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後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並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讚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羣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揚,我竟然忘記了“讚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課,我彷彿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穀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着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本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着我的腳步,“飽食”了文本,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通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啓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着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內容,大概緣於我對古人文化的情有獨鍾吧!所以在上古詩的時候,我特別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輸給我的學生們。雖然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掌握古詩的背景和一些相關的文學知識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還是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一些文學知識傳授給了學生,而學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卻還透露着些許的興趣,個個饒有趣味的聽我講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詩人的鉅作,在導入課題時,我運用本學期學過的一首古詩《回鄉偶書》的作者引出李白(因爲我在《回鄉偶書》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過李白與賀知章是好友的事實),此環節也可幫助學生複習與鞏固《回鄉偶書》的作者。然後,我又向學生介紹了有關李白浪漫主義色彩中的豐富想象的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時要多讀多想。果不其然,學生對於浪漫主義的概念猶如霧裏看花,什麼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詩學習中多讀多想了,畢竟學習李白的詩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還要多繞幾個彎。

李白的這首詩,字裏行間充斥着濃濃的愁味,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也緊緊抓住“愁”這一詩眼,開展了朗讀教學的訓練,來理解與體會詩人的情感。在中間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入了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的寫作背景,個人認爲寫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也確實投入進了古詩的境界中,細細地品着詩歌。只是我在教學環節中的些許失誤以及課堂的時間關係,使學生缺少了一次鍛鍊想象表達能力的機會。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在這堂課上,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濃,個個愛想、敢說、願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激發興趣、激活思維、鼓勵求異,竭力體現老師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這樣的課纔是學生愛上的課。

1、本課教學情味濃厚:

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現實生活的悲憤之間的強烈對比,小女孩之情,文章之情,學生之情合而爲一,這是課堂的主線。教者採用了以下的方法:

⑴音樂課件渲染、營造氛圍,打下情感基調;

⑵讀中感悟、理解、表現情感,運用了畫出句子,概括理解、指讀、角色讀、齊讀等方式;

⑶拓展深化情感,想象、比較、對比等多種方法運用。

2、在大膽設想中培養創新個性:

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述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暢談自己的想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想象,同時,對學生創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要想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創設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情境,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面教學片斷中,我不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討論探究、交流實踐,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4、在教育過程中,我對學生的評價還不夠,應多用鼓勵和表揚,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

“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的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讓我們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把學生的長處和亮點用愛去“篩選”,加以肯定並且“發揚光大”,猶如播種希望,將會收穫一個金燦燦的秋季;循序漸進的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課改實踐中,使課改下的學生真正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相信教研組的每位老師都能從這精闢的話語中感受到黃老師對於我們語文課的殷切期望。而我們的《課標》也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如何使孩子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我想黃老師所說的“教什麼,怎麼教”這六個字尤其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深思。

08年,我無比有幸跟隨黃老師學習,黃老師給予我的指導,給予我的教學理念讓我一時間豁然開朗,原來語文課應該這樣上,原來語文課可以這樣上……黃老師讓我明白了《課標》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依據課程標準在準確把握分析教材及學情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學生年段及已有知識能力水平並使學生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教學目標纔有可能實現富有實效的語文課堂,才能使孩子有所收穫,有所提高,有所發展。 因此,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孩子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成爲了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嶗山道士》是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拓展閱讀文章,文字淺顯易懂。無需過多分析。對於這樣一節課僅僅讀讀說說就能使孩子得到發展嗎?這時黃老師的一句話啓發了我:莫被傳統禁錮思想,不爲時尚放棄永恆。於是在深入研讀教材並結合前測瞭解學情後,我跳出了只是簡單瞭解拓展閱讀課文的內容及揭示道理這一淺層次的備課思路,而是創造性地、大膽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得法於課內,並調動激發起學生閱讀我國古典名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決定着一節語文課的實效性及學生的參與性,爲了從上課伊始便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導入上打破了以往的模式,而是出示了孟郊的《登科後》,讓學生意識到一首詩、一個詞的背後都可能潛藏着一段歷史,初步感受古詩詞獨具的趣味,並由孟郊的經歷自然而然的引到蒲松齡,在巧設的懸念之中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課標》中提到: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如果孩子在有意識使用工具書的同時能夠具備一些簡便實用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一定會大大提升閱讀的興趣,所以在檢查預習這一環節中由“提心吊膽”一詞引出了《西遊記》中的一個片斷,由此幫助學生總結梳理閱讀文言文的方法,讓孩子能夠得法於課內,在實踐中能夠有法可循。

