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走過百草園散文隨筆

走過百草園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大約在全中國範圍內,只要讀過初中的人,都應該不會陌生。尤其是“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還有其中的鳴蟬、黃蜂、蟋蟀們、覆盆子,這些在城裏孩子的想象中,無疑是一個童話世界,可對於在鄉下長大的孩子來說,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興趣,因爲,鄉下到處都有院落,斷垣殘壁裏,見到的絕不比魯迅先生少,可對“美女蛇”的故事興趣卻很一致,甚至很認同。因爲鄉下的古屋裏,有的.是狐仙傳說,只是比美女蛇要可愛。

走過百草園散文隨筆

來到百草園後,身臨其境間,才發現百草園裏的草卻很稀疏,園中間種植了一些玉米,雜草也被拔得很乾淨,雖然當年魯迅先生筆下的“芳蹤”大多無處尋覓,留下的只是一個文化景點。可置身園中,仍有一股靜默與美好的滄桑。斑駁的院牆,爬滿了許多青藤,可想而知,春去秋來,這些藤葉無數次青了,黃了,落了,代表人間險惡的“美女蛇”,成了少年心中的懸念和警戒,牆根中讓人吃了成仙的“何首烏”,也變成了一種意願。至於木蓮與覆盆子應該還尋得些,蟋蟀與油呤之類的叫聲也不會消失。在百草園的上前方,立了塊大石頭,清楚地寫着百草園三個大字,遊人們在大石頭旁搶着拍照,如果魯迅先生的在天之靈再回百草園,除了一些回憶外,看到百草園的盛景,他是喜還是悲呢?

讓人有點不解的是,百草園中的入口處有棵大樹,這樹並非皂莢樹,從樹齡來看,大概有百年以上了,且樹枝盤虯,有的伸到院牆上,這應該是孩子們喜愛的最好場所,可魯迅先生卻沒有提及,大約是大人嚴禁爬樹的原因吧。不過,在我心中,“百年樹人”是否與這棵樹也有一定的關聯呢,至於這種疑惑會不會貽笑大方,也並不重要。

提到了冬天的百草園,想到閏土的父親捕鳥,這樣又自然地想到了少年閏土,而魯迅先生初識少年閏土的竈屋,就在離百草園的不遠處,那幅神奇的畫面便也一併呈現於眼前:“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閏土家鄉的沙地及西瓜地也許比百草園更令人嚮往,可是,閏土終究成了一個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苦得成了一個頭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的木偶人了。毫無疑問,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各不相同的人生。魯迅先生那時家道尚可,瓦楞上還沒有抖動着斷莖的枯草,於是,他就能從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全城最最嚴厲的書塾,接受教育。我想,如果閏土的父親也將閏土從更爲廣闊的沙灘,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他的境況又是如何?這當然是另一種未知,也許要好得多。

回首百草園,雖然幾易其主,可在那“破帽遮顏過鬧市”的年代,這裏一度無人問津,時過境遷,當人們開始關注曾盛裝過中國文化巨匠童心的百草園,發現旅遊文化的腳步已經緊跟而上,當然,這是我們欣然看到的。任何一個景點,沒有文化作底蘊,這個景點就失去了它永久的魅力,就如百草園裏,如果沒有“美女蛇”與“飛蜈蚣”的傳說,那麼百草園就顯得直白多了。

我們又想到了美麗沙灘,鄉村的田間地頭,放開玩的孩子們,勁頭都如那四五月天的草,有的自由地瘋長成一片,有的從碎瓦片下頑強地伸出莖幹,直指藍天,有的結成小花,獨開一隅……可通向“三味書屋”的路,有多少條,又有多遠呢,還是用魯迅先生的話最爲適宜: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