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夜書所見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蒐集有關葉紹翁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後的感受。

3.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

出示秋天的圖片,爲學生創設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瞭解他嗎?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將自己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課前讓學生蒐集詩人的資料,交流了解詩人的背景,爲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

2.現在我們再讀一讀題目(生讀),那麼,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1)“書”在這裏是什麼意思呢?(寫)

(2)“所見”呢?(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麼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裏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過渡: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麼他在夜晚看見了什麼?聽到什麼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畫下來。

(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藉助工具書,看插圖,看註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師:剛纔看見同學們認真的神情感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好這首詩。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3.學生彙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

4.剛纔所畫的這些詞語有沒有讀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師生幫助解決。(結合註釋解詞,並教會學生看註釋解釋詞語。)

(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瞭解蟋蟀。)

初讀課文,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檢查其學習情況,通過註釋、看圖片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並更形象地理解詞語。

6.學習生字(促、深)

(1)這裏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師讀一讀。(課件先出示“促”,後出示“深”。(2)這首詩還有一個生字“深”,翹舌音,請讀一讀。寫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生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纔學到的兩個生字“書空”寫寫。

(4)指名讀生字,男女對讀。

(5)(出示生詞)生字記好了,請你們同桌互相讀一讀生詞。

(6)開小火車讀,齊讀。

7.師:生字能讀好了,現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裏,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

出示全詩)

8.師:現在讓我們先聽一聽錄音朗讀。

9.同學們聽得真認真!那麼,誰能給大家讀一讀。

10.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通過學習生字詞,以落實“雙基”的教學,並培養學生的識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則自然精讀,精讀後,理自見得。”鼓勵學生多讀,就是爲了掃除閱讀障礙,總體把握詩文,爲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奠定基矗

(四)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賞析第一、二行詩

(1)下面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這首古詩,先來看看前兩行詩。

(2)請男同學讀一讀這兩行詩。

(3)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結合註釋解詞。

(4)第二行詩句這裏的“客”是指誰呢?爲什麼說詩人是“客”?(因爲他身在異鄉)

(5)請大家想想,(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呢?

(6)我們班有新莞人的孩子,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道滘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

1、複習:秋天來了(板書:秋)。你們還記得學過描寫秋天的詩嗎?同樣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楓葉似火的美,蘇軾感受到了它橙黃橘綠的豐收,但葉紹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風掃落葉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離人心上秋。

2、解題:今天學習一首詩,詩人有什麼感受呢?

夜書所見:見:看見;書:寫(書:我們學過兩種意思:(1)出示書本;(2)做動作——寫

3、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

詩人夜晚看見了什麼?請讀讀古詩

1、按要求自讀三遍

2、結合註釋再讀古詩

3、出示生字帶讀,挑(tio)促(cù)深(shn)

4、齊讀兩遍出示圖片

5、出示詞語

蕭蕭促織籬落夜深

6、書寫

促深

7、生寫兩遍

三、解讀古詩

1、指名讀古詩(2名)

2、齊讀1遍

3、師配樂讀,生邊聽邊想:見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畫:我們一起來畫一畫

看到:梧葉被風吹響了,被風吹落下來了。梧葉飄飛

江:吹來帶有寒意風,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聽到:秋風;蕭蕭。它們在風中瑟瑟發抖

沒有白天的熱鬧,現在只

此時江水感到這寒不就是作者此時的心境寫照嗎?

第一句,該畫什麼,該如何畫

第二句,該畫什麼

(樹葉被吹落了,離開了哺育它的大樹,失去依靠。詩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這東里一樣孤苦無依)畫上梧桐樹,沒有樹哪來葉。江水在秋風中靜靜地躺着,沒有了白天的熱鬧,現在是冷冷清清的。

(1)詩人在本詩中稱自己爲(客)

(2)秋風動客情,其實有一個典故。

這蕭蕭的秋風送來了陣陣寒氣。寒(感到寒冷)

這飄落的梧桐樹葉送來了無依無靠。寒(感到孤苦)

這靜臥的江面送來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這寒氣襲人的秋風,這枯萎的梧葉,這冷清的江面評價的心裏如這秋風一樣寒,如這梧葉一樣傷,如這江面一樣冷。

(3)在這夜深人靜的夜晚,身在他鄉的詩人看到了什麼?

