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南陽之爭幾時休的散文

南陽之爭幾時休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陋室銘】中的這些句子國人都很熟悉。然而,最近兩個中學生偶然發現針對‘南陽’的註釋,人教版教材與北師大版教材卻截然不同。教材差異的背後,凸顯了湖北襄陽與河南南陽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古時‘南陽’到底在哪裏呢?連教材都在打架,孩子們更是找不着北了。

南陽之爭幾時休的散文

如今的南陽之爭,與其說是學術之爭,不如說是利益之爭。把一代賢臣諸葛亮的躬耕地攬在自己名下,那就是攬到了個聚寶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旅遊開發,諸葛亮躬耕地就是一張響噹噹的名片。襄陽與南陽爲此爭得是不可開交。襄陽本在湖北的襄樊市,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就知道三國時有個襄陽,離襄陽不遠,還有個樊城。襄樊市其實就是襄陽和樊城合併而成。也就是在最近,襄樊市把市名又改回去了,又改成襄陽市了。因爲東晉時的襄陽史學家與文學家習鑿齒在其著作【漢晉春秋】是這麼寫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意思是說諸葛亮的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襄樊改回襄陽,在諸葛亮躬耕地的爭奪上更有說服力。兩地爲了爭奪諸葛亮躬耕地,真可謂絞盡腦汁。

南陽之爭不是近些年的事,南陽之爭由來已久,自東晉的習鑿齒提出‘襄陽’說開始,一直爭論至今,都爭了一千多年了。尤其是在清末,爭的`甚爲激烈,彼時的南陽知府顧嘉蘅爲此很苦惱,爲了平息爭端,寫了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顧知府可謂良苦用心,可兩地的老百姓不領情,依舊爭個不休。不過好在古代人爭南陽,是爭個名,是要面子,咱現代人爭南陽,卻是爭利,是爲了那滾滾財源。

南陽之爭先得從諸葛亮的【出師表】說起。諸葛亮的【出師表】最早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收錄於其著的史書【三國志】中。與南陽有關的就這麼一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陳壽其實就是三國時期的人,曾經在蜀國爲官多年,蜀國滅亡時,陳壽才三十一歲。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天下,建立西晉,陳壽又在西晉做官。陳壽是在其四十八歲時開始寫【三國志】的。陳壽寫【三國志】,就和咱現代人寫當代史一樣,是那時的人寫那個時代的事,所以可信度非常高。歷朝歷代對諸葛亮的【出師表】的真實性是沒有懷疑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到了三顧茅廬,那諸葛亮的茅廬究竟在哪裏呢?諸葛亮自述是在南陽,“躬耕於南陽”。那南陽又在何地?其實諸葛亮寫的南陽並不等同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是指南陽郡。

史載戰國時南陽郡本屬楚地,秦國派大將吳起奪下該地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陽郡’,始用‘南陽’名,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雖然朝代屢經更迭,但南陽地名一直沿用。古代命名地名有個約定俗成的原則,那就是‘水北爲陽,水南陰’。南陽郡就在漢水以北。襄陽也是同理,襄陽就在襄水的北邊。秦漢實行的是郡縣制,郡管縣,南陽郡轄下有37個縣,治所設在宛城。宛城也就是當今的河南省南陽市。如果把郡看作如今的省的話,宛城就是南陽郡的省城。所以南陽郡的轄區遠比現在的南陽市轄區大了好多。可是不管怎樣,現在的南陽市總在當年南陽郡的轄區之內。因此現在的南陽與諸葛亮寫的“躬耕於南陽”,還是搭上邊的。

