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關於名人的故事

關於名人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1

、傅雷與黃賓虹

關於名人的故事

傅雷、黃賓虹的交誼始於1943年。此年,他們一個35歲,一個78歲;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平,兩人相差43歲,卻是一對真正的忘年至交。

大家也許奇怪,一位翻譯大家,一位畫壇宗師,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卻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但是如果瞭解到傅雷對美術的熱烈感情和淵博修養,那就毫不奇怪了。

傅雷早年在法國留學時,除攻讀巴黎大學文科外,還就讀盧浮美術史學校,回國後,一度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美術史,所以兩人的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見恨晚。

從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黃賓虹的作品算起,到1955年黃老去世,十三年間,傅雷得到黃賓虹作品並作收藏的共有60多幅,連同冊頁的頁數計算,則在150幀以上,這還不包括傅雷轉送他人的黃賓虹作品。一個畫家將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饋贈於一位友人,這在畫史上並不多見。就是這十三年,傅雷給黃賓虹寫了121封信(現保存於浙江博物館),是除了給兒子傅聰的信外,沒有比他更多的通信了。

傅雷對國畫的研究一直興趣很濃,然多爲批評與指摘,而對黃賓虹的畫,唯獨愛之有加。作家施蟄存對黃賓虹晚年的畫不以爲然,認爲太濃太黑,稱之爲“墨豬”。傅雷一聽,把施蟄存訓斥了一頓,認爲施根本不懂畫。

最爲感人的是傅雷還曾在上海爲蟄居北平的黃賓虹舉辦個人畫展。黃賓虹總是將自己的畫作稱之爲“拙作”、“習作”,是他攀登繪畫高峯過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練習。因此,他從不出自己的畫冊,也從不舉辦個人的畫展。直到1943年黃賓虹八十歲時,在上海的好友與弟子籌劃,爲黃賓虹舉辦個人畫展,但一時困難重重。當傅雷得知這一策劃後,自告奮勇,投以全力,夜以繼日地爲黃賓虹的畫展辛勞奔走。他還刊印了《黃賓虹先生山水畫冊》、《黃賓虹書畫展特刊》,精心撰寫了《觀畫答客問》,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全面深透地介紹黃賓虹畫作的特點和超越歷史、超越他人的地方,並對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議等作出引導、解釋。爲此,他忙碌了數個通宵。畫展最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開展的五天裏,參觀有簽名者600餘人,未簽名者約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件作品全部售罄。畫展的收入問題,黃賓虹請傅雷按他的意見作一一處理。

黃賓虹感激此展中傅雷的鼎力相助,更視傅雷爲自己一生中難得的知己。直至1954年,黃賓虹利用華東美協在上海爲他舉辦個人畫展的機會,以91歲瘦弱的身軀,拜訪傅雷家。而傅雷則更是多次到黃賓虹北平和杭州的家中拜訪。1954年,一次傅雷夫婦探望在杭的黃賓虹,在他家看了兩天黃賓虹的藏畫和作品,暢談畫學,還爲黃賓虹拍了照,誰知此相敘後竟成永別。

1955年3月,92歲的黃賓虹因患胃癌住進醫院,在醫院病牀上他還記掛着傅雷。傅雷得信後也是“一夜沒有睡好”。傅雷在黃賓虹逝世後,建紀念室,出《黃賓虹畫集》,甚至黃夫人宋若嬰的生活補貼等都由傅雷到杭奔走落實。到1961年,他在寄給好朋友僑居新加坡的畫家劉抗的信中,還對黃賓虹作出了高度的評價:“我認爲在綜合前人方面,石濤以後,賓翁一人而已。”

黃賓虹與傅雷的忘年之交併非一般意義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黃賓虹身上看到了中國畫的希望與生路,黃賓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勵。他們的友誼已經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無請言,死無託詞”的最熾烈、最真摯、最高尚的境界。

感悟:兩人的志趣相投,讓他們走到了一起。黃賓虹的個人畫展得到好友與弟子的籌劃和資助,這也正如孔子所說的“ 德不孤必有鄰”。

傅雷與黃賓虹的交誼,不僅僅是則畫壇“佳話”,它更是研究近現代美術史的寶山。他們的論畫書,在今天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是彌久彌深知之不盡的文獻經典。

