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道家治國的境界散文隨筆

道家治國的境界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一、引言

道家治國的境界散文隨筆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成於莊子,我們習慣把老莊作爲道家的代名詞,然而就先秦道家來說,老莊而外,在當時還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徵,形成道家中頗具個性的道家流派。總的來說,大致可以把先秦道家分爲三個派別,即老莊一派,列子一派和稷下黃老一派。

其中列子一派與老莊並稱,成爲先秦道家的三大派別之一,列子的思想主要集中於《列子》,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論,依然是承傳老學而來。到戰國末年,先秦道家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黃老之學。所謂黃老之學實際上是借黃帝之名,宗老子之學,先秦稷下黃老之學代表性的著作是《管子》一書。由於《列子》一書中對治國思想較少論述,而先秦道家這三大派別的治國思想主要集中於《老子》、《莊子》和《管子》這三部經典文獻,因此這裏探索先秦道家治國思想的文本就以《老子》、《莊子》和《管子》爲中心展開論述。

二、先秦道家治國思想的第一重理論境界:從身出發,身國同治

先秦道家所謂的從身出發,就是先秦道家總是把重視和珍惜生命的思想作爲治國思想的出發點。衆所周知,老子治國主張“無爲而治”(《老子》第三十七章)。而且,老子不僅提出了“無爲而治”,而且他把“治國”與“貴身”思想初步聯繫起來,奠定了道家“身國同治”治國思想的理論基礎。老子說:“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第十三章)老子認爲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爲,這樣,大家才放心把天下的重責委任給他。老子認爲“貴身”既是重視、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此基礎上,纔可以進一步“治國”。所謂“以貴身的態度去爲天下”就是指對待天下要像對待“身”一樣珍重、愛護。

莊子則進一步認爲身體與治國兩者中應該是身重國輕。《莊子·讓王》講述了很多貴身輕國的故事,如“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之父,子州之父曰:以我爲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莊子在故事後評論說:“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爲者,可以拖天下也。”“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其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莊子·讓王》總結說:“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爲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怎樣才能從身出發去治理國家呢?先秦道家把身國同治和身國同構作爲治理國家的手段。老子“身國同治”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身國同構。《老子》第五十四章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河上公注曰:“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爲真人也。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爲豐厚也。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爲普博。”顯然“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河上公在此已塗抹上濃郁的儒家色彩。不過,作爲對老子“身國同治”的一個闡釋,他揭示了以“道”修身、修家、修鄉、修國、修天下的過程。此處的身、家、鄉、邦與天下的並舉,意在表明治身與治國是一個同質化的過程。而這一點,又是基於身與國的`同構。

老子“身國同構”的表述方式是通過治身來隱喻或類比治國。《老子》第七十八章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這是用治身來隱喻治國,把“身”與“天下”本質性地關聯了起來,使身與國在“道”的透視下有了存在論意義上的同一性。只要追問一下:誰“受國之垢”?誰“受國不祥”?一己之“身”也。“身”何以能爲社稷主、天下王?身能“體道”也。治身以“道”,故而柔弱謙下;柔弱謙下,故“受國之垢”、“受國不祥”,既而是社稷主,爲天下王。故此治身亦治國也。到此,老子明確提出了“從身出發,身國同治”的治國思想。

總之,道家“身國同治”具有四方面的基本哲學含義:一是在本體論意義上,爲治的依據相同,都本源於“道”;二是在存在論意義上,身與國同,身乃國人之身,國乃國人之國,即二者同質同構;三是在方法論意義上,治身與治國無異,都歸於“無爲”;四是在價值目標的意義上,身治爲“內聖”,國治爲“外王”,雖謂身重於國,但二者連屬一體。

三、先秦道家治國思想的第二重理論境界:從心出發,以心印心

先秦道家所謂的從心出發,就是把治心作爲治國思想的出發點。老子說:“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僞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第十九章)在這裏老子提出“見素抱樸”的“治心”主張,他認爲上層統治者若能在素樸、少私寡慾的政風下,進一步棄絕智辯、僞詐、巧利,則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並生活在安寧的社會環境中。可見,要想把國家治理好,“治心”同樣非常重要。

