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

《灰雀》這一課時,採用角色表演,情境嫫擬法進行教學,在課尾延伸、深化感悟時我有意識地提出幾個問題,給足孩子想像空間。爲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由放飛心靈,那一個個充滿童趣的回答讓師生共同感受到語文課堂輕鬆、活潑、有效。孩子們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學生依託文本創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標無需太多講解,在大膽想象、角色表演、情境嫫擬中得以鞏固、昇華。

《灰雀》一捂片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朋友,蘊涵着濃濃的人文精神。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於自然的和諧、人於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導入部分,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捂片喚起他們已有的感受於體驗,激發學生對新課文的興趣。

在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於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小組內討論交流,以優帶差,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不但提高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優等生體驗到了快樂。最後是全班進行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達到了局部帶動整體的目的。在層層遞進中,使學困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優等生講解了知識,從而達到了“學困生能吃飽,優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收集處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課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給學生,雖然這樣做加強了語文學科於其它學科的知識整合。從課堂教學的反饋來看,讓學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資料,效果會更好。在課堂教學中採用積極有效地評價,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但我在教學中,評價方式太過單一,只有師評,還應該給學生提供自評於互評的機會,這樣做會促進他們更認真傾聽別人發言,欣賞別人優點,或質疑爭論,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局面,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2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保護以和男孩的老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同學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衆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同學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同學的視野,我們一起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局部——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讓同學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後指名小組扮演對話。通過對話扮演讓同學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身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身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同學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爲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學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幹給它自由,纔是真正的愛鳥。”同學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於同學把自身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幹體會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爲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同學讀書考慮。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說:“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說:“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說:“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我覺得利用同學的疑問對同學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同學讀書考慮,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同學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爲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沛流露出。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3

今天要和學生一起學習《灰雀》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因爲這是一篇極好的思維訓練的文章,課文中沒有一處明確地說明鳥兒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語言和行動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願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

因此在這次的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沒有十分的把握。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設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注重這幾個詞。

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斐。斐課件。園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爲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爲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爲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爲,所以我認識爲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爲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說‘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爲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爲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爲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最後,我問孩子們:“讀了這個故事,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爲什麼?”大部分學生說喜歡列寧“因爲他愛鳥。”“他會教育小孩子,不是大聲地批評他做錯了,而是用自己對灰雀的擔心來感動他,讓他改正錯誤。”也有一部分學生說喜歡小男孩:“他有錯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歡小鳥”。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問:“小男孩錯在哪裏?”“他不該捉走小鳥”“小鳥在樹上才最快樂,書上說它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對,喜歡小動物就要讓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雖然也給了它好吃的,但沒伴兒了它就不快樂了,他不能到處飛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們感動了,我想,不用我多說,他們已經明白了課文中所蘊含的所有道理,而且這一次不是我告訴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課文中的幾句簡單對話,卻包含了許多的感悟點,各自人物的內心都在活動,都在思考,心情都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以“列寧是否真認爲灰雀飛走了或是凍死了”引發了學生對全篇課文的閱讀整合,感悟到列寧觀察的細緻、分析嚴密、教育循循善誘,以及對鳥類喜歡方式的探討。平時我總擔心他們想不到,不會說,原來是我自己放不開,只要相信學生,善於給學生提供適宜的展示空間,給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導,在無疑處設疑,有疑處點撥,學生的思維就會走向深入,就會還你無數個驚喜!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4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5

今天上了《灰雀》,從圖片導入,讓他們說說這是一隻怎樣的灰雀,你想說點什麼?

接着是生字教學。

今天的朗讀也較多。分別圍繞小男孩的三句話展開。

公園裏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我沒看見。”

(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男孩此時的心情,朗讀的語氣。試讀多遍)

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

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着頭。

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引導學生,爲什麼列寧要問灰雀,而不是問小男孩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列寧對小男孩的信任。)

當然,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列寧也沒有再問那個男孩,因爲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最後一個環節拓展昇華,問孩子們:列寧爲——而微笑,爲——而微笑。有學生認爲列寧是爲了灰雀的歸來而高興,也要同學認爲列寧是爲了小男孩的誠信而微笑。這裏還是指導得比較到位的。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6

今天是開學來第一次講公開課,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準備。上課前,我拿着課本,又把講課的思路做了整理。當講完課時,覺得自己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先從第一點談起,預設工作做得不夠到位。其實在預習課文時,我已經帶領着大家練習過朗讀課文,特別是告訴了他們,要想讀出感情,就要注意語速和語調以及對重點詞語地處理,並且我還給大家做了範讀。當時,大家學得很認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對第一自然段學習時間的安排上是隻準備用十分鐘,可同學們在朗讀方面的表現卻出人意料。在讀這一段時,要讀出對灰雀的喜愛之情的,但同學們卻讀不出這種味道。於是,我帶領着大家,又進行了讀書練習。這樣做直接影響了我對後邊教學內容時間地安排。出現這種突發情況,是我未料到的,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在預設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當然,除了此環節外,在後面的幾個問題上,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預習時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複習提問時,學生卻答不出來。以後,我在備課時,除了備好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外,還不能忽略“預設”這個環節。