如何簡潔準確地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高年級孩子必須掌握又是難以掌握的能力,從前測中反映的情況並不理想,所以我根據黃老師給予的理念在課堂中“給方法,抓落實”,引導學生掌握概括的方法,並及時針對概括的難點給予指導。

爲了讓學生了解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的用意,我利用自己業餘時間瀏覽了《聊齋志異》全書,選出了一篇容易理解且與《嶗山道士》形成對比的`文章《義犬》,並在譯文中保留了部分文言文,引導學生利用課上總結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閱讀並思考蒲松齡寫作這兩篇文章的態度。這樣便避免了教師一味的灌輸作者寫作的意圖,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做課之後,在黃老師的點評和分析中我更加意識到我們每一位老師要有自己的思想,因爲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會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我們的教材和課堂。而我們的語文課堂的着力點更應放在孩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黃老師認可的真實、樸實、紮實、舒服的語文課堂,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享受心安理得》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我拿到文章後讀了一遍就被深深地感動了。整篇課文教學以文章結尾處一句中心句“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爲別人着想時,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爲主線將三件事一一串連。

根據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閱讀概括的能力。閱讀理解要重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和句子,聯繫前後文或課文的相關內容讀懂詞句的含義,領悟文章的中心,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文章內容的內在聯繫。

學習這三件事,第一件事我利用老師講故事,學生聽了故事後的談感受的形式,得出板書“付出 得到 心安理得”,引導學生理解“在這中間,付出或得到的雙方都顯得那樣心安理得。”在這個基礎上,我請學生自己讀課文,找一找第二、三個故事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並抓住有關詞句說說感動的理由。第二件事中學生從“醒目”“查看食品保質期”“分別用塑料袋包紮好”看出前房客是個十分認真的人,這些地方讓人十分感動。再讓學生緊扣“遺憾”一詞,思考“作者遺憾什麼?怎麼彌補這個遺憾的?”通過思考,學對前房客的舉動更感動,對作者的“彌補遺憾”產生了共鳴,由進一步理解了“心安理得”。第三件事中學生從“特意”“很顯然”“很自然”等詞語感到十分感動,作者的心裏也是“好一陣感動”,因此作者也把雨衣留在讓人休息的'小木屋裏,留給後來的遊客使用。教完三件事,學生就回到中心句進行朗讀,由於三件事是層層推進的,學完後學生對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學完文章的內容後,我又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使學生的感情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在本次上課和準備的過程中,我有許多感觸:

在備課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上這樣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在短短的一節課時間裏,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到怎樣的一個程度纔算成功。是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爲主,還是理解人文性爲主,我感到比較困惑。如果只抓住文本理解語言文字,可能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會比較熟悉,但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對人文性的理解就會不夠到位。但是從人文性入手,又怕變成了一堂思想品德課。權衡再三,最後還是選擇了以理解人文性爲主,抓住文章的中心句理解文章。

本課有些不足,比如,在概括故事內容的時候,五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還不夠強,在試教的時候,我發現學生說不清楚,於是就選擇了把故事的主要內容給學生,上完後,評委宋浩然老師提出,給,可以,但是最好以填空的形式,這樣對學生的概括能力也是一個訓練。如:

學生公寓內,前房客搬走時將一些剩餘的食品分門別類包紮好放進冰箱留給下一位房客,並留言提醒後來者注意食品日期。作者也把還有用的東西留給後面的房客使用。

就可以改成:

學生公寓內,前房客搬走時將( )留給下一位房客,並留言提醒後來者( )。作者也把( )。

這樣就好多了。

總之,通過這樣的一堂課,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也有收穫,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有幫助,以此自我安慰。也算心安理得吧!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打電話》就是一段惹人發笑、發人深省的相聲,它諷刺了一個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輕人。這段相聲採用誇張的手法,對那些時間觀念不強,說話囉嗦、廢話連篇的人給予了辛辣絕妙的諷刺。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爲我最大的收穫是收穫了孩子們的笑聲。在前一天預習時,我告訴同學們:“明天我們要舉行講相聲比賽,請同學們選擇一段相聲,找夥伴合作演一演。”第二天語文課當到讓學生秀一秀這個環節的時候,課堂氣氛活躍,充滿笑聲。沒想到陳老師班有的學生這樣有才呀,那麼用心!這麼長的段子,居然背得滾瓜爛熟,演得惟妙惟肖。還有的同學加入了自己的創意,穿插地方方言演,很搞笑,大部分同學熱情高漲,表演慾望強,後來導致拖堂15分鐘,但陳老師說這樣的拖堂值得,這15分鐘都是學生的',這15分鐘學生是在享受。

