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學茶境界形而上得道散文

學茶境界形而上得道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得道”是品茶的最高境界。那麼什麼是道?什麼是茶道呢?《辭海》中對“道”有16種解釋,其可以解釋爲途徑、方法,也可以解釋爲法則、規律、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

學茶境界形而上得道散文

最早把“道”與“茶”聯繫起來,使“茶道”成爲專用名詞的是唐代詩僧皎然和尚。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寫道:“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又說:“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丹丘子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皎然和尚認爲只有像丹丘子那樣的神仙才能真正領悟高深莫測的茶道。可見在我國,茶道一詞原本指的是通過飲茶來擺脫精神上的苦惱,這正應了《周易》所言的“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上”正是指看不見、摸不着的精神層面的問題。

對於“怎樣才能算得道”這個話題,一千多年來始終衆說紛紜,見仁見智,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種說法。

其一,唐代茶聖陸羽對於“得道“提出了最初的標準。他在與高僧道標和尚品茗論道時寫了一首《四標》詩:“日月星辰爲天標,草木山川爲地標。推能歸美爲德標,居閒趣寂爲道標。”《四標》的前兩句講的是自然現象,是鋪墊,沒有什麼深意;第三句,陸羽認爲能真心敬重推崇有真才實學的人或比自己能幹的人,並且在爲人處世方面能做到唯美是求的人(按如今的話說是能做到儀表美、語言美、行爲美、心靈美的人)才稱得上品德高尚的人;第四句“居閒趣寂”是“得道”的標準,“居閒”是指處世永遠保持一顆虛靜閒適之心,“虛”是指心靈不被內在的各種慾望所充斥,“寂”是指心靈不爲外部紅塵干擾而動搖,而“趣寂”是說能夠從容淡定地在生活中品味孤獨且享受寂寞。能居閒趣寂者定能感受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人生便是好時節”。在他的生活中“日日是好日”,所以他稱得上得道之人。

其二,周作人先生認爲“茶道的思想,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爲‘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種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這種解釋最容易被大衆接受。但是這句話看似淺白,要做到還真不容易。

其三,當今中國茶道已從古老的傳統觀念發展成爲了一門新興學科,做爲一門學科,它必須有系統的理論體系。筆者認爲中國茶道的四諦是“和、靜、怡、真”。其中“和”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靜”是修習中國茶道的不二法門,“怡”是修習中國茶道的身心體驗,“真”既是中國茶道的起點,又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無論對於“茶道”如何解釋,品茗得道都是許多茶人的畢生追求。如何才能“得道”,有人說“品茶即道”。對嗎?我認爲說“品茶即道”因人而異。真正徹悟大道的高僧大德說品茶即道,那是他經歷了“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後的頓悟;而對於一般愛茶者講“品茶即道”那是一種誤導。因爲若是那樣,就必然會忽視品茶悟道必須“道藝並重,心術雙修”。對真正既愛茶又愛祖國傳統文化的人,千萬別倡導“飲茶即道”。“飲茶即道”?劉姥姥飲茶爲解渴,妙玉飲茶爲賣弄,賈寶玉飲茶飲出了情,西門慶飲茶飲出了淫,壯士飲出了金戈鐵馬,政客飲出了笑裏藏刀,奸商飲出了忽悠大法,既使是和尚飲茶,有的飲懂了“吃茶去!”,有的則飲出了“野狐禪”。所以我們強調要想飲茶得道,必須既要注重品茗實踐,又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和思考。哪一天,你無論端起什麼茶(合衛生標準的)都覺得是好茶;哪一天,你放下茶杯,頓覺天藍海碧,遍地蓮花時,你便得道了。你就是一個得到至美天樂的幸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