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散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散文因其獨有的特點,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教材中也佔有較大的比重。怎樣充分發揮散文在教學中的價值,怎樣教就顯得非常重要。散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散文進行閱讀教學的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散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一、散文教學要選好突破口

散文是文學作品的一種,是個人獨特感受的獨特表達。它篇幅短小、取材廣泛、結構靈活、表達自由,被人稱爲具有強烈感情的“文學小精靈”。由於散文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靈活的文體,因此,散文顯得豐富多樣。正如散文作家秦牧所說:“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銀光閃閃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餘音嫋嫋的洞簫,有的像明淨無塵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鮮明的瑪瑙……”散文應該怎樣教,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是教的方式不一樣,帶來的效果自然不一樣。因文而教,因生定教是一個重要原則。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對7~9年級的閱讀要求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是我們教學文學作品的總綱。散文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課標的要求也適用於散文。因此,在領會這一要求的基礎上,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散文作品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層次特點和已有知識確定具體教學方式。

散文教學點很多,從哪裏入手?怎樣入手纔有效?這是教學散文要思考的重要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其關鍵是根據文中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來選好突破口。怎樣教學《散步》,不同的老師選擇的突破口是不一樣的。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教學《散步》,採用關鍵詞語教學方式切入,聚焦“我們”“田野”“散步”三個詞語,展開對文本的學習,抓住了文本的關鍵信息,輻射了全文內容。用“聊一聊‘我們’”、“聊一聊‘田野’”、“聊一聊‘散步’”這種輕鬆、愉快的方式學習文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快樂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們也可以抓牽動全文的句子或詞語來切入。比如,我們可以抓住文章最後一段的“我妻子背上的同我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中“整個世界”一詞作爲教學的突破口,來帶動全文的學習。由“整個世界”引導學生從三個板塊進行學習和探究,即“整個世界”中的人、“整個世界”中的事、“整個世界”中的情。這樣教學,思路清晰,既能由此牽動全文學習,又抓住了核心內容。在同課異構中,汪洋老師教學《端午的鴨蛋》,從自己初讀文本時的三個疑惑切入:(1)小小鴨蛋值得寫這麼長的文章嗎?(2)文章不夠感人,沒有深情。(3)語言平淡無味。由此疑惑切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並通過多次誦讀,深入其中,改變了初讀的印象,重新認識了文章,品出了味道。這樣的切入,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慾望,有助於帶動文本的閱讀。

二、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情感體驗中

文章總是要表達情感的,而散文更突出。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棲息地,傾瀉的場所。孫紹振教授說: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學,從某種角度說,情感始終是核心、是靈魂,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散文,應教會學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在語言的把玩中,讓文中感情的清泉流進學生的心田,真切地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情景,咀嚼細節,細細體會文中蘊含的滋味,觸摸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脈,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如教學散文《端午的鴨蛋》,可以帶領學生到文中字裏行間去感受作者對高郵家鄉的那份濃濃的鄉情,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那份深深地眷念之情。在《中語參》舉辦的同課異構特級教師展示課中,山東萊蕪市特級教師於立國老師在教學《端午的鴨蛋》時,不是停留於一般的整體感知和一般的分析,而是讓學生進入文中特定的情境中去體會,針對具體的句段和詞語,挖掘了文中的情感,品出了鴨蛋的味道。廖俊豔在教學《老王》時,注意從“演讀孤苦”“品讀痛苦”“洞察善良”“研讀善良”“疑讀善良”等方面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去體會情感。

三、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

教學不是盲目的設定教學要求,也不是老師只根據教參的要求和教材上的課前提示進行教學。目前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教學中解決的只是老師的問題。老師的問題解決了是不是學生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心存的疑惑怎麼辦?在這方面老師往往考慮不多。作爲散文教學,就應該着眼於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在獨自閱讀的基礎上質疑問題,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聚焦問題,師生共同來解決。這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教學。