這堂課我的意圖是讓課堂成爲學生的舞臺,我做到了。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完成了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塊着手文本,緊扣文章閱讀提示,抓打電話人的語言深刻體會這個人的語言特點囉嗦,放手初讀、再讀,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接觸文本;第二塊就是通過演、看來初步體會相聲表演藝術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相聲藝術的喜愛,這一塊我做到了放手,但正如課後大家反映的一樣,太放了,放得不管不顧了,放得讓自己成爲了一個局外人,跟着觀衆發笑,忽視了教師的引導與評價。

比如在學生表演的時候,一個女生就背朝着觀衆把表演演完,我竟然沒有發現,也忘記了指導,真是太陶醉其中了!又如學生表演完以後也缺少到位的指導,指導和評價真是我缺乏的,心裏沒有底,不知道這樣準確評價指導,又是就是用“很好,很好”敷衍過去,聽了陳老師的指點很有啓發。教師要去評價學生,首先自己得預設好你想學生的回答、表演到哪個層次,那你就根據這個要求去評價就會有指導性。

此外,感覺自己的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當學生講到小品與相聲明星時,我就把這個問題過了,沒有抓住這個資源來挖掘,事後覺得真可惜,如果我乘機把中國的小品和相聲進行比較,再凸顯相聲是一語言表演爲主的藝術形式,是我們中國獨有的,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相聲的興趣就更高了。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們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對於這樣一篇意境深遠的文章,學生很難透過文字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含義。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課前讓學生蒐集白楊的資料,瞭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爲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通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說的話。通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以學生爲中心,設計教學環節。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我本着“以生爲本”,“貼着學生教”的設想,設計了“我來讀――讀精彩篇章,整體感知課文;我來品――品情節、人物、語言之奇絕;我來秀――秀身邊凡人奇事;我來贊――贊刷子李之魅力”等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教學流程清晰、合理、緊湊的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語句流暢、優美、動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賞讀一番。本學期的第一課就是《草原》。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麼讀得太空泛,要麼讀得放不開,壓着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範讀了。由於我在範讀中聲情並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餘,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一副“娘娘腔”,聽着很彆扭。此時,我立刻覺得這樣可不行,咋能讓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灑脫與豪爽呢?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樣,讀法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於是,我立刻提示讓他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朗讀,而此時他反而顯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爲,他從最初的“耳濡目染”開始,已經形成了定勢,不知換個方式怎樣纔算好。我便出示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圖片,並請感悟能力和朗讀水平比較好的男生作示範,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來。並給予了他們自由個性練讀的時間,這纔有所好轉。

經歷這一事件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範讀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示範作用,在指導學生讀正確、注意適當的停頓、恰當表達語言思想感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1、通過交流,學習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2、學習描繪情景的方法,學會更直觀地描寫情景;掌握通過兩種事物對比,突出表現其中一個事物的方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遊子吟》,理解詩中內容,想象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本單元我們認識了古代詩人筆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與蕭紅一起遊覽了祖父的園子,欣賞了季羨林先生故鄉的月亮,感受到老華僑濃濃的愛國之情。那麼,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來理解和體會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臺。

1、齊讀教科書第15頁“交流平臺”中四位同學說的話,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從作者的角度思考,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通過朗讀來把握情感;可以通過抓重點語句的方法體會情感;可以通過抓住細節描述,體會作者的情感。)

2、這些方法都能讓我們又快又準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後在做閱讀理解時,也可以運用這些方法。

三、詞句段運用。

1、(出示相關句子)

(1)請兩位同學讀上面的兩個句子,並說說這兩個句子在描寫情景的時候,用到了什麼手法?(先總寫事物特點,再具體表現)這樣的手法有什麼作用?(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體會到所描寫的情景。)細細品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你感受到了什麼?(太陽光的.強烈和天氣的酷熱)

(2)按照這種描寫的方法,從下面6個詞中選一種情景寫一段話,注意要直觀表現出所寫情景的特點。

例:慢——蝸牛在樹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樹梢的時候,花謝了,葉黃了。

2、(出示相關句子)

(1)學生默讀,與同桌交流,這4個句子都有什麼特點?(通過兩種事物的對比,凸顯其中一種事物的特點。)

(2)你能仿照這種方式寫一寫嗎?

