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品味散文隨筆

品味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品味散文隨筆1

舌尖美食於嘴是品,典書古籍於心是品,歡喜悲苦於人是品。三口一字是品,雖只一字,卻可釋千萬種風貌與味道。

品味散文隨筆

味道,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於人於事於物,皆不陌生。近來中央臺熱播的“朗讀者”第十期便以此爲主題,開場白不禁讓人聯想到吃食。

自古文人多食客,哪個名士不饕餮。說起吃的,我們皆滔滔不絕,若要從古時追溯,那時蘇東坡的“東坡肉”是首當其衝的美食,從古至今的傳承,讓世代人都能有幸品嚐,其滋味甚是美妙。到了今日,味道仍是美食的主旨,也是人的味蕾對美食的追求。當然,或異或同的美食,總能品出不同的風味。

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張愛玲的這句話猶顯出她對《紅樓夢》的鐘愛。作爲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既有着悽婉動人的絕美愛情,也有時局動盪的興盛衰亡,不得不令人嘆爲:黃粱一夢繁華,南柯一夢空茫。意猶未盡之意油然而生,只留古典文學之淵博,語言詞句之珠璣。箇中味道,異於吃食亦同於美食。

記憶珍重如琥珀,兒時童謠銘於心。人生百態,過往皆匆匆,唯有記憶猶藏在心頭。父母陪伴我們成長,而陪伴他們成長的,卻還有一曲曲歌謠。父親童年裏的《駝鈴》與《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最是難以忘懷,他說,那並非僅是動人的聲音,而是過去童稚時難以忘懷的味道。我想這與古文學經典和舌尖上的美味同樣,秉承着同種特殊的情感。

親人之愛,朋友之情,溢於故鄉愁。漂泊抑或孤獨,最易觸人心愁。漂泊的日子裏,總想到家想到故鄉;孤獨的人,亦總思念朋友思念親人。故鄉的“三道茶”亦能使我嚐出鄉愁二味,身受故鄉溫暖撫育心如蜜,遠泊異鄉獨行嘗愁苦。經此去返,任他天涯浪子心,終有回頭意。獨自在外拼搏時,鄉愁味亦是“三道茶”之一苦二甜三回味。

味道,落在紙上就成了風格,吃進胃裏就成了鄉愁,刻在心中就成了一輩子解不開的結。人間有味,此即清歡饋贈。

讓我們盡情去享受生活的滋味,感受的越多,我們便生活的越長久。

品味散文隨筆2

清晨一杯茶,美好的一天就揭開了序幕。

煮水,泡茶。幾分鐘過後,揭蓋,紫砂壺裏冒出縷縷熱氣,時光便在寧靜的晨光裏氤氳出它的芬芳。打開房門,走進陽臺,一邊欣賞田野裏的美景,一邊細細品味杯中的芳茗。山光,水色,雞鳴,鳥語,花香,碧綠的菜畦,墨綠的稻田,都在曼妙的晨光裏浮動,與杯中的茶水,胸中的心情,融爲一體。壺中乾坤大,杯裏日月長,分不出哪是身外世界,哪是心內世界。樹影、房舍、奔跑的小狗、勞作的農人,五月朝陽的柔光,給靜謐的田野帶來鮮活的生命的力。

喜歡這種寧靜而悠閒的生活,喜歡這種心中無事的自在感覺,不需要早早起牀與時間賽跑,不需要拼命工作掙取糧食。日日都是好日,時時都是好時,說的真好!

