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6K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體會文中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對象及課時】

初中二年級、一課時。

【教學設想】

1、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2、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

3、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特點。

4、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課前準備】

1、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藉助《詞語手冊》等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件1(動物):龍蝦十幾年前從天而降,繁殖極快,到處肆虐,在魚塘裏與魚爭食,魚塘減產;在稻田裏損壞禾苗,水稻減收

課件2(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江、浙一帶蔓延嚴重,我市已屢屢發現,部分地方已成片發生,本縣區也有零星發生,若不及時防止,將會繼續蔓延,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教師演示後,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上述課件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生物入侵者》,希望以此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題解: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解說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然後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3、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邊閱讀文本邊思考。

⑴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⑵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內容的?

明確:

⑴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⑵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第2~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態度。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措施。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4、文本探究:

⑴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並說明作用。(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組內成員分工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參考:

⑴列數字:

①十一種鳥類有九種被趕盡殺絕──數字的變化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危害之大。

②耗資數十億美元──說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補充強調:數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⑵舉例子:

①舉蒲公英等爲例──說明生物在沒有人爲干預的條件下進行的遷徙不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太大破壞。

②斑貝、天牛、紅螞蟻等──說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寵物等──說明生物入侵是人爲原因造成的。

⑶打比方:

①課題生物入侵者就是一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生物入侵是移民行爲;生物入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貝比喻成偷渡者,形象生動地說明它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的。

(補充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

⑷爲了使說明生動易懂,作者在詞語和句子上還用了哪些技巧?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學生在文中圈劃出具體詞句,並具體分析他們的作用(可以換詞語對比理解)。例如:趕盡殺絕、嘯聚山林、佔領等。

5、質疑解答:

⑴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⑵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教師應事先準備。

①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②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③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⑴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爲干預。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爲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⑶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③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④在新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⑤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6、體驗拓展:(選擇教學)

⑴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組織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爲題的討論。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蔘與,個個發言)

⑵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爲干預爲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①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②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7、課堂總結:

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要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課文條理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說明方法,爲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鑑。

8、佈置作業:

⑴要求學生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說明一種學習工具;

⑵完成《語文同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生物學科課程結構與學科核心素養

2、學校生物學科師資及學科教學特色

3、高校及專業對生物學科考試升學的要求

4、選考生物的專業在高校學習及深造發展

5、選考生物的專業對於職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6、如何結合中學生學科學習特點進行選課走班

二、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首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引出對新課改選課的思考:

你對20xx高考改革新方案瞭解嗎?

你覺得自己各科成績在濟南市排在哪裏?全省呢?

你的優勢學科是什麼?

你高考的目標是什麼大學?

你對心儀的專業和職業有什麼樣的瞭解?

未來你想從事什麼樣的事業?

激發興趣展示20xx年高考新課標Ⅰ卷生物試題,利用學生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構建體系

一、生物學科課程結構與學科核心素養

整體介紹生物學科課程結構,包括必修兩本書,各2學分;選修Ⅰ三本書,各2學分。

簡單介紹學考必考的必修內容,重點介紹將來選課後需要學習的選修三冊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和參與學科內容。

這一部分以三個經典案例分別引出三本選修課本的核心內容,既增加了趣味性,又體現了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讓學生過去的主觀經驗與現實的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連接橋樑。具體內容如下:

案例一血糖調節

思考:某廣告宣稱某種品牌的八寶粥(含銀耳、紅豆、糯米等)不加糖,最適合糖尿病人食用,這種說法可信嗎?

I-1·選修穩態與調節

本模塊包括: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人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植物的激素調節等內容。

圍繞着:“生命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結構協調統一共同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並通過1一定的調節機制保持穩定”這個大概念。

案例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I-2·選修生物與環境

本模塊包括:種羣和羣落、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內容。

圍繞着:“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相互影響,共同實現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1流動和信息傳遞,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個大概念組織教學。

案例三基因工程

I-3·選修生物技術與工程

內容包括:發酵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物技術安全與倫理等。

圍繞着:“發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規模化生產對人類有用的產品”、“細胞工程通過細3胞水平上的操作,獲得有用的生物體或其產品”、“基因工程賦予生物新的`遺傳特性”個大概念組織教學。

二、選考生物的專業對於職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高校專業設置及未來發展

生物科學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生態學。

醫學:基礎醫學類、臨牀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藥學類法醫學類醫學技術類、護理學類。

食品科學與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糧食工程、乳品工程、釀酒工程。

農學(林學)與農業工程類。

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

化工與製藥類。

幾個省內重點大學生物相關專業簡介

1、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

學院成立於1864年,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有了“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的聲譽。6ESI現在形成了具有齊魯醫學特色的世界一流醫學學科建設體系。有個醫學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1%構前行列,臨牀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神經系統學與行爲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

20xx年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和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建立幹細胞研究合作實驗室。20xx年中國科學院與山東大學第二醫院“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臨牀研究基地”以幹細胞個性化治療、組織器官再造及幹細胞臨牀應用主體,現在腎臟器官再造、遺傳學疾病、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方面做開創性研究。20xx年9月30日,山東大學專門成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進行細胞分化和幹細胞方面的研究。

2、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學院的作物育種實驗室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以小麥、玉米、果蔬等主要作物爲研究對象,以解決我國作物科技和作物生產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爲宗旨,以“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爲目標,依託細胞全能性爲基礎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開展優質高產的轉基因作物研究,以確保黃淮海地區農業可持續、高效發展,促進我國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生命科學院下屬有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和生物技術5個系。

本科生考研率穩定在50%左右,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業率都保持在95%以上。此外,學院與國內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實踐教學和科研基地,與國內外多所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比如農科院等各種研究所,中糧集團等國家企業,欣和、喜旺等食品公司,齊魯製藥、魯南製藥等藥品公司,還有各種種子生物工程公司都是大家就業的很好的選擇。

3、青島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學院有畜牧學、草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等幾個學科。早在20xx年11月3日和6日成功培育出我國首例健康存活的胎兒皮膚上皮細胞體細胞克隆牛“康康”和“雙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動物生殖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是山東省重點學科,以生殖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爲基礎組建而成,主要進行動物生殖發育機理及動物繁殖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這些年在家豬、小鼠和hLTFFat1人等多物種上證實了成體幹細胞向生殖細胞分化的可能性;獲得和轉基因克隆山羊htPAm及其後代40餘隻,轉基因家兔100餘隻。

就業方面可以選擇各種研究所,伊利、佳寶等乳業公司,正大、中裕等知名的食品生產企業,各種生物工程公司生物藥品公司,畜牧業和農產品公司。

三、如何結合中學生學科學習特點進行選課走班

1、高中學業考試分爲:

學科合格考(高中畢業考試);6選3等級考(按等級計入高考總成績)語數外統一考(按分數計入高考)

2、高中不在出現文理分科(學生將選課走班)

3、高校錄取學生將採用:專業+高校方式

4、升學渠道多樣化:自主招生、綜合評價生、藝體特長生、春季高考生軍事院校單招生、高職單招生、夏季高考生(我們說的一般意義上的高考升學)

結束語

1.結合自身興趣和優勢,針對高校不同專業要求,理性選課,儘量文理兼顧。

2.選課不是根本,根本的選擇是勤奮還是懶惰。

3.爲自己夢想而努力,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過程與方法

● 利用分佈圖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態度、價值

● 具有合作意識和成果共享的意識。

【教學重點】瞭解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學難點】會利用分佈圖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學準備】爲全班學生準備:兩張大白紙、記號筆。爲每個學生準備:一張A4紙。