再來談談第二個問題,就是隨機處理問題方面還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對灰雀形態的描寫。讀完以後,同學們都覺得灰雀很漂亮。可是當我接着問“你從哪些詞語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時?”學生都答不出來,可是我還是一直在用語言啓發他們。其實,此時我完全可以把課件上的有關灰雀的圖片展示給大家。課下我試過了,同學們一看到這張灰雀的圖片,立刻發出了一片讚歎聲。我知道,這是大家對灰雀美的感嘆。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大家:“從圖片上看,你們認爲灰雀美在什麼地方?”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顏色。”由此我知道,當學生啓而不發時,作爲老師的我們就要改變教學方式了。同時,也對教師機智標準提高了要求。

最後再來談談學生傾聽方面。在前面我曾兩次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到了第三個問題時,我改成了讓學生找到相應的詞語,結果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接連有三個讀的都是句子。這充分說明,學生沒學會傾聽。他們在聽要求是,往往只是聽個大概。另外,也沒認真傾聽他人答題的好習慣。

從以上情況看,在以後的備課時,我要改變一些錯誤的觀點,就是隻備課本,而忽略了備學生和預設問題的準備,同時還要多練習,提高處理隨機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7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主要講的都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從他們這些小事中,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不平凡。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朗讀課文和學習生字、指導書寫兩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運用多媒體出示“自學指導”,告訴大家按怎樣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課文,也爲學生傳達一個信息,課文的學習都可以按這樣的步驟。在檢查朗讀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出感情,並說說理由。我讀出我喜歡的語句,並示範讀,給學生做了例子。但這裏我沒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導致學生在說理由時,不知從何說起。

第二環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應把這一環節作爲重點,多花些時間讓學生介紹識字方法,並把生字用課件展示它的結構、偏旁等,幫助學生記憶。

整節課中我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我在讓學生一齊讀課題時,學生把整篇課文一齊讀了一遍,在他們讀完後,我告訴他們沒按老師的要求去讀,應聽清老師的話,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在書寫生字時,告訴大家不但要用識字方法記憶字形,還要在書上描紅,瞭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寫出乾淨、漂亮的字來。

《灰雀》一課中,學生對這幾句話,不容易讀出味來:“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一定會飛回來!”於是我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來對着我讀──我現在是列寧,學生讀“一定會飛回來!”我搖頭,還說真的會飛回來?學生馬上又着急地再讀,“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在爭辯中,讀出味來了。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8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剛開始學習課文時,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裏了?我引導學生反覆讀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從他們的話中去體會。學生從列寧和男孩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對列寧、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說什麼?同學們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對列寧說,當那個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後,你知道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真了不起!

“我想對列寧說,列寧,你不僅愛灰雀,更愛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雖然你開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當你看到列寧因爲灰雀不見了而擔心、惋惜時,你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把灰雀放回來,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你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知錯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對男孩說,你愛灰雀不是這樣愛的,不能把它關起來,要給它自由,讓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後一定要飛高一點,不要讓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愛,我也喜歡你!”

在教學中我將你想對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說什麼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對他們說話的過程中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9

教學中的評價就像一起“雙刃劍”,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着學生的信念,影響着學生的發展。最近,我們中語組進行了兩次教學研究,劉德莉老師前後由兩次執教同一課的教學評價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執教《灰雀》,劉老師的評價語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見到這麼棒”!“剛纔默讀時沒讀,因此接不上來。”“你們還不知道惋惜呀”等等,這些語言對學生學習興趣打擊不小,因此,整節課顯得有些沉悶。而第二次執教《灰雀》,劉老師評價語言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學習投入狀態極佳。另外,第二節課中,劉老師也更注重了其它評價方式,比如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

那麼,怎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要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樣的評價,教師若之發自內心,學生就會感到貼近心靈,也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使學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對一切。

二、抓住時機,適時評價。評價不應拘泥於一格,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評價學生時,應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抓住時機,給們一份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不斷進步,另外,評價不足讓教師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對於錯誤之處更需在明確指出,避免讓學生走彎路,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

三、評價語言要有藝術性、針對性。好的語言如一條深深的小溪,可以淨化人的心靈;又像一首促昂揚奮進的歌,激勵着人們去不斷地追求。作爲語言教師,我們在評價中不僅要語言豐富,機智幽默,而且要講求藝術性。