人生是一場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裏參禪論道,清心寡慾,簡樸生活,樂在其中。上午是沒有課的,洗漱之後,出去吃一碗湯粉,或者幾個饅頭一碗稀飯,然後悠閒的在花園和樟樹、桂樹林裏散步一圈,便回家喝茶、寫毛筆字。品一口香茗,臨寫幾字,心是寂靜的,字也是寂靜的,沒有半點菸火的味道。禪味、茶味皆入字中,筆筆皆佛。我喜歡在寫字和走路時念佛,休閒修行兩不誤。每一字都是阿彌陀佛,每一步都是阿彌陀佛,用佛攝住心念,只覺神清氣爽,超然物外,整個身心都充滿了正能量。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鬱郁黃花莫非般若。山水田園,雜草花叢,亂石沙土,雲飛蝶舞,在我眼裏無不清靜。佛說:萬法唯心造。外面的世界就是心中的世界,這就是宇宙的奇妙之處。沒有參悟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的。

第一泡水,茶香濃郁,味澀。我常常把把茶壺蓋拿下來,留出些許縫隙,茶就不那麼澀了。讓茶葉出來透口氣,芳香加倍。讓心情出來透口氣呢?一樣的道理。一個人不要總是悶着,應該常常把小我的心拿出來,融入無邊的宇宙,就會得到一顆佛心。

第二泡水,茶香氤氳,味甘。那甘,是品味苦澀後覺察的甘甜,人生經歷諸多痛苦,後來慢慢發現:活着,就是痛並快樂着;生活,就是苦中有甜。不吃苦,就不會感覺到不苦就是甜。佛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沒有生活的諸多遺憾,就不會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第三泡水,茶香淡了,茶味也淡了。心淡了,一切都會淡,心淨了,一切都會淨。其實,靜靜地喝白開水,也會品味到水中淡淡的甜味。就是吃白米飯,黑饅頭,並無魚肉下飯,細細咀嚼,也有甜味。只要把攀比的心靜下來,就會感覺平淡的生活纔是我們真正要過的日子,粗茶淡飯,輕車簡從,比呼風喚雨,叱吒風雲更能長久。淡淡的情,淡淡的歲月,就是我們要的細水長流。

喝茶兩個動作,拿起,放下。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心境;但拿起放下,是一樣的,禪境是一樣的。

蘇州寒山寺,有一味佛茶。茶水是淡而無味的,不過比清水多一份竹葉淡淡的清香。一壺碧綠的竹葉,懸而不沉,又浮浮沉沉。既是禪,又是茶。人生無定,時浮時沉。心是壺,也是宇宙,滄海桑田,雲起雲落,花開花謝,也如如不動,堅如磐石;心是瓷杯,也是慈悲,風雨如晦,日升月落,山河變色,亦不改初心,潔白如玉。心無掛礙,一切都無掛礙;心無旁騖,一切都在定中。寒山禪師雲: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心淨,一切都淨。

品味散文隨筆3

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一個故事:文革時,都在上山下鄉,一個文弱的上海女知青獨自一人去了一個偏僻的鄉村,那裏人很窮沒有地方給她住,讓女知青自己住在一個很破的房子裏。這是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年代,可是這裏的人們發現每到有太陽的午後,女知青都會用樹葉煮一杯濃濃黑黑的汁水,就着烤過的玉米麪坨坨,坐在院子裏的樹棟上,好像很愜意的樣子,好奇的女子們問女知青,那是什麼?女知青笑笑的對着女子們壓低聲音說是咖啡,好奇的女子們要嘗一口,喝了一口就吐了“什麼咖啡,明明是樹葉煮的苦水”,女子們都哭了“你想家了嗎?”從家裏偷出來糖塊塞給女知青,女知青笑笑收下了,空閒的時候交給女子們識字,依舊每到有太陽的午後,煮一杯苦苦的樹汁,就着玉米麪坨坨 ,依然很愜意的樣子,斑駁的陽光撒在女知青的身上。卻是另一種境界。

以後幾十年後,人們提起那個女知青,依然的想不明白,爲什麼要喝苦苦的汁水,而且喝得那麼怡然自得,直到這裏走出大山的第一個人去了上海後回來說,已經是中年的女子們才明白,那是一種飲料,是用一種豆磨成的粉煮成的,就的是土司麪包或是曲奇餅乾。

這是品味人生,我只是想這樣說。這是一個人生的境界,人生苦短,去意苦多,苦中作樂需要多大的勇氣,多大的氣量?在當前的日子裏,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勇氣和態度,苦味人生,是一種考驗,只有自己品味了才知道。

