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生物教學設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 1

一、課程概況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化學的科學,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討生命的本質,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化學變化規律的科學。醫學生物化學主要研究人體的生物化學,它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近年來,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和病理學等基礎醫學學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並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各個學科的問題。同樣,生物化學與臨牀醫學的關係也很密切。近代醫學的發展經常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而且許多疾病的機理也需要從分子水平上加以探討。生物化學課程爲其它醫學基礎課程和臨牀醫學課程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是醫學各專業的必修課。

本課程適應醫科類各專業的學生學習。學生必須具備化學的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生物分子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理解生物體重要物質代謝的基本途徑、主要生理意義、調節以及代謝異常與疾病的關係;理解基因信息傳遞的基本過程、基因表達調控的概念;理解各組織器官的代謝特點及它們在醫學上的意義。根據課程的分工,有關血液凝固、纖維蛋白溶解、氣體運輸、各種激素的結構與功能,及腎臟的有關內容歸入生理學課程。本課程的同期及後續課爲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等。

第一部分爲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包括第1~4章,內容爲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和酶。第二部分爲物質代謝與調節,包括第5~10章,內容爲糖代謝、脂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物質代謝的聯繫與調節。

第三部分爲遺傳信息的傳遞,包括第11~14章,內容爲DNA的生物合成——複製、RNA的生物合成——轉錄、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基因表達調控與基因工程。

第四部分爲重要組織器官代謝,包括第15~20章,內容爲肝膽生化、血液生化、骨骼與磷鈣代謝、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營養生化。

第一部分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章蛋白質化學

要求掌握

1.蛋白質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質的含氮量及與蛋白質定量關係;

3.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

4.掌握蛋白質一、二、三、四級結構的概念;

5.掌握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熟悉

1.氨基酸的酸性、鹼性、含硫、含羥基及芳香族氨基酸;

2.熟悉蛋白質的重要理化性質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

提要:

本章着重從蛋白質的基本化學組成、分子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理化性質和分類等方面進行講述。

一、蛋白質的元素組成

蛋白質是各種生命現象的主要物質基礎,是各種組織的基本組成成分。人體內蛋白質含量約佔人體乾重的45%。其主要元素有碳、氫、氧、氮、硫等,其中氮的含量比較恆定,平均爲16%左右。這是蛋白質元素組成的重要特點,也是蛋白質定量測定的依據。通常只要測定出生物樣品中的含氮量,就可用樣品中含氮的克數乘以6.25=樣品中蛋白質的克數來計算蛋白質的含量。

二、蛋白質分子的基本結構單位—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它們在結構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α-碳原子上都結合有氨基或亞氨基,都爲L型α-氨基酸。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鹼性的氨基,又含有酸性的羧基,因此是兩性電解質,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可帶不同的電荷。當氨基酸處在某一pH值溶液中時,氨基酸所帶的正、負電荷數相等,此時溶液的pH值爲該氨基酸的等電點(pI)。不同的氨基酸有各自特定的等電點。氨基酸由於和茚三酮反應發生顏色變化,故可用於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測定。

三、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由一個氨基酸的羧基予另一個氨基酸的氨基脫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鍵稱爲肽鍵。肽鍵是蛋白質結構中的基本鍵。根據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殘基數分別稱爲二肽、三肽、寡肽或多肽。

多肽鏈是蛋白質分子的最基本結構形式。蛋白質多肽鏈中氨基酸按一定排列順序以肽鍵相連形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其高級結構的基礎。蛋白質分子中的多肽鏈經摺疊盤曲而具有一定的構象稱爲蛋白質的高級結構。高級結構又可分爲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維持蛋白質高級結構的化學鍵主要是次級鍵,有氫鍵、離子鍵、疏水鍵、二硫鍵以及範德華引力。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是指在一級結構基礎上多肽鏈本身摺疊或盤曲所形成的局部空間構象,主要的有α-螺旋和β-片層結構。蛋白質的三級結構是多肽鏈在二級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盤曲、摺疊而形成的整體構象。某些蛋白質具有三級結構即可表現生物學活性,三級結構是其分子結構的最高形式。許多蛋白質分子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具有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相互聚合而成的蛋白質分子稱爲蛋白質的四級結構,其中每一個具有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爲亞基或亞單位。亞基之間借次級鍵締合在一起,形成寡聚體或多聚體。其中每個亞基單獨存在時無生物學活性。但並非所有蛋白質分子均具有四級結構形式。

蛋白質的功能與其特異的構象有密切關係,而一級結構對空間結構有決定作用。即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其生物學功能的基礎。蛋白質一級結構不同,其生物學功能不同,各種蛋白質的特定功能是由其特殊的結構決定的。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改變而使生物學功能發生很大的變化。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直接與其生物活性相關,空間結構發生改變,其生物學活性也隨之改變。

四、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兩性遊離和等電點:蛋白質的部分理化性質與氨基酸相同,如某些呈色反應等。根據蛋白質的兩性遊離性質,採用電泳方法可對蛋白質進行分離、純化鑑定和分子量的測定。