另外,評價要有目的性、針對性,不講求實際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增強學生探索的能力,反而會引導學生對評價的漠視,失去評價的意義。所以,教師的語言一定要準確,得體,且要做到把握時機,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這樣,學生對獲得的評價不僅僅是短暫的滿足,更是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前進的動力,這使他們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0

在第一課時的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課前預習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集體反饋,對重點字詞進行理解,使識字教學較好地落到實處。

在第二課時的閱讀理解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佔爲己有,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從文章當中找出描寫灰雀的句子,並用波浪線畫出來,同時大聲朗讀,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爲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筆。並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在教學列寧尋找灰雀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讀一讀列寧說的一系列話,並對每一句話進行反覆的有情感地朗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寧發現灰雀不見時的那種着急、擔心、惋惜的複雜心理,喚起學生的共鳴。然後提問:那聰明的你們知道灰雀去哪了嗎?請你來幫幫列寧的忙吧!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上來了。孩子們都說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請他們從課文中找出依據來,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這句話,通過朗讀,能從男孩說話吞吞吐吐中意識到他心裏有鬼,灰雀的失蹤肯定與他有關。隨後,一步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對話,在對話中推測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列寧對男孩的愛。在學生已經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引向認識道理上。

最後,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加深了理解和體會。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1

講《灰雀》一文時,我緊緊圍繞關鍵字"愛"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一、朗讀教學中,朗讀缺乏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得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後,這一環節,在學生沒有充分朗讀的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二、課堂的臨時應變能力不足

課上,由於某一個教學環節發生了遺漏,導致我在30分鐘內,就將課文內容結束。剩餘的5分鐘,我的心裏發懵了:我該怎麼過這5分鐘呢?我採取了讓學生讀對話,自己再範讀對話。同科的老師隨後告訴我,我這樣一種處理方法,其實是將前面的教學環節進行了重複,或者說這樣安排不符合這堂課該有的節奏,要將它安排在課文理解中。在剩餘的時間內,老師們告訴我可以安排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想一想,動筆寫一寫“小男孩在聽了列寧找灰雀時焦急,爲灰雀惋惜等的話後,那時他心裏是怎麼想的”,或者是“小男孩從這件事中,他明白 了什麼”,讓學生站在同齡人的立場上,更加能獲得情感的體驗和提高。也可以讓學生做做課堂練習本……總之,方法有很多種(當然,這麼做,並非爲了填滿時間)。從這堂課中,我不僅明白了臨場應變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更好的完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更多的發展;而在課堂教學時,做好隨時應變的準備,讓自己不拘泥於教案的束縛,又能真正將課堂的時間合理地運用。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2

我有幸參加了我縣舉行的“百名教學能手”的評選活動,我執教《灰雀》一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課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灰雀》講的是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並用自己愛鳥的情感感化一個捉灰雀的男孩主動放回灰雀的故事,體現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不長,但語言含蓄,內涵深刻。我通過認真閱讀、逐字、逐詞、逐句地推敲和品味,發現“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這個中心,是通過重點詞語和表示人物心態變化的兩條重要線索來體現的。一條是列寧的心態變化,表現了灰雀不見後列寧焦慮、擔心、惋惜以及灰雀回來後的欣喜之情;另一條是小男孩的心態變化,表現了小男孩做了錯事,在列寧面前想說又不敢說的矛盾心理以及後來改正錯誤的決心。這兩條線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寧和男孩的一番對話中,每一句意義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無奇卻準確地刻畫了列寧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態,對於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可謂深奧、難懂。於是我決定把這部分內容做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來處理。我首先確定了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和兩條線索來設計教學方法。通過進一步熟悉教材和課後練習、單元訓練提示等相關內容,是“單元訓練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原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正好與本課的特點相呼應。於是我把“理解重點詞語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進而讀懂文章”作爲本課的訓練點,圍繞這個訓練點,有機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爲了真正落實這個訓練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步,體現了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

1、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

課文一開始交代“列寧在郊外養病,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裏有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我首先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課文按時間順序,圍繞“灰雀”寫了哪三方面的內容?學生邊讀邊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課文寫了:

⑴ 列寧非常喜愛灰雀;

⑵ 後來灰雀不見了,列寧非常着急、擔心、惋惜;

⑶ 最後灰雀飛回來了,列寧非常高興。

此時,讓學生根據這三方面內容將課文分爲三部分,這樣學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結構。

2、抓關鍵詞句體會列寧愛鳥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提問:從哪句話可看出列寧非常喜愛灰雀?找出關鍵詞畫出來。學生不難抓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同時指導朗讀,讀出列寧愛鳥的情感。此時學生已初步領會了列寧十分喜愛灰雀的情感。