、歌德與席勒

德國偉大文學家歌德與席勒是親密的朋友。儘管他們在年齡上相差很大、並且性格氣質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對文學的熱愛把他們緊緊聯繫在一起。席勒寫《威廉·退爾》的劇本。歌德便將自己蒐集到的關於資料全部提供給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寫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幫助。席勒英年早逝後,歌德無比悲痛地寫道:“我失去了一個朋友,同時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感悟:“益者三友”是說交朋友要交有益的朋友。如果交到了有益的朋友,可以從朋友那裏得到益處。什麼是友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淡泊,還是“天涯若比鄰”的豪情壯志?都不是,而是“流水不因石而阻,你我不因遠而疏”的思念。

、馬克思與恩格斯

馬克思主義的兩位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結識時起,兩個人共同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努力奮鬥,在鬥爭中結下真誠而無私的友誼。40年間,他們精誠合作,親密無間,在一切重大問題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寫了許多科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

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改組同盟並更名爲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他們取得一致認識,並研究了宣言的整個內容和結構,由馬克思執筆寫成。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系統、集中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最後莊嚴宣告:“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併發出國際主義的戰鬥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此後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馬克思遭到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裏,馬克思因爲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恩格斯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所有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或是學問,都是不分彼此的。雖然他們分開了20年,但他們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並沒有終止。他們每天要通信,談論政治和科學問題。在一段時間,馬克思把閱讀恩格斯的來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語,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談似的。他們通信聯繫,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兩個人都爲結識對方而自豪,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古人,成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佳話。

感悟:有共同理想的人自然走到一起,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是世界的傳奇,世界的神話。他們在一起工作的歲月裏共同研究探討學術問題,雖有過激烈的爭吵,但是兩個人彼此間卻能相互理解與安慰,這使他們創立了一個偉大的“新”世界。這是真正的友誼,是用忠誠的心去澆灌與呵護的。

馬克思說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思想和儒家“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思想有驚人的相似。其中也是因爲孔子和馬克思的抱負和目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致的,難怪可以用來通譯呢。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2

張衡是中國古代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他發明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他還發明瞭“渾天儀”、“候風儀”等儀器。

我們在小學語文課本里學習過“數星星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張衡的故事家喻戶曉,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裏乘涼。他坐在一張竹牀上,仰着頭,呆呆地看着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着,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爲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着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衆,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曆法的事情。

爲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祕,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裏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製“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裏,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着,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週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週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後來,張衡經過努力鑽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罈子,四周鑄着八條龍,每條龍口裏含着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着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張衡在科學上的創造發明是偉大的,這是由於他從小就愛科學,勤奮地學習鑽研和不懈地觀察實驗,而且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刻苦研究、創造才獲得的。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3

鄭板橋,山東濰縣(即今山東濰坊市)當知縣,他爲官清廉,關心民生,政績甚佳,百姓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後來,這一地方碰上了災荒年,他請求賑濟災民,卻因此而獲罪,便辭官回到家中,以賣書畫爲生。

鄭板橋出身貧寒,所以能理解貧苦人的艱辛,從來不以富貴貧賤論人。當他還是個秀才的時候,偶而翻檢家中的舊書箱,見到家中傭人的前輩所籤的賣身契據等,就馬上拿去燒掉。他決不還給傭人本人,或者自己仔細看看契據的內容,就是怕傭人知道了感到難堪。真是體貼傭人,心情入微啊!

鄭板橋長大後,自己當了家,在僱用傭人的時候,從來不要求對方和自己立契約。傭人自己如果覺得合適,就留下;如果不滿意,就自由離去。鄭板橋的用意,是不想讓後世子孫藉此逼勒、苛求家中的傭人。

鄭板橋後來到山東範縣、濰縣等地做官,他不放心家中,經常寫信回家,教育在家中當家的堂弟鄭墨。他諄諄告誡鄭墨,不要以富貴貧賤論人,要寬厚對待家中的傭人,並將自己當年悄悄燒掉傭人的前輩所訂立的契據、從不要求傭人立契據之事,講給堂弟聽;又教育鄭墨與人爲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不要光看別人的短處。

