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南陽府衙散文

南陽府衙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衙門從來就是一個讓百姓望而生畏的地方。想到衙門,耳邊就會迴響起兩班衙役極具威懾力的“威武”之聲。古代官衙目前保存完好的並不多,一般人很少能實地體驗,人們關於古代衙門的印象,基本上都來自影視劇。清代,全國有215個知府衙門,而目前保存完整、規制完備的唯一府級官署衙門在河南南陽,它可讓我們很好地領略自秦始皇設置郡縣制以來,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衙門實物標本。

南陽府衙散文

南陽府衙坐落於南陽市民主街西部北側,始建於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歷經元、明、清共199任知府,現存房屋150餘間,佈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現存南陽府衙古建築羣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官署的規劃、形制、發展、變遷以及地方官吏的襲封、屬員、訴訟、賦稅、祀典、政事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知府衙門坐北向南,中軸線兩側左文右武,前堂後寢,現存建築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築藝術。位於中軸線上的衙署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門、儀門、大堂、寅恭門、二堂、內宅門、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廂房、榜房、庫房、科房、官邸、吏宅、馬號以及古井、蓮池等,整座建築坐北面南,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40米,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呈軸線對稱、庭院式佈局。

照壁,俗稱“影壁”,南陽府衙照壁呈八字形,青灰磚砌成,照壁下砌須彌座,背面青磚上有“南陽府城”、“南陽府”磚銘。照壁的出現,在建築環境上起到了屏蔽作用,並可營造一種莊重、森嚴、神祕的氣氛。照壁的另一種特殊作用是警戒官員。古代官署衙門照壁正中通常畫傳說中的怪獸“犭貪”(音tan),鹿角、獅尾、牛蹄、龍鱗,足踏元寶、如意、珊瑚、玉杯,旁有搖錢樹、靈芝等,皆人間財寶。傳說此獸貪婪無比,任何東西都要吞食,後來在海邊看到旭日,妄想吞吃,結果淹死海中。明初,朱元璋施嚴刑重典,爲懲治貪官污吏,將貪官以酷刑處死後,剝下整張人皮罩在草人身上,放在衙門前作爲進出官員的警戒。後來朱元璋意識到重典治吏的弊端,廢剝皮實草之刑,欽定各級衙署照壁必須繪“犭貪”吃太陽的圖案,以達到警戒的目的。衙門照壁繪“犭貪”此後成定製,一直沿用到清末。照壁、大門、八字牆構成了府衙的第一進院落。史書記載:在這一院落中,照壁兩端與八字牆兩端以外建有過街牌坊兩座,即召父坊、杜母坊。“召父”、“杜母”分別指的是召信臣和杜詩,這兩人都是漢代有名的南陽太守,召信臣在白河支流上引建了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被人敬稱爲“召父渠”,該渠在今南陽市新野縣白河故道上還留存一段;杜詩發明了著名的水排,改進了漢代的治鐵技術,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這兩位太守都爲古代南陽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因而被後人尊稱爲召父、杜母。清代知府將古代衙門前的東西轅門改爲牌坊,以示效仿,“父母官”的稱謂也由此而來。

大門距照壁22米,是府衙的出入口,也是府衙建築等次的象徵。以府衙門扉爲例:根據古代定製,從帝王宮殿的大門到九品官的府門依次爲:紅門金釘銅環,綠門金釘錫環,黑門錫環。明清南陽知府是四品官,府衙大門用黑底錫環。

儀門在古代稱爲桓門,漢代府縣治所兩旁各築一桓,後二桓之間加木爲門,曰桓門。宋避欽諱,改爲儀門,即禮儀之門。明清衙署第二重門通稱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主事官員迎送賓客的地方。《明會典·官員禮》記載:凡新官到任之日,至儀門前下馬,由迎接官員迎入儀門之風。府治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或舉行重大祭祀典禮活動時,也要大開儀門。清末,爲避宣統溥儀之諱,一度將儀門改爲“宜門”。儀門平常是不開的,人們出入府衙,走的是東側便門,即府衙儀門之東配房。根據古代制度,府衙儀門之西側還有一座配房,即“鬼門”。大多數衙門只是一間,而南陽府衙“鬼門”則與儀門東配房一樣,都是三間五架,只是高度略有下降。儀門東西便門兩側與府衙六房(吏、戶、禮、兵、刑、工六房)構成廊道相通,並與府衙大堂相接,混然一體。大堂是整座衙署的中心建築,儀門則是大堂之門戶。

南陽府衙大堂高峻威嚴,氣勢宏大。該大堂重建於清順治五至八年(1648-1651年),雖經後世幾次修繕,柱檀樑枋更換無幾,保持了清代的建築風格和手法。府衙大堂由大堂及其前部捲棚兩部分構成,坐落在高1.2米的青石基之上,設三級踏步,其前又有堂前月臺,再三級踏步,大堂主體爲典型的清式五架樑帶前後雙步樑(其中明間減掉前排金柱)硬山建築。檐用斗拱,堂內砌上露明做法,顯示了府衙大堂規格之高,威儀之嚴。大堂在古代稱“黃堂”,各地或依作用稱正堂、正廳、公廳、公堂,或爲申明施政宗旨,稱忠賢堂、愛民堂、壯麗堂等,清代南陽府衙大堂稱公廉堂,是知府開讀詔旨、接見官吏、舉行重要儀式、公開審理決訟案件的地方。大堂明間正中設公案,兩側列“肅靜”、“迴避”牌及其它儀仗。根據古代定製,作爲四品官之清代知府,其儀仗爲青旗四,杏黃傘一,青扇一,銅棍,皮槊各二,迴避肅靜牌各二。大堂公案背景設屏風,上飾雲雁。堂前捲棚站的是三班衙役。衙門審決案犯,常羈押在堂前月臺下刑皁房待審。知府升堂,師爺隨上。東西稍間闢爲夾室,記錄堂諭口供。遇到可以公開審理的重大案件時,府臺大人常令儀門大開,讓百姓涌至堂前圍觀,以示其秉公執法。