3、抓線索體會列寧的心態變化:

在以上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同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列寧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他先怎麼做的?又怎麼做的?心情怎樣?圍繞以上問題讓學生反覆朗讀。然後,出示小黑板上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內容,運用手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讀的訓練。邊讀邊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寧話的內容中的關鍵詞語(“自言自語”“多好的灰雀啊!”)並啓發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當時人物的心境,使學生從“自言自語”“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詞語理解到:列寧發現那隻灰雀不見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又問男孩,於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的兩種猜測。這時學生已體會到列寧對灰雀的生死非常擔心和惋惜。至此,學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條線索──列寧的心態變化。同時也進一步領會了列寧愛鳥的思想感情。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3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爲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爲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爲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爲,所以我認識爲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爲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歎於孩子們思維的細緻,我爲先前的擔心感到多餘。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說‘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爲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爲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爲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4

《灰雀》是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五課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整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怎樣上好這篇課文呢?怎樣符合跨世紀新一代兒童的身心特點呢?怎樣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在教學本文時,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進文本,以讀爲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新課程下,有很多老師都能夠理解這一點,但是現實的問題是,像多年都以講讀教學爲主的老師,忽然一下,幾乎什麼都不講,就要學生在一節課裏反覆地朗讀,還真覺得不習慣,甚至還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敬業,以至於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說了兩句”再“多說了兩句”。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光嘴上說說“要加強朗讀教學”,而應該徹底地切實地在課堂實踐中轉變觀念,把加強朗讀教學落到實處。

“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的,我們要時刻記得要“迴歸人文關懷”。《灰雀》這篇課文只要學生了解了列寧怎樣喜愛灰雀,以及在他愛鳥的影響下,小男孩怎樣自覺地改正錯誤,體會小男孩誠實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要當個知錯、誠實的孩子。我們不要也沒有必要過多地深入下去,因爲他以後還要學習類似這樣但更深入的文章,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經歷的豐富,他們將會有更深更廣甚至更獨特的體會,我們不要有"放不開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一節課主要通過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如:自由讀,教師加提示語引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列寧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地豐滿起來,感受到讀書真有趣,越讀越有味。這樣的朗讀教學就好象引領着孩子們在欣賞一件玲瓏剔透的玉雕,細細把玩,細細體會,箇中感受盡在孩子們表情生動的朗讀中。這感覺又好比一首詩歌,朦朧的更顯意境,更有韻味,更能入勝。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覆地要學生誦讀,讓字裏行間的美,讓其中蘊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發芽、開花,以至張滿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覺得這就是“人文關懷的迴歸”。可以這麼說,低年段的閱讀教學就是朗讀的教學。

二、以“悟”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激發閱讀興趣。

清朝唐彪認爲:“凡理不疑必不過悟,唯疑而後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疑”和“悟”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中,兩者總是不斷交織、不斷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十分注重學生的感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在品讀重點段落的時候,在反覆朗讀之後,我常問:“你們知道了什麼?”“你們懂得了什麼?”例如在辨別愛鳥異同這一環節教學時,我這樣設計:

列寧愛灰雀,孩子也愛灰雀,他們的愛有什麼不同?你更贊同誰的?爲什麼?這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討論!(這個問題卻關係到學生是否正確理解“愛”的含義,是否有正確的審美認識。)

生:我贊同列寧的愛。因爲列寧每天來這兒看灰雀,還給它帶來好吃的,只是欣賞它,不去捉它,列寧是真正愛灰雀。(學生聯繫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生:灰雀應該是給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別的來公園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們會傷心的。

生:灰雀離開了夥伴,孤零零的,會寂寞的。

生:它還會吃不下東西。

生:它還會生病呢!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寧愛鳥,給它自由;孩子愛鳥,把它捉回去,讓它失去了自由。列寧是真正的愛鳥。

(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同時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三年級語文灰雀教學反思15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後,感覺到課堂是生成的。課前,我按照傳統寫了一篇教案。今天上課時,在第一環節,學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全盤托出,而且切中要害。這是我事先沒有設想到的。我靈機一動,按照學生所說的主要內容設計了一個板書,這個板書是我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是學生給了我靈感。接下來,應該按照學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寫出列寧喜歡灰雀,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

跟隨着學生的視野,我們一起體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卻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的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假設自己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這那種複雜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當講到“小男孩低着頭”時,設計一問:“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設想的答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慚愧。由於學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樣體會到了小男孩對小灰雀的喜愛。又一學生站起來答道:“我覺得,小男孩除了慚愧以外,還對小灰雀又一種捨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誠實、知錯就改和感情之間,小男孩選擇誠實。”他的回答是我很驚訝,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維深度。正是由於他把自己置身於情境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別人體會不出來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