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圓錐體積的計算》教學設計模板

《圓錐體積的計算》教學設計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教學目標:

《圓錐體積的計算》教學設計模板

1、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利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圓錐的體積。體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是最簡便的方法。

2、鍛鍊學生的操作能力,估算能力,評價能力,更好的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不同方法。從而理解計算公式v=1/3sh,並感受到計算公式的簡便。

教學難點:能利用不同方法計算不同物體的體積。知識的活學活用。

  教學準備:

1、個學生一組,每組各有量杯;量桶;一升的容器;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器皿;大米,沙子或水;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若干。6

2、教學軟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新。

1、首先教師手中拿一圓柱體問:同學們,老師想知道這個圓柱體的體積你們能幫助我嗎?

(學生踊躍舉手說明。可以先測量出圓柱的半徑與高。再用圓周率乘半徑的平方得到底面積,最後乘以高就可以了。)

2、教師表示贊同,並抓住這一契機拿出於剛纔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問:那老師這裏還有一個圓錐體,它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呢?你們知道嗎?(學生齊答不)那你們想不想研究呢?(學生齊答想)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錐的體積該怎樣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以舊引新,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圓錐與圓柱的聯繫,而且還能體驗得到新知的親切。從而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測量圓錐體的體積。

要求:每組同學,利用桌面上的工具(量杯,量桶,與圓錐等底等高圓柱容器,大米,沙子,水,1立方分米小方塊)測量出自己組內的圓錐體的體積。測量物體是容器的厚度不計。

〈全體學生在動手操作,互相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巡迴指導。課堂呈現小組探究學習的熱烈場面。〉

3、分組彙報不同的方法。

〈學生在彙報時可邊講解邊示範〉

方法一:可以利用量杯。首先把圓錐體容器內裝滿水,然後把它倒入量杯內,我們看到水面的刻度就是水的體積也就是圓錐體的體積。

方法二:利用手中的一立方厘米的小木塊進行估算。

方法三:受《曹衝稱象》的啓示。利用一生的容器。把它裝滿水後將圓錐體放入,溢出水後拿出圓錐體。這時看容器空出來的地方爲長方體,用一立方分米減去長方體的體積就可以得到圓錐體的體積了。

方法四:把圓錐體內裝滿大米、沙子或水,然後將它到入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裏。發現到了3次正好到慢。也就是說,圓錐體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爲:v=1/3sh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研究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講解第四個方法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質疑,在操作此過程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什麼?爲什麼圓錐體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2)學生再次在小組內操作探究。

(3)彙報結論。

(4)微機演示。

當等底不等高時,當等高不等底時,當底和高都不相等時,出現的結果是怎樣的。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圓錐體積的計算》教學設計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爲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圓錐體積的計算》教學設計〈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探究與微機演示,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圓錐體與圓柱體之間關係。加深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

4、評價以上各種辦法

同學們的結論是用公式計算比較方便。

  三、解決實際問題

(問題一)

1、各小組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組內的圓錐體的體積。(測量,計算時都要保留整數)

2、彙報結果。

先測量出圓錐體的直徑,算出底面積。再測量出高,算出它的體積。算式:1/3x[3.14x(10/2)x10]262立方厘米(忽略厚度,即把溶劑可看作體積)

(問題二)

1、現知道手中的圓錐體每立方厘米約裝0.9克大米,計算這個圓錐體容器可裝多少克大米?

2、彙報結果。

用每立方厘米裝大米的克數乘圓錐的體積。算式:0.9x262236克

3、驗證計算結果

用稱稱一稱,比較一下結果。

4、討論兩次結果爲什麼不同。

由於測量時厚度不計,計算時是近似值。都存在誤差。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計算等環節,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及估算的能力。〉

(問題三)

利用圓錐體積公式計算。

(1)r=2cm h=6cm v=?(2)d=6m h=5mv=?

(問題四)

計算不規則物體體積或容積。(直說出計算的方法即可)

1、用什麼方法計算出葫蘆能裝多少水?

2、胡蘿蔔的體積怎樣計算?

3、不規則的零件體積計算?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不同方法及策略,培養創新能力。〉

  四、總結全課

說說你的收穫,鼓勵學生學習知識要活學活用,大膽動腦,勇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