他給鄭墨的信中有這樣的話:“以人爲可愛,而我亦可愛矣;以人爲可惡,而我亦可惡矣矣。東坡一生,覺得世人沒有不好之人。這最是東坡好處。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之美,未嘗不噴噴稱道。”鄭板橋舉宋代蘇東坡和自己的例子,告誡鄭墨多看別人的長處,話語之中充滿着人生的哲理。

鄭墨將哥哥鄭板橋的`俸錢帶回家中後,鄭板橋特意寄信回家,要弟弟挨家挨戶,逐一散給自家的鄰居族人,信中說:“南門六家,竹橫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皆當有所分惠。無父無母孤兒,村中人最能欺負,宜訪求而慰問之。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親戚,有久而不相識面者,各贈二金。……徐宗於、陸自義輩,是舊時同學,日夕相徵逐者也,今皆落落未遇,亦當分俸以敦夙好(以維繫往夕的情份)。……敦宗族,睦親姻,念故交,大數既得;其餘鄰里鄉黨,相周相恤,汝自爲之,務在金盡而止。”鄭板橋諄諄囑咐堂弟將自己的俸錢分送淨盡,用以救濟親朋好友、鄰里鄉黨,其心地何等善良!

鄭板橋又教育鄭墨盡心務農,收拾齊備農具及家中生活器具,男耕女織,養成一種“靠田園長子孫氣象”,一點也沒有輕視農夫的思想。他教育鄭墨要體恤貧苦之人,如果人家要借錢,必須要成全;假如不能償還,也要寬容他。總之,鄭板橋總是無論大小事,都耐心開導其弟。

板橋五十二歲時才得一子,因此對孩子十分鐘愛,但不是一味溺愛,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濰縣任官時,便寫信給堂弟,要鄭墨在家好好教育其子,讓他懂得爲善之道,養成忠厚而有同情心的性格,避免形成刻薄急躁等壞習氣。他特別關心爲兒子延師教育的事,並要求剛剛六歲的兒子禮敬師長,關心同學。

他還特別囑咐鄭墨:“吾兒六歲,年最小,其同學長者當稱爲某先生,次亦稱爲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衆同學。每見貧家之子、寡婦之兒求十數錢,買川連紙、釘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當察其故而無意中與之。至陰雨不能即歸,輒留飯。薄暮,以舊鞋與穿而去。彼父母之愛子,雖無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襪來上學堂,一遭泥濘,複製爲難矣。夫擇師爲難,敬師爲要。擇師不得不審,既擇定矣,便當尊之敬之,何得復尋其短(怎可找老師的缺點) ? ”

爲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兒子,鄭燮特意抄了四首順口好讀的古代詩歌,讓堂弟鄭墨,教其兒子邊讀邊唱,從中受到教育。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4

我們每個人都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爲自己照相,紀錄自己或親友的成長與經歷。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更特別,她的照片不僅紀錄了從8歲到85歲的容貌與神態,更厲害的是,她的肖像還被屢屢印在鈔票上,流通於全球。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到今年已經89歲高齡,是歷史上最長壽,在位時間第2久的英國女王。從8歲開始,當時還只是英王室的一位公主的伊麗莎白,肖像就已經出現在了加拿大的鈔票上,從此,伊麗莎白二世的肖像多次被印製在多國的鈔票上,而且一路印到了85歲。

從16歲到20歲,女王的肖像就被多次印在英國的鈔票上;25歲,也就是伊麗莎白女王登基的那年,她的照片被印在加拿大的鈔票上;26歲,英女王的肖像出現在牙買加的鈔票上;29歲,英女王的肖像出現在毛里求斯的鈔票上;34歲,英女王的肖像出現在開曼羣島鈔票上;38歲,英女王肖像出現在澳大利亞鈔票上;51歲,英女王肖像出現在曼島鈔票上;58歲,英女王肖像再次出現在澳大利亞鈔票上;60歲,英女王肖像出現在新西蘭鈔票上;66歲,英女王肖像出現在直布羅陀鈔票上;73歲,英女王肖像出現在斐濟鈔票上;85歲,英女王肖像再次出現在加拿大鈔票上……

前前後後,女王的`肖像一共15次出現在了各國的鈔票上(很奇怪爲什麼有些國家會把別國的國王印在自己國家的鈔票上,不過這是題外話),如果將所有印有女王肖像的15張鈔票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女王個人的成長紀錄,是一部女王的“個人相冊”!