例:這裏的飯菜再香,也比不上媽媽做的菜香。

不管你們說得多好,我還是覺得,這個玩具不如我家裏那個好玩。

3、上面的兩種描寫方法,一種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情景的特點,一種讓我們一目瞭然地把握所寫事物,這兩種方法在以後的寫作中要記得運用,這可以讓你們的作文既直觀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積月累。

1、齊讀《遊子吟》,師正音。

2、(出示作者資料)瞭解詩人孟郊。

3、詩題告訴我們什麼信息?(遊子:離家遠遊的人。吟:詩歌體裁的一種。)這裏的遊子指的是(詩人)。

4、我們瞭解了詩人的相關資料,知道詩人仕途失意,顛沛流離,在這種時候,他更覺得親情可貴,於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在做什麼呢?(縫衣服)從哪裏得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怎麼縫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爲什麼要密密縫?(因爲害怕縫得不牢固兒子回來時衣服已經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針線,是爲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於是,詩人不由感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三春暉是(春天的陽光,這裏指母愛),所以這裏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意思是——誰說子女那像小草一樣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春暉般的慈母恩情呢?

5、這首詩中,作者回憶了一個極其平常的情景,描寫了一位慈母爲兒子縫製衣服的畫面,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6、帶着對母愛的讚美和尊敬,讓我們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遊子吟》。

五、小結。

童年的一個個場景,就像一支支動人的歌,不論我們用多少筆墨,都寫不盡這首動聽的樂曲。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語言大師》是一片學生習作,文章淺顯易懂。這次,我通過本科的教學實踐活動,希望達到的預期目標爲調動學生的學習語言積極性。通過教學,我覺得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得失;

1.教學設計由淺入深,由表及裏。

根據本可語言淺顯,內容通俗的特點,我在教學上設計了由理解奶奶的老話入手,進而深入到學習概括節意,體會文章詳略得當語言生動的特點,最後用搜集到的老話模仿小作者的寫法練習寫話。整個設計設計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從理解到學習,最後運用,全過程比較流暢。學生的學習也隨之水到渠成。

2.強調積累運用,注重讀寫結合。

文中的老話通俗易懂,通過理解收集,能引起學生對老話的研究興趣,對民俗文化的研究興趣。在運用中,針對一個情況用上一句老話,既深層次的理解了老話,有恰到好處的`練習了寫作。這樣做,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較好的選擇了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借鑑對象和創造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摹仿和創造性練筆。這樣,對於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本科的教學仍有不足之處。在處理如何理解小作者語言生動豐富時,對於“嘮叨、冒、鑽”這三個詞理解,未能落到實處,有些“蜻蜓點水”。總而言之,通過本次教學實踐,我又一次得到了鍛鍊。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會有長足的進步。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畢昇的夢想》一文緊緊圍繞“夢想”兩個字,寫了畢昇的夢想是什麼,畢昇是如何實現夢想的,以及夢想實現了之後的意義何在這些內容。對於學生來說,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在於理清畢昇實現夢想的過程和弄懂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的意義。對於活字印刷術的意義,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尋找雕版印刷的缺點和活字印刷的優點來比較,得出前者費工費時,活字印刷“省工省時”,所以“把印刷技術大大推進了一步”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畢昇實現夢想的過程,在作者的文字中,還原了一千多年前的`逼真的生活場景。畢昇對雕版印刷的不便深感不滿,已經創造性地實現了一個一個的單字來排版,用完後還可以拆開再用,然而木頭沾水會變形,又不容易取下來,那麼,“一個不吸水,又可以刻字的東西”就成了畢昇的一塊心病。作者把故事的時間安排在一個雨天,把畢昇靈感突現的地點選在了竈前,看似隨意而爲,實則大有深意,沒有水,就沒有泥,沒有火,泥就無法變硬,這些,都是畢昇實現夢想的條件。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條件,是畢昇妻子的啓發,妻子對他自言自語的迴應是“瓦罐”,這讓畢昇畢昇由此物聯想到彼物“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是的,瓦罐又硬又不吸水,確實是製作活字的好材料,但是不能直接在瓦罐上面刻字,也無法把這個蠢笨的東西應用到實際中,即使是碎塊也得大費周折。在這裏,出於學生對瓦罐這個近乎古董的認識不足,很有必要補充瓦罐製作的知識,瓦罐取之於泥土,在窯火裏燒硬,類似於今天盤子和碗的製作。學生有了這個基礎再來閱讀活字的製作過程就容易理解了。