【教學過程】

一、引入:各小組調查的結果怎樣?現在來交流和彙集我們的調查資料

二、整理分析調查信息: 1、各小組整理上節課調查的動植物,(注意:整理時按樹木、花草或其他標準將植物和動物分類,最後統計出共發現了多少種動物、多少種植物。)2、各組彙報交流:學生邊彙報,師邊記錄,把各小組的調查彙集成一個全班的調查表。3、總結:在校園裏搜索到哪些動植物?一共有多少種植物和動物?它們各自生活在什麼地方?(意圖:在通過數據讓學生體會到生物的多樣性,瞭解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4、思考:我們校園裏的.生物是不是校園生物的全部?爲什麼?(不同時期生物種類不同)

三、製作校園生物分佈圖1、師:校園裏的動植物種類很多,生活的環境也各不相同,我們共同來製作一幅校園生物分佈圖,展現校園生物大家庭。2、小組研究制定校園分佈圖方案,在制定中師點拔:思考:在製作過程中有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可以用什麼辦法解決?生物分佈是立體的,而生物分佈圖是平面的,如何區分地下、地面、地上分佈的生物?(預設:可用不同的顏色表示,生物種類較多,分佈圖面積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將校園生物種類記錄上去可用編號的方法 ;可以將畫的生物圖剪貼在分佈圖旁,用箭頭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勵學生創造性的製作生物分佈圖。製作中可借鑑校園平面圖)3、分組制定校園生物分佈圖4、各組彙報制定的校園分佈圖,對制定好的組加星5、分析與討論:觀察校園生物分佈圖,我們發現校園哪些地方的生物種類較多?爲什麼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種類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調查的範圍擴大,生物種類會有多少? 生物分佈會有什麼特點?

四、拓展性活動:

1、認識這些珍稀的動植物嗎?他們各自生活在我國的什麼地方?並把它們填在相應的圖上 2、你還知道我國哪些珍稀的動植物?它們生活在哪?目前數量怎樣?(認識我國的珍稀生物瞭解我國的生物資源,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着危機。)

五、課外延伸:查閱資料,瞭解世界珍稀動植物和它們的分佈的地方,製作世界珍稀動植物分佈圖(意圖:一方面可以瞭解珍貴動植物資源,另一方面進一步體會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意義。 )

生物教學設計4

知識目標

1、闡明昆蟲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概述節肢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3、嘗試獨立完成對昆蟲翅的“觀察與思考”。

4、舉例說出動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種環境。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昆蟲翅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2、通過對本章知識的小結,使學生形成總結回顧所學知識的鞏固、複習的習慣。

情感目標

1、通過觀察各種昆蟲及翅的形態,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

2、通過對本章總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環境中的.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確立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

1、昆蟲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節肢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

比較昆蟲的翅和鳥的翼有何異同。

教學方法:

觀察式、啓發式、舉例法、比較法、多媒體教學法。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生活中熟悉的昆蟲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制作鳥的翼與昆蟲的翅對比圖片,投影幾種昆蟲翅的圖片。

2、學生準備:蝗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學生熟悉的一些昆蟲錄像(運用多媒體)。

師:請同學們看了錄像後,在練習本上寫出你所知道的昆蟲名稱。

生:寫出知道的昆蟲名稱。

師:請兩名學生來說出看到的昆蟲名稱。

生:其餘的學生作補充。

師:同學們觀察這些昆蟲都有哪些結構?

生:學生回答都有足、翅。

師:講述現在已經知道的昆蟲種類超過了100萬種,是動物中數量最多的,分佈十分廣泛。它們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有三對足,多數有翅。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能飛行的動物。

生物教學設計5

一、版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5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由以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引導──探究”發現式教學法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爲中心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引導──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爲設計理念。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理念的運用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學“消化”爲基礎。學習本節利於“細胞代謝的學習”,利於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Ⅱ)。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爲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爲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爲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個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對於這部分知識的構建應主要通過學生觀察多媒體錄像、收集資料並分析、討論、交流獲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直觀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收集的相關資料,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對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討論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3、通過學生收集資料,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結合實際,引導培養學生樹立生態學的基本觀點。

教學重點:

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多媒體:反映植物間、動物間以及植物和動物之間關係的圖片和錄像。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生物與生物之間關係的資料。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媒體展示:

呈現生物關係的一組錄像,請學生觀察。

2、設置問題,引導激疑:

(1)你從畫面中看到了幾種生物?

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3)學生思考並發表個人的意見,認識到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啓發: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間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從而順利地引入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師用多媒體出示: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兩隻公羚羊爲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爲爭奪食物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爲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等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各自的關係: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的畫面中都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互助關係,兩隻公羚羊爲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爲爭奪食物在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爲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的畫面則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關係。最後師生共同歸納:①同種動物的羣體生活,雖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的生活,有利於種羣的生存和繁衍。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雖然對於失敗的個體是不利的,但對於生物種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有利的。②結羣是動物互助的一種常見形式,可以是長久的,也可以是臨時的,“社會性”昆蟲是結羣的最高形式。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哲理。

2、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地衣、冬蟲夏草、白蟻與鞭毛蟲、鱷魚捕食、狼吃兔子、樺木樹中生長的雲杉、動物屍體上的細菌等活動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寄生關係;地衣、白蟻與鞭毛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鱷魚捕食、狼吃兔子體現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樺木林中生長出的雲杉則體現出生物之間的競爭關係;動物屍體上的細菌體現出了生物之間的腐生關係。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在不同種個體之間的關係比種內關係複雜,包括植物與植物,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之間的關係,既有種間的互助關係,也有種間的競爭關係。其中主要是圍繞着食物發生的聯繫,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競爭、腐生等。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寄生、捕食、競爭之間的不同:①從範圍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體內或體表;而競爭和捕食並無此限制,但捕食是動物所特有的。②從鬥爭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從寄主體內或體表獲得生存所需要的養料;捕食是某動物以另一生物爲食物,從那裏獲得食物和能量;競爭則是兩種生物爲爭奪資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間而發生鬥爭。③從鬥爭的結果看:寄生關係,對寄生物有利,對寄主不利;捕食關係則是以捕食者勝利和被捕食者失敗而告終;競爭的雙方誰勝誰敗則不一定,也可能兩敗俱傷,這與生物種類和時間不同而異。這樣通過對比,學生在應用中不會出現混淆不清的現象。

3、分組討論各自查找的資料:進一步認識到生物之間的關係是多層次的,不是單一的,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各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彼此依存,促進了生物界的.共同發展。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加強對這部分知識的全面理解。

三、歸納總結:

這是對探索的知識和結論進行歸納總結,也是本節知識的構建和昇華,是學生思維活動最積極的環節,是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手段之一。從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從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歸納出:自然界中沒有一種生物能脫離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但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各種生物個體都是此網中的一員,它即影響別的生物個體,同時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響。

四、遷移深化:

1、教師出示多媒體錄像:一羣狼羣攻擊一羣麝牛,狼羣之間互相協作,一羣麝牛之間也互相幫助,當一羣狼捕殺掉一隻麝牛時,狼羣又爲了食物爭鬥起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錄像中生物之間有哪幾種關係?又是怎樣轉化的?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達到對知識的深化。

2、教師出示資料:

①洱海引進太湖銀魚,造成洱海弓魚、大眼鯉魚等近2/3的洱海土著魚滅絕。學生思考從中有什麼啓示? ②我國西南地區廣泛分佈的紫莖澤蘭和飛機草。原產中美洲,現僅雲南就達2470公頃,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羣居性高的特點,總是以滿山遍野密集的單優勢羣落出現,嚴重影響許多物種的生存發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馬匹的氣喘病,牛羊因無飼料而銳減,你能幫助雲南省解決這個問題嗎?