品味散文隨筆4

很小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幸福,雖然家境不富裕,但每天都無憂無慮的生活着。那時候,幸福是拔到一簍碧綠的青草,得到媽媽能幹的讚許;幸福是期待過年的花衣裳,和一頓在我眼中無比豐盛的年夜飯,還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給的壓歲錢,雖然是幾毛錢,卻是小爺爺從信用社換來的嶄新的角票;幸福是夏夜的露天電影,最好是還有媽媽煮的毛豆夾,雖然佔位置是我和二姐義不容辭的職責;幸福是一羣小夥伴做遊戲,過家家,而我所藏的地方沒有小夥伴能找到......那時候,幸福是簡單的快樂。

再大一點的時候,幸福是能在週末晚自習下課後,和同村夥伴一起摸黑走過三十里的山路回家,儘管有媽媽擔憂的嗔罵;幸福是在夜裏十二點被同學叫醒,看那本她剛看完而我已經等了很久的瓊瑤小說;幸福是我能鯉魚跳龍門,改變臉朝黃土面朝天的命運,因爲媽媽說如果我能象鄰村小蓮一樣考上,就賣了家裏的大肥豬送我去讀書,我至今都忘不了媽媽羨慕的眼神;幸福是青澀的少女情懷,希望聽到別人說我漂亮的言語......那時候,幸福是期待。

戀愛的季節,幸福是他在晚自習後偷偷的等我,是沒吃早餐的上午後桌遞上來一個暖暖的包子;幸福是在兩人天個一方後,遙遠的重慶飛來的一封封書信;幸福是在空閒的暑假裏兩個人能在老家的青山綠水間盡情的嬉戲;幸福是能在車旅勞頓後的短暫相聚,坐在他自行車的後面,迎風穿過大街小巷;幸福是爲能相守拋開一切,歷盡艱辛後品嚐到成功的喜悅......那時候,幸福是甜蜜。

在圍城裏,幸福是省吃簡用了大半年,終於買來了期待了很久的摩托車;幸福是租了很長時間的房子,受盡房東的欺詐後,終於有了自己一個溫暖的家;幸福是女兒的第一次笑,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邁着蹣跚的腳步爲我拿來搽腳布;幸福是在工作忙碌辛苦中收到老公一條問候的短信;幸福是家裏添置了空氣源熱水器,讓我可以經常舒舒服服的泡澡,而我們有計劃着明年該換上四十六寸的液晶電視;幸福是在老公的鼓勵下買下了那件心儀已久但又嫌有點貴的衣服;幸福是一家三口或再叫上幾位朋友登高望遠,任孩子們的笑聲在空中飄蕩,任心情在風放飛......這時候幸福是塌實。

其實,生活並沒有給我太多,我只是有一顆平和的心,坦然的面對四季的變化。如果說幸福是一種心態,我希望自己擁有這樣的人生:有陽光有工作有家,想笑就會燦如夏花,想哭就能梨花帶雨;訴一份心情,品一杯香茗,和愛人一起慢慢的優雅的變老......

