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有關年味的散文隨筆

有關年味的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夏秋春冬,四季荏苒,花開花落,每隔三百六十五日就會有一次繁華的盛宴,這就是過年,過年的來歷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古老傳統節日。張燈結綵,煙花炮竹,喜帖春聯,走親訪友,喜氣洋洋,盛況空前,耕耘希望,辭舊迎新。

有關年味的散文隨筆

每至過年,總不忘走一遍荒置的鄉村小院,縱是野草蔓生,斷垣殘壁,終是覺得親近。靜物無聲,多少人世滄桑,老一輩的青春過往,陰晴冷暖,皆藏於其間。曾經盛況的炊煙院落,漫吟着殘照的風景,彌散着往昔過年盛宴的清香。

憶起兒時夥伴,穿着花色的小襖,頭扎七色的頭繩,腳穿柔軟的千層底,提着夢裏華麗的燈籠,走在光陰的小道,歡呼着,歌唱着,細數着,如此的美好而有濃濃的溫馨,我想那乃是我夢寐的年味。

曾對過年有過很深厚的情感。那光陰裏承載着喜悅,流暢着幸福。 讀書時節每每放假,回家團圓,享受着相聚的溫暖和甜蜜,吃上母親製作的饅頭,咀嚼着母親包的餃子,香醇可口,香氣滿溢在我的嘴角。工作後,期盼過年,好得一寸光陰陪着老父親對弈樂歡,沏茶品香,陪着姊妹細數流年。而後走親訪友,互道吉祥。此時我不爲塵事而忙,心境靜然,守着一份恬淡的性情,滿溢着家人的喜悅,滋潤我心。

工作久了,歲月令自己措手不及的時候,突然有些惆悵縈繞。望着天空綻放的煙花,聽着噼裏啪啦的音樂,看着歌舞昇平的盛景,走在堆滿禮品的商店的街邊,年味卻漸行漸遠,於是我倍感孤寂。

於是我就會在夢裏重溫往昔過年。

鄉村過年,繁盛而又隆重。過了陽曆年,就開始張羅年貨。院子門堆滿了打好的煤球或劈好的乾柴,西廂房裏儲存了滿滿的菜和粉條,還有光滑的紅蘿蔔和細長的大蔥,整齊的擺放着。記得母親將準備好過年的白菜擺放好,然後用土埋上。粉條剛出鍋要經過結冰和融化再曬乾,趁着陽光瀲灩之日,此時每家的院子裏掛上一杆又一杆的粉條,浩浩蕩蕩,很是壯觀。清理出幾袋子最好的小麥送到磨麪坊,以求過年時吃上最白的饅頭。

家家每年要養豬或雞,那也是過年最豐盛的美食。在院子裏支起一口大鍋,用乾柴煮水,喜氣洋洋地磨刀霍霍,然後鄰居的叔或伯都會 來幫忙宰殺,肥肥的被擡進鍋裏蒸煮,或有時被切成小塊入鍋煮,此時雲霧繚繞,香氣飄散,籠罩在小鄉村的上空,好像在給玉皇大帝傳遞着人間的過年的喜慶。被煮好的肉塊一盆盆的放在架板上,偶爾跑來一個孩童偷偷的擰下一塊入口,那美滋滋的味道從他的牙齒傳出,歌聲都是香的。

臘月的天氣,蕭瑟寒冷,有時大雪紛飛幾日夜。白天孩子們在雪地裏玩,打雪仗,吃雪球。夜晚鄰人相聚,賞雪嘮嗑,靜謐的鄉村,遠離塵囂,雪花落至古色青瓦,柴草上,每一個擱置舊物的角落。整個鄉村宅院披上白衣,美麗如畫。偶有幾童,在雪地裏奔跑,留下深深的腳印,歡樂溢滿印痕,

不時傳來誰家狗吠的聲音。雪花透過暗淡的燈光傳着柔情,母親在廚房裏忙碌着,唱着喜氣的豫劇。饅頭在母親的手下旋轉着,愈加光滑和挺拔,微微隆起的山峯,豐滿的饅頭錦簇的排列着,等待火的洗禮。我偷偷的跑出房間吃幾口雪花,又偷偷的將雪捧進屋裏,母親會喊“別寒了你,小心咳嗽。”我就會跑到母親身邊,坐在暖暖燃燒着火柴的鍋邊,傾聽母親講動人的鄉村軼事和美麗的傳說。母親說“雪蓋三層被,來年豐收年!”雪潔白的就如饅頭的顏色,所以雪是天使是美麗的化身。於是我愛上了雪,愛上了雪的純潔和神話。雪中光陰,緩慢溫柔,靜賞庭院飛雪,淡看風塵世事。尤其愛靜聽雪落的聲音,就如我孤寂時惆悵地墜落。因爲在雪靜靜墜落的.故事裏有母親的歌聲與傳說。