那個總是拿着手提包,從不發表任何爭議性言論的祖母級人物,何以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讓人不禁想起林語堂說過的一句話:“優雅地老去,是一種完美的美麗!”是的,優雅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比矜持難,比無賴也難,矜持能裝,無賴能逞,可是優雅不行,優雅要氣質,要資歷,要歲月沉澱,要那份從容和風淡雲輕的心境!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集威嚴、高貴、優雅和堅強於一身,她經歷過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經歷過各種戰爭、死亡、背叛,經歷過病痛的考驗和失去親人的哀痛,但人生的災難沒有將她打倒,在歲月的沖洗下,她反而愈來愈堅強、愈來愈雍容華貴。真沒有想到,林語堂能把“老去”和“優雅”這兩個看似完全不搭邊的詞,給揉合得如此自然與和諧,或許這正是時光洗禮的魅力,時光能讓一個人的內心變得明淨,靈魂更加富有內涵,舉手投足間都蘊含一份特有的從容和安詳。青春的印跡會消退,但內心的平靜與坦蕩只能與日俱增,正所謂“老小孩”,這三個字包含着一種怎樣的心境呀!

錢幣上的英國女王,讓人記住的是一份優雅,但她所真正展現出來的,卻是一種行走人生旅程的單純與坦蕩,這是心靈裏的一種信念,更是人格上的一種魅力。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5

詹天佑爲國不計名與利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讚歎。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爲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着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爲國家不爲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讚。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6

1.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爲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裏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裏流淚,嘴裏唏唏,頓時,周身發暖,睏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2.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着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着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爲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讚歎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3.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4.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裏,一手拿着書看,另一隻手拿着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7

牛頓的求學故事

19歲時進入劍橋大學,成爲三一學院的減費生,靠爲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在這裏,牛頓開始接觸到大量自然科學著作,經常參加學院舉辦的各類講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並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

後來,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當時,牛頓在數學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學。他學習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笛卡兒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學家的著作。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1664年,牛頓被選爲巴羅的助手,第二年,劍橋大學評議會通過了授予牛頓大學學士學位的決定。

正當牛頓準備留校繼續深造時,嚴重的鼠疫席捲了英國,劍橋大學因此而關閉,牛頓離校返鄉。家鄉安靜的環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以整個宇宙作爲其藩籬。這短暫的時光成爲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就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着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

隨着科學聲譽的提高,牛頓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當選爲國會中的大學代表。作爲國會議員,牛頓逐漸開始疏遠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他不時表示出對以他爲代表的領域的厭惡。同時,他的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和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如胡克、萊布尼茲等進行科學優先權的爭論上。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8

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俞伯牙,這人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裏彈琴的時候,來了一個打柴人叫鍾子期。俞伯牙一彈琴,鍾子期就說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裏很驚訝,因爲他心裏正想表現高山呢,就被聽出來了。俞伯牙心想:我換一個主題,我表現流水,看你還能不能聽出來。誰知,鍾子期一聽,又說:“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彈什麼,鍾子期都能聽出音樂表現的內容。於是乎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沒多久鍾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傷心到極點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琴給摔了,發誓永遠不再彈琴。這個故事後來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語,形成了“知音”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

生死之交的故事

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謀面,卻彼此傾慕,忽悠贈答。鄭少谷曾有詩讚王子衡:“海內談詩王子衡,春風坐遍魯諸生。”意思是:當王子衡講評詩歌時,就是魯國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如春風。

後來鄭少谷死了,王子衡驚聞噩耗,哀傷至極,他不顧千里奔波,特地趕到福建,爲他辦理喪事,寬慰親屬。

“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話說“文人相輕”,但在唐代文壇上,卻有兩個文人給後人留下了文人相親的佳話。他們是白居易和元稹。兩人的友誼,是在共患難中建立起來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與元稹在長安久別重逢,兩人經常暢談達旦,吟詩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爲直言勸諫,觸怒了宦官顯貴,在那年三月被貶爲通州司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鎮軍閥李師道勾結宦官暗殺身亡一案,被權臣嫉恨,憲宗聽信讒言,把他貶爲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休慼相關的命運,把白居易與元稹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們一生交誼很深,世人稱爲“元白”。