2.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質:如膠體性質,易沉澱,不易透過半透膜。根據蛋白質這些性質可用透析法分離蛋白質,利用超速離心法既能分離、純化蛋白質,又能測定蛋白質分子量。天然蛋白質常以穩定的親水膠體溶液形式存在,這是由於蛋白質顆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和表面電荷。如除去這兩個穩定因素,蛋白質就可發生沉澱。例如調節蛋白質溶液的pH到等電點,加入脫水劑去除水化膜。常採用鹽析、有機溶劑和某些酸類或重金屬離子等都可使蛋白質沉澱。

3.蛋白質的沉澱:蛋白質的沉澱和變性反應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蛋白質在某些理化條件下,空間結構發生變化而喪失其生物活性稱爲變性。分散在溶液中的蛋白質分子發生凝聚,並從溶液中沉澱、析出的現象,成爲蛋白質的沉澱。根據沉澱的方法和條件不同,蛋白質的沉澱可能是變性的,也可能是未變性。

第二章核酸化學

要求掌握

1.DNA和RNA分子組成的異同;

2.掌握多核苷酸鏈中單核苷酸之間的連接方式及多核苷酸鏈的方向性;

3.掌握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要點、鹼基配對規律;

4.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DNA變性、Tm、復性及雜交的概念。

熟悉

1.核酸的分類、細胞分佈及生物學功能;

2.熟悉核酸的平均磷含量與核酸定量之間的關係;

3.熟悉核苷酸、核苷和鹼基的基本概念;

4.熟記常見的核苷酸的縮寫符號;

5.熟悉體內重要的環核苷酸cAMP和cGMP;

6.熟悉rRNA、mRNA、tRNA的結構特點及功能。

提要:

1.核苷酸的分子組成

核酸分子主要由碳、氫、氧、氮和磷等元素組成,含磷量爲9%~10%,可通過測定磷含量來估計樣品中核酸含量。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酸是由數十個到數十萬個核苷酸連接而成的,故也稱爲多核苷酸。核苷酸由鹼基、戊糖和磷酸組成。鹼基又分爲嘌呤鹼和嘧啶鹼兩類。戊糖可分爲核糖和脫氧核糖。DNA中的鹼基和戊糖與RNA的有所不同。DNA分子中主要有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和C(胞嘧啶)四種鹼基,戊糖爲脫氧核糖;RNA分子中鹼基成分多爲A、U(尿嘧啶)、G和C,戊糖爲核糖。此外,DNA和RNA還含有少量稀有鹼基。

鹼基和戊糖縮合後的生成物稱核苷。嘌呤和嘧啶可分別與核糖以糖苷鍵相連,形成嘌呤核苷或嘧啶核苷。嘌呤和嘧啶同樣也可與脫氧核糖以糖苷鍵相連,形成各種脫氧核苷。核苷與磷酸以磷酯鍵相連,可形成2’-,3’-或5’-核糖核苷酸。脫氧核苷與磷酸藉助磷酯鍵相連可形成3’-或5’-脫氧核糖核苷酸。

在生物體內大量遊離存在的多是5’-核苷酸(NMP)。5’-核苷酸的'磷酸基上往往可以再連接一分子磷酸或二分子磷酸,形成二磷酸核苷(NDP)或三磷酸核苷(NTP)。脫氧核苷酸(dNMP)也可以再連接一分子或二分子磷酸,形成脫氧二磷酸核苷(dNDP)或脫氧三磷酸核苷(dNTP)。在體內有一些遊離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在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如多種三磷酸核苷特別是ATP是重要的直接供能物質。4種NTP和dNTP是合成RNA和DNA的原料。

cAMP(環化腺苷酸)和cGMP(環化鳥苷酸)是多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調節細胞內多種物質代謝。一些遊離核苷酸的衍生物是體內一些重要酶的輔酶,參與生物氧化和各種物質代謝過程。

2.DNA分子的空間結構

核酸是遺傳的物質基礎。各種生物都含有兩類核酸,即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其絕大部分存在於細胞核內。RNA與蛋白質的合成密切相關,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在多核苷酸鏈中,脫氧核苷酸的連接方式、數量和排列順序稱爲DNA的一級結構。組成核酸的核苷酸按一定順序排列,以3’,5’-磷酸二酯鍵相連的鏈式結構。首尾分別爲5’-磷酸基及3’-羥基,即按5’?3’方向書寫。二級及三級結構統稱高級結構,DNA和RNA各有特點。DNA的二級結構特點是雙鏈雙螺旋、兩條鏈反向平行、鹼基向內互補(A-T,G-C)。每個鹼基對的兩鹼基處於同一平面,該平面垂直與雙螺旋的中心軸。配對鹼基之間的氫鍵和範德華引力使該結構穩定。無論DNA雙螺旋結構形式如何,DNA分子中兩條多核苷酸聯的鹼基排列順序總遵循鹼基互補規律的。只要其中一條鏈排列順序確定,另一條也隨確定。DNA的三級結構是在二級結構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超螺旋結構。如真核細胞DNA的雙鏈纏繞在組蛋白上構成核小體,它是染色體的基本單位。