品味散文隨筆5

山不孤獨水孤獨,所以山把那水圍住;樹不孤獨鳥孤獨,所以鳥在那樹上住。

夢不孤獨心孤獨,所以夢把那心牽住;天不孤獨人孤獨,所以人在那天涯哭。

記不得曾幾何時,在哪裏看到這樣的打油詩了?亦或是歌詞吧?當時只是覺得滿有趣就多讀了兩遍,不知爲什麼對於這種“俏皮嗑”我總是能很快記下來。原以爲“孤獨”跟我絕緣,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我不敢妄談幽默、風趣,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總能讓周圍的人們高興、快樂,並不是爲了出什麼風頭,而是我骨子裏還是一個快樂的人,而自從參加“國培計劃”骨幹教師三個月的脫產培訓,我越發地覺得自己孤獨,是思念家鄉?是思念妻子?是思念朋友?還是什麼?自己也說不清楚,真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參加“國培”讓我收穫了友情,積累了經驗,豐富了閱歷,更重要地是體驗到了孤獨!記得有本書這樣寫到:“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自己。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爲重要的一種能力。”以往對這話沒有太多的感悟,只是朦朦朧朧,現在仔細品味,我認爲極有道理。也許平時和別人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嚮往看到我的夥伴。人往往就是這麼奇怪,那是因爲人是有靈魂的。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但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在小雨裏,在自己喜愛的書籍和音樂裏。寫到這兒,想起了好友曾說過的一句話:“夜深人靜,睡不着的時候,你的靈魂,你的內心,是會和你說話的,會問你,你究竟爲什麼而活?不要忽視這個,不要隨便吃一片入眠藥把這些念頭壓下去。”說的真好!而忽視這一點的人是不是還挺多?也許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對於我來說一提起“國培”首先映入腦際的就是背井離鄉,接下來就是拋家舍業,最後浮現出的是一幅幅淒涼、悲慘的畫面,不禁想起很多詩句:什麼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劉禹錫的“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以及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席慕容的“請爲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等等,可能平時我出公開課講詩的內容居多吧,此時此刻這些詩句錯雜地在腦中交錯着。想想自己現在是孤獨的,俗話說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也許作爲班長此時此刻談孤獨不合時宜,有點擾亂軍心之嫌。然而,一切都可以成爲時髦,包括孤獨。活在世上,沒有一個人願意完全孤獨。人不論偉大平凡,真實的幸福都是很平凡很實在的。財富和事業只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優秀,不能決定他是否幸福。我們之所以說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天才,泰戈爾是一個幸福的天才,其根據就是他們在婚愛和家庭問題上的不同遭遇。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我們會孤獨是好事,是因爲我們想念愛。

我個人認爲愛的反義詞不是孤獨,也不是恨,而是:冷漠。孤獨者和恨者都是會愛的,冷漠者卻與愛完全無緣。 朋友你可曾孤單過?當你孤單時你會想起誰?

品味散文隨筆6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的生活變得很單調,每天幾乎都是昨日的重複,令我苦惱不堪。我甚至來不及去想一想,該如何調節這種情緒。每當再煩起來的時候,只有仍然做事來用“忙”掩蓋自己的苦惱。

可當我不能再逃避時,我選擇了面對,儘管我知道自己也許並不能解決,可還是停下了腳步,到操場去走了一走。下雨了,淅淅瀝瀝地落在我的臉上,天有點暗,可還是擋不住這景色的妖媚,一切都很朦朧,很縹緲,當我呼吸着花兒散出的芳醇時,一切煩惱全都沒了。我驀然醒悟,不要把事情想的太過複雜,當自己累的時候,就不要繼續做事,出去走走,享受享受自然帶來的清新,用心感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美好,不要讓這些美好從你的生活中遺失,遺失了它們,你的生活就會枯燥無味,你的精神空虛會使你越發暴燥,最後一定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而面對自己的忙,千萬別報怨,不如當成是一種挑戰,滿懷信心的迎接,讓自己動起來,豈不會使人更有活力?

窗外,依舊是一片美好;窗內,仍然是忙忙碌碌,不論是此時賞景的人或是此時忙碌的人,都在享受着自己獨特的人生,品味着自己獨特的甜蜜。

賞景的人,陶醉在自己的意境中,以美好的意境,美的情操來陶冶自己,他們人生的天空,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他們處於這樣的天地之間,感受着他們詩意的生活。

忙碌的人,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當他們發現自己已離夢想不遠時,會欣慰地笑,他們生活的動力就是追求夢想,享受着這一過程給他們帶來的點滴。

總之,只要你做的是出於內心的,就一定會獲得快樂,不必與他人雷同,因爲你要創造一個與衆不同的你。

品味散文隨筆7

我們這兒的人愛玩,玩的形式各種各樣。單說打牌中的打跑鬍子,就能反映出我們這兒人的智慧。出差旅遊,總要自備跑鬍子,火車輪船上把陣勢一擺,引來許多外地人驚奇的目光——不知這傢伙爲何物,於是我們一笑,油然而生些自豪感來。外地人很難學會它,有專心求學者於是把規則記在本本上,待懂得了些奧妙玄機後,無不豎起大拇指:你們這兒的人真會玩!

