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國學經典內容手抄報

國學經典內容手抄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一、國學經典手抄報資料:什麼是國學?

國學經典內容手抄報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爲“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爲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涌現出白鹿、石鼓(一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一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在當時的境域下,所藏之書和所講之學,自然是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從宋代四大書院的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可見此時“國學”這一概念的使用,與“國醫”是一樣的。

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爲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

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啓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但黃主張先作“國學史”,使樑放棄了創辦《國學報》的設想。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爲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着“國學”在國內的立足。

二、國學經典手抄報資料:國學經典誦讀有什麼好處

1.人格優化,身心健康――經常誦讀經典的孩子,會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內涵會在更高的起點上邁步,從而不僅身心健康,而且會使成功的機率明顯增加。

2.專注力提高――經常進行誦讀經典的訓練,會逐漸形成精神集中專一、頭腦裏少雜念、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3.語文能力增強――背熟《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易經》、《論語》、《大學》、《孝經》、《老子》、《中庸》、《孟子》、《文學啓蒙》等經典後,孩子的識字量將達到5000字左右。此後,孩子作文、發言時就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很有深度。

4.記憶力大大提升――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50%的孩子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一旦獲得了這種記憶能力,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都會很輕鬆,並一生保持這種超越常人的記憶力。

5.閱讀興趣和能力大爲提高――讀懂經典,孩子會形成博覽羣書的習慣。許多誦讀經典的孩子,在6歲-10歲時,能主動找書讀。一個7歲前誦讀10部左右經典的孩子,可創造1年閱讀500冊到1000冊書的奇蹟,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比不誦讀經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許多倍。

6.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有很大幫助――通過誦讀經典,孩子的形象思維(右腦)獲得全面的鍛鍊,從而爲學習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些科目的學習成績也隨之提升2-4倍;此外,經典的內容早一點存儲到頭裏邊,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潛移默化地進行消化,從而使理解力也獲得提升。

7.才藝、體育、勞動等技能的學習變得很輕鬆――“心靈手巧”是誦讀經典的另一種效益。通過誦讀經典,可使頭腦裏和軀體內的'氣血很好的暢通,健腦效果明顯,大腦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強化,從而在才藝、體育、勞動等技能的學習上會事半功倍。

8.取得文化治療的效果――通過誦讀經典,患有多動症、感覺統合失調、自閉症的孩子的症狀明顯緩解。這一項意外的收穫已爲醫學界所關注,相關醫院已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了。

9.促進親子關係,親子相長――許多經典是家長們也沒有接觸過的,因此,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和孩子一起誦讀,除了能有效地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外,還能取得健腦、健身、緩解壓力、解除疲勞、提高文化層次的良好效益。

10.對“文言文”有了天然的親近感――有的家長認爲經典以“文言文”爲主,擔心孩子不理解,其實,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關鍵的關鍵是把這些經典先背誦下來,並不一定讓孩子去理解,以後,經過複習及日常的應用,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讀懂文言文則會掃除接受聖賢教育的障礙,從而爲考大學、做學問、幹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11.加強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設――當代社會,流行讀物氾濫,信息過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會產生無法擺脫困惑和焦慮,有的人會對活着的意義和價值產生疑問,從而厭倦生命、質疑社會。經過經典的薰修,可讓孩子從小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從而懂得擔當責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實現人生的幸福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