3.RNA的分子結構

RNA爲單鏈結構,局部可因鹼基互補配對(A-U,C-G)以氫鍵相連形成雙螺旋結構。不參加配對的鹼基所形成的單鏈則被排斥在雙鏈外,形成環狀突起。這就是RNA的二級結構。RNA按功能不同分爲三類,即信使RNA(mRNA)、轉運RNA(tRNA)及核蛋白體RNA(rRNA)。每三個鹼基對應一種氨基酸,因此其鹼基排列順序決定了由它指導合成的蛋白質多肽鏈的氨基酸排列順序。

mRNA攜帶了DNA的遺傳信息,在蛋白質合成中作爲合成蛋白質的模板起傳遞遺傳信息的作用。

tRNA的二級結構最具特色,呈三葉草型。其主要功能部位有二個,一是氨基酸臂的3’末端爲-CCA-OH,起特異結合氨基酸作用;二是有一個反密碼環,環上有反密碼子,與mRNA上的密碼子反向互補,於是由tRNA攜帶的氨基酸可被轉運到與密碼子對應的部位,因此tRNA具有攜帶轉運氨基酸的作用。tRNA的三級結構爲倒“L”型,是天然狀態下的構象。

rRNA不單獨存在,它與蛋白質結合爲核蛋白體,分爲大小亞基,存在於粗麪內質網與胞漿中。核蛋白體是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場所。

3.核酸的理化性質和應用

酸鹼性:由於DNA和RNA的多核苷酸鏈上既有酸性的磷酸基團,又有鹼基上的鹼性基團,因此它也是兩性電解質。在一定pH溶液中可帶某種電荷,故可用電泳方法將其分離。核酸通常顯酸性,易與金屬離子生成鹽,此時可加入乙醇或異丙醇使其沉澱析出。

高分子特性:如:膠體性質。

紫外吸收特性、變性、復性與雜交特性::核酸在260nm處有吸收峯,可用於定量分析。核酸還具有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些性質,如粘度大,沉降速度快。核酸在某些條件下會發生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鬆散分開即爲核酸的變性,但無共價鍵的斷裂。核酸變性後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如紫外(260nm)吸收峯值增高,粘度降低。核酸熱變性時,其紫外光吸收峯值達到最大值一半時的溫度稱解鏈溫度(Tm)。Tm值大小與核酸分子中的G-C對含量多少及核酸分子的長度有關。核酸熱變性後,溫度再緩慢下降,解開的兩條鏈又可重新締合而形成雙螺旋,此即爲核酸的復性。不同來源的變性核酸一起復性,有可能發生雜交,核酸分子雜交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是一項應用較多的重要實驗技術。

第三章酶

要求掌握

1.酶、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團、酶原的激活、同工酶和變構酶的概念;

2.酶的化學組成、特性和結合蛋白酶(全酶)類的特性;

3.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4.米氏方程和米氏常數的意義;

5.競爭性抑制作用的概念;

6.三種抑制作用對最大速度和Km的影響。

提要:

生物體內所有的反應均在常溫、常壓和近中性溫和的內環境條件下進行。這是因爲生物體內存在着一種生物催化劑一—酶。酶是由活細胞產生,能在體內外對其底物(作用物)起催化作用的一類蛋白質。酶與一般催化劑的不同點在於酶具有極高的催化效率、高度專一性(特異性)、高度不穩定性和酶活性的可調控性。

酶按其分子組成可分成單純蛋白酶和結合蛋白酶(全酶)兩類。前者酶分子全部由氨基酸組成,如蛋白酶、脂肪酶、澱粉酶等。結合蛋白酶的分子組成除含蛋白質部分(稱酶蛋白)外,還含有非蛋白質部分(稱輔助因子),根據與酶蛋白結合的牢固程度不同又可分爲輔基和輔酶。輔助因子由金屬離子、B族維生素衍生物等組成。酶蛋白與輔酶(輔基)的關係是:一種酶蛋白只能與一種輔酶(輔基)結合生成一種全酶,催化一種反應,而一種輔酶(輔基)可與多種酶蛋白結合生成不同全酶,催化不同的反應。因而酶蛋白決定反應專一性,輔酶則具體參加反應。酶蛋白與輔酶單獨存在時均無活性,只有結合成全酶,纔有活性。

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在某一區域,集中了與酶活性密切相關的集團,稱爲酶的必需集團,這些必需集團比較集中,並構成一定的空間構象,直接參與酶促反應的區域稱爲酶活性中心。

酶促反應動力學研究各種因素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主要因素有:作用物濃度,酶濃度,pH,溫度,激動劑及抑制劑。Km值是當反應速度爲最大速度的一半時的底物濃度,它表示酶與底物的親和力,Km值越大,親和力越小,反之Km值越小親和力越大。

由於本部分介紹的內容是基礎知識,請同學自己加以總結。

第二部分爲物質代謝與調節

第二部分物質代謝與調節—糖、脂類代謝及生物氧化

生命活動最重要特徵之一是生物體內各種物質按一定規律不斷進行新陳代謝,以實現生物體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及自我更新與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物質代謝中絕大多數化學反應實在細胞內優美催化而進行的。各種物質代謝之間有着廣泛的聯繫,而且集體具有嚴密的調節控制能力,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物質代謝的正常進行是生命過程所必需的,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糖代謝、脂類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及各種物質代謝的聯繫與調節規律。

第四章糖代謝

要求:

掌握血糖濃度正常值、血糖的來源與去路、肝臟和激素對血糖的調節作用;掌握糖酵解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糖酵解的生理意義;掌握糖有氧氧化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生理意義;掌握糖原合成與分解的生理意義;掌握糖異生途徑的限速酶、生理意義及乳酸循環概念;掌握關鍵酶及磷酸戊糖途徑的生理意義;掌握糖耐量試驗的意義。