③毛里求斯有兩種特有的生物,一種是渡渡鳥,另一種是大櫨欖樹。渡渡鳥喜歡在大櫨欖樹樹林中生活,在渡渡鳥生活過或者經過的地方,大櫨欖樹總是枝葉繁茂,幼苗茁壯。16世紀至17世紀中,歐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們用來福槍的射殺和獵犬的追捕,使渡渡鳥的數量急劇減少,到1681年,最後一隻渡渡鳥被殺死。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以後,大櫨欖樹也日漸稀少,到本世紀80年代,整個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櫨欖樹。這是什麼原因?(學生了解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後,會理解這種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

五、開拓創新

鼓勵學生進行生態調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小組爲單位,選擇公園或效外的自然環境。確定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設計好調查表,記錄完整的調查內容,如調查範圍內的陸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稱。上述植物上昆蟲及其他動物等等,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設計說明

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多媒體、畫面的展示,使學生在回味自然環境的意境中步入知識的學習中。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做到課堂的主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中,都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突出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小組合作交流鍛鍊學生分析、歸納、邏輯思維的能力、交流表達則培養了語言能力,同時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開拓了思維的寬度和廣度。

四、加強責任意識、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樹立生態科學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

五、立足課本內容,注重課本資源開發,加強實踐創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學生查找的資料,豐富了課堂內涵。課外生態調查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樸素理論。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始終倡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維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問題情景的設置,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資料的展示給學生一個發展延伸的平臺,歸納總結,鍛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選擇一些實際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問題的深化給了學生放飛思維的空間,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課堂教學中學生查找資料之豐富,令教師在興奮、讚歎之餘,又惶惶不安,從而更堅定了以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之路。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在實驗前介紹了消化系統的組成,學生對消化系統已經有了感性認識,緊接着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來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結構到功能、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本實驗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隱含着生物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對牙齒與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過以前的學習,部分學生已領悟了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生命的奧祕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利的一面:

1、實驗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體現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還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的含義。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並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針對實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驗證,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2)通過學生如實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培養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並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觀念。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通過學生咀嚼饅頭的情境引入,從而提出探究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2、從分別設計牙、舌以及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的單一變量對照到合併探究多個變量的對照。

3、採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使學生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學法

1、學生根據體驗饅頭味道的變化,自主提問,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現象觀察得出相應結論。

2、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從而使啓發誘導式的教法與探究式的學法和諧共振。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鑑於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能力弱。挑選部分學生實驗前簡短培訓,瞭解實驗原理,操作要領。在實驗中讓這部分學生去帶動其餘學生,讓實驗落到實處。

情境引入

品嚐饅頭,要求進行較長時間咀嚼,感受饅頭味道的變化,從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探究實驗

⑴提出問題:

饅頭是怎樣變甜的呢?

⑵作出假設:

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作用有關。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引導分析在口腔中使饅頭變甜的相關因素,然後做出合理的假設,不僅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氣氛,更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科學做出假設的方法———即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做出合理假設。

⑶制定計劃:

a、提示:

①設計一組實驗,有的只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把難點進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兩個探究因素,讓學生同時對兩個探究因素設計對照試驗,有一定難度,讓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探究,降低了難度,學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澱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澱粉是沒有甜味的,澱粉分解後形成的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澱粉遇碘變藍,但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

④口腔的`溫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樣模擬舌的攪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參與以及口腔的溫度?

②你選擇的是什麼因素對澱粉的消化?實驗的變量是什麼?怎樣確保只有變量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

③怎樣檢驗澱粉是否被消化?(學生說出方法後,教師建議:滴加4滴稀碘液後置於溫水中水浴加熱,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這3個思考題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弄清了問題①③,不需要教師做任何強調,學生就能明白該實驗有的組要把饅頭切碎,要攪拌,以及整個實驗要保持在37℃下進行,滴加碘液等具體操作的原因;問題②是引導學生控制變量,順利設計對照實驗的核心問題,學生只要清楚了這個問題,設計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c、分組討論設計(要求圖示說明,圖示板演)

一大組:牙齒和舌頭作用實驗方案;

另一大組:唾液的作用實驗方案;

d、學生彙報,教師引導整合

爲了讓學生突破難點順利掌握從探究一個因素上升到同時探究兩個因素的方法,我採用先易後難,先分解後整合的策略。具體過程爲:教師根據學生板演圖,把兩組對照實驗中相同實驗組合爲一體,適時點撥:爲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把兩個因素放到一起同時進行探究,只要先把實驗組設計出來,各對照組只要變量與其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即可。由於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實驗設計

⑷實施計劃

⑸得出結論

⑹表達交流

小組彙報實驗完成情況,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交互式評價。爲進一步探究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影響做下鋪墊。

進一步探究:

爲什麼強調在37℃條件下進行實驗?你能設計實驗來說明溫度對澱粉消化的影響嗎?

興趣小組展示課前做好的處於60℃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而使學生知道溫度對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存在影響。

課堂小結

1、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單一變量原則

3、唾液對澱粉有消化作用;舌攪拌與牙齒咀嚼對澱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唾液澱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

課後反思

1、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實驗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實際操作對實驗能達到的效果瞭然於心。

2、鑑於澱粉的分解過程無法直觀感受。將原實驗設計中後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過顏色由藍變淺藍、再變成黃色來感受澱粉分解的過程。

3、由考慮單一變量提升到同時考慮多個變量的探究。

4、增加溫度對唾液澱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拓展學生的思維。

但是,由於學生知識儲備的原因,在實驗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規範。

生物教學設計8

一、課程概況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化學的科學,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討生命的本質,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化學變化規律的科學。醫學生物化學主要研究人體的生物化學,它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近年來,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等基礎醫學學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並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各個學科的問題。同樣,生物化學與臨牀醫學的關係也很密切。近代醫學的發展經常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而且許多疾病的機理也需要從分子水平上加以探討。生物化學課程爲其它醫學基礎課程和臨牀醫學課程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是醫學各專業的必修課。

本課程適應醫科類各專業的學生學習。學生必須具備化學的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生物分子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理解生物體重要物質代謝的基本途徑、主要生理意義、調節以及代謝異常與疾病的關係;理解基因信息傳遞的基本過程、基因表達調控的概念;理解各組織器官的代謝特點及它們在醫學上的意義。根據課程的分工,有關血液凝固、纖維蛋白溶解、氣體運輸、各種激素的結構與功能,及腎臟的有關內容歸入生理學課程。本課程的同期及後續課爲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等。

第一部分爲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包括第1~4章,內容爲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和酶。第二部分爲物質代謝與調節,包括第5~10章,內容爲糖代謝、脂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物質代謝的聯繫與調節。

第三部分爲遺傳信息的傳遞,包括第11~14章,內容爲DNA的生物合成——複製、RNA的生物合成——轉錄、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基因表達調控與基因工程。

第四部分爲重要組織器官代謝,包括第15~20章,內容爲肝膽生化、血液生化、骨骼與磷鈣代謝、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營養生化。

第一部分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章蛋白質化學

要求掌握

1.蛋白質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質的含氮量及與蛋白質定量關係;

3.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

4.掌握蛋白質一、二、三、四級結構的概念;

5.掌握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熟悉

1.氨基酸的酸性、鹼性、含硫、含羥基及芳香族氨基酸;

2.熟悉蛋白質的重要理化性質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

提要:

本章着重從蛋白質的基本化學組成、分子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理化性質和分類等方面進行講述。

一、蛋白質的元素組成

蛋白質是各種生命現象的主要物質基礎,是各種組織的基本組成成分。人體內蛋白質含量約佔人體乾重的45%。其主要元素有碳、氫、氧、氮、硫等,其中氮的含量比較恆定,平均爲16%左右。這是蛋白質元素組成的重要特點,也是蛋白質定量測定的依據。通常只要測定出生物樣品中的含氮量,就可用樣品中含氮的克數乘以6.25=樣品中蛋白質的克數來計算蛋白質的含量。