我們這兒的人愛吃喝,單說喝,就很讓一些身臨其中的外地人感受到我們這兒的熱情好客與豪爽。這些年,中餐晚餐喝酒自不必說,又時興起喝早酒,喝晚酒來。本該夜深人靜之時,好吃街上卻燈火通明,人頭攢動,炊煙四起,人們完全忘卻了白天繁忙,吆五喝六,呼朋引伴,酒杯一舉,幹!於是這個城市就真正成爲了不夜之城。

要說我們這兒的人都愛玩愛喝也不盡然,也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喜歡讀點書寫點文的。早些年自訂書報蔚然成風,近些年雖然讀書之風漸退是不爭的事實,但各單位開展讀書活動,出資添置各類圖書,借閱者也不在少數。也有靜得下心來,凝神靜氣,思接千載,將人情冷暖、世事掌故、山川河流醞釀發酵、過濾流露於筆端,寫成文著成書,且樂此不疲孜孜以求而怡然自得,其樂融融的。

我所在單位的一位領導,爲事幹練、沉穩,主政期間,並非沒有遇到許多瑣事麻煩事,卻受到了上級的青睞與下級的首肯。在他主政後的這四五年裏,出了三本書,一本比一本耐人看耐人思耐人悟。爲探其究,我和他作過短時交流,他讓我算筆賬:一週寫五千字簡單,那麼一年呢?當然,也有文化人中不爲仕途名利,潛心做真文化人的。同事陳惠勇自駕車去了趟湘西,本是二十年後的同學相會,他有心且行且吟,歸來後一篇《湘西行》,把個湘西寫得如詩如畫,讓人流連忘返;同事

田野去了趟武夷山,他是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武夷山的,兩篇遊武夷山的散文,見證他把自己和武夷山融合在了一起;同事李澤華哪兒也沒去,一篇《我愛你,常德》用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懷、清麗的文字,說古道今,引經據典,把我們居住的這個城市描繪得意醉神迷,讓人油然而生愛意。儘管幾位的文筆各一,文采各一,但用心去直面生活、善待生活、趕緊生活、感受生活卻是相同的。

前不久去了趟神農架,我爲一個場景深深震撼:峭壁峯顛、亂石林立間有一小片地,不過一平米見方,一位老農掄着鋤頭全神貫注地挖着紅薯,那紅薯大的不過小孩的拳頭,小的不過成年人的拇指,老農卻挖得津津有味,好像一鋤頭下去就挖出了一個驚喜!

縱觀世間百態,品位衆生喜好,感慨良多,原來真正的喜好源自於專注!

品味散文隨筆8

從延安帶了一大包紅棗回來,一家人圍着問我,延安還有哪些特產?我隨口答道:“還有土窯洞。”家人不解,茫然地望着我。

其實,去延安的整個行程我都在爲要住那一孔窯洞而激動,我被一種濃濃的泥土味吸引着。土炕頭、熱壺酒、窯洞的那盞燈一直在我心裏亮堂着。半山坡上,老槐樹下,一排排的土窯洞,窗櫺上掛着一串紅辣椒,幾串黃玉米,土窯洞的氣息令人沉醉、甚至使人眩昏。

南方人對窯洞總有種深切的好奇,彷彿它是穴居動物在山體上掏出的土窩子,又彷彿這一民居還殘留着陝北先民茹毛飲血原始生活的痕跡。其實不然,窯洞自有其可愛之處,它已經成爲最能顯示陝北地域特徵之物。