熟悉糖原合成與分解的基本反應過程、限速酶;熟悉糖異生的概念及基本反應過程。提要:糖是體內重要的能源物質,也可以作爲組成細胞的結構成分。食物中的糖類主要是澱粉,經消化作用水解爲葡萄糖後被吸收。吸收後主要經門靜脈入肝,一部分在肝細胞中合成糖原或轉化爲其它物質,其餘則以血糖形式進入大循環供各組織利用。

一、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爲血糖,是糖的運輸形式。血糖濃度的相對恆定對保證組織器官,特別是大腦的正常生理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因爲腦組織所需能量主要依靠血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給。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爲70~110mg/dL(4.5~5.5mmol/L)。血糖

濃度的相對恆定依靠體內血糖的來源和去路之間的動態平衡來維持。

血糖的來源主要包括四方面,主要代謝去路包括五方面,而血糖濃度的相對恆定依賴於血糖來源與去路的平衡。肝臟可進行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和糖異生過程,是調節血糖濃度的最重要器官。肌糖原對血糖濃度也有一定調節作用,但不能直接調節血糖,需通過乳酸循環方可調節血糖濃度。葡萄糖在肌肉合成肌糖原,肌糖原分解產生大量乳酸,通過血液循環運送到肝臟,經糖異生作用轉變爲葡萄糖以補充血糖。該葡萄糖經血液循環又可被運送到肌肉合成肌糖原,上述過程稱爲乳酸循環。

血糖主要在神經、激素的調節下維持恆定。其中降低血糖的激素有胰島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這些激素在不同環節上影響糖代謝,調節血糖代謝。

二、糖的分解代謝

糖在體內分解代謝主要通過糖酵解、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途徑。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丙酮酸的過程。它在機體各組織中普遍存在。催化此代謝途徑的酶存在於細胞胞液中。其中己糖激酶(在肝中爲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過程的三個限速酶。糖酵解可產生少量能量:1分子葡萄糖經糖酵解淨生成2分子ATP,糖原中的每1分子葡萄糖殘基經糖酵解淨生成3分子ATP,糖酵解的主要生理功用是在無氧條件下提供機體能量。

糖的有氧氧化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條件下,徹底氧化成C02和H20,併產生大量能量。

生物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在瞭解遺傳現象的基礎上,瞭解生物變異的現象及其普遍性。

2.通過對具體變異現象的分析,瞭解變異的類型以及不同類型的變異產生的原因,使學生對遺傳物質在生物的遺傳、變異中的作用有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同時,通過遺傳與變異的相互關係進行辯證觀點的教育。

3.瞭解變異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實踐意義。

重點、難點分析

1.遺傳的變異的原因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在“生物的遺傳”一節中,教材花了相當的篇幅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爲什麼會遺傳,決定遺傳的物質到底是什麼。所以,學生初步瞭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體在性狀遺傳中所起的作用。遺傳物質不僅與遺傳有關,同樣是生物變異的物質基礎,這一點應在本節教學中幫助學生認識到。遺傳物質的穩定性、連續性決定了生物的遺傳,而遺傳物質的可變性又使生物可以發生變異,而且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生物性狀的改變是可以傳遞給後代的。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實際例證向學生介紹環境因素對遺傳物質變化的影響,爲以後《生物的進化》和《生物與環境》兩章的學習打下基礎。

2.變異在農業中的應用是本小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很難接觸選種、育種工作,所以,對這方面的知識不易理解。教材介紹了有關選育種的三種途徑,人工選種、雜交育種以及輻射育種(人工誘變育種)。建議授課教師多舉例,特別是可能涉及到學生身邊生活的例證,從感性知識開始,去理解有關的育種選種知識和意義,並且瞭解不同育種、選種方法的特點。

此外,隨着生物技術的發展,利用基因工程培養新品種已經應用於農業育種工作,學生可能從各種媒體的介紹中接受過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夠理解。若有時間,教師也可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做些介紹,引起學生對科學新技術的興趣。

3.關於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的兩個實例。遺傳的變異的選用的例子是色盲遺傳。色盲遺傳爲伴性遺傳,教材中未涉及這一方面的內容,學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爲以人的上眼瞼單雙眼皮爲例進行分析比較合適。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

關於變異種類牛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視頻資源。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討論過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這節課我們首先從人的上眼瞼的遺傳問題開始我們新的問題的研究。

有一對夫婦,他們有兩個孩子。爸爸、媽媽的上眼瞼是雙眼皮。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爲雙眼皮,另一個孩子爲單眼皮。即雙眼皮的孩子繼承了父母雙親的性狀,這種現象叫做遺傳。另一個孩子的上眼瞼與雙親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遺傳?若是遺傳,爲什麼與父母的性狀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麼?

與遺傳現象伴隨存在的另一種生命現象就是變異。

二、課題:

第二節生物的變異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麼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爲變異。或生物在生殖過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爲遺傳。但是生物的後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後代在繼承親代特徵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爲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範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並沒有變爲其他生物。

提出問題:爲什麼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境的影響: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纔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於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裏,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於環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穫後分別種到田裏,它們的後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麼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後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後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爲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後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爲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爲什麼?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若環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後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製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爲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麼影響?