二、蛋白質分子的基本結構單位—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它們在結構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α-碳原子上都結合有氨基或亞氨基,都爲L型α-氨基酸。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鹼性的氨基,又含有酸性的羧基,因此是兩性電解質,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可帶不同的電荷。當氨基酸處在某一pH值溶液中時,氨基酸所帶的正、負電荷數相等,此時溶液的pH值爲該氨基酸的等電點(pI)。不同的氨基酸有各自特定的等電點。氨基酸由於和茚三酮反應發生顏色變化,故可用於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測定。

三、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由一個氨基酸的羧基予另一個氨基酸的氨基脫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鍵稱爲肽鍵。肽鍵是蛋白質結構中的基本鍵。根據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殘基數分別稱爲二肽、三肽、寡肽或多肽。

多肽鏈是蛋白質分子的最基本結構形式。蛋白質多肽鏈中氨基酸按一定排列順序以肽鍵相連形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其高級結構的基礎。蛋白質分子中的多肽鏈經摺疊盤曲而具有一定的構象稱爲蛋白質的高級結構。高級結構又可分爲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維持蛋白質高級結構的化學鍵主要是次級鍵,有氫鍵、離子鍵、疏水鍵、二硫鍵以及範德華引力。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是指在一級結構基礎上多肽鏈本身摺疊或盤曲所形成的局部空間構象,主要的有α-螺旋和β-片層結構。蛋白質的三級結構是多肽鏈在二級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盤曲、摺疊而形成的整體構象。某些蛋白質具有三級結構即可表現生物學活性,三級結構是其分子結構的最高形式。許多蛋白質分子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具有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相互聚合而成的蛋白質分子稱爲蛋白質的四級結構,其中每一個具有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爲亞基或亞單位。亞基之間借次級鍵締合在一起,形成寡聚體或多聚體。其中每個亞基單獨存在時無生物學活性。但並非所有蛋白質分子均具有四級結構形式。

蛋白質的功能與其特異的構象有密切關係,而一級結構對空間結構有決定作用。即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其生物學功能的基礎。蛋白質一級結構不同,其生物學功能不同,各種蛋白質的特定功能是由其特殊的結構決定的。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改變而使生物學功能發生很大的變化。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直接與其生物活性相關,空間結構發生改變,其生物學活性也隨之改變。

四、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兩性遊離和等電點:蛋白質的部分理化性質與氨基酸相同,如某些呈色反應等。根據蛋白質的兩性遊離性質,採用電泳方法可對蛋白質進行分離、純化鑑定和分子量的測定。

2.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質:如膠體性質,易沉澱,不易透過半透膜。根據蛋白質這些性質可用透析法分離蛋白質,利用超速離心法既能分離、純化蛋白質,又能測定蛋白質分子量。天然蛋白質常以穩定的親水膠體溶液形式存在,這是由於蛋白質顆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和表面電荷。如除去這兩個穩定因素,蛋白質就可發生沉澱。例如調節蛋白質溶液的pH到等電點,加入脫水劑去除水化膜。常採用鹽析、有機溶劑和某些酸類或重金屬離子等都可使蛋白質沉澱。

3.蛋白質的沉澱:蛋白質的沉澱和變性反應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蛋白質在某些理化條件下,空間結構發生變化而喪失其生物活性稱爲變性。分散在溶液中的蛋白質分子發生凝聚,並從溶液中沉澱、析出的現象,成爲蛋白質的沉澱。根據沉澱的方法和條件不同,蛋白質的沉澱可能是變性的,也可能是未變性。

第二章核酸化學

要求掌握

1.DNA和RNA分子組成的異同;

2.掌握多核苷酸鏈中單核苷酸之間的連接方式及多核苷酸鏈的方向性;

3.掌握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要點、鹼基配對規律;

4.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DNA變性、Tm、復性及雜交的概念。

熟悉

1.核酸的分類、細胞分佈及生物學功能;

2.熟悉核酸的平均磷含量與核酸定量之間的關係;

3.熟悉核苷酸、核苷和鹼基的基本概念;

4.熟記常見的核苷酸的縮寫符號;

5.熟悉體內重要的環核苷酸cAMP和cGMP;

6.熟悉rRNA、mRNA、tRNA的結構特點及功能。

提要:

1.核苷酸的分子組成

核酸分子主要由碳、氫、氧、氮和磷等元素組成,含磷量爲9%~10%,可通過測定磷含量來估計樣品中核酸含量。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酸是由數十個到數十萬個核苷酸連接而成的,故也稱爲多核苷酸。核苷酸由鹼基、戊糖和磷酸組成。鹼基又分爲嘌呤鹼和嘧啶鹼兩類。戊糖可分爲核糖和脫氧核糖。DNA中的鹼基和戊糖與RNA的有所不同。DNA分子中主要有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和C(胞嘧啶)四種鹼基,戊糖爲脫氧核糖;RNA分子中鹼基成分多爲A、U(尿嘧啶)、G和C,戊糖爲核糖。此外,DNA和RNA還含有少量稀有鹼基。

鹼基和戊糖縮合後的生成物稱核苷。嘌呤和嘧啶可分別與核糖以糖苷鍵相連,形成嘌呤核苷或嘧啶核苷。嘌呤和嘧啶同樣也可與脫氧核糖以糖苷鍵相連,形成各種脫氧核苷。核苷與磷酸以磷酯鍵相連,可形成2’-,3’-或5’-核糖核苷酸。脫氧核苷與磷酸藉助磷酯鍵相連可形成3’-或5’-脫氧核糖核苷酸。

在生物體內大量遊離存在的多是5’-核苷酸(NMP)。5’-核苷酸的磷酸基上往往可以再連接一分子磷酸或二分子磷酸,形成二磷酸核苷(NDP)或三磷酸核苷(NTP)。脫氧核苷酸(dNMP)也可以再連接一分子或二分子磷酸,形成脫氧二磷酸核苷(dNDP)或脫氧三磷酸核苷(dNTP)。在體內有一些遊離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在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如多種三磷酸核苷特別是ATP是重要的直接供能物質。4種NTP和dNTP是合成RNA和DNA的原料。

cAMP(環化腺苷酸)和cGMP(環化鳥苷酸)是多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調節細胞內多種物質代謝。一些遊離核苷酸的衍生物是體內一些重要酶的輔酶,參與生物氧化和各種物質代謝過程。

2.DNA分子的空間結構

核酸是遺傳的物質基礎。各種生物都含有兩類核酸,即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其絕大部分存在於細胞核內。RNA與蛋白質的合成密切相關,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在多核苷酸鏈中,脫氧核苷酸的連接方式、數量和排列順序稱爲DNA的一級結構。組成核酸的核苷酸按一定順序排列,以3’,5’-磷酸二酯鍵相連的鏈式結構。首尾分別爲5’-磷酸基及3’-羥基,即按5’?3’方向書寫。二級及三級結構統稱高級結構,DNA和RNA各有特點。DNA的二級結構特點是雙鏈雙螺旋、兩條鏈反向平行、鹼基向內互補(A-T,G-C)。每個鹼基對的兩鹼基處於同一平面,該平面垂直與雙螺旋的中心軸。配對鹼基之間的氫鍵和範德華引力使該結構穩定。無論DNA雙螺旋結構形式如何,DNA分子中兩條多核苷酸聯的鹼基排列順序總遵循鹼基互補規律的`。只要其中一條鏈排列順序確定,另一條也隨確定。DNA的三級結構是在二級結構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超螺旋結構。如真核細胞DNA的雙鏈纏繞在組蛋白上構成核小體,它是染色體的基本單位。