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

“管鮑”指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鮑步牙兩個人。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賺了錢之後,鮑步牙知道管仲家裏十分貧困,總是多分給管仲一些,絕不認爲管仲貪心;管仲幫助鮑叔牙做事時,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鮑叔牙不認爲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觀條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鮑叔牙深知並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幹得不出色,而是時機和運氣問題……管仲深情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鮑叔牙後來推薦管仲做了齊國之卿,幫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齊國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現在,人們常以“管鮑之交”形容友誼篤厚。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並付諸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馬克思長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當,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爲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他寧願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給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他們同住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裏去,一連幾個鐘頭,討論各種問題;分開後,幾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表現在時時刻刻設法給予對方以幫助,都爲對方在事業上的成就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恩格斯從事着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正如列寧所說的“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後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時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係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9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1856—1950)就是世界著名的小說家、社會活動家和幽默大師。他在訪問蘇聯期間,有一天在街頭遇見了一個蘇聯小姑娘。那小姑娘聰明活潑,逗人喜愛,蕭伯納便同她玩了很久。臨別的時候,蕭伯納對小姑娘說:“你回去告訴你媽媽,這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令人意想不到的就是,那小姑娘竟然學着蕭伯納的口吻說:“此時你回去告訴你媽媽,說這天同你玩的就就是蘇聯姑娘賴莎。”

這件事給蕭伯納以不少的感觸。“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蕭伯納感慨地說。

“這就就是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

還有一次,蕭伯納收到一位小姑娘的來信。信中說:“您就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爲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來命名我心愛的小獅子狗,此時它就是我過生日時親戚送給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這真就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蕭伯納卻幽默地回信道:“親愛的孩子,讀了你的信,頗黨風趣盎然。我十分贊同你的主意。但就是,最主要的一點,你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一番!”

哲理:一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10

徐本禹從小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他能知恩必報。他勤工儉學每月50元的報酬,43元捐給山東一個面臨輟學的小學生;學校發的.300元特困生補助,200元捐給了“保護母親河”活動;別人資助他的500元,分別寄給了兩名貧困生;獲得6000元國家獎學金,2400元留給了系裏的老師……最後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到貧窮山區當了一名小學教師。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11

一羣青年學生請愛因斯坦解釋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生動而又幽默地打了個比方:

“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小時,你會感到好像只坐了一分鐘;

但要是在炙熱的'火爐邊,哪怕坐一分鐘,你卻好像是坐了兩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12

約翰·D·洛克菲勒孫子的零用錢

小約翰·D·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的兒子)一直認爲自己是父親鉅額財產的管理者而不是擁有者。他把博愛當作畢生的事業,一生中爲公共事業捐獻了5000多萬美元。他曾經出資修繕凡爾賽宮,設立了阿卡迪亞和格蘭德泰頓國家公園,捐獻地皮給聯合國在紐約設立總部。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他在1920年5月1日寫給兒子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的一封信。小約翰·D·洛克菲勒當時46歲,在信裏他爲14歲的兒子列出了“財政”要求。兒子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長大之後繼承父親的遺志成爲洛克菲勒基金委員會的主席。信的全文如下:爸爸和約翰的備忘錄———零用錢處理細則:

1.從5月1日起約翰的零用錢起始標準每週1美元50美分。

2.每週末覈對賬目,如果當週約翰的財政記錄讓父親滿意, 下週的零用錢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錢金額可等於但不超過每週2美元)。