(三)變異對生物個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採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爲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爲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麼影響?

——前者有利於生存,後者不利於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爲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四)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境複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複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爲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下一章將繼續學習。

(五)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於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並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生產中。如春秋時代的《楚辭》中記載“馬母驢父,生子曰贏”,意思就是馬和驢的後代——騾子表現出極大的優勢。

人類在農業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3)爲培養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並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後進行選擇,選出有利於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來改變生物的基因從而改變生物的性狀創造新的生物。如將決定人的生長激素的基因、決定人的胰島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腸桿菌的細胞內,讓大腸桿菌發生變異,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長激素或者胰島素,造福於人類。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討論了什麼是變異,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產生的變異選育適合人類需要的新品種。科學的發展可以造福於人類,但若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也會帶來災難。所以,我們在創造新的生物品種和物種時必須慎重。

生物教學設計 3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屬教材新增內容,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瞭解生物有別於非生物的共同特徵,在學習方法上,從宏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的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和訓練。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準備:

學生: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可帶放大鏡,照相機)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繫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係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生物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與遺傳有關的結構與物質的基本知識,即染色體、基因以及遺傳物質(核酸)與性狀遺傳的相互關係,幫助學生認識遺傳現象的物質基礎。

2、通過分析某一具體性狀的遺傳現象,幫助學生認識性狀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分析其他遺傳現象。

3、在區別遺傳病與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遺傳病的基本特點以及禁止近親婚配的生物學原因,對學生進行有關法律知識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課堂討論的中心。對基因這一名稱,學生從各種媒體和一些科普讀物已經有所瞭解,但不一定能認清基因的本質以及基因和性狀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一節的教學中,可以以性狀在上、下代傳遞爲線索幫助學生認識有關基因的基本知識: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基因與生物性狀的關係,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傳遞規律以及顯、隱性基因之間的相互關係,等等。

2、染色體在生物的上、下代傳遞規律與基因的傳遞的關係也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講清染色體在體細胞和生殖細胞中的變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變化有助於理解基因的活動。教學中可以利用圖表甚至製作相應的教具幫助學生了解染色體的活動規律。

3、國家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國家爲什麼要通過立法來禁止近親結婚?生物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幫助學生認識近親結婚所造成危害的遺傳學原因上——遺傳病產生的細胞學基礎和發生遺傳病概率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體的例子認識近親結婚的危害。

參考課時

本課題建議授課時數爲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向學生髮放一調查表,對自己家庭成員的某些性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爲學生在上課時的討論分析材料。調查表如下:

性狀調查表

調查前教師應注意:

1、要求學生如實填寫表格中的內容,不能爲完成作業而隨便填寫。通過這項活動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2、向學生說明如何識別這些性狀特徵,特別對上眼瞼這一特徵中的雙眼皮、單眼皮,應說明不是美容後的特徵。

【教學過程】

引言在瞭解生物界的豐富多彩之後,有些同學會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各種生物在生存發展過程中,是否會有共同的規律?比如說,每種生物是怎樣將自己的特徵傳給後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樣發生又是怎樣演變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等等。我們將在以後的生物課的學習中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新課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對於“遺傳”這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同學們可以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許多遺傳的現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兒子的長相像爸爸,等等。我們知道,不同種類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徵、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個體在這些方

面也會有所不同。這些特徵,也就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稱爲性狀。

在課下,同學們對人的一些性狀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了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是否也是遺傳現象?這些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過程中有沒有規津?我們先來分析這些性狀。

【學生活動】

(1)小組討論。每小組選擇一項特徵,分析該特徵在上下代傳遞中有幾種方式,比如某同學的上眼瞼是雙眼皮,他的爸爸、媽媽也是雙眼皮,這是一種傳遞方式。會不會還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據本小組的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

(2)全班討論。各小組介紹小組討論的結果,所分析的性狀有幾種傳遞的方式;各種性狀在上下代的傳遞中是否有共同點;將討論的結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結。

性狀與父母相同,或者與父母之一相同,這種現象就是遺傳。用生物學的術語敘述遺傳這一概念,遺傳是指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

若性狀與父母不同,叫做什麼?子女爲什麼會出現不同於父母的性狀?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討論。

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同學們在自己身邊到處可以遇到。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如爲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生物是怎樣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過什麼途徑把自己的性狀傳給下一代?

提出問題,討論:父母能否直接將具體的性狀傳給孩子?父母傳給孩子的是什麼?

我們在瞭解人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時已經知道,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每個受精卵又是由卵細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從生殖發育的過程看,聯繫父母與子女的結構是生殖細胞。所以,我們可以說父母的性狀是通過生殖細胞——卵細胞和精子傳給後代的。同樣,各種生物也是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後代的。

提出問題:一個小小的.生殖細胞爲什麼可以決定後代具有什麼性狀?