3.RNA的分子結構

RNA爲單鏈結構,局部可因鹼基互補配對(A-U,C-G)以氫鍵相連形成雙螺旋結構。不參加配對的鹼基所形成的單鏈則被排斥在雙鏈外,形成環狀突起。這就是RNA的二級結構。RNA按功能不同分爲三類,即信使RNA(mRNA)、轉運RNA(tRNA)及核蛋白體RNA(rRNA)。每三個鹼基對應一種氨基酸,因此其鹼基排列順序決定了由它指導合成的蛋白質多肽鏈的氨基酸排列順序。

mRNA攜帶了DNA的遺傳信息,在蛋白質合成中作爲合成蛋白質的模板起傳遞遺傳信息的作用。

tRNA的二級結構最具特色,呈三葉草型。其主要功能部位有二個,一是氨基酸臂的3’末端爲-CCA-OH,起特異結合氨基酸作用;二是有一個反密碼環,環上有反密碼子,與mRNA上的密碼子反向互補,於是由tRNA攜帶的氨基酸可被轉運到與密碼子對應的部位,因此tRNA具有攜帶轉運氨基酸的作用。tRNA的三級結構爲倒“L”型,是天然狀態下的構象。

rRNA不單獨存在,它與蛋白質結合爲核蛋白體,分爲大小亞基,存在於粗麪內質網與胞漿中。核蛋白體是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場所。

3.核酸的理化性質和應用

酸鹼性:由於DNA和RNA的多核苷酸鏈上既有酸性的磷酸基團,又有鹼基上的鹼性基團,因此它也是兩性電解質。在一定pH溶液中可帶某種電荷,故可用電泳方法將其分離。核酸通常顯酸性,易與金屬離子生成鹽,此時可加入乙醇或異丙醇使其沉澱析出。

高分子特性:如:膠體性質。

紫外吸收特性、變性、復性與雜交特性::核酸在260nm處有吸收峯,可用於定量分析。核酸還具有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些性質,如粘度大,沉降速度快。核酸在某些條件下會發生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鬆散分開即爲核酸的變性,但無共價鍵的斷裂。核酸變性後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如紫外(260nm)吸收峯值增高,粘度降低。核酸熱變性時,其紫外光吸收峯值達到最大值一半時的溫度稱解鏈溫度(Tm)。Tm值大小與核酸分子中的G-C對含量多少及核酸分子的長度有關。核酸熱變性後,溫度再緩慢下降,解開的兩條鏈又可重新締合而形成雙螺旋,此即爲核酸的復性。不同來源的變性核酸一起復性,有可能發生雜交,核酸分子雜交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是一項應用較多的重要實驗技術。

第三章酶

要求掌握

1.酶、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團、酶原的激活、同工酶和變構酶的概念;

2.酶的化學組成、特性和結合蛋白酶(全酶)類的特性;

3.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4.米氏方程和米氏常數的意義;

5.競爭性抑制作用的概念;

6.三種抑制作用對最大速度和Km的影響。

提要:

生物體內所有的反應均在常溫、常壓和近中性溫和的內環境條件下進行。這是因爲生物體內存在着一種生物催化劑一—酶。酶是由活細胞產生,能在體內外對其底物(作用物)起催化作用的一類蛋白質。酶與一般催化劑的不同點在於酶具有極高的催化效率、高度專一性(特異性)、高度不穩定性和酶活性的可調控性。

酶按其分子組成可分成單純蛋白酶和結合蛋白酶(全酶)兩類。前者酶分子全部由氨基酸組成,如蛋白酶、脂肪酶、澱粉酶等。結合蛋白酶的分子組成除含蛋白質部分(稱酶蛋白)外,還含有非蛋白質部分(稱輔助因子),根據與酶蛋白結合的牢固程度不同又可分爲輔基和輔酶。輔助因子由金屬離子、B族維生素衍生物等組成。酶蛋白與輔酶(輔基)的關係是:一種酶蛋白只能與一種輔酶(輔基)結合生成一種全酶,催化一種反應,而一種輔酶(輔基)可與多種酶蛋白結合生成不同全酶,催化不同的反應。因而酶蛋白決定反應專一性,輔酶則具體參加反應。酶蛋白與輔酶單獨存在時均無活性,只有結合成全酶,纔有活性。

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在某一區域,集中了與酶活性密切相關的集團,稱爲酶的必需集團,這些必需集團比較集中,並構成一定的空間構象,直接參與酶促反應的區域稱爲酶活性中心。

酶促反應動力學研究各種因素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主要因素有:作用物濃度,酶濃度,pH,溫度,激動劑及抑制劑。Km值是當反應速度爲最大速度的一半時的底物濃度,它表示酶與底物的親和力,Km值越大,親和力越小,反之Km值越小親和力越大。

由於本部分介紹的內容是基礎知識,請同學自己加以總結。

第二部分爲物質代謝與調節

第二部分物質代謝與調節—糖、脂類代謝及生物氧化

生命活動最重要特徵之一是生物體內各種物質按一定規律不斷進行新陳代謝,以實現生物體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及自我更新與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物質代謝中絕大多數化學反應實在細胞內優美催化而進行的。各種物質代謝之間有着廣泛的聯繫,而且集體具有嚴密的調節控制能力,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物質代謝的正常進行是生命過程所必需的,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糖代謝、脂類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及各種物質代謝的聯繫與調節規律。

第四章糖代謝

要求:

掌握血糖濃度正常值、血糖的來源與去路、肝臟和激素對血糖的調節作用;掌握糖酵解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糖酵解的生理意義;掌握糖有氧氧化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生理意義;掌握糖原合成與分解的生理意義;掌握糖異生途徑的限速酶、生理意義及乳酸循環概念;掌握關鍵酶及磷酸戊糖途徑的生理意義;掌握糖耐量試驗的意義。

熟悉糖原合成與分解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熟悉糖異生的概念及基本反應過程。提要:糖是體內重要的能源物質,也可以作爲組成細胞的結構成分。食物中的糖類主要是澱粉,經消化作用水解爲葡萄糖後被吸收。吸收後主要經門靜脈入肝,一部分在肝細胞中合成糖原或轉化爲其它物質,其餘則以血糖形式進入大循環供各組織利用。

一、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爲血糖,是糖的運輸形式。血糖濃度的相對恆定對保證組織器官,特別是大腦的正常生理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因爲腦組織所需能量主要依靠血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給。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爲70~110mg/dL(4.5~5.5mmol/L)。血糖

濃度的相對恆定依靠體內血糖的來源和去路之間的動態平衡來維持。

血糖的來源主要包括四方面,主要代謝去路包括五方面,而血糖濃度的相對恆定依賴於血糖來源與去路的平衡。肝臟可進行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和糖異生過程,是調節血糖濃度的最重要器官。肌糖原對血糖濃度也有一定調節作用,但不能直接調節血糖,需通過乳酸循環方可調節血糖濃度。葡萄糖在肌肉合成肌糖原,肌糖原分解產生大量乳酸,通過血液循環運送到肝臟,經糖異生作用轉變爲葡萄糖以補充血糖。該葡萄糖經血液循環又可被運送到肌肉合成肌糖原,上述過程稱爲乳酸循環。

血糖主要在神經、激素的調節下維持恆定。其中降低血糖的激素有胰島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這些激素在不同環節上影響糖代謝,調節血糖代謝。

二、糖的分解代謝

糖在體內分解代謝主要通過糖酵解、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途徑。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丙酮酸的過程。它在機體各組織中普遍存在。催化此代謝途徑的酶存在於細胞胞液中。其中己糖激酶(在肝中爲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過程的三個限速酶。糖酵解可產生少量能量:1分子葡萄糖經糖酵解淨生成2分子ATP,糖原中的每1分子葡萄糖殘基經糖酵解淨生成3分子ATP,糖酵解的主要生理功用是在無氧條件下提供機體能量。

糖的有氧氧化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條件下,徹底氧化成C02和H20,併產生大量能量。

生物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於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着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後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說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繫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像,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像,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複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肺有什麼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閱讀有關的課文後,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後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和觀察組織交流,並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臺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並糾正。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並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佈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後,嘗試提出問題,並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別嗎?你認爲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麼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麼?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於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於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並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像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麼關係?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說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並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後,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說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係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繫日常生活經驗,啓發學生說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係,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複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係?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爲什麼在實驗置中設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了什麼?