怎樣才能從心出發去治理國家呢?先秦道家把以心印心作爲治理國家的原則和手段。先秦道家尤其重視“治心”,認爲:心治則身治,身治則國治。老子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這就是要求治理國家者要想百姓之所想,謀百姓之所謀,以心印心。大道體虛不實,聖人虛己無心。聖人愛人,非爲偏愛,其愛乃不愛之愛;聖人養民,非爲私惠,其養乃不養之養;聖人積德,非爲仁義,其德乃不德之德。一句話,聖人沒有自己的私心和意志,所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又因其無私意私心,故善與不善,信與不信,美醜尊卑,高低貴賤,親疏遠近,所有的區隔和差別在聖人這裏都不復存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所以,“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第六十二章)猶如大道周流,水澤萬物,聖人慈愛天下,普惠萬民。何以慈愛天下?那就是使百姓復返淳樸本真的心性,故“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管子》的作者說:“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何謂解之?在於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後形,形然後言。言然後使,使然後治。”“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如果說老子的哲學初步形成了治國治身治心思想的體系的話,那麼到了戰國稷下道家這裏,治國治身治心思想的體系正式形成。

四、先秦道家治國思想的第三重理論境界:從道出發,順任自然

先秦道家所謂的的從道出發,就是堅持“道”是貫穿於道家治國治身治心思想的主線,堅持用“守道、順道、行道、信道”作爲治理國家思想的主張。其中,“道法自然”是道家形而上學的總綱。“道”以自然爲“法”則不干預、宰制萬物,斯乃“無爲”;而萬物與人的“自然而然”,則表徵着世間一切皆自生,自化,自富,自樸,此乃“無不爲”。

道家從道出髮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無爲而無不爲”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故從道出發的道治,即“無爲而治”。《莊子》中說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印次之,因印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這是莊子對以道治國的理解和把握。其中,“天”爲治道的最高層次,人世間所有有爲之道都應遵循自然之天道,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可以說道家治國治身治心思想的指導思想和哲學依據都是“道”。那麼,“道”又是如何統攝治國治身治心的呢?道家治國主張“無爲而治”,治身主張“長生久視”,治心主張“抱朴守一”。而這三者的本質可以說都是“道治”。那麼怎樣從道出發去治理國家呢?就是堅持治理國家時始終堅持“道治”。而先秦道家的“道治”主要包含了這樣幾種治國思想:無爲而治,長生久視,抱朴守一。

首先來看一下道家“無爲而治”的治國思想。“無爲而治”就其基本精神而言貫穿的是“無爲之道”。“無爲”如同“道”之虛無,有“道”之君亦必虛其位、虛其勢、虛其權、虛其心,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甚至完全可以拋卻君位,遊於“建德之世”。以“無爲”治天下,核心是“治於不治”,即以“不治”來實現大治。老子所謂“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是這一精神的最佳註腳。道家“無爲而治”追求的是“無不爲”的治理至境。因爲“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第三十七章),常守此“道”,的聖人、侯王也可以做到“無爲而無不爲”

再來看一下道家“長生久視”的治身思想。道家“長生久視”的治身思想在本質上也是一種“道治”。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老子》第十六章)可見要想長生久視必須符合於自然之“道”。老子還雲:“治人事天,莫若嗇……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嗇,即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無爲。可見長生久視也要遵循無爲之道。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道家“抱朴守一”的治心思想。道家“抱朴守一”的治心思想更是一種“道治”。實質上,“一”乃道之渾沌態,守一即“守道”。老子關於“一”之精論,見於《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爲天下正。”因此,抱朴守一,就是人類迴歸到與“道”一體的狀態,這纔是理想的認識和存在境界。

五、結論

總之,先秦道家治國思想理論極爲豐富,其內容按照理論境界的層次劃分可以分爲三重理論境界。第一重理論境界是:從身出發,身國同治;第二重理論境界是:從心出發,以心印心;第三重理論境界是:從道出發,順任自然。先秦道家治國思想的這三重理論境界層層深入,相互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治國理政方面,先秦道家爲我們的治國理政提供了極爲厚重的文化遺產和思想素養。這些理論素養,對於中國當代社會的治國理政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該對此努力地進行深入挖掘,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先秦道家治國思想的理論境界和理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