(4)梧葉(比較夏天)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爲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課文朗讀磁帶。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藉助字典和詩後註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並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

(1)引導學生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3)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2、聽課文朗讀磁帶。

(1)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3)再聽錄音,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1)把握詩的節奏。

(2)教師範讀、領讀。

(3)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

(4)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五、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4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瞭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並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古詩《回鄉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瞭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麼怎麼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

(1)理解詞語

(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麼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瞭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註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裏,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麼。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着說說他們的意思。

(3)爲什麼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爲……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裏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爲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爲“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爲“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爲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爲什麼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爲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蒐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交流資料,瞭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2.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麼嗎?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麼。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感情朗讀:帶着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根據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範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確背誦、默寫《舟夜書的見》這首古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根據詩句想象《舟夜書所見》中描繪的美麗景色。

2.用自己的話表達詩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要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出示小黑板,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舟夜書所見》這首古詩。

(三)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這首詩是清代詩人查慎行所見。

2.解詩題。

(1)逐字理解。

舟:船。書:記。所見:見到的東西。

(2)請學生補上詩的抒情主人公,再說說題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記夜間在船上所看見的景色。

(四)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散作”的“散”讀作“sàn”,不要讀作“sǎn”。

3.指導學生學習詩中的生字。

“孤”字右邊是“瓜”,不要寫成“爪”。

“螢”字是上中下結構,下部分是“蟲”,不要寫成“火”。

4.齊讀《舟夜書所見》這首詩。

5.解詞連句知大意。

(1)指名讀第一句。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2)讓學生從中找出不懂的詞語,逐一解釋。

月黑——沒有月亮,一片漆黑。

見——現。

漁燈——漁船上的燈火。

孤光——孤零零的燈光。

螢——螢火蟲。

(3)讓學生將這些詞的解釋連起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漆黑的夜無,一盞漁燈閃現在河面,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灑面上。

(4)指名讀第2句。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5)讓學生從中找出不懂的詞語,逐一解釋。

簇——聚集、簇擁,這裏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開。

作——變作,變成。

(6)讓學生將這些詞的解釋連起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一陳微風吹來,河面漾起了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顆星星,在河面閃動。

(7)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五)展開想象,悟詩情。

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2.讓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見到的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學生通過圖文對照,從中體會到詩人夜間在船上所看見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沒有風的時候,河面上孤燈閃爍的美妙景象及微風吹來時,河面上由靜變動,漁燈倒影“散作滿河星”的神奇畫面。

3.讓學生討論:在這首詩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4.教師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善於捕捉剎那間的景象變化,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結合,巧妙地運用了“一點螢”“滿河星”這兩個形象貼切的比喻,把他所見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來。不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達了詩人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停頓。

(六)指導學生背誦這首詩。

(七)作業: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

舟夜書所見

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

孤光一點螢。

景美

微微風簇浪,

散作滿河星。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8

一、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1、回顧以前所認識的詩人,出示課題,提問: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瞭解他嗎?(學生將自己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2、再讀課題,提問:題目是什麼意思呢?

(1)“書”在這裏是什麼意思?(寫)

(2)“所見”是什麼意思?(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麼意思?(在夜裏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pck分析:課前讓學生蒐集詩人的資料,交流了解詩人的背景,爲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根據拼音、註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2、老師正音(“挑”),師生討論生字“促、深”的識記方法。

3、聽錄音朗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4、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分別用“”和“〇 ”畫下來。猜一猜詩人在想什麼?

5、學生彙報。(板書:見:梧葉促織一燈明聽:寒聲)

pck分析:從整體入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並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詩

(1)梧桐樹的葉子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了什麼聲音呢?(“蕭蕭”,結合註釋理解)。

(2)第二行詩句這裏的“客”是指誰呢?(詩人)爲什麼說詩人是“客”?(因爲他身在異鄉)

(3)播放音樂渲染氣氛: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是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

(4)我們班有很多隨父母來到這讀書的孩子,離開家鄉的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請你讀一讀這句詩好嗎?