D.人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麼區別?

爲什麼會有這種區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並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說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並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後知識聯繫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麼部位被利用?引導學生聯繫前後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內容,並指導學生做課後練習。

課後實踐

課後測量自己的肺活量,並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後活動,並給予評價。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學生對本節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本節的不少問題又是懸而未決的,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從達爾文提出“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類古猿”開始,適當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觀點的鬥爭。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歸納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所採用的各種方法:在研究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根本區別時,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異同點;在探尋人類祖先的蹤跡時,地質考察、尋找古人類化石和遺物證據等方法特別重要。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積極思考“地殼劇烈運動使地球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對森林古猿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古人類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類在運動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點”等問題,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主動地獲取知識,並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本節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內容相當豐富。第4頁的第二段課文,主要闡述環境的變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運動和行爲方式的改變必然促進取食方式的改變,前肢的逐漸解放使“露西”時代的古人類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隨着古人類生存能力的增強,“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開始製造工具。第三段課文主要說明工具的製造和火的使用,與人腦功能的完善及語言的產生是相互促進發展的。該段課文還概述了人類在生物圈中地位的變化,提出人類應當怎樣更加理智地發展和運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生物圈的關係。總之,教師要在明確課文要點的基礎上,積極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

本節的技能訓練不是簡單地陳述一種技能,而是圍繞着本節資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斷能力進行設計的,並敘述了有關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幾種觀點,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中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如基因比較研究)促進了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

課時安排: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說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2.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4.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的相似性,瞭解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過分析資料瞭解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瞭解人類是在與環境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2.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2.認識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認同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佈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代類人猿和人的圖片,指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1)你認識圖A中的動物嗎?它們與人有哪些相似之處?

(2)通過觀察上面的圖片,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1)圖A中的動物是一種類人猿,它們與人在外部形態上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它們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夠用前肢抓握物體,面部表情與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樂等表情。

(2)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類的祖先可能與現代類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等。(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展示出許多不同的觀點)

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態度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對學生的觀點是否科學不作評價,使學生帶着疑問進入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學生的生活常識入手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

盤古開闢了天地,用身軀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殘留在天地間的濁氣慢慢化作蟲魚鳥獸,爲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氣。這時,有一位女神——女媧,在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嶺起伏,江河奔流,叢林茂密,草木爭輝,天上百鳥爭鳴,地上羣獸奔馳,水中魚兒嬉戲,草中蟲兒跳躍,這世界按說也點綴得相當美麗了,但是她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煩,孤寂感越來越強烈,連自己也弄不清楚這是爲什麼。與山川草木訴說心中的煩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話;對蟲魚鳥獸傾吐心事,蟲魚鳥獸哪能瞭解她的苦惱。她頹然坐在一個池塘旁邊,茫然對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樹葉飄落池中,靜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漣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動起來。她突然覺得心頭的死結解開了,是呀!爲什麼她會有那種說不出的孤寂感?原來是世界上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想到這兒,她馬上用手在池邊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着捏着,捏成了一個小小的東西,模樣與女媧差不多,也有五官,雙手兩腳。捏好後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着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

教師指導學生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思考:人類真是女媧創造的嗎?如果不是,人類是怎樣起源與發展的呢?(使學生帶着疑問和極大的好奇心進入新課)

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關於“人類起源”的幾種觀點

教師展示資料並指導學生分析。

資料1:神創論認爲,地球及萬物是上帝在大約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創造出來的。自從被上帝創造出來以後,地球上的生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神創論也叫特創論。神創論認爲生物界的所有物種(包括人類)以及天體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世界上的'萬物一經形成,就不再發生任何變化,即使有變化,也只能在該物種的範圍內發生變化,是絕對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種的。神創論還認爲,各種生物之間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資料2:19世紀著名的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在仔細比較了人和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後,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過分析上面兩則資料,你同意哪種觀點?

學生分析後回答:同意達爾文的觀點。

教師進一步強調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並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觀點的鬥爭。

2.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區別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引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資料1:下面是幾種類人猿的圖片。

圖1

圖2

圖3

資料2:類人猿是猩猩科和長臂猿科動物的總稱,也叫做猿類。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長臂猿等。因其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相似,親緣關係與人最爲接近,故稱類人猿,類人猿是靈長目中除了人以外最爲高等的動物。如具有複雜的大腦,牙齒的數目與結構、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狀、盲腸、蚓突、胸廓、血型、懷孕期7~9個月,壽命可達幾十年等,均與人相近。而且,無尾、無頰囊和臀疣(長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與人類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類人猿的前肢較後肢長,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這又與人類有顯著區別。現在生存的類人猿叫做現代類人猿,古猿則指化石類人猿。

1、你認識資料1中的類人猿嗎?

2、通過上面的兩則資料,你認爲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達成共識並在班級內展示。

(1)資料1中的類人猿是長臂猿和黑猩猩。

(2)現代類人猿與人類在形態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具有複雜的大腦和寬闊的胸廓,具有盲腸、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類人猿在牙齒的數目與結構、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狀、血型以及懷孕時間和壽命長短等方面與人類也十分相近。但是,類人猿和人有着顯著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類人猿的前肢長於後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則是直立行走。

教師指導學生對展示的觀點進行適當的補充並進一步強調: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在形態和結構上具有相似性是因爲兩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處是因爲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爲了適應環境,人類和類人猿的形態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那麼,森林古猿在進化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過程中,環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相關的知識。

學習目標二:從猿到人的進化

1.人猿相揖別的原因

教師引導:現代類人猿與其祖先一樣,過着以樹棲爲主的熱帶叢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卻由於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爲人類的艱難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與猿不同的特徵,並且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別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請閱讀教材,並嘗試完成下面的思考題。

1、大量的森林變成稀樹草原,對那裏的森林古猿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2、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3、從圖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點?她的運動方式可能是怎樣的?

4、從石器來看,他們已經具備了哪些能力?

學生分組討論,最後達成共識。

(1)東非地區大量的森林變成稀樹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爲了適應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發展成早期的人類。所以,在東非大裂谷地帶會有那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3)從露西的化石圖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點:上肢比較細,下肢比較粗長,骨盆的髖骨比較寬闊,和現代人類比較相似。說明她很可能採取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

(4)圖中的石器明顯經過加工,分別呈斧狀和鑿狀,可以當作工具,用來砍砸和削刮物體。由此可以推測古人類在逐漸適應直立行走的過程中,手的解放使他們已經初步具有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學生代表對展示情況作補充和評價

小組內對以上四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大量森林變成稀樹草原,東非大裂谷地帶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爲了適應陸地環境,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爲了獲得食物和防禦敵害,他們利用前肢使用樹枝、石塊等簡單工具,這樣,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逐漸地他們不僅能夠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標誌着人和猿有了本質的區別,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夠進化爲人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環境的改變。

2.人類的發展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教材“人類起源與發展示意圖”,學生通過閱讀和觀察生成有價值的問題。

1、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員,如何處理好人與生物圈之間的關係?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達成共識。

(1)環境發生變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來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解放出來,由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逐漸發展到能夠製造簡單的工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在勞動的過程中,大腦也越來越複雜,在羣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信息交流,能夠想出更多的辦法解決困難,製造複雜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發達,人類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能力越強,逐漸發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強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類和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類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比較差,需要同環境進行激烈的鬥爭才能獲得生存的可能。在人類逐漸進化的過程中人腦的結構逐漸變得複雜,在羣體中產生了語言,能夠相互之間進行信息交流與合作,製造的工具也日漸複雜,提高了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類的活動也使生物圈滿目瘡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環境惡化等。因此,我們應該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並保護好生物(包括人類)唯一的家園——生物圈。

教師、學生分組對本部分內容進行歸納,並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環境的變化使森林古猿分成兩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爲了適應陸地環境,能夠直立行走,並利用前肢使用和製造工具,以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逐漸進化成人類。另一支繼續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樹上攀緣獲得食物等,進行樹棲生活,逐漸進化成現代類人猿。

教師指導學生對展示結果進行補充和糾正,並進行適當的評價,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和小組給予及時的鼓勵。

學習目標三:區分事實和觀點

事實就是事情的真實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觀點是觀察事物時所處的位置或採取的態度,是根據事實進行的分析和推斷。科學家的觀點是根據事實提出的。請你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嘗試說明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學生分析討論後達成共識:(1)和(3)是事實,(2)(4)和(5)是觀點。

教師強調:事實是確實存在的,觀點有正誤之分,因此,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區分清楚事實和觀點。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闡述了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相關問題,請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下面的問題。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麼?