在《中語參》舉辦的同課異構課上,廖俊豔老師在教學《老王》時,開頭採用質疑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廖老師一開始就針對文中結尾的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向學生提問:“這個句子中哪些詞有提問的價值?”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由這個句子引出了自己的疑惑:“作者爲什麼要對老王愧怍?”“作者做錯了什麼事要讓自己愧怍?”然後師生一起來質疑“愧怍”。這種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藉助學生的問題帶動全文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形式。如果以此展開對文本的探究,其教學價值很大。但遺憾的是教師隨後放棄了學生生成的問題,而是出示多媒體自己課前預設的與學生相近的問題,接下來按照預設的教學問題和教學思路向前推進,消減了課堂生成所帶來的教學價值。如果後面的教學,能夠圍繞學生的問題和需求去展開,走進文本,在推進中不斷地生成新問題,學生的思維就能真正激活,教學的針對性就更強,教學的效益就會更大。

四、讓學生原汁原味去閱讀散文

散文作爲一種美文,可以讓學生去感受出獨自的味道。可以讓學生不帶着一種框架,傾向性的要求去閱讀,而是帶着原有的認知,閱讀的積澱,生活的經驗,自己在讀中去發現。教學散文可以不只停留在常規的教學方法上。要根據散文的文體特點,變換不同的教法,調動學生的情感、經驗,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體驗作品。讀出他們自己未曾讀出的內容;感受他們自己未曾感受過的情感內容;思考蘊含其中的獨有思想。藉助閱讀,發現散文的構思美,發現散文的語言美,發現散文的表達美,發現散文的情感美,發現散文標題價值。

比如,學習散文《老王》,引導學生在自讀中去發現作者爲什麼要去同情老王?爲什麼要“愧怍”?作者若干年後寫這篇文章,除了“愧怍”外,還想告訴我們什麼?文中爲什麼要寫旁人說老王“年輕時不老實”來揣測老王?作者又寫鄰居對老王不聞不問有沒有深意?有沒有喚醒人們關心底層的人?有沒有強調一種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心靈吐露?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探討,共生問題,互動解決,其效果大大強於學生被動的思考。

原汁原味的閱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其內在的閱讀潛能,讓學生在學習散文中獲得多角度、多層面的收穫。如果我們能夠放開課堂,引導學生在散文的閱讀旅程中,去發現散文的潛在價值,這也是老師教學的一種成功。

五、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散文培養語感

古人說:“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教學散文,要讓學生誦讀體會,潛心涵泳。誦讀是提高解讀散文能力、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

明代王守仁在《教約》說:“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演繹反覆,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理浹洽,聰明日開矣。”這裏強調了誦讀要講究方法,纔會有收穫。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散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誦讀,如自讀、默讀、精讀、細讀、背讀,要讀出層次,讀出感受,讀出語氣,讀出變化,讀出情感。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受文章帶給自己的衝擊和對心靈滌盪般的快樂。在《中語參》舉辦的同課異構特級教師展示課中,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老王》一文時,除了引導學生對全文的用心誦讀外,多處引導學生深度的誦讀。尤其是對“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裏的殭屍,骷髏上繃着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推白骨。”一段的教學時,要求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去讀,並強調要慢、用沉重的語調進行朗讀,體會特定的氛圍,讀出作者當時寫作時的心情,體會作者複雜的情感。這樣的誦讀教學,學生對文中內在東西的把握就有深度了。

散文教學,在我們引導下,如果學生誦讀時能全身心的投入,通過自己的理解,用音調的高低,節奏的急緩,語調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醞釀來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悟出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讀出美文佳句的韻味,知曉作者的寫作用意,就會大大增強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在這樣的誦讀中,學生語感能力就會增強。

六、咬文嚼字,細心體會

散文往往意蘊內藏,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沉醉其中,讓他們深入語言的腹地,真正觸摸文字的肌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要善於在學生忽略處,值得玩味處引導玩味。

