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曹劌論戰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1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講,課堂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從整體意會,輕基礎知識的落實,學生沒有積累文言文知識。文言文教學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爲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文言文教學同樣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創新,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後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後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和提高。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二、課堂框架描述:帶着這樣的思考,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1、第一環節:從“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

2、第二環節: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糾正字音、注意停頓、不讀破句;學生自譯課文。

3、第三環節:思想內容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特別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處。

4、第四環節:拓展長勺之戰的戰爭場面,聽“十面埋伏”的名曲,學寫古戰場的描寫。

三、案例分析:第一環節:從“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選文是名篇佳作,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生會對“長勺之戰”是怎麼取勝的?較感興趣,會深入地鑽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內涵,特別是對題目爲什麼不改成“長勺之戰”等,發生疑問,探究教材的可研究價值。第二環節:朗讀課文、糾正字音、注意停頓、不讀破句,學生自譯課文。意在紮紮實實地進行文言文教學。這裏說的字詞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與現代漢語意義、用法不同的實詞,文言虛詞,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學的重心放在翻譯課文上,字詞句的學習就會湮沒在整個翻譯過程及譯文中,學生對它們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爲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的“建築材料”(詞語)和“建築方式”(句式),當然談不上知識的遷移。再說,也沒必要去整篇翻譯,逐字逐句去講解、翻譯,只會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講到九霄雲外去。當然,配合教學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譯還是要做的。

第三環節:思想內容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處於這一階段的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語言素材,在前一階段的熟讀背誦中,也大致對文言內容有了一點了解。或許此時,他們更想了解文言閱讀的規律,此時,正是對學生進行文言語法等教學的好時機。適當的講解、典型文言語言現象的剖析,都應該在這個階段完成,因此,語譯、講解應該成爲這一階段重要的教學方法。第四環節:拓展長勺之戰的戰爭場面,聽“十面埋伏”的名曲,學寫古戰場的描寫。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對作品的不確定的“空白”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觀察,更新途徑重新審視,注重將知識轉化爲能力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去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乃至發現自己。這時他們的關注點從對語言知識的轉向存在於作品本身的藝術與美學價值。能夠到達這個階段,那麼,學生的文言能力應該是基本形成了。對於“鑑賞層”的,就應該避免逐詞逐句的串講、翻譯,立足於整體的欣賞和把握。課後拓展:除了課堂教學上要注意,語文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日常作業、作文、課外閱讀指導、興趣小組或講座等活動的作用,有計劃地綜合運用,讓它們圍繞課堂知識講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認識上作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發現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勵學生繼承與發揚古代文化精粹。

四、反思本節課運用了合作研討的教學法設計教學,強調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和探究,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自由、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裏,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維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教材、創新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2

《曹劌論戰》講完了,下課後剛坐到辦公室桌邊就有學生來問:“老師,你說爲什麼在戰場上堂堂的魯莊公就那麼聽曹劌一個人的話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新穎,但又一時語塞,只好答應他等老師研究研究再回答,學生鬆鬆爽爽地回去了。回想自己授課,側重於對曹劌才智和作戰中成敗因素的分析,對學生提出的君臣之間和諧關係的問題卻想得很少。於是急忙翻閱資料,找老教師們請教,最終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莊公並非是個昏君,而是賢主。

在《曹劌論戰》中,戰前的莊公及其同僚確實“鄙”──目光短淺,在曹劌看來,莊公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因爲他急於進攻,依靠的是貴族近臣和虛無縹緲的神;戰後的莊公也勝而不知其原因,處處顯得纔能有限。那麼曹劌又是何許人也?從“其鄉人曰”可見他僅是普通老百姓而已,莊公卻能接見他,可見莊公的謙虛和對賢能人才的渴望;另外在長勺之戰中,莊公對曹劌指揮充分信任,言聽計從,說明他是禮賢下士,任人唯能,用人不疑;戰後,莊公確不知其勝因,但沒有藏藏掩掩,而是爲求真理,不恥下問,不因勝利而沾沾自喜。聽完曹劌的分析後,更立即拜曹劌爲大夫,可以說英雄不問出處。

由此看來魯莊公當是歷史上能知人善任的賢主明君。

其次,曹劌不是狂徒,而是軍事家。

曹劌在“齊師伐我”時是出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而請見的,但這不是輕而易舉之事,因爲別人也有愛國心,但未必有敢於謁見的勇氣和才能。大兵壓境,莊公需要的是有指揮若定才智的能人,所以曹劌的“請見”是有勇有謀的。另外他對“可以一戰”的肯定,說明他深諳用兵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戰爭的決定因素在於民心。尤其是長勺之戰中,雙方實力相差很大,如果盲目應戰,定會吃虧,戰爭中曹劌卻從容鎮定,應對自如,可見他是胸有成竹是深謀遠慮的,而戰後的分析,更是可見他是有非凡謀略的。

這等有才能的人又怎能不受莊公的重用呢?

