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芙蕖》優質教學設計(附說課稿)

《芙蕖》優質教學設計(附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芙蕖》教學設計

《芙蕖》優質教學設計(附說課稿)

 學習目標:

1、掌握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高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

3、比較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不動筆墨不讀書)

1、通過自主學習,把握本文嚴謹的結構,學習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2、合作與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體會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究

(一)獨學

1、讀懂詞意 朗讀課文,劃出不熟悉的字詞,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

2、讀順句子

3、範讀 對照糾正字音、節奏。

4、再讀課文,參照課文註釋,邊讀邊翻譯課文。不會的做好標記。

(二)對學

互相口頭翻譯課文,指出搭檔翻譯時的錯誤小組之間相互解決解決“獨學”階段未能解決的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

2.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

(2)此則在花爲分內之事,在人爲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

(3)羣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

(4)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嫋娜之姿。

(5)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6、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

(三)羣學:

1、全文抓住了這一句中的哪兩個字來寫?

2、芙蕖的作用那幾個方面?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芙蕖的可人的?

請說出這一部分文章的說明順序。

3、 課文第二段並說說該段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

4、以“——一句表現了(寫出了)荷花的——”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

5、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

6、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談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啓示?

  二、展講評價

我自信,我成功!我展示,我精彩!

  三、達標檢測

1.找出句子中活用現象的詞語

(1)則又日高日上

(2)可目,可鼻

(3)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4)又時病其漏

2、解釋加點的詞語:

(1)蓬中結實 有五穀之實而不有五穀之名

(2)效顰:仿效(寫成語東施效顰)

(3)過而不問之秋矣

(4)殆 迨 經年 乞

3、從文中找出相關的成語並解釋

 四、反思提高

我的收穫:

我的疑惑: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李漁(1611-1680後),字笠翁,號隨菴,又號覺世稗官。原籍蘭溪(今屬浙江)。清入關後薙髮家居,曾客居杭州十年,後移家金陵(今江蘇南京),經營“芥子園”書鋪,以刊書聞於時。晚年又移居杭州西湖畔,自號湖上笠翁、新亭樵客。他一生未仕,對戲曲有特殊的愛好,是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作家。所著戲曲論著《閒情偶寄》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有戲曲集《李笠翁十種曲》、小說《十二樓》等。詩文“自成一家言”,清新活潑,收入《李笠翁一家言》中。

  附《芙蕖》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的《芙蕖》(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五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專題荷中的一篇課文,本文具體地說明芙蕖屬於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種種優點,從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兩個方面闡述了它的種植之利甚大。作者並對自己不能闢半畝方塘種植芙蕖而感到遺憾,抒發了他酷愛芙蕖的感情。

第二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爲:

(1)理解課文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的立意特點,對課文主要內容能初步成誦。

(3)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是理解作品內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學難點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昇華教學主體的認識

 二、說學生

初中學生的注意力難較長時間的集中,對文言文的學習有點無味,甚至反感和恐懼,故要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反感、恐懼的心理。再加上這之前已經學習過幾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字、詞、句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對文言文的分析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師的點拔啓發下,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課文。

 三、說教法

針對初二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準備採用傳統的誦讀與現代多媒體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在誦讀的基礎上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說學法

本文是一篇以說明爲主的小品文,通過對芙蕖的分項說明,告訴人們芙蕖的種種可人之處,說明種植之利,並藉此表達作者對芙蕖的眷戀。學習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實詞、虛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文中不少句子對仗工整、用字精當,建議背誦默寫;其次,要分析、瞭解文章寫作內容和寫作特點,文章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爲線索按照芙蕖的生長時序,由“荷錢出水”起,至“霜中敗葉”止,由芙蕖可供觀賞的外在美,寫到芙蕖可備實用的內在美,使芙蕖“形、神、靈”三者的美渾然一體。在分項說明時,做到重點突出,祥略得當,祥寫“可鼻、”“可口”“可用”。這樣安排是從作者表達主旨的需要出發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關上審美價值,而觀賞價值又主要體現在“可目”上,因爲就“可鼻”而言,芙蕖較之“羣笆”並無特別優越之處。再次,還要對文章語言進行品味,本文語言明白曉暢,通俗簡潔,駢散結合,句式多變,善用修辭,生動形象。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1.課文導入及題解

本文是一篇介紹芙蕖的文藝性的說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蓮花、芙蓉。作者從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個方面說明了芙蕖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

2.作者介紹

李漁(1611-約1680),字笠翁,又字謫凡。原籍浙江蘭溪,生於江蘇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戲曲理論家、作家。《閒情偶寄》(後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國第一部從舞臺藝術的角度來探討戲劇理論的專著。《笠翁偶集》諸篇,屬於明清筆記小品一類的文章。這類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語,文字清新活潑,與一般古文的風格不同。本文節選自《笠翁偶集》“種植部”。它以說明爲主,兼用描寫、議論、抒情,體現了李漁創作的獨特風格。

3.整體感知課文——閱讀課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句。

4.整體把握課文

A、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並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結構提綱。

第二段:

5.全文說明順序

A、本文圍繞“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選擇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個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紹,其順序能否調換?

不能。因爲這種安排與人們接觸、認識芙蕖時,先觀其花、聞其香,再嘗其果、用其葉的一般順序相一致,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B、本文在說明芙蕖“可目”時,採用的是什麼順序?

從“花之未開”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謝”,按時間順序依次介紹。

6.重點研讀

A.本文的說明重點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安排材料?

說明重點:芙蕖的“可目”。

原因:課文介紹了芙蕖的觀賞價值、使用價值。但作者推廣的主要是其觀賞價值。觀賞價值又主要體現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對“可目”更有獨特的體驗,從“花之未開”說到“花之既謝”,寫出一般人不易覺察之處,體現了較高的立意。

B.作爲一篇說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說明以外,還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表達方式:兼用描寫、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介紹芙蕖的生態特徵採用了描寫,以突出其“可目”;介紹芙蕖的價值功用,採用了議論,以突出其“種植之利”。在說明中又帶着感情,表現了作者對芙蕖的酷愛和推崇。

好 處:使文章顯得清新活潑,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7.本文語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潑新鮮,富有情趣。

第一. 作者在詞語運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說法,仿造出“可目”“可鼻”。這些詞語,排列整齊,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 整散結合,雜入口語,自然流利,姿態橫生。整散結合,如課文末段。雜入口語,如“一時一刻”“分內之事”等。

②、遣詞造句,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主觀感受。

主要表現爲擬人手法的運用。如“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爲點綴綠波”,用一“爲”字,寫荷葉似知人意。又如,一時“菡萏成花”,“此則在花爲分內之事,在人爲應得之資”,這是寫花與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無罪於主人矣”,更是直接寫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現出人對花的喜愛之深。

8.課文小結:

本文是一篇介紹芙蕖知識的說明文。作者從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個方面說明了芙蕖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寫出了芙蕖的“可人”之處。在介紹的過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筆調寫出了自己對芙蕖的情有獨鍾,這種感情在字裏行間不時流露出來,從而表達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體驗。

9.作業佈置

①.熟讀課文。

②.完成《習題冊》中的練習。

③.預習《芙蕖》。

板書設計: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