尤其最愛玩的就是放炮了,不到除夕,鄉村裏就會不時傳出噼裏啪啦的響聲。那時這個響聲是美好的,而且我們會幾個人順着響聲跑去撿起沒有炸開的炮,取出裏面的火藥,重新卷好,聚集在一起欣賞着自己偉大的創舉。

接下來 ,就要清掃房子,房前舍後,軒窗案几。姐妹分工,承包各自的責任區。撣去房樑上的灰塵。坼洗被褥牀單,清洗各式器具。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如有必要,還需將門及桌凳塗染新漆,或去集市購些桌布,再收集幾束絹花,放置瓶內,客堂頓時生色。看院內整潔,母親忙碌着整理年貨,我們歡呼雀躍。

集市越加熱鬧及喜氣,成羣的村民趕往購置年貨,有諺語,“糖瓜祭竈,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一頂新氈帽!”平日一里長的集市就會增長到幾裏開外,如在雲端觀望,是一條彩色的曲線,很是壯觀。人頭攢動,春聯年畫掛滿兩側,鞭炮齊排,隨手而取,叫賣聲,歡笑聲,環繞天宇。集市的最頭位往往是雞鴨和豬的交易場所,加之雞鳴鴨叫,豬豬高歌,好不熱鬧。提一竹簍,內放幾隻雞鴨,右手拿着竹杆輕輕趕着哼唱的豬兒歸家,路灑喜悅。

母親也會與嬸嬸相約,前赴集市,添置一些新衣衫,挑選一些頭上的飾品,例如彩色的頭繩和純色的皮筋是那個年代的飾品。在民間藝人的小泥人前觀望好久,取得一兩隻爲我們帶家。從雞鳴啓程,往往午後方歸,一籃子一包的,甚是豐富,我們圍着年貨興奮不已,擡至屋內,細數年貨,一一記下,就如清點幸福的賬單,期盼着除夕禮品的發放。

村裏很多家貼的春聯都是出自父親之手,他的神筆頗爲出名,每至臘月,不斷有鄉鄰送來紅紙,求得父親的貴墨,然後歡喜的粘貼於一物一草,沾喜於一年得來如此難得的字體,讓孩子讀給自己聽,笑降於眼睛與眉毛。每收到紅紙,父親都會支起書架子,細研墨香,盡書喜氣。偶爾教我們讀一些繁體字,觀賞一些四個字組合的巧妙。邊吟邊寫,暢想着明年的豐收。“五穀豐登、青龍治水、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幸福家庭、出門見喜、日行千里、普天同慶、尊老愛幼、實現四化......乃是那年代流行的春聯詞語。鄉村裏,沒有詩意盎然,卻有愜意的墨香。偶爾母親也會剪一些窗花,貼在箱子或衣櫃或窗戶上。我將父親的大作一一排放在架子上或地上,靜等墨幹而後一家一家的卷好,等着鄉鄰來取。

姐姐喜歡貼年畫,她端着用精緻的小麥做成的麪糊,滿院子的開心,不一會,門上、門櫃子上、門簾上、餐桌上、汲水井上、木架子車上、糧倉上、竈臺上、豬圈上、雞籠上、箱子上,全是紅紙,平凡人家,一草一木,皆有喜氣。就連我們牀頭的書桌上就有”好好學習,勤奮讀書“的勵志語。隨着我們讀書的增加,寫春聯的任務逐漸分工,大妹的字體較好,逢過年,她就會興奮的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而後粘貼起來,幸福的讀着散發墨香的文字,此時母親就會望着我們笑。

轉眼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是最忙的。尤其上午的鄉村,年貨基本備齊,新衣服也已經備好,春聯年畫均已經粘貼到位,那麼年夜飯是這日這年最豐盛的宴會。

上午,母親開始挑選最優質的麪粉和麪,而後放在一個盆子裏。再取出優質的大肉,剁成肉餡。抽空再支起油鍋,炸一些紅薯丸子,那圓圓的丸子在母親手裏飛轉,從油鍋出來金光燦爛,放進嘴裏甜甜脆脆,那是最豪華的美食,至今我依舊貪愛吃她。

