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男孩的語言和行爲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願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藉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嘆,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在整個事件中,處處可以發現列寧善於觀察對方的言語、行動,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要學生認識到列寧對兒童的愛護;二是要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學生還可以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列寧發現灰雀消失之後,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經過。如何使學生透過他們的言語和神態來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學習本文的難點。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2

學完《灰雀》這篇課文後,我發現學生不是很會思考問題,不是很會針對自己的疑問提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存在着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於聯繫實際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是呀,否則也就不是小孩了,但是,如果學生能根據老師的設疑產生自己的想法,並能大膽地將它說出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能自圓其說,也是很不錯的。

《灰雀》是一篇要求學生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邏輯判斷,並能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文章。因此在這課的教學中,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那隻灰雀是真的飛走了呢還是凍死了呢還是……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的。此時我似乎覺得文章十分簡單,不需再加思考,但有的學生卻不清楚,接着再提問:"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兒捉走的。"組織學生對小男孩兒說的兩句話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話,從開始的疑惑,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才能讓他們知道看似相同的兩句話,我們通過比較,分析,討論,理解了它們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緊接着,再設疑:同學們,小男孩兒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呢我提示學生可以與自己在生活中做過類似的事情聯繫起來,回憶自己當時的感受,然後再來討論。我猜測學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樣,也有過類似的犯錯,何不借此機會讓他們大膽地表露出來這個提示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猶如平靜的水中投了塊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部分同學們的興趣很高,爭先恐後地討論着……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3

我有幸參加了我縣舉行的“百名教學能手”的評選活動,我執教《灰雀》一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課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灰雀》講的是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並用自己愛鳥的情感感化一個捉灰雀的男孩主動放回灰雀的故事,體現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不長,但語言含蓄,內涵深刻。我通過認真閱讀、逐字、逐詞、逐句地推敲和品味,發現“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這個中心,是通過重點詞語和表示人物心態變化的兩條重要線索來體現的。一條是列寧的心態變化,表現了灰雀不見後列寧焦慮、擔心、惋惜以及灰雀回來後的欣喜之情;另一條是小男孩的心態變化,表現了小男孩做了錯事,在列寧面前想說又不敢說的矛盾心理以及後來改正錯誤的決心。這兩條線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寧和男孩的一番對話中,每一句意義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無奇卻準確地刻畫了列寧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態,對於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可謂深奧、難懂。於是我決定把這部分內容做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來處理。我首先確定了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和兩條線索來設計教學方法。通過進一步熟悉教材和課後練習、單元訓練提示等相關內容,是“單元訓練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原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正好與本課的特點相呼應。於是我把“理解重點詞語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進而讀懂文章”作爲本課的訓練點,圍繞這個訓練點,有機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爲了真正落實這個訓練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步,體現了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

1、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

課文一開始交代“列寧在郊外養病,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裏有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我首先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課文按時間順序,圍繞“灰雀”寫了哪三方面的內容?學生邊讀邊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課文寫了:

⑴ 列寧非常喜愛灰雀;

⑵ 後來灰雀不見了,列寧非常着急、擔心、惋惜;

⑶ 最後灰雀飛回來了,列寧非常高興。

此時,讓學生根據這三方面內容將課文分爲三部分,這樣學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結構。

2、抓關鍵詞句體會列寧愛鳥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提問:從哪句話可看出列寧非常喜愛灰雀?找出關鍵詞畫出來。學生不難抓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同時指導朗讀,讀出列寧愛鳥的情感。此時學生已初步領會了列寧十分喜愛灰雀的情感。

3、抓線索體會列寧的心態變化:

在以上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同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列寧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他先怎麼做的?又怎麼做的?心情怎樣?圍繞以上問題讓學生反覆朗讀。然後,出示小黑板上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內容,運用手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讀的訓練。邊讀邊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寧話的內容中的關鍵詞語(“自言自語”“多好的灰雀啊!”)並啓發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當時人物的心境,使學生從“自言自語”“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詞語理解到:列寧發現那隻灰雀不見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又問男孩,於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的兩種猜測。這時學生已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生死非常擔心和惋惜。至此,學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條線索──列寧的心態變化。同時也進一步領會了列寧愛鳥的思想感情。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4

今天上了《灰雀》,從圖片導入,讓他們說說這是一隻怎樣的灰雀,你想說點什麼?

