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鄉的散文範文

家鄉的散文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1.家鄉的大槐樹

家鄉的散文範文

家鄉有一棵百年大槐樹,記得長在我家老房子的後面,圓周有三四個人抱着才能互相摸着手,高度有十幾米,是家鄉的一個重要標誌和景觀。

那棵大槐樹據祖父說,是他的祖父栽植的,那時,從山西大槐樹移居到這裏,老先人栽這棵青槐,是對老家有懷念之意。

大槐樹雖然經歷了百年滄桑,但它精神抖擻,枝繁葉茂,從沒有被狂風雷電摧折過一枝一葉,那七股八叉的枝,直徑都有五十公分以上,在七十年代生產隊修水磨時被伐,就這一伐,用了十幾天時間,可見這棵槐樹之大。用這棵槐樹修了一座立輪水磨,都沒有用完,隊裏還請了外地的木工製作了風車、辦公桌椅和木鬥之類的用具,剩餘的木板家家戶戶分配了三四張,我父親用這些分配來的木板製作了兩個兩格櫃,給大哥二哥每家一個,可見百年老槐樹的魁偉。若是留到現在,肯定都成了省級以上的保護文物了。

小時候,我們幾個小夥伴經常圍着大槐樹捉迷藏,一玩就是大半天,把吃飯都忘了,還要忙碌的父母親用巴掌來請。

如今大槐樹被伐有四十多年了,說起來有些傷感,被伐後的樹墩存在了十幾年,周圍發出的嫩枝,沒有一個長成樹的,不是被不懂事的孩子折了,就是被飢餓如狼的牛羊吃了,那樹墩就成了孩子們遊戲的平臺,或是大人們背東西路過歇息的地方。

我想起那棵老大槐樹,就像想起了家鄉的父老鄉親!

  2.家鄉的鉅變

家鄉孟家莊,坐落在黎明川的南村溝村。南靠皇甫山脈的一支山脈,北臨北汭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

在五百年前,那裏是一個荒無人煙、佈滿荊棘和樹木的地方,自從明朝左宗棠移民,才駐紮上了孟姓人家,因此,那裏就了有地名------孟家莊。

孟家莊實屬移民村莊,雖然孟姓人家佔大多數,但姓楊的、姓施的、姓趙的、姓李的和姓蘇的等等,在孟家莊組成了如今龐大的村莊。

孟家莊的住戶,暫且不說究竟誰家來的早,誰家來的遲,都是從山西、河南、陝西和甘肅隴南這五處地方遷來的。總之,可以說是爲了一個共同目標------開發大西北、建設美好家園,而來自五湖四海吧。

從我記事起,孟家莊地盤就不小,東和南連接着西華鎮上亭村的蔣家原、李家莊、趙家莊、張莊;西鄰本村的張天河和王家溝;北連王峽口村的範家莊和黎明村的任家磨。川區只住着二十幾戶人家,山上的趙家灣、蘇家灣、高家灣、李家灣、羅家灣,這五大灣坐落着二十幾戶人家。

那時,人們普遍困難,吃的是生產隊裏分配的玉米等糧食和蘿蔔白菜等蔬菜,大部分人家到五黃六月接不上口糧,只好向生產隊或親朋好友家借,以維持生活。穿着也很樸素,不是平布,就是粗棉布,大都是黑、蘭、白。人們憑分配的布票,一般都在秋末冬初,纔買回布縫冬衣禦寒,穿到春末夏初,拆掉冬衣取出棉花,洗了以後當夏衣,年年如此,循環往復。由於大人們經常幹活,常穿着帶補巴的衣服,大多數孩子們都穿着露屁股和膝蓋的衣服,常常赤着腳丫,個別孩子連個褲子都沒有。從住房來說,都住着土木結構的土平房和瓦房,村莊道路全是窄小的'土路,要是雨天,泥濘的讓人行走很費勁。用的生產工具都是很簡單的鐵杴、鋤頭和二牛拉犁,運輸全靠人背畜馱。

包產到戶後,人們的吃飯穿衣住房都有所變化。吃飯以改過去玉米爲主,爲以小麥爲主,由過去的吃不飽到吃得比較好;穿着以改過去的平布爲主,成爲以化纖料子爲主,並且一年四季都有換的衣服,住房以過去的三四間,發展爲每戶至少五六間,多者十幾間,但都以土木結構爲主。道路基本成爲沙鋪路。農用、運輸工具逐漸向半機械化發展。

現在,改革開放已三十幾年了,家鄉的變化突飛猛進,令人刮目相看。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都發生了變化,由吃飽型向保健型發展;穿着由新穎舒適向時髦化發展,精神面貌、衛生狀況大爲改觀。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在山上的人們都搬遷到川區的新村,原有的住戶,一改土木結構的房屋全部爲磚混結構的房屋。道路全部硬化,出行公交化,務農機械化,吃水自來化,用電方便化,與縣城裏的居民沒有多大的差距了。一排排嶄新的房子、滿山的綠樹都已成爲家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誰看到不說是“俺家鄉好”!

家鄉孟家莊是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就七八十戶人家的村莊,有六十幾個人在縣城或外地幹國家的事,有的已幹到縣處級,有的幹到科級;還有當着大經理、大老闆的。近年來大中專招錄的學生每年在十人以上,能說不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嗎?

發展變化是無窮盡的,家鄉孟家莊還在變,我相信還會變,並且越變越好,越來越好。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