修建窯洞是延安農村人的大事,有不少的講究。首先是要找風水先生看風水,擇地形。窯洞要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陝北人修窯一般是一線三眼或五眼,從外面看幾孔窯各開門戶,可進門後是一進兩開或是三開,有隧道式小門互通,成爲一個整體,溝通着家庭成員,連接着親情。

窯洞的窗戶也許是整個窯洞中最講究、最美觀的部分。拱形的窯洞,窗戶也只能是拱形的。洞口有多大,窗戶就有多大。由於黃土高原溝壑縱橫,色彩單調,爲了美化生活,靈巧的陝北人愛用窗花裝飾窯洞。於是剪紙技術應運而生。逢年過節時,全村的婆姨都拿起剪刀,買來五彩的紙,三五成羣,坐在一盤炕上,一起研究、切磋和剪窗花。她們根據窗戶的格局,剪出“連年有餘”、“龍鳳呈祥”、“五子登科”等各式各樣象徵吉祥、富貴、平安的窗花。窗戶是窯洞內光線的主要光區,窗花貼在窗外,無論外看還是內觀都有一種獨特的光、色、影和諧之美。

陝北人創造了窯洞,窯洞生活又塑造了陝北人淳樸、敦厚、內斂的性格。窯洞可以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正像陝北農民那厚實的脊樑,可以承載生活的一切重負。

品味散文隨筆9

夜深了,夜幕中的麗江更添悽美悱惻,白天的喧鬧全然隱去,古城退卻了華貴的旗袍,清純的如同鄰家女孩。熱鬧的四方街和一米陽光酒吧,還有一家家民居客棧,也漸漸睡去。白色的街燈和烏紅色的燈籠次第亮起來,如同在清絕的銀河天街,子夜的麗江古城,無限寧靜……走客棧的房門,赤腳踩在走過無數次的青石板上,除了幾聲囈語和睡眼朦朧的街燈,麗江已經沉睡,一種寂寥的況味和哲思,從石板橋的水底慢慢涌出。是“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閒適,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豁達,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無奈,我閉上眼睛,享受着煢絕空曠的麗江的夜晚,靈魂澄清空靈,業障渙然冰釋。假期裏走過的每一個片段躍然眼前……曾經,坐在瀘沽湖畔,遠處傳來跳鍋莊的人們的歌聲笑語,面前是靜謐幽暗的湖水,想象着一輪明月照在湖上和三五知己把酒共話人世滄桑。

曾經,在怒江邊一家農戶的院子裏住了整整三天,每天就是看山看水,日出,日落,雲起,雲散———真正體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也曾經,揹包行走於千年驛路,暮然回首,羣山蒼茫,古道逶迤,彷彿山川歲月舊夢依稀,耳旁似乎傳來了馬鍋頭的吆喝,馬幫的鈴響。

又曾經,望着驕陽下虎跳峽洶涌澎湃的急流,震撼敬畏之餘,忍不住心神激盪。

還曾經,聽見葫蘆絲動人的旋律,看見滿天水花灑向狂歡的人羣———那翩翩起舞的傣家小夥姑娘們……當你揹着揹包在幽幽的馬幫小道上穿行,在鬱郁的密林山寨探尋,在虎跳峽跋涉,在四方城徘徊,在洱海上泛舟,在瀘沽湖賞月……你會覺得雲南就像記憶中的黑白照片,靜謐,安寧,悠遠,淳樸雲南又像正在放映的彩色拷貝,燦爛,絢麗,迷人,多姿多彩昆明,春城無處不飛花。

大理,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麗江,東巴文化充滿着神祕色彩。

西雙版納,月光下的鳳尾竹搖曳生姿。

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三春楊柳,九夏芙蓉且駐足,高原明珠,香格里拉,彩雲之南,細細品味……樂樂陶陶。

品味散文隨筆10

還沒去過潮汕的時候,總覺得那是一個“神祕所在”。我對潮汕的所有認知僅限於潮汕女娃很會做飯、潮汕男娃很顧家、潮汕媳婦很難當之類的坊間傳言。而在暑期調研期間,我終於一償夙願,走進神祕潮汕。