接着是生字教學。

今天的朗讀也較多。分別圍繞小男孩的三句話展開。

公園裏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我沒看見。”

(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男孩此時的心情,朗讀的語氣。試讀多遍)

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

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着頭。

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引導學生,爲什麼列寧要問灰雀,而不是問小男孩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列寧對小男孩的信任。)

當然,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列寧也沒有再問那個男孩,因爲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最後一個環節拓展昇華,問孩子們:列寧爲——而微笑,爲——而微笑。有學生認爲列寧是爲了灰雀的歸來而高興,也要同學認爲列寧是爲了小男孩的誠信而微笑。這裏還是指導得比較到位的。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5

教學《灰雀》一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如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爲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學生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說:“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說:“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我覺得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爲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流露出。但在這下面,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1、朗讀教學中,朗讀缺乏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

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2、基礎知識的再學習

雖然在第一課時中,已經比較全面地學習了字詞和課文的初讀,但這並不是說字詞的學習在第二課時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彙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紮實。

……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6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爲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爲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爲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爲,所以我認識爲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爲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歎於孩子們思維的細緻,我爲先前的擔心感到多餘。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說‘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爲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爲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爲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7

今天是開學來第一次講公開課,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準備。上課前,我拿着課本,又把講課的思路做了整理。當講完課時,覺得自己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先從第一點談起,預設工作做得不夠到位。其實在預習課文時,我已經帶領着大家練習過朗讀課文,特別是告訴了他們,要想讀出感情,就要注意語速和語調以及對重點詞語地處理,並且我還給大家做了範讀。當時,大家學得很認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對第一自然段學習時間的安排上是隻準備用十分鐘,可同學們在朗讀方面的表現卻出人意料。在讀這一段時,要讀出對灰雀的喜愛之情的,但同學們卻讀不出這種味道。於是,我帶領着大家,又進行了讀書練習。這樣做直接影響了我對後邊教學內容時間地安排。出現這種突發情況,是我未料到的,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在預設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當然,除了此環節外,在後面的幾個問題上,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預習時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複習提問時,學生卻答不出來。以後,我在備課時,除了備好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外,還不能忽略“預設”這個環節。

再來談談第二個問題,就是隨機處理問題方面還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對灰雀形態的描寫。讀完以後,同學們都覺得灰雀很漂亮。可是當我接着問“你從哪些詞語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時?”學生都答不出來,可是我還是一直在用語言啓發他們。其實,此時我完全可以把課件上的有關灰雀的圖片展示給大家。課下我試過了,同學們一看到這張灰雀的圖片,立刻發出了一片讚歎聲。我知道,這是大家對灰雀美的感嘆。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大家:“從圖片上看,你們認爲灰雀美在什麼地方?”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顏色。”由此我知道,當學生啓而不發時,作爲老師的我們就要改變教學方式了。同時,也對教師機智標準提高了要求。

最後再來談談學生傾聽方面。在前面我曾兩次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到了第三個問題時,我改成了讓學生找到相應的詞語,結果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接連有三個讀的都是句子。這充分說明,學生沒學會傾聽。他們在聽要求是,往往只是聽個大概。另外,也沒認真傾聽他人答題的好習慣。

從以上情況看,在以後的備課時,我要改變一些錯誤的觀點,就是隻備課本,而忽略了備學生和預設問題的準備,同時還要多練習,提高處理隨機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8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主要講的都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從他們這些小事中,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不平凡。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朗讀課文和學習生字、指導書寫兩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運用多媒體出示“自學指導”,告訴大家按怎樣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課文,也爲學生傳達一個信息,課文的學習都可以按這樣的步驟。在檢查朗讀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出感情,並說說理由。我讀出我喜歡的語句,並示範讀,給學生做了例子。但這裏我沒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導致學生在說理由時,不知從何說起。

第二環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應把這一環節作爲重點,多花些時間讓學生介紹識字方法,並把生字用課件展示它的結構、偏旁等,幫助學生記憶

整節課中我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我在讓學生一齊讀課題時,學生把整篇課文一齊讀了一遍,在他們讀完後,我告訴他們沒按老師的要求去讀,應聽清老師的話,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在書寫生字時,告訴大家不但要用識字方法記憶字形,還要在書上描紅,瞭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寫出乾淨、漂亮的字來。

《灰雀》一課中,學生對這幾句話,不容易讀出味來:“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一定會飛回來!”於是我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來對着我讀──我現在是列寧,學生讀“一定會飛回來!”我搖頭,還說真的會飛回來?學生馬上又着急地再讀,“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在爭辯中,讀出味來了。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9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0

在第一課時的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課前預習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集體反饋,對重點字詞進行理解,使識字教學較好地落到實處。

在第二課時的閱讀理解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佔爲己有,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從文章當中找出描寫灰雀的句子,並用波浪線畫出來,同時大聲朗讀,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爲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筆。並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在教學列寧尋找灰雀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讀一讀列寧說的一系列話,並對每一句話進行反覆的有情感地朗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寧發現灰雀不見時的那種着急、擔心、惋惜的複雜心理,喚起學生的共鳴。然後提問:那聰明的你們知道灰雀去哪了嗎?請你來幫幫列寧的忙吧!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上來了。孩子們都說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請他們從課文中找出依據來,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這句話,通過朗讀,能從男孩說話吞吞吐吐中意識到他心裏有鬼,灰雀的失蹤肯定與他有關。隨後,一步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對話,在對話中推測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列寧對男孩的愛。在學生已經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引向認識道理上。

最後,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加深了理解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