寅恭門爲府衙第三道門,也是二堂之門戶,寅恭門意爲恭恭敬敬迎接賓客的大門,實際上也是一種禮儀之門,有些地方衙門堂前可以不做此門,而直接於大堂屏風後設屏門。南陽府衙寅恭門爲清代知府顧嘉衡主持重修,距今已有150餘年歷史。寅恭門東西各有耳房兩間,配房五間,規模型制悉於寅恭門相同,當爲同一時期重修。其中東配房明間另闢門洞,爲進入東偏院之門戶,其廊與寅恭門連爲一體,東山門洞直達府衙副線建築之廳院(糧捕廳)。如此構成了以寅恭門爲中心的縱橫軸線網絡,將府衙全部主要建築連爲一體,實現了功能結構上的整體統一。

南陽府衙二堂僅次於大堂,其面闊比大堂少2米,但進深又比大堂多1.8米,因此,高度更顯深邃,整體建築別具凝重之莊嚴氣氛,而於大堂突出高峻、威嚴之形象略有不同。同時,由於二堂內金柱進頂五架樑,而天棚又高設於五架樑間,因此,二堂室內空間顯得高大寬敞,突出了府衙二堂特有的環境氣勢,顯示了衙署建築刻意創造威勢氛圍的文化底蘊。現存南陽府衙二堂重建於清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於道光二十七年(1843年),清末知府傅鳳颶也曾葺殘補缺,加以整修。堂匾曾記載爲“退思堂”,現名“思補堂”爲知府顧嘉衡重題。有關資料記載,府衙中的`重大案件,一般都在二堂審理,謄錄房抄完口供後,知府大人常在退堂,從二堂西稍間(西山門洞)進入耳房,到師竹軒裏籤判,然後纔可到大堂進行公開審理。由於二堂是知府的主要日常辦公場所,府屬大部分機構多是圍繞二堂布置,包括東側的糧捕廳,西側的理刑廳,東面則的稅課司,西南側的照磨所等,東側靠後有桃李館、桂香室、虛日軒,西側靠後又有菊圃、韭園、虹橋水池,爲衙署官員在公務之後提供了一個別有洞天的休憩場所。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由於府衙內部機構的增改裁併,兩側不少建築在功能上有所變化。二堂兩側偏院外更多體現的是一幅田園式的景物風貌:透過古樸典雅的門楣隔扇,走在蜿蜓曲折的幽深小徑,你可以看得到槐蔭靜舍、菊圃、韭園,可以聞得到桃李芬芳,桂花飄香,可以聽得到鳥啼蟲鳴,晨鐘暮鼓,還可以想得到知府官員在此邀其幕友敘舊論政,舉行大型宴請活動的生活場景。

穿過過門,即爲三堂院落,其中三堂兩側兩座配房與廂房構成東西偏院,另外有東西跨院、廊房,整個院落較前各建築豪華壯麗。三堂,也稱官邸,匾“燕思”,是知府大人處理內務的地方,內設接待室、書房、更衣室,知府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機密事件、處理隱私案件常在這裏進行。既是內宅,自然也是符臺長官燕居憩息之所。根據古代型制,衙署建築都要遵循前堂後寢的格局,府衙三堂東次間闢爲辦理公務的場所,即內簽押房,東稍部則設置罩子木牀一張,供知府休息之用;西側兩間則闢爲知府書房,室內結構工整,裝修精細,擺設考究,古色古香的書架、寬大的書桌、雕刻精細的博古架,牆上懸掛的名人字畫,都顯得文雅大方。平時知府在此習經寫字,著書立說,教子讀書。

南陽府衙花園佔地面積十多畝,西有池水,東有疊山,整個園中假山聳峙,綠水穿繞,亭榭掩映,花香鳥語,春季花草繁盛,秋季碩果飄香。靠東側偏院之後又別植竹園一處,翠竹扶疏,清靜雅緻,頗有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之匠心意蘊。花園東北隅有知府宅,是一組典型的清式四合院建築,對外封閉、對內開放、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佈局合理。在院中賞花植木,滿足了道家循世的渴求;打開大門又可以投身世俗生活之中,實現了儒家出世的願望,傳統的儒道矛盾四合院中找到了平衡點。嚴謹的空間序列,對稱的佈局,沿軸線空間等級的遞進,又反映了宗族合居在的尊卑,長幼、男女、主僕的等級差別,用空間的差異區分了人羣的等級關係,傳統的封建禮教思想在府衙的這組典型四合院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府衙可謂縮微的故宮,觀南陽府衙,於中國傳統文化可有進一步深入的切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