流傳,而且有這麼大的名氣,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跟他在詩歌方面的這種造詣有關,他把寫詩的一些本領融合到寫文裏面去。還有一個,就是它裏面的思想內涵。實際上我們如果對儒家的經典很熟悉,比如說《論語》,我們就會發現《論語》裏有很多就是《陋室銘》思想的萌芽,甚至於說基本的框架。《論語》有一篇叫《子罕》,《子罕》裏是這麼說的:孔子要遷移到一個叫九夷的地方──就是邊遠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說,或曰:陋如之何? 說那個地方環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麼辦呢?生活很不方便。結果孔子說: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個君子,面對環境我的內心總是充實和坦然的,那麼到哪裏對於我來說都無所謂好與不好,不存在什麼惡劣環境的問題。實際上就連何陋之有這句話都是《陋室銘》直接吸用過來的。而《論語》裏面類似的題材,粗略地說除了剛纔我說的這段,至少還有三、四處,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說他自己飯蔬食,說我有很粗糙的飲食,飲水,沒有飲料、沒有酒; 曲肱而枕之,說我連枕頭都沒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覺,生活條件很惡劣;樂亦在其中,我也會有快樂,也有我內心的充實;反過來呢,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種個人的修養、一種內美,對於外在的物質環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麼就是說孔子很重視這個話題,反覆地講,主要就是說人在人生當中的價值取向問題──是看重於物質的享受,看重於物質的條件,還是看重於你精神的境界,看重於你自己內心的修養和所達到的人格的高度。那麼劉禹錫《陋室銘》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這個思想藝術化的表現。所以一個是文章寫得美、寫得好;一個是它裏面表達的這種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經典做依據。所以它就有一種廣泛的流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陋室銘》它是一個銘。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按照《文心雕龍》裏對銘這個文體的一個表述,它的要求是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強調文字的簡練;一個方面強調內容,境界、層次比較高。《陋室銘》應該說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幾個字,然而裏面的內涵很多,同時有很多詩化的句子。那麼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裏,有它獨特的地位。不過呢,它也不是簡單地把《論語》裏的意思搬過來,

我想至少有兩點變化,這個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就是他把原來一個說理性的東西給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說環境好與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過對他這個陋室的一種描寫──這個描寫是聲情並茂、有聲有色的──就把一個比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來了。第二就是他的這篇散文整個的重心有所轉移,不是完全講條件的好與差,而是講雅與俗。實際他所描寫的這個陋室我們看不出怎麼陋來,他無非就是強調他遠離紅塵的喧囂,是一方淨土,強調格調的高雅。那麼他這樣地一轉呢,更適合讀書人、士人的這種興趣和他們的價值取向。這個也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

那麼是不是說要想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放棄物質上的需求呢?

現在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讀了這個以後可能會有疑惑:是不是我事業的成功和我個人品格的修養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過來說,我只要強調我自己內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棄一個好的生活條件,就非得住一個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爲高尚的人?也有這樣的一種困惑。我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這麼來看:現代人和古代並不一樣,實際劉禹錫他也不是住在一個非常破的房子,他畢竟還是在一個相當的職位上。那麼所謂陋室呢,也是一種相對而言。我想現在對於我們來說,一個成功的人生,說我既有一個高尚的情操、一個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時呢,我又有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發生了衝突,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怎麼辦呢?那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情況下,我想住一個小房子,求得內心的安寧可能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吧。

5、譯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