2、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後回答。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逐漸地他們不僅能夠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並且能夠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羣體生活中逐漸產生了語言。

教師強調:森林古猿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許多不同之處,這是由於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經過漫長的年代,森林古猿進化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設計理念

《考試大綱》中能力要求的實驗與探究能力明確指出考生應“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高三生物的一輪複習也應着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使學生在複習中形成能力,因此,本節課以“自主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爲理念,落實教學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是,是在前面複習了有關細胞學基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闡明瞭染色體在前後代遺傳中所起的聯繫作用、分析了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的基礎上來分析的。雖然絕大多數學生對“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已經認可,但是對此結論的得出過程仍不是很理解,特別是對一系列推理論證試驗的設計及科學家們的探究思想還不能深入體會。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

2.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同位素標記法”是研究噬菌體侵染細菌所採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實驗思路。

2.能力目標

(1)分析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路,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

(2)用“同位素標記法”來研究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訓練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學習科學家嚴謹作風和科學態度以及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

四、教學模式

根據設計理念和教學目標,以“設疑導引、自主探究、合作昇華”爲基本教學模式,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五、教學過程實錄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酶的作用和本質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又稱爲生物催化劑。(少數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們被稱爲“核酶”)。

2、控制變量:

①人爲改變的變量稱作自變量。

②隨自變量變化而變化的變量叫因變量

3、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二、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四點: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無機催化劑的10的7次冪~~10的13次冪。

2、酶具有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3、酶在生物體內參與每一次反應後,它本身的性質和數量都不會發生改變(與催化劑相似);

4、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2)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一般來說,動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在35~40℃之間;植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在40~50℃之間;動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6.5~8.0之間,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爲1.5;植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4.5~6.5之間。

(3)過酸、過鹼或溫度過高,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時,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間結構穩定,在適宜的溫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對化學反應的催化效率稱爲酶活性。

5、活性可調節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與輔因子有關。

7、易變性:大多數酶都是蛋白質,因而會被高溫、強酸、強鹼等破壞。

生物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3.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4.進行資料蒐集,瞭解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三、板書設計:

一、環境污染的防治

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四、教學設想:

人類破壞環境,環境報復人類,慘痛的歷史教訓教育着人類,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兩者若能和諧發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諧發展的局面,關鍵在全體地球公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深刻認識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切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節的教學可以從破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入手,啓發學生思考:“我們”是指誰?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義?讓學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遊的飛船,地球上所有的生靈搭載在這艘飛船上,結伴而行,體驗着同一生命旅程,沒有可以停靠的港灣,沒有可以遷居的綠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相關錄像片,這樣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

由此,引出我們的家園正面臨着威脅的話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剖析一些錯誤的認識或觀念。例如,“人定勝天”的觀念:人類具有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峽變平湖,天塹變通途,大山低頭,河水讓路。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大多數是與工業發展有直接關係的,因此,教師要啓發學生辯證地分析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過程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引入一些具體的實例,例如,據報載(1999年12月6日《文匯報》),素有“北大荒”之稱的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續半個世紀的墾荒,“北大荒”不再開荒。

這是因爲連年的墾荒雖然爲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了貢獻,卻也使三江平原的溼地面積縮小了60%,丹頂鶴、東方白鸛等一些鳥類在該地區基本絕跡。於是,引出一個重要話題:糧食重要還是鳥類重要?

爲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呢?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直接價值容易接受和認同。生物物種一旦滅絕,人類就失去了寶貴的資源。例如,冬蟲夏草是珍貴的中藥,雲南珍稀植物“紅豆杉”中含有可治療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蟲夏草和紅豆杉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對人類造成的損失顯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彌補的。

在教學中,應當更多地啓發學生思考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生態功能)和潛在價值。例如,教師可以繪製一幅漫畫:衰老的大樹發愁地想:“鳥兒們都死了,誰來替我傳播種子呢?”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往往是相互聯繫的,一個物種的滅絕很可能導致一連串物種的滅絕,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種的數量失控。如貓頭鷹、鼬和狐狸的滅絕可能造成田鼠成災。教師提示:保護生物多樣性更主要的原因是爲了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師應當指出,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設計,看起來似乎十分完美,但與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總是顯得那麼簡單和粗糙。在無法保護自然的原貌時,至少也應當儘可能地模擬自然生態系統,讓環境中的物種數目更多些。

農田生態系統和人工林生態系統中,物種數目往往過少,物質循環的途徑單一,一旦出現環境因素的變化,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嚴重災難。例如,有的地區營造的防護林,基本上都是白楊樹,引來專門以白楊爲食的天牛大舉進攻。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仍然無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將剛剛長成林的樹木伐倒,使大片農田重新受到風沙之害。如果當初栽培的是多樹種、多林種、生態系統組成成分複雜的防護林,就不會發生如此慘痛的蟲害。

本節是必修模塊的最後一節,教師應當結合本節內容作一小結。生物多樣性包含了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我們說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指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的保護

主題每層次相關的內容

基因基因攜帶着遺傳信息,基因控制性狀,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等是遺傳多樣性之源物種種羣是進化的單位,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使種羣的基因庫在代代相傳過程中保持和發展,物種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結構、成分的多樣性,由物種的多樣性組成。保護生態系統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最後,以“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爲題,進一步揭示“穩態與環境”的核心思想:整體、相互作用、動態平衡、協調發展,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的哲理,描繪出人類未來美好的前景,在學生的憧憬之中結束本節的教學。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

就地保護是以建立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的方式,對有價值的生態環境(如江河源頭、濱海、灘塗、溼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特殊自然景觀(如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種等,在具體地段劃定範圍保護起來,禁伐、禁牧、禁獵。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程度需要,有全封閉式保護,不準人入內;有半封閉式保護,有的地方外人可進入,有的地方外人不準進入。

根據保護的內容,可以分爲:綜合保護區(包括整個環境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護區(爲了專門保護某一種或幾種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棲息地而建立的保護區,一般範圍較小)。

(2)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就是通過人工的辦法,將要保護的野生物種的部分種羣遷移到適當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種羣不僅可以繁衍延續,而且不斷擴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動物園、植物園與樹木園或基因庫。目前,飼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其他圈養設施中的脊椎動物已超過3 000種,個體數量達5.4×105頭。全世界1 500餘個植物園和樹木園均承擔着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

(3)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尤其是低溫技術,將生物體的一部分進行長期儲存,以保存物種的種質資源。

六、教後感:

人口、科技進步和資源與環境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協調的關係。具體地說,人類不僅要大力加強科技進步,同時要大力加強對廣大民衆的教育。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態環境不再遭到破壞並且朝着改善的方向發展。人類應當走一條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生物教學設計14

摘 要: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聯繫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提出一些新建議。