3.每週末覈對賬目,如果當週約翰的財政記錄不合規定或無法讓父親滿意,下週的零用錢下調10美分。

4.在任何一週,如果沒有可記錄的收入或支出,下週的零用錢保持本週水平。

5.每週末覈對賬目,如果當週約翰的財政記錄合規定,但書寫或計算不能令爸爸滿意,下週的零用錢保持本週水平。

6.爸爸是零用錢水準調節的惟一評判人。

7.雙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錢將用於公益事業。

8.雙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錢將用於儲蓄。

9.雙方同意每項支出都必須清楚、確切地被記錄。

10.雙方同意在未經爸爸、媽媽或斯格爾思小姐(家庭教師)的同意下,約翰不可以購買商品,並向爸爸、媽媽要錢。

11.雙方同意如果約翰需要購買零用錢使用範圍以外的商品時,約翰必須徵得爸爸、媽媽或斯格爾思小姐的同意。後者將給予約翰足夠的資金。找回的零錢和標明商品價格、找零的'收據必須在商品購買的當天晚上交給資金的給予方。

12.雙方同意約翰不向任何家庭教師、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墊付資金(車費除外)。

13.對於約翰存進銀行賬戶的零用錢,其超過20%的部分(見細則第八款),爸爸將向約翰的賬戶補加同等數量的存款。

14.以上零用錢公約細則將長期有效,直到簽字雙方同時決定修改其內容。

以上協議雙方同意並執行。

小約翰·D·洛克菲勒(簽名)

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簽名)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13

——要從點滴開始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學問家。他生長在江蘇崑山,據傳說,他從小就如飢似渴地勤奮讀書,沒有多少年,崑山所能找到的書都被他讀完了,至今還流傳着“崑山無書”的美談。

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自序》說:“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他不僅每天讀書,而且遇到難題,一定弄懂弄通;發現疑點,更是反覆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當爲止。由於不知疲倦地勤奮,顧炎武十多歲時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資治通鑑》讀完,並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讀過的'書,有好幾萬卷,可以裝滿一間屋子。

關於名人的故事 篇14

大提琴是個古老的樂器,到卡薩爾斯學琴的時代,流行的指法絕對不足以用來演奏巴哈無伴奏組曲。卡薩爾斯完全重整重建了一套新的指法,才讓大提琴再度和巴哈的樂譜連結呼應,卡薩爾斯給了大提琴這項樂器全新的生命。

卡薩爾斯是個音樂天才,然而他能改寫大提琴歷史,靠的不只是音樂天才,更重要應該是一種難得的“拒絕的智能”吧!

卡薩爾斯十歲時,他已經彈完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曲。十五歲時,卡薩爾斯在王宮演奏,贏得了西班牙皇太后贈予的兩年獎學金;一邊念馬德里音樂學院,一邊隨時進出皇宮,跟太子一起玩耍。然而,卡薩爾斯又拒絕了皇宮奢華生活的誘惑,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去找當時聲名最高的大提琴教授約克伯。

卡薩爾斯到約克伯的班上面試,約克伯用輕蔑態度隨口講了幾首冷門的曲子,純粹只是要難倒卡薩爾斯看他出糗。沒想到卡薩爾斯每一首都會拉,而且當場完美地演奏了冷門曲目中最冷門的一首。約克伯態度轉變,願意提供一年獎學金讓卡薩爾斯留下來當他的學生。卡薩爾斯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只說自己不喜歡布魯塞爾,他沒說的是,他討厭約克伯高傲、歧視、無禮的態度。

卡薩爾斯的拒絕,惹惱了提供他生活津貼的西班牙王室,他們以中斷獎學金威脅他留在布魯塞爾跟約克伯學習。卡薩爾斯索性連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一併拒絕了,到巴黎過起了貧困的生活。

1936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卡薩爾斯又堅決拒絕了西班牙。接着,他拒絕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統治的德、意演奏;拒絕到與西班牙建交的英國演奏;1950年,美國承認佛朗哥政府,卡薩爾斯從此拒絕到美國。

拒絕這個、拒絕那個,卡薩爾斯能到哪裏演奏?他哪裏都不去。他在比利牛斯山上荒涼的小鎮辦自己的音樂節,世界第一流的'音樂家都爭相參加。沒有人像卡薩爾斯有那麼輝煌的“拒絕”紀錄。透過“拒絕”,他維護了一種自己高貴的尊嚴,這使得他演奏的音樂,有一股決不妥協的骨氣。靠“拒絕的智能”打造的卡薩爾斯,絕對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