午飯後,母親招呼開始包餃子,肉餡的調製是淡淡的清香,輕輕嗅之,垂涎欲滴。姐姐趕着餃子皮,母親教着我們學包,一排排的餃子如古代的元寶,蔚然屹立,不一會,牀上、桌子上到處是排放餃子的托盤。母親還會取來一個硬幣,偷偷的包子一個餃子裏,年夜飯時誰能吃到,誰就會大富大貴,成爲我家的吉祥之星。我深深知道,那是母親對兒女的期望,其實母親很想爲每一位孩子包進一個!風俗傳說,一個才靈驗,於是母親只能包一個,不過,哪一個孩子吃到,對於母親都是幸福的一件事。

忙至五時左右,廚房裏風箱開始呼啦啦的響起,大大的鍋裏已經放滿了扣碗和蒸菜。

炊煙裊裊升起,暮色的村莊在輕煙的籠罩下如是天上仙境。大隊的廣播裏開始播放喜氣洋洋的擡花轎選段,不時傳來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客廳裏掛起了紅紅的燈籠,家門口也點燃了紅紅的街燈。

村頭的墳地裏人越來越多,家家都派人來爲先祖祭拜。父親也帶我們前去祭拜,點燃一些黃紙,擺上一些祭品,添置一些新土於墳頭,父親在墳前磕頭,我們就會點燃起鞭炮。歸得家門,點燃鞭炮,餃子開始入鍋。接着一道道菜上桌,一碗碗熱騰的餃子端上來,母親便會派我們端餃子爲村裏年長者送去,以示孝心及敬意,我們自然欣然前往,因爲除夕送餃子長者是要給壓歲錢的,街上也有別家的孩子送餃子,見面一笑,樂如煙花燦爛。

一切完畢,當一年的繁忙都結束時,圍坐在一起的家人終於團圓了,最豪華的宴會開幕了。我們大口喝湯,小口吃肉,絕然不會錦心繡口,美餐雅興,樂不可言。吃到硬幣者更是樂不思蜀,我們也會向吉祥之星祝賀。庭院裏飄蕩着年味的欣喜和溫馨。

飯後,父親開始發壓歲錢,我們會整齊排着向父母施禮拜年!然後父母就各自去鄰家互道年安去了。

那一夜,心情是興奮的,生活是富裕的,花朵是燦爛的,風都是溫柔的。平日裏打着補丁的褲子睡覺了,我們穿着嶄新的花衣裳,頭上綁着彩色的頭繩,盡情的花着不足一元的壓歲錢,約上幾個夥伴買來玉米棒、花炮,買來氣球串成串,買來琉璃球放在嶄新的褲兜子裏,聽着嘩啦啦的清脆的響聲,甚是陶醉。正是“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夜色漸濃,拜年的父母和玩耍的我們歸來,圍於一爐,磕着瓜子守歲,再傾聽父親講講過年的往事。夜半子時,千家萬戶放過炮竹,閤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再檢查下竈臺上的鍋裏已經是放滿美食時,方纔安寢。唐朝詩人有詩云:“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初一一早,炮竹聲聲迎來新春,我們一一穿着嶄新地衣裳,弟妹有時興奮的穿着新鞋一夜不脫,早上起來直接下地就跑。等我們煥然一新的站在庭院時,父親已經上墳祭拜歸來,母親已經將飯菜和餃子做好,一家人又是一場豐盛的宴會。

正月初一,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於是人人不可做家務,這是風俗,無人敢破。也不可以走親戚,這一天村裏的相鄰四舍互相走動,互道問安。記得每每初一,外婆一大早就會將客堂擺放整齊,而後取出一個乾淨的葦蓆, 在葦蓆上鋪上嶄新的褥子,等着晚輩的拜年,每有街坊前來跪褥拜年後,外婆就會拿出備好的香菸送之,如有孩子前往,外婆就取出嶄新的一角二角的紙幣送就。尊老愛幼,此風此俗,好久不見,如今甚是懷念。

孩子們開始在街上游玩,拿着嶄新的壓歲錢盡情花着,打琉璃球,扎氣球、投沙包等,不時買些玉米棒,不時在比着各自的新衣裳,擡起腳讓她們看看自己的新鞋,也比着母親的手藝。若初一這天有雪飄飛,街上依舊人多,鄰居們一起鏟着積雪,一起堆起雪人,再取紅蘿蔔做鼻子,一起和孩子玩起雪仗。歡笑隨着雪花融化,溫暖着整個村莊。年長者一起守着火爐,叼起菸袋,訴說鄉村軼事,憶往年滄桑,嘆今夕美好!