我們必須研究細胞內部的結構和細胞所含有的物質。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科學家在研究細胞時發現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很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將這種物質稱爲染色體。科學家還發現各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每種生物的染色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展示人的染色體和果蠅(雌)染色體圖:不同生物染色體形態不同。

展示幾種生物染色體的數目:不同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

提問:從以上四種生物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各種不同物種生物的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種又是相對穩定的。

——體細胞染色體數是生殖細胞染色體數2倍,或者說生殖細胞染色體數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的1/2。

進一步研究細胞中的染色體,發現體細胞中總有每兩條形態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對,所以人的體細胞中有染色體46條,配成23對,玉米體細胞中有染色體10對。

提出問題,討論:在生殖發育過程中,體細胞與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

這樣,孩子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與父母的相同了。就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來說,其中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

提出問題:人們爲什麼這樣重視染色體的變比?

——這是由於染色體數目規律的變化與生物的遺傳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中,在細胞核中

遺傳物質又主要存在於染色體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由受精卵經過發育形成的孩子的細胞中就具有了父母雙親的染色體或者說父母雙親的遺傳物質了。父母的遺傳物質就是這樣傳給了子女。

染色體中的遺傳物質叫做核酸。同學們在廣播、電視和報刊上聽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種。

提出問題:每種生物都有許多性狀,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怎樣控制這些不同的性狀?

(2)基因:

“基因”這一名詞,同學們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它與生物性狀有什麼關係?

科學研究發現,生物的不同性狀是由不同的基因決定。我們常說的基因是指位於染色體上的分成若干小單位的遺傳物質,這些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小單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紅色、白色,莖有高、矮,人的上眼瞼有雙眼皮、單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決定的。

基因是染色體上遺傳物質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與染色體相同,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只有其中的一個。它們的關係可以這樣表示: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體細胞中的每一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

【小結】

這節課,我們討論分析了什麼是遺傳,知道了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生殖細胞傳給後代的,最終決定性狀的遺傳的是位於染色體上的遺傳物質。具體到某一性狀,遺傳是由基因決定的。不同的基因會有不同的性狀。在瞭解了這些知識後,有些同學會提出新的問題,這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同樣是一對基因,爲什麼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爲什麼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課討論。

【板書設計】

第五部分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

第一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生物的遺傳

1、遺傳的現象:

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稱爲性狀。

遺傳:生物的性狀傳給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

各種生物通過生殖細胞把性狀傳給後代的。

2、染色體和基因:

(1)染色體:

(2)基因:

第二課時:

【複習】

(1)什麼是性狀?什麼是遺傳?請舉例。什麼叫染色體?什麼叫基因?

(2)生物性狀的遺傳是通過什麼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是怎樣變化的?基因又是怎樣變化的?

(3)爲什麼說我們體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

【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的知識,我們還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一對基因怎樣決定性狀?

(2)同樣是一對基因,爲什麼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人是單眼皮?

(3)爲什麼會出現子女與父母不同性狀的現象?

【新課】

下面我們以人的上眼瞼爲例,研究以上問題。

生物的一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瞼,耳垂等。

 

;提出問題,討論: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瞼特徵的基因,這兩個基因在人體內會有幾種結合方式,分別決定什麼特徵?同學們可以討論並提出自己的假設。

A與a結合,可能會有三種方式:AA、Aa和aa。

提出問題,討論:若AA決定的性狀是雙眼皮,aa會決定什麼性狀?那麼Aa又會決定什麼性狀呢?

有的同學會問爲什麼不是aa決定雙眼皮呢?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細胞中的成對基因有顯隱性之分,即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

見下頁。

雙眼皮由顯性基因決定,以大寫字母表示顯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單眼皮由隱性基因決定,以小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細胞中的基因是aa。

那麼,基因爲Aa,既有顯性基因,又有隱性基因,會表現出什麼性狀呢?

在基因爲Aa時,隱性基因a不能表現,只表現顯性基因A決定的性狀,所以Aa也是雙眼皮。

提出問題,討論:上一節課,我們在分析人體幾種性狀的遺傳方式時,歸納出有這樣幾種情況,以上述眼瞼的特徵爲例:

示投影片:(1)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2)爸爸、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3)爸爸、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4)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雙眼皮;

(5)爸爸雙眼皮、媽媽單眼皮,孩子單眼皮;

(6)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雙眼皮;

(7)爸爸單眼皮、媽媽雙眼皮,孩子單眼皮。

請同學們利用顯隱性基因的知識對以上各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作出解釋。

同學們對(1)(2)兩種情況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待徵,這就是遺傳。(4)、(5)、(6)、(7)幾種情況中,孩子繼承雙親之一的性狀,同學們也能接受。那麼,爲什麼出現了第三種情況,是不是在調查中搞錯了?孩子與雙親的上眼瞼都不相同,是否有這種可能性?

提問:父母都是雙眼皮,體細胞中成對基因會有幾種情況?

(1)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的後代?

(2)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或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

(3)假如,父親的基因Aa,母親的基因Aa,會不會生出單眼皮的後代?這種後代是怎樣產生的?