學生學習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過程,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畢昇是一個聰明人的印象,然而,我們不能把目標定位在這裏,我們還應該揭開聰明背後的神祕面紗,到底是什麼讓畢昇這麼聰明?恐怕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古人說:“思之思之,又復思之。思之而不得,鬼神將助之。非鬼神之助也,精誠之極也。”畢昇的夢想,也可以說是他畢生的夢想之所以成功,一面由於他的專注,一面是因爲他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這纔是我們從這個故事中汲取的最有營養的東西。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沒有感性材料,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孩子走近歷史,更好地去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課要解決的重點。

爲了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影視資料。也鼓勵孩子們自己查資料,讀課後資料袋。使他們初步瞭解了“絲綢之路”的路線,知道了張騫的豐功偉績。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收穫,從把握主要內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裏行間都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着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

爲了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知識,我佈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瞭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誇獎你的 。將孩子們學習的熱情進一步延伸。相信:絲綢之路會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課文內內容上有些散,正如一些學生談到的剛開始讀文章的時候,有點摸不着頭腦,怎麼一會兒寫“香”,一會兒寫三味書屋,一會兒寫梅花,一會兒又寫“早”字的來歷。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恰是“散文”所具有的特點。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盡力不按照我自己的想當然。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問問學生讀書的感覺。大家都感到很“散”,於是我們就先感受其“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學生很發現,“‘早’的來歷”和“梅花”最能與題目掛上鉤,於是我們認真地研讀這兩部分。待這兩部分的內容學生感受到了,再引導發現其他的內容有什麼聯繫嗎?學生重新完整地讀文,這時他們的着眼點在於文章的聯繫上,是不是真的“散文”就“散”呢?這樣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再接下來的閱讀中學生感受到了其中的過度,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過度的自然巧妙。

文章不但按照參觀的.順序,而且還有花和人的聯繫,三味書屋的擺設與當時老師教學情況的威嚴的聯繫。原本感受的“散”,現在變得處處有了聯繫。有的老師質疑,本節課中學生對於魯迅先生的時時早、事事早,要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進行一下思想教育,你在教學中這一點爲什麼沒有這樣做,會不會是丟掉了一個很好的“人文”教育點呢?說到此,也是我要說明的,語文教學中的人文薰陶是需要的,學生讀書的過程就是身受感染的過程,而把他單獨拿出來,我的感覺是要麼錦上添花,要麼畫蛇添足。對於本文的教學來說,如果這樣,效果可能會是後者。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時,“例行公事”,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大多數學生就圍繞“誰向誰借”、“爲什麼要借”、“借的經過”、“借的結果怎樣”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郭威的小手舉得異常高,一向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可爲了不打消他的進取性,我請他發言:“‘借’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爲什麼要用‘借’呢?”當我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感到爲之一震,一名小學生居然敢向教師發問,敢向教材挑戰。我立刻意識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也應擱置一下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說:“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借’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A說:“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說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樣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B說:“從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C立刻說:“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爲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爲了國家,爲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爲這個‘借’最適宜!”“‘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讚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日的`包容態度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並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說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我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那究竟用這個字適宜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去思考。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少年旅行隊》是一組散文詩,它由《出發》、《老師》、《小紙船》、《聽廣播》、《標本》、《旅行者之歌》六首詩組成。這六首散文詩既相對獨立,又有內在的聯繫。該組詩以少年旅行隊的遠足旅行爲線索,寫了旅行隊隊員們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抒發了隊員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他們渴望到生活的海洋裏探索求知,在生活實踐中鍛鍊成長的美好心願。

該組散文詩短小精巧,富含詩意哲理,把紛繁的事物經過高度濃縮,使之呈現出簡潔美,給人以啓迪,令人從中品味出詩意。詩人柯藍沒有用長者身份灌輸自己的.想法,而是以孩子的口吻,從孩子的視角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想象生活,感懷生活,拉近了溝通的距離,增強了親切感。全篇筆鋒自然流暢,語言親切活潑,抒情色彩極爲濃重,容易打動讀者感染讀者,讀後能給人以啓迪與思考。

《少年旅行隊》這篇課文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爲數不多的散文詩之一,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學生:第一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讀,不同形式的讀,去體悟感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及蘊涵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第二緊緊抓住散文詩的特點,放開讓學生自學這幾首詩,通過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學時去品富有詩意的句子和蘊含哲理的句子。學生自學的方向很明確,也教給了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普遍的方法。第三是讀生活是老師這一部分時,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學生並不一定懂得生活中的萬物如何爲師。借用文中三個問句來問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那麼這些學問如何成爲自己的認識呢?生活中的事物怎麼來當我的老師呢?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學生認識到“可以給我們學習的機會”“激發我們探索的願望”“帶回來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