小時候,也有些村子初一表演踩高蹺,我們就會隨着大人跑去觀看,人羣擁擠,鑼鼓喧天,大頭娃娃或是天女降臨都是如此的讓人流連忘返。

正月初二,開始有親戚來往,尤其是新近結婚的年輕人,姑娘嫁得人家就要這日由夫君陪伴回孃家,那時多有女婿要帶有擡禮盒之人,風雪無阻,以示孝順和敬意,棗花饃是那時姑娘回孃家必帶的禮品。於是初二一早,大嬸大媽便相約成羣在街上等着新女婿的駕臨,或有給女婿塗抹花臉,或有要得幾個糖塊,算是喜氣一場。待得午飯後她們又成羣的巡視家家女婿送來的棗花饃,評論其大小,觀賞其紅棗通透的顏色,鄰家丈母孃總是笑若牡丹花般的邀請品嚐。只等得姑爺家隨來者被灌的酩酊大醉後,姑娘方可隨夫君歸家,此爲風俗,醉了,方能彰顯招待之周全。

母親也會做好棗花饃給外婆送去,我從小也吃得棗花饃,瀰漫着甜甜的棗花味, 那是幸福的味道,是愛的味道!

母親生育了我們四個女兒,每每鄰居品嚐別家女兒的棗花饃時,鄰居都很羨慕說母親是幸福的,以後有吃不完的棗花饃。此時母親都會開心的笑。可是,母親的大女兒方未成家時,就已遠離我們而去,她沒有吃到一口女兒的含有孝順的棗花饃 ,想到此,我就會心殤孤寂。

正月裏,有秋千盪漾,蕩來歡聲笑語;有炮竹聲聲,迎來春風;有翰墨清香,散發寰宇;有雪花飄舞,潔淨至今;有天光雲影,至今冥想;有棗花饃香,至今垂涎;更有母親的愛陪着。正月裏,夜夜繁華喜慶,時而幾人圍坐一處,摸個自摳;時而圍爐共話,遞煙沏茶;更有紅包降臨,我愛上了過年。

鄰村每至正月初十後,便開始搭起戲臺,請來鄉里最有名的戲班,熱鬧地唱上幾天幾夜。看戲是過年最美麗而又最浩大的一道風景。車水馬龍,男女老少,不顧風寒,聚在一處,共賞鄉音。忘記了白晝,讓自己醉在二夾弦或鑼鼓聲中,不願醒來。奶奶拉着木架子車,車上放置厚厚的棉被,我們圍坐在車上,在偌大的戲臺下專注地看着,臺上生旦淨醜,臺下觀衆擁擠如潮。鑼鼓、二胡 、唱腔響徹了鄉村和小河。《收姜維》、《擡花轎》、《借糧》等等臺上、臺下那氣場,亦如繁華之東京的當年,華麗而喧騰。一年中,唯有這些日子,無須耕織,無須讀書,安了心的開懷享樂。

那時的正月是溫暖的。

燈籠是孩子元宵節必備的禮物,約上夥伴,挑着外婆送來的或是自制的 燈籠,點燃起紅紅的蠟燭,而後一起走在街道上,再看看鄉村各家門口點燃起的紅紅的燈籠,如在天街行走,而母親在家門舉着一盞火紅燈望着我們笑,指引着我們回家的路。

農村是沒有花燈的,沒有城市華麗的燈火,更沒有城市璀璨耀眼的煙花,城市的街道兩旁豎立的是各式各樣的花燈造型,而在農村僅僅是蠟燭點燃的紙燈籠,這就是過年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卻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我也來至城市看過一次花燈,生動有趣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吃西瓜和倒拔垂楊柳,至今未能忘記,回至鄉村我一一講給夥伴們聽,她們都是增大眼睛安靜的聽着我雲天霧地噴着,那眼神裏滿是農村孩子對城市美好的嚮往。

如今一切華麗了,包括元宵節的燈,可是家鄉的街道上缺少有了當年的歡樂和喜慶,我們的年味去哪裏了呢?

吃完元宵飯,年味漸消,草木復甦,沉寂了一冬的農作物開始了她們的使命。於是農民開始進田灌溉,孩子們開始整理書包讀書,春風也吹拂着大地,河水開始吟唱起春之歌,燕子開始築起新巢。屋檐上的積雪開始融化滴落,日子簡淨悠長,似那條蜿蜒的小路,看不到邊際。

窗臺上的那盆菊花也開始吐露新芽,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如今過年的年貨比往年的甚是豪華,一年四季均有炮竹可燃,燈籠花樣齊全等。可再也不見孩子相約去撿炮竹;街道上很少見孩子們一起挑燈夜玩,很少見孩子在街道打琉璃球、捉迷藏;也不見鄉村庭院支起熱鍋,殺豬宰羊;也不見誰家支起書架子,潑墨書寫年畫;更不能聞及大隊喇叭裏喜慶的《擡花轎》,也不再有母親盤起的圓圓的饅頭,更沒有人羣相約去鄰家品嚐棗花饃的味道......