(5)通過你的朗讀,老師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對呀,看到這樣的秋景,很容易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就叫做什麼呀?(板書:動客情)

(6)小組賽讀這兩行詩,再指名讀,齊讀。

(7)結合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詩句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播放音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詩人的孤獨和思鄉情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並讓新居民孩子談談自己離開家鄉的感受,深深體會“動客情”。

2、學習第三、四行詩

(1)自由默讀,邊讀邊結合插圖、註釋來想一想。

(2)女同學齊讀,指名彙報看到了什麼。

(3)質疑:

①“知”字是什麼意思呢?(料想)

②發揮想象,猜想孩子還在玩些什麼呢?

(4)師:詩人看見兒童玩得那麼高興,那麼投入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了什麼呢?(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板書:思鄉之情)

(5)根據剛纔的提示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引導:在翻譯古詩的時候,可以根據情況調換詞語、詩句的順序。所以翻譯時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順序調換一下。

(6)指名讀詩,齊讀,讀出詩人當時的心情。

pck分析:通過學生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解除疑難,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導學生對於詩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想象,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悟了詩的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四、誦讀詩文,品味詩蘊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師配樂範讀。

2、自由讀,指名讀詩,師生評價。

3、男女賽讀。

4、遊戲背詩:師說出詩中的一個字,學生說出相應的詩句。

5、同桌互相背古詩,再指名、齊背古詩。

6、說說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麼?

7、回憶一下關於思鄉的詩,如《靜夜思》。

pck分析: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堅持“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情感昇華。古詩教學也應注重積累,通過遊戲的方式進行背誦,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品味古詩的詩蘊,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豐富學生的積累。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背誦《夜書所見》

2、收集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還可以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背誦優秀詩文。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9

預習作業:

1、圈生字,勾生詞,並給課後生字注音並組一個詞語。

2、看課文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讀《字詞句天天練》。

4、讀課文至少三遍。

一、板書課題

《夜書所見》,齊讀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的生字。

2、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第一次先學後教

(一)、自學指導:

1、聽錄音畫出停頓線。

2、自由讀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順。

(二)、學生自學

(三)、後教

1、請生讀生詞:蕭蕭、梧葉、促織。

2、請幾名學生讀古詩,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字詞、句。

3、分組、分男女等形式讀古詩。

四、第二次先學後教

(一)自學指導:自由讀古詩。

1、理解“夜書所見”。

2、勾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二 )學生自學

(三)後教 重點理解“書”、“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學後教

(一)自學指導:反覆讀這首詩。

1、江上一燈明讓作者想到了什麼?

2、理解最後兩句詩的意思。

3、展開想象詩人童年時,與家鄉的小夥伴在什麼地方?幹什麼?

(二)學生自學

(三)後教: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

六、當堂訓練。

1、展開想象詩人童年時,與家鄉的小夥伴在什麼地方?幹什麼?

童年時,在草地上,詩人和小夥伴在

童年時,在小河邊,詩人和小夥伴在

童年時,在書房裏,詩人和小夥伴在

2、讀背古詩。

板書:

梧葉

秋風 (動客情)

一燈明

夜書所見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詞句意思瞭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回憶古詩《所見》解釋“所見”的意思。

2、通過課前預習,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對他有什麼瞭解。

二、觀察畫面、解題。

1、出示圖畫,指導觀察。

2、解題。

3、師配樂範讀古詩,學生思考。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指導自學

1、你們有什麼學習方法嗎?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交流

1、看第一句詩句,你們讀懂了什麼?

2、學生質疑。

3、指導朗讀。

4、過渡:此時詩人又看到了什麼景色呢?

5、在這一句中你讀懂了什麼?

6、學生質疑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或哪個詞。

五、感情朗讀、激活畫面、練習背誦。

1、齊讀,同桌互相說說你腦海中出現了哪些畫面。

2、自願上臺描述。

3、背誦古詩。

六、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