南陽之爭,一個巴掌拍不響,咱再說另一個當事方——襄陽。前文已經說了,‘襄陽說’的始作俑者是東晉的習鑿齒。那麼諸葛亮有沒有在襄陽待過呢?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是山東琅琊人,琅琊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市。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後跟隨叔父諸葛玄。諸葛玄當過豫章太守,豫章就是現在的南昌地區。諸葛玄後來丟了官職,就去投奔荊州的劉表,就在襄陽城外安家。諸葛亮在其叔父諸葛玄死之前,是一直是和諸葛玄一家生活在一起的。所以諸葛亮在襄陽不止待過,還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不能因爲諸葛亮在襄陽待過,就據此認定諸葛草廬就在襄陽。習鑿齒的那段話“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是有待商榷的,說句不客氣的話,前後是矛盾的。南陽之鄧縣,鄧縣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鄧州市,是在漢水的北邊。襄陽在漢水的南邊,而且襄陽在三國時歸南郡管轄。南郡與南陽郡是以漢水爲界的。看下地圖就知道,鄧縣離襄陽還有一二百里地呢。諸葛亮家在鄧縣,又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說不通啊。難不成習鑿齒是襄陽人,就刻意這麼說,要把諸葛草廬攬到襄陽名下?畢竟是很久遠的事,咱不好說。

筆者曾在網上讀到一篇文,與南陽之爭有關,標題是【劉備北上安全還是南下安全】。這篇文說的是這麼個情況:劉備三顧茅廬去尋訪諸葛亮那個時期,劉備駐紮在南陽郡的新野,新野現在還是叫新野,是河南的一個縣。如果把宛城(就是現在的南陽市)和襄陽看作兩個點,兩點連成線,新野就在那條線居中的位置。那篇文主要論述劉備三顧茅廬時,宛城在劉表的控制之下,不是敵境,劉備去宛城尋訪諸葛亮的話,很安全。但是去襄陽的話,相對來說有危險。有人會覺得奇怪,襄陽不是也在劉表控制之下嗎?怎麼就不安全了?說是漢時有個軍法叫‘擅興法’,規定未得皇帝或上級主將的命令擅自發兵,或將領擅自離部,都要受到軍法的嚴厲制裁。那時劉備是寄人籬下,在劉表的手下當差,駐紮在新野,軍餉人員之類的都是劉表提供的。所以如果劉備私自離開新野去襄陽的話,就觸犯了軍法,就有危險。那篇文寫得有條有理,看似有理有據,可是仔細推敲一下,也不盡是那回事。依筆者看,無論北上或南下,都沒危險。其實劉備離開新野就觸犯了‘擅興法’,不論是去哪裏。如果諸葛草廬真在襄陽,劉備去尋訪就不安全了嗎?那也未必。三國時,地廣人稀,一般只是在城門纔會有兵士把守,在城外的話,和平時期是很難見到軍人的。再說劉備去尋訪諸葛亮,也用不着興師動衆,劉關張三人即可,扮作商人或老百姓,鬼知道你是誰啊。所以據此來推斷諸葛草廬在襄陽或者南陽也不靠譜。

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何方?你說是在南陽,我說是在襄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是誰非,沒人能說得清。要怪只能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沒有在【三國志】裏交代清楚。可陳壽寫【三國志】的特點就是簡明扼要,也是爲人詬病之處。別說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在他看來就是枝末小節的事,連張飛之死,在三國算是大事了吧,他都沒寫清楚。陳壽只是寫張飛被他的手下張達和範疆害死了,可張達和範疆兩人爲啥要害死張飛,卻沒交代。讓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筆者以爲確切知曉諸葛草廬在何處的人至少有五個人,他們分別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還有徐庶。徐庶走馬薦諸葛,對三國史略知一二的人都曉得。哎,筆者所說的都是作古之人,對南陽之爭實在也幫不上忙。可不這麼說,又怎麼說呢?

諸葛亮嚴於律己,以身作則,鞠躬盡瘁,篤志躬行,那高尚的人格爲世人敬仰,一直都是中國人的楷模。南陽與襄陽又何必爲了個諸葛亮躬耕之地,而爭執不休。其實南陽與襄陽都能和一代賢臣諸葛亮扯上關係,已經讓人好生羨慕了。筆者何嘗不想自己的家鄉與諸葛亮有聯繫呢?可沒那個福分啊,查遍文獻,也沒見諸葛亮來過筆者的家鄉啊。至於教科書如何註釋南陽,筆者以爲很簡單,一句話即可,“南陽,古屬南陽郡,今不詳”。

南陽之爭幾時休?無慾無求事事息。諸葛臨終獻薄田,高風亮節衆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