坐着”日行萬里'的汽車,卻不再貼上紅色的春聯,住着四季如春的樓房,卻很少顧及門口的對聯,“出門見喜”的紅紙已不見很久光景,環顧四周,無任何的喜慶的年貨,關上門獨自品味當代的年味,乏苦枯燥,孤寂落寞。

如今的花燈皆是電的,可真正挑起的孩子越加越少,風俗傳承越來越淡,再也不能走在蠟燭點燃的天街上,再也看不見母親的笑容。如今的菊花品種衆多,繁華嬌貴,行於腳下卻無能聞及其芬芳,冷漠於她的存在。

歷史的風煙在時空裏漸漸淡去,而過年傳承的風俗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富有代替了清貧,而我寧願永遠長不大,品嚐清淡的年味。過往一切,皆歸入時間滄海。如今過年,錦繡如織,卻再也尋不到當年的滋味,春水秋月,物轉星移,過往的歲月清明如鏡,亦只能看到影子。

而我依舊盼望過年,那是家人團聚的盛會,期待一場繁華的世景。此時一家人在這座古城裏煮茶聽雪,傾聽父親講流年往事,重溫當年風華的過往。

那時的正月是溫暖的。

燈籠是孩子元宵節必備的禮物,約上夥伴,挑着外婆送來的或是自制的 燈籠,點燃起紅紅的蠟燭,而後一起走在街道上,再看看鄉村各家門口點燃起的紅紅的燈籠,如在天街行走,而母親在家門舉着一盞火紅燈望着我們笑,指引着我們回家的路。

農村是沒有花燈的,沒有城市華麗的燈火,更沒有城市璀璨耀眼的煙花,城市的街道兩旁豎立的是各式各樣的花燈造型,而在農村僅僅是蠟燭點燃的紙燈籠,這就是過年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卻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我也來至城市看過一次花燈,生動有趣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吃西瓜和倒拔垂楊柳,至今未能忘記,回至鄉村我一一講給夥伴們聽,她們都是增大眼睛安靜的聽着我雲天霧地噴着,那眼神裏滿是農村孩子對城市美好的嚮往。

如今一切華麗了,包括元宵節的燈,可是家鄉的街道上缺少有了當年的歡樂和喜慶,我們的年味去哪裏了呢?

吃完元宵飯,年味漸消,草木復甦,沉寂了一冬的農作物開始了她們的使命。於是農民開始進田灌溉,孩子們開始整理書包讀書,春風也吹拂着大地,河水開始吟唱起春之歌,燕子開始築起新巢。屋檐上的積雪開始融化滴落,日子簡淨悠長,似那條蜿蜒的小路,看不到邊際。

窗臺上的那盆菊花也開始吐露新芽,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如今過年的年貨比往年的甚是豪華,一年四季均有炮竹可燃,燈籠花樣齊全等。可再也不見孩子相約去撿炮竹;街道上很少見孩子們一起挑燈夜玩,很少見孩子在街道打琉璃球、捉迷藏;也不見鄉村庭院支起熱鍋,殺豬宰羊;也不見誰家支起書架子,潑墨書寫年畫;更不能聞及大隊喇叭裏喜慶的《擡花轎》,也不再有母親盤起的圓圓的饅頭,更沒有人羣相約去鄰家品嚐棗花饃的味道......

坐着”日行萬里'的汽車,卻不再貼上紅色的春聯,住着四季如春的樓房,卻很少顧及門口的對聯,“出門見喜”的紅紙已不見很久光景,環顧四周,無任何的喜慶的年貨,關上門獨自品味當代的年味,乏苦枯燥,孤寂落寞。

如今的花燈皆是電的,可真正挑起的孩子越加越少,風俗傳承越來越淡,再也不能走在蠟燭點燃的天街上,再也看不見母親的笑容。如今的菊花品種衆多,繁華嬌貴,行於腳下卻無能聞及其芬芳,冷漠於她的存在。

歷史的風煙在時空裏漸漸淡去,而過年傳承的風俗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富有代替了清貧,而我寧願永遠長不大,品嚐清淡的年味。過往一切,皆歸入時間滄海。如今過年,錦繡如織,卻再也尋不到當年的滋味,春水秋月,物轉星移,過往的歲月清明如鏡,亦只能看到影子。

而我依舊盼望過年,那是家人團聚的盛會,期待一場繁華的世景。此時一家人在這座古城裏煮茶聽雪,傾聽父親講流年往事,重溫當年風華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