“新課改理念”,就必須面向全體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或藥品的處理,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生理功能進行觀察和探究,使學生獲得、驗證或鞏固知識,並掌握有關操作技能,進一步發展智能的過程,稱爲生物實驗教學。生物實驗教學的類型可分爲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在此,本文聯繫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一些新建議。

1.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就是教師使用演示的方法,根據課堂教學計劃進行的生物實驗。演示實驗是中學生物教學中最常用的直觀手段之一。演示實驗比分組實驗容易開展,既節約耗材,又節省時間,更便於組織教學。因此,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特別要加強演示實驗的開展,以便提高教學效果。演示實驗的類型主要有:

1.1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

在以獲得新知識爲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中,教師預先把實驗器材準備好,在課堂上邊講授邊演示,並對所用到的器材名稱進行介紹,講述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條件,準確操作,規範動作,以達到預期的演示效果。當學生觀察到一個或多個現象時,教師通過談話啓發學生對所見到的現象進行解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例如,在“鑑定骨的成分”時,教師把骨煅燒後所剩下的物質用鑷子打碎,問學生:“骨裏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可能回答含有“無機物”。此後,用清水沖洗15%的鹽酸浸泡過的骨,將其打結或折彎,又問學生骨裏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又可能回答骨裏含有“有機物”。最終,教師才叫學生總結骨裏含有哪些成分?無疑,通過這樣的演示實驗來傳授新知識,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說服力。

必須注意到,由演示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特殊性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特殊性的結論推廣到一般性的原理。例如,用魚骨來鑑定骨的成分,同時可以推廣到鑑定其它動物骨的'成分。

1.2驗證、鞏固知識的演示實驗

以驗證、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爲目的的實驗,從邏輯上看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先使用各種直觀教具講授新知識,待學生掌握了有關知識之後進行演示實驗,以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爲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將遮光葉片和不遮光葉片作脫綠處理,用“滴加碘液”的方法加以驗證。若葉片變成藍色,說明葉片中含有澱粉。反之,則說明葉片中不含有澱粉。這樣,通過演示,學生鞏固了已初步掌握的知識,並加深了印象,進而提高了課堂鞏固率。

1.3指導性的演示實驗

它是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演示實驗。例如,當指導學生第一次使用顯微鏡時,教師先用一臺顯微鏡向學生介紹各部分名稱,並演示取鏡,安放、對光、觀察等。此後,在講授“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中,教師演示擦載玻片、蓋玻片、向載玻片上滴清水、取實驗材料等具體步驟。這種邊演示邊講述的教學方法,就比紙上談兵、抽象的講授效果好得多。

2.分組實驗

把學生帶進實驗室或教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操作而進行的實驗,稱爲分組實驗。分組實驗更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操作技能,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應該指出,分組實驗既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又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長期實踐表明,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有利於學生驗證和鞏固知識。而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則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感性知識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技能。

2.1分組實驗的準備

2.1.1認真備好實驗課

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地實驗條件,弄清實驗原理,確定實驗目標。若是驗證實驗,教師必須預先寫出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若是探究實驗,教師則要擬定實驗計劃,具體寫出觀察發現的問題,作出假設,擬定實驗計劃,分析實驗結論。

2.1.2.充分準備實驗器材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實驗儀器的購買與使用往往受到學校經費的限制。由此,在制定分組實驗計劃時,教師必須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對全程教學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有一個全盤的計劃和安排,及時加以採集,購買或培養。此外,爲了保證實驗課有充足的、合適的實驗材料,還可以向條件好的學校租借或交換器材,並靈活地把一些實驗提前或推後進行,以實現資源共享。更爲重要的是,對實驗中的儀器設備和藥品,教師必須預先做好準備,分發到實驗桌上,儘量讓學生不離開座位就能完成實驗,減少人員走動,給組織分組實驗帶來方便。

2.1.3學生分組和培養小組長

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實驗桌的多少以及實驗內容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並選出小組長。實驗桌上貼上編號,學生對號入座。同時,爲了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和提高實驗效率,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助理作用。由此,教師要在課前利用課外時間,預先對小組長進行實驗室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從而在正式實驗時起到“小教師”的作用。不僅如此,小組長還應該承擔幫助教師管理實驗器材和藥品的職責。具體地說,每次實驗完畢,小組長要清點器材藥品,安排其他同學清理實驗桌衛生。而要做好這個工作,教師就必須對小組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其愛科學、愛設備、助人爲樂的思想品德。

2.1.4預先告訴學生實驗

在每次實驗之前,教師佈置學生預習教材或複習實驗教材,使學生心中有數,作好實驗心理準備,收集相關知識,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順利完成實驗。

2.2組織分組實驗教學

很多實驗教師常常感到組織分組實驗費力、費時,常常不得不高聲要求學生保持安靜和不準亂動儀器。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局面。由此,爲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和提高實驗效果,分組實驗可作如下安排:

2.2.1有秩序進入實驗室

各組的小組長帶領學生按1組、2組……依次進入實驗室,並根據桌上的編號,對號入座,這樣就可避免學生一窩蜂涌入實驗室去搶座位造成的混亂局面。

2.2.2指導分組實驗

對於教師來說,其職責主要是總攬全局和具體指導。而對於小組長來說,其職責就是組織和指導本組成員開展實驗。在此進程中,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操作錯誤,立即作好記錄,讓相關學生停止操作,指出其錯誤,並予以演示和引導。例如,在練習“臨時裝片”的製作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撕取的材料較厚,存在着有的蓋片下有氣泡,有的把顯微鏡搬得太斜,有的染液流在載物臺上等問題。對此,教師要給學生現場演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反覆練習最終達到規範操作的目的。

2.2.3離開實驗室

實驗課結束之前,教師要預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清理器材和桌上的衛生,隨後按順序離開實驗室,並請小組長留下協助教師清點器材。

3.課外實驗

有些實驗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觀察,但又不太複雜,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完成。顯然,由於課外實驗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生親手操作、親自管理和親自觀察下進行的,因此,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加深鞏固課堂學到的基礎知識和節省時間。一般而論,教師在組織課外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3.1課外實驗要與教學內容相關

課外實驗必須在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之後進行。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莖的輸導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後,爲了證明“有機物是樹皮內的篩管輸導的”,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外尋找樹枝“環剝”樹皮和長時間形成的“枝瘤”,或用“對照法”培養植物,使學生藉此瞭解到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從而解決了在課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難。

3.2佈置課外實驗必須嚴格要求

教師對課外實驗的目的及其方法都要詳細說明,並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好記錄、測量和繪圖等工作。不僅如此,教師必須嚴格檢查學生所承擔的課外實驗,並儘可能要求學生上交課外實驗做出的實物,以督促學生完成實驗任務和爲實驗室提供材料。

總之,生物教師既要端正態度,有奉獻精神,又要因地制宜,多想些辦法,創造條件開展好生物實驗。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爲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難點: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側重於“觀察→討論→歸納”式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裏?

盆栽植物是生物。說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徵。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併爲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屍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

它的泄殖腔內有肛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鱉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杆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後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後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櫱;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後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通過分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通過產崽繁殖後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通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

教師:我們討論了這麼多生命現象,大家一定能夠利用這些生物特徵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現在我們來做一下課後練習。

學生:討論後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爲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徵,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機器人也沒有。

教師:回答得非常好。學完這節課後你們知道什麼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生物體有共同的特徵:需要營養,需要呼吸,進行新陳代謝,可以生長和繁殖,還有一定的壽命??

今天我們認識到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體會到觀察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認真的、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觀察和記錄爲科學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熱烈的討論可以拓展我們的思路,激發我們的靈感,讓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積極的歸納總結讓我們得到了正確的結論,使我們的知識系統化。今天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或多或少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希望每一位同學都積極的參與。用我們自然界中最聰慧的大腦學會學習,探索生物無窮無盡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