示投影片:教材P、133圖V—3。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會不會有這種情況,父母都是單眼皮,生出一個雙眼皮的孩子?要說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

留一個小作業,請同學們根據以上學到的知識對投影片所示的(1)、(2)、(4)、(5)等幾種情況進行分析。

4、遺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禁止近親結婚是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爲什麼將遺傳病與婚姻法的規定聯繫起來?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遺傳病。

請同學們看課本P、133下面的圖。這是一個先天性愚型病患者。這種病人的患病特徵主要是天生智力低下,發育遲緩,坐

立走都很晚,只會說“爸”、“媽”單音節詞,有的缺少抽象思維的能力。這種疾病是天生的,但得這種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正常的。那麼,患者患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經過研究發現,患者的父母產生的生殖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使患者一生下來就有這種疾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遺傳病。

(1)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爲遺傳病。

遺傳病是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不具有傳染性。目前,已經瞭解的人類遺傳病有4000餘種,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遺傳病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

以前,遺傳病一般是無法治療的。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正在力圖使發生變化的遺傳物質恢復正常的活動來治療某些遺傳病。但目前大多數遺傳病仍然不能治療。

提出問題:遺傳病不會傳染,也不能治療,對於它是否可以不管,隨它發生?

我們不能治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減少遺傳病的發生。這些疾病的患者給家庭帶來了精神、經濟負擔,也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爲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我們應該儘量減少遺傳病的發生。如何減少遺傳病的發生?。

(2)禁止近親結婚:

根據統計發現,近親結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結婚,婚後所生子女遺傳病發生的機率高於非近親結婚。如白化病,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親結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親結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們國家某地有一個山村,由於近親結婚的人多,出現了許多傻子,被稱爲“傻子村”。

有的同學會問,爲什麼近親結婚,後代遺傳病發生的機會會增加?我們知道,攜帶致病基因的人並不一定表現出遺傳病,如由隱性基因引起的遺傳病,但這種基因有可能遞給下一代。血緣關係遠,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較小。而近親結婚,婚配的雙方遺傳基因相近,婚後所生子女得遺傳病的可能性就大。

爲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也爲了減少遺傳病給家庭、個人帶來的痛苦,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近親結婚。表兄妹、表姐弟結婚是違反法律的行爲,是不允許的。

【小結】

這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基因是怎樣決定生物具體的性狀的,這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些遺傳現象。我們也初步瞭解了國家爲什麼規定近親禁止結婚的原因和意義。

生物性狀的遺傳是很複雜的,也是很有趣味的,在這裏我們只是學習了最基本的知識。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我們在高中還會繼續學習。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些有關的書籍,也可以向老師或有關人員請教。

【板書設計】

3、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見下頁首):

4、通傳病與禁止近親結婚:

(1)遺傳病:由於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疾病爲遺傳病。

(2)禁止近親結婚。

生物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陽光、溫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2、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非生物因素的種類及其對生物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四、《教法》

以“一案三爲主”爲模式的學案導學教學方法

五、《學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觀看視頻《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導入: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活,這節課我們學習《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二)、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讀學習目標

(三)自主研學、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學一,分組讓學生回答。

2、展示圖片和資料,分析是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3、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

(1)閱讀黃粉蟲幼蟲資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展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3)小組長領着同學們實施計劃,讓學生畫實驗記錄表

(4)學生分組實驗,把黃粉蟲幼蟲放置後,靜置五分鐘,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黃粉蟲幼蟲在兩種環境中的個體數量,把實驗數據填在記錄表中。(等待5分鐘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驗:1、本實驗的變量是什麼?2、爲什麼要用10條黃粉蟲幼蟲做實驗?只用1只黃粉蟲幼蟲做實驗行嗎?爲什麼?)

(5)五分鐘後,學生統計實驗數據,求出平均值。

(6)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7)表達交流:這個實驗中有哪些因素對黃粉蟲幼蟲有影響?

4、出示自主研學二,分組讓學生回答。

5、展示圖片,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學生暢談收穫,教師展示主要內容,並進行感情昇華

(五)佈置作業:讓同學們寫一篇以保護環境爲主題的倡議書

(六)鞏固練習:分組比賽練習

(七)評選表演優秀小組,鼓勵其他小組。

生物教學設計 6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1)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2)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難點是“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過程和一個模擬探究過程,這兩個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獲得。因此,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部分。課程進行的方式可以通過活動、討論、談話的方式完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提高運用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2.通過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的重要意義。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難點:

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媒體

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有關保護色的多媒體課件;彩色布料或彩紙(單色);彩色小紙片(大量)。

六、教學策略

對於生物進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讓學生閱讀英國蔓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分析:

1.在1850年,爲何淺色樺尺蠖的數量多?這於環境有何關係?

2.在1950年,深色的樺尺蠖爲何佔多數?這時環境有何特點?與環境有什麼關係?

然後結合科學家的實驗,通過學生討論,加深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活動時:

1.組織同學嚴肅認真、相互配合,統一聽從組長的指揮。

2.彩色布料最好採用單一的布料,有利於結果的分析。

3.彩色小紙片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其中之一最好與彩色布料的顏色一致或相近。

4.實驗時要把自己當成捕食者,選取彩色的小紙片時,一定不要特意尋找某一種顏色的小紙片。

並保證實驗活動的成功,通過探究,從感性上認識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七、案例

[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對於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我們有了簡單的瞭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有關內容。

注:教師打開投影片

投影片:

根據動植物進化的大致過程,試總結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

(學生回答)

學生1: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長的進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注:對學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師可讓其他同學完善、補充。最後對全體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讚賞性的評價。

[講授新課]

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物種的產生和老物種的滅絕。這是爲什麼呢?