傅庚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說:“創作者之深情,滲透於作品中,出其至誠,映現於文字。欣賞之者,亦宜細細咀嚼,然後乃可得之。”教散文,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和詞語深入文句之中,反覆地體會,細細地揣摩,才能對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比如,教學《散步》一文,其中的詞語品讀很重要。如“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冬天”一句中“熬”字,細細咀嚼,這裏作者不用“過”或“度過”等詞語,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內心情感的流露,對母親的一種擔憂,我們似乎可以觸摸到作者的心靈。作者擔憂母親今年能“熬”過冬天,明年能行嗎?母親能熬過多少個冬天呢?正是這種內心的叩問,才更加感受到陪伴母親的日子不多了,因此,纔有萌生帶母親攜妻兒出去散步的想法。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在心中不斷提醒自己,抓住時間,多陪陪母親,讓母親在有限之年享受天倫之樂。如果不細細地品味“熬”字的選用效果,就很難獲得上面的深度解讀,就很難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老王》裏面,抓住“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一句中“鑲嵌”一詞進行咀嚼,極有價值。“鑲嵌”一詞,寫出了老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氣,沒有了生命力。然而,從這一詞語中,我們讀出了以下信息:臨終前的老王,憑着知恩圖報的內心驅動力,依賴着殘存的一點生命,奇蹟般地走完了答謝作者楊絳一家的生命之旅。又進一步體現了老王的真誠善良。這一形象可能恰恰是作者多年來心懷愧怍的原因之一。由此看出了作者用詞的匠心所在。

在“語參杯”的同課異構中,深圳白傳開老師和山東萊蕪的特級教師於立國老師,在教學《端午的鴨蛋》一文時都抓住“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句,引導學生細細品讀,玩味“扎”“吱”這一特有的吃鴨蛋的風味,並藉助手勢和語言的模擬,讓學生對作者家鄉高郵吃鴨蛋的特有感覺體味了出來,對作者對家鄉獨有的濃烈的情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時,通過這一紮進語言細處的品讀,又能品嚐到汪曾祺先生口語化的敘述,品嚐到平淡自然中又韻味十足的語言風格。

要真正感受散文的語言魅力,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就必須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涵,去嚼出味道,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七、用比較式閱讀教學散文

在散文教學中適當運用比較式閱讀,會加強學生對文章表達效果的體會。這種閱讀方式,可以是寫法的比較,可以是語序的比較,可以是內容的比較。

比如,學習《老王》,可以將課文中結尾的句子與選入教材之前的句子進行比較。原文是“那是一個多吃多拿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選入課文後改爲“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要這樣改?這樣改後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比較,對作者的深意就會有新的認識。教學《端午的鴨蛋》,可以進行局部的語序變化的比較。比如,“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這是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回憶家鄉時的一種表達方式,以短句爲主。有的老師在處理這幾個句子是,不是簡單地處理與忽略,而是採用了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如果我們把這一段用平常說話方式來表達——“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這與前有沒有變化?有怎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這種比較,看到這兩種表達,雖是字數相同,但是斷句不同,卻帶來了不同的效果。原文長句化爲短句,給人感覺語氣舒緩很多,顯得親切,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作者一說到家鄉的那種特別珍惜、特別懷念之情,而改後的句子顯得平淡,通過這種比較,讓學生切實去感受作者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語言特色。

比較,可以根據文章的特點,選擇比較的內容,通過比較,讓學生多層面地把握閱讀散文的方法,體會散文寫作的技巧,感受散文的魅力。

八、喚起學生的聯想和調動其想象

中學階段,尤其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年齡段,而散文,由於其獨有的文體特點,給了我們很多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我們就應根據文本的可想處和可聯處,適時地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再現相應的場景。

比如,教學《老王》,調動學生對生活處於底層市民的關注,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活中的回憶,品味生活中的細節,同時喚醒良心,昇華責任感。教學《端午的鴨蛋》,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回味,拾起對家鄉某物某事的回憶,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爲什麼對家鄉及家鄉鴨蛋的深深懷念之情。讓學生在“美景再現甚至再造”的體驗中享受閱讀之樂,從而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和藝術美,提高學生欣賞散文作品的能力。

散文教學中,運用聯想,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展閱讀的思考寬度;運用想象,更能激活學生潛在的思維,喚醒學生相關的所積累的生活元素,在作者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有助於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充分利用散文這一文體特點和文本的特有價值,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