其三,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能人有錐處囊中、脫穎而出的機會。

莊公和曹劌和諧的君臣關係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春秋時期,舊的禮制開始瓦解,人們的思想異常活躍,百家爭鳴的狀態已初現端倪。很多能人都想竭力將自己的思想推銷給各國的諸侯並希望獲得重用。像孔子、蘇秦等都曾竭力將自己的治國思想向各國諸侯推銷。甚至出現了像“毛遂自薦”這樣的成語故事,所以像曹劌那樣以平民之身自薦而受到魯莊公接見,就顯得非常正常了,而莊公對前來求見的'能人顯示了君主所具有的大度。這樣平和的世風也使得他們和諧的關係成爲可能。當然,如果沒有真正的才能初次的巧舌如簧並不能長久待下去,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最後只會露馬腳倉惶而逃或丟去腦袋。曹劌卻通過“齊師伐我”這個考驗贏得了莊公的進一步信任,所以他的才能脫穎而出了。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3

本文設計上仍用了一直貫用的自讀自學式古文教學。一導課上採用了直導質疑式。由學生讀題目找關鍵字入手。學生們很快找出了”論”字,讓學生接着猜想本文寫的重點會是什麼?會採用什麼順序?通過讀文本驗證。

一、自主學習

在這一環節上主要通過學生自讀課文,找出疑難討論解決方式翻譯課文。重點提示了古今異意詞和詞類活用等疑難,學生在翻譯上問題不大。第一課時重點放在了讀譯上。研讀爲什麼略寫戰爭過程,詳略得當的寫法特點,積累三段中出現的詞語一鼓作氣南轅北轍所向披靡等。

二、課時重點問題研讀人物形象

在自主學習的問題設計上,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從文中找出一個可作課文線索的詞,並分析其表現。學生們很快找出了“遠謀”一詞並根據下文找出了曹劌遠謀的表現,戰前三問取信於民,戰中把握作戰心理,戰後善於觀察敵情。結合有關品析後順勢引出了肉食者鄙的表現:戰前寄希望於臣子神靈戰中貿然進改,戰後不明原因。

2、從文中找出一你認爲關鍵性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學生很快找出並從結構內容上做了到位分析。

3、在人物分析中從文中哪個句子讀出了一個什麼樣的曹劌(莊公)時,”對曹劌點評到位。但對莊公形象僅停留在愚笨,勝了不知原因上,不會深入文本讀出魯莊公的善於用人,誠信,善待大臣敢於放權用人不疑等。只得引導學生再讀三問三答句和指揮作戰語句,很快學生讀出了不怕犧牲不恥下問同甘共苦的莊公等。

4這樣輕易就分析出了魯勝齊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環節

出示了“宋楚弘之戰”(子魚論戰)一文,讓學生通過讀原文,讀譯文。對比分析宋襄公魯莊公,曹劌、司馬子魚形象,可惜時間不太夠。在品讀子魚形象時,學生髮出殘酷的嘆聲,我順引出了當年對越反擊戰的實例。讓學生明白戰爭中對敵人同情就是對自己殘酷,戰爭殘酷和平不易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要有顆愛心

在學生們的深思中結束了本課。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4

按以往傳統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是在準備公開時,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來開這篇課文呢?幾次修改教案,總無法找到自己滿意的效果,爲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爲一種課程理念,我心裏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學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限止,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穫。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鍊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衆說紛紜,我並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並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着,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

朗讀是眼、耳、腦並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爲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學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爲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衝突,對學生很有幫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於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儘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認爲還是學生在最後的課外延伸當中,當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做爲班級中的一員,在重大活動當中應當怎麼做的問題時,我先讓班長回答,班長舉了自己在運動會上沒能積極參與比賽,只是做些後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關心比賽的同學而自責,同學們都更加興奮了。接下來就有更多的同學站起來說了自己曾經不關心或沒有這種意識的缺點,並表示以後一定要積極改正。

4、本節課我自己開場時,還是較緊張的,導致學生也很緊張,但隨課堂的深入,我也越進佳境,課堂氣氛也越來越好。本節課在設計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誤,比如一上課時就可以讓學生先讀課文以緩解同學們緊張的情緒。前面人物的分析以及課文結構的分析可以再縮短時間,讓課外延伸多些,讓生多說說自己,課堂效果會更好些。

5、分析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學生自己就發現其人並沒有如曹劌所說的那樣“鄙”,他們發現魯莊公是一個很好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學能夠例舉證明。還有的同學能夠辯證地看待魯莊公這個人物,都有不錯的表現。還有的學生說,曹劌的論述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爲課文裏邊提供的證據也不是完全能夠證明他的觀點。從課文得分析裏,能夠看出學生自己的思想的火花。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 篇5

《左傳》主要通過人物故事來反映春秋時期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思想。而《曹劌論戰》作爲書中的重要篇目,在寫作上很有特點。

我的文言文教學基本程序是:通讀全文——瞭解作者作品——翻譯全文——文章內容探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很容易倦怠。這一次我並沒有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而是在自己朗讀之後,學生自讀自譯。學生在自行的閱讀過程中完成了文章的理解。而我分別點出文章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重點詞語,學生用相關的符號做好標記,便於複習。

在文章內容的探究上,我集中在兩方面:魯莊公的鄙和曹劌的遠謀。學生通過細讀,找出兩個人物性格相應的地方,所謂的有理有據。在學生分享自己尋找到的論據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小組競爭比賽的形式,同時通過這樣我就可以將人物形象順道的分析出來了。最後,我在通過課後習題點出作者在詳略上安排起到的作用。

其實,文言文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理解上,而對於文中人物的感知則集中在字裏行間去尋找相應的地方。在細微處感知人物形象便是這一類文章的教法。

今天在一班上的得效果較好,學生基本都在狀態,對曹劌這個人物也十分感興趣。所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很積極。可是在四班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不打,故而有點走神,我只好通過方言講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今後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話題扯得太遠,有時自己過於天馬行空,學生不能緊跟我的腳步。慢下來,靜下來,於細微處去解讀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