注: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板書。

多媒體課件:(有關內容)

先播放對照圖片,圖下爲相關資料及討論題。

(資料內容)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裏的森林及農田生活着一種樺尺蠖(huà),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其名爲椒花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休止,通常棲息在有地衣覆蓋的樹幹和石塊上。到1848年,有關椒花蛾的報道都是淺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才第一次報道有黑色型突變。隨着英國工業化的日益擴大,煙塵和廢氣開始污染工業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長而樹皮裸露,椒花蛾棲息的背景由淺色地衣變爲深色樹幹,於是黑色椒花蛾逐漸增加,在曼徹斯特達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農業區主要仍是淺色型。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數量相等的淺色的樺尺蠖和深色的樺尺蠖同時放到樹幹上,然後用望遠鏡觀察到樹幹上所發生的情況。一羣愛吃樺尺蠖的鳥兒飛過之後,他們發現,淺色樺尺蠖所剩無幾,而大部分深色樺尺蠖卻逃過了這場災難。

生物教學設計 7

[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中《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觀察細胞、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礎;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因此,本節課在本章乃至在整個初中生物教學中,都佔據着至關重要的地位。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安排2課時。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具備一定的顯微鏡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認識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過程,這爲本節實驗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由於七年級學生才步入初中,剛剛涉及探究和實驗,在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訓練有限,因此,本節課如何在實現訓練學生的實驗規範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二者之間達成統一,將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

3、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4、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通過練習製作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提高觀察和實驗能力。

2、學會畫細胞結構簡圖以提高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鍛鍊創新思維,初步具有勇於質疑和嘗試改革的精神;

3、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

1、製作臨時裝片,並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2、歸納植物細胞的結構,並明確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

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

[設計思路]

本節的實驗教學,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突顯實驗的“探究”功能,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爲自主探究式學習,變個人獨立學習爲多方合作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流程如下:

複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創設情境引入實驗教學→自學瞭解常用的玻片標本種類→教師示範製作臨時裝片→學生動手練習製作臨時裝片→顯微投影展示→交流得失,體會總結制作技巧→評價→再製作→討論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課堂總結→佈置作業→整理儀器

第1課時:探究臨時裝片製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認識植物細胞。

第2課時:觀察多種植物細胞,繪製細胞簡圖,探究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i、複習鞏固

ii、教學引入

iii、實驗教學

1、介紹玻片標本

2、實驗目的要求

3、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

4、製作臨時裝片標本

5、實驗反饋,

表達交流

6、觀察植物細胞

7、認識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iv、課堂總結

vi、佈置作業

vii、儀器整理

引導學生動手

創設情境: 樹葉,頭髮直接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細胞嗎?大家不妨試試。

簡介:裝片、切片、塗片。

說明本節實驗的目的和要求,鼓勵探究和合作。

啓發學生觀察,要求學生思考每個步驟的作用,並用一個字加以歸納。

老師巡視,引導、幫助,重點發現同學中的'創新點,給予鼓勵,並提供指導性意見。

同學們的臨時裝片;引導同學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分析;並作辯證評價。

啓發學生用一個字歸納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中的每個步驟。

指導學生觀察並描述所觀察到的細胞;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

傾聽學生自我總結。

佈置課後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學生操作,複習

得出結論:觀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製成玻片標本。

自學、觀察瞭解不同玻片標本的差異。

學生傾聽,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

觀察思考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針對老師演示展開討論,對各個步驟的作用及操作方法提出問題。

小組合作進行製作臨時裝片標本

表達交流實驗的結果,並分析其原因。

用一個字歸納每一步驟:

擦→滴→取→展→蓋→染→吸

反饋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觀察結果,描述細胞形態;

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對照所觀察的細胞進行結構辨認

明確玻片標本製作的基本步驟。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明確課後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整理實驗儀器,組長檢查。

複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培養自學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引導質疑。

體驗探究過程。鼓勵創新思維。

展示並達成正確認識。

培養歸納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

進一步鞏固知識。

激發繼續探究的熱情,爲後續教學做好鋪墊。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塗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持細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塗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持細胞;

細胞膜——保護並控制物質進出;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細胞質——緩緩流動,可以加速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

液 泡——內含細胞液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教學反思:

本節課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培訓保證了各組成員能在小組內互幫互促,較好地完成實驗要求,通過合作小組的評價,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合作小組的學習效率,部分學生顯微鏡的操作能力有待進一步的訓練、提高,多媒體的應用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和教學效率。但是內容較多,有的同學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還存在一些錯誤的做法,這些就要求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加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 8

學科

生物

年級

八年級

課型

新授課

2、學生談經驗

3、學生在黑板上畫蘑菇,體會子實體的結構,做鋪墊。

2、啓發學生注意鑑別毒蘑菇

3、啓發學生畫蘑菇。

課題

第三節 真 菌

2、黴菌

1學生觀察、思考

2在組內組間交流

3彙報觀察討論的結果

1、啓發學生完成觀察與思考

2、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3、老師點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能說出常見的真菌種類;

2、說出青黴和麴黴在形態、結構和顏色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說出真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繪出真菌的特徵

能力目標

1、學會用放大鏡觀察的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3、動手動腦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

1、學會防黴,健康生活;

2、學會正確利用真菌,快樂生活。

3、酵母菌

學生回憶單細胞真菌──酵母菌

啓發學生回憶酵母菌的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