在潮汕,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茶香。茶几上的茶具或細釉白瓷,或古拙青陶,或文雅大方,或清淡古樸。家家戶戶都至少備上這麼一套,就像吃牛肉火鍋必定要配沙茶醬,是最自然不過的。

有客人來訪時,先煮一壺開水,取上好的鐵觀音或是大紅袍放到壺中,用開水過一遍去塵後再換上水,放在茶几的一邊,等茶慢慢出味。趁着這會兒,主人熟練地將開水澆到茶壺和茶杯上,洗盡茶漬,白濛濛的水汽和着洗濯聲蔓延開來。等茶水顏色逐漸轉深,將茶葉隨濾罐取出,文雅地往洗淨的茶杯裏倒茶,點到七八分滿爲止,這才招呼客人喝茶。

這般倒茶飲茶的動作,透着行雲流水、閒適舒緩的做派,就像是在不經意間展露一身絕學。茶葉的清香在滾燙寡淡的開水衝擊下飄散出來,白霧嫋嫋,輕柔地安撫飲茶者的心境。再怎麼性急的人,飲茶時動作也會不自覺地放緩,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杯沿,指腹輕沾,其他手指順勢微托杯底,再慢慢地淺酌一口,茶香潤喉。如果不習慣喝這潮汕功夫茶的人,喝茶也心急不得,因爲實在燙得很。

無茶不潮汕。年長些的潮汕人,習慣喝剛泡好的茶,也喜歡喝濃茶。飯後、睡前隨時喝上這麼一壺茶,既是他們的養生之道,又是閒時消遣。在潮州的大街小巷溜達,隨處可見一兩個老大爺在自家門口擺個小桌子,放一套茶具,就着把矮竹椅閒坐。簡陋如斯,卻見他們一壺接着一壺飲茶,不時跟人閒聊幾句,一副愜意淡然、儼然世外的模樣。即使是那些因公出差或外出求學的人,或是隨身攜一個泡茶喝的保溫杯,或是索性帶一套旅行茶具套裝。喝茶這種情懷,簡直像是潮汕血液裏生來就有的。

潮汕的功夫茶有不少名堂,配茶的點心也不少,譬如綠豆餅、糖蔥薄餅都稱得上一絕。而潮汕的地道美食更是五花八門,把當地人的胃口養得精而刁。

潮汕臨海,自古漁民出海捕魚之前都要向媽祖娘娘供奉香案,祈求順風平安、滿載歸來;而但凡講究的人家,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必定要“拜老爺”,給城隍等土神敬上幾柱香。至於大節日,諸如中秋、春節或是神明誕辰,則更要費盡心思張羅,組織“營老爺”遊神會,聲勢浩大、熱鬧非凡。

都說潮汕篤信神明,可這並非純粹意義上的所謂“迷信”。

潮汕人家仍這般堅守着代代相傳的祭拜習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背景之下,竟透出幾分“格格不入”的固執。這固執一如當地古樸的潮汕話——這種圓而不潤、鼻音濃重的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表達和發音,對外人而言十分晦澀難懂,卻十足反映了潮汕的姿態。

他們擁有一個經濟特區,卻似乎很是守舊;他們中有不少飛黃騰達的富賈大商,卻大多不會忘本。急進求利未必良策,不忘初心方可安樂。潮汕人家所守護着的,或許正是他們的根系。祭祖或拜神,鄭重其事、一心虔誠,不止心求平安,更似一種信仰和羈絆。

有信仰、懂敬畏的潮汕,有撫平急躁和虛浮的魔力。我想,這也許纔是不少潮汕人分外戀家的緣由。朋友笑言,進駐潮汕應提上人生日程。此言不虛。

再逛潮州街頭,市井小巷熙熙攘攘,耳邊飄蕩着古拙的方言。忽見着一個老頭閒坐在自家門口跟人下象棋,手捧一個久經年月的紫砂壺,咂上一口,很是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