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4篇】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4篇】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對學生說:“大家應該善於思考,勤于思考。”對於老師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些天我們學校組織了語文教師優質課評比活動,我認真閱讀了教師用書和語文課程標準,在網上也查閱了相關課文的資料,認真準備執教了《識字5》一課。

現針對《識字5》一課,做一簡單分析如下:

(一)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本節課我設計在識字後感情朗讀課文,本以爲能讀得很令人滿意,但是學生學的不是很感興趣,沒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朗讀,讀出來總令人感覺乾巴巴的,沒有一點生機。如果能做一個優秀的課件,讓學生感知金色的沙灘,蔚藍的海面,紅色的晚霞,相信朗讀效果肯定會更棒!

(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太小,跳課文教學,使他們難以“消化”。

《識字5》是第四單元的識字課文,挑出來放在剛學完拼音後上,他們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課上我引導學生把“沙灘”舒服的感覺讀出來,學生就讀得很輕很拖,以爲這樣就是“舒服的.感覺”。而在生字教學“浪”字時,對這個左右結構的字,他們怎麼都擺不準位置,雖然我多次強調“左窄右寬”,學生寫得也很辛苦,但寫出來的字還是“左右胖瘦不相宜”。回到辦公室,自己反覆的琢磨思考,思來想去,終於豁然開朗,找到“病根”所在。借鑑別人的教學設計,究竟是爲了模仿還是借鑑?如果一味的把別人的教學設計的種種環節,甚至是一句話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學中來,不但不會見效,反而還會事倍功半。還記得自己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領導對我說過:備課不僅僅是備課本、備教參,更重要的還要備學生。不是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適用於任何一名學生。作爲教師我們應該針對孩子們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識能力,爲他們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三)鼓勵學生,方法多樣,要適合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上課很活躍,一個問題問下去,搶着回答,或者舉手時發出“我、我、我”的聲音,這是就要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很好,但要遵守課堂紀律,如果你能安靜的舉手,老師就更喜歡你了;有些學生很內向,上課不敢舉手,但是坐的很端正,這時就要引導他們,你坐的真端正,如果你能膽子大一些,勇敢的舉手發言,就更好啦!有些學生回答偏離了問題,我就說: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試試看。經過老師提醒,能不能回答得更好些。

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總結,我學到了許多教學中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總結經驗,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一棵小草,一朵鮮花,一朵浪花,一縷陽光,在孩子的。眼裏都是一個博大的世界,因爲孩子在用心靈擁抱這個世界。這是我教學完《心裏的世界》之後的感慨。

教學開始,我激趣導入:“同學們,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多彩的世界,看到一棵大樹,你會想到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可謂是場面熱烈,很是踊躍。在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後,引入課題變得水到渠成:“小作者和我們一樣有着豐富的想象力,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看他心中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調動起了學生讀書的慾望。

由於本詩歌內容淺顯,所以我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作者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在交流的過程中,貼出相應的圖片,爲隨後的識字做好了鋪墊。

用卡片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本是一個很枯燥的環節,因此,我將其設計爲佈滿童趣的“和生字寶寶打招呼”和“送生字寶寶回家”的形式,效果出奇的'好,學生紛紛高舉小手,參與的熱情很高。圖文結合,也符合兒童的識字規律。板書的引領,也降低了背誦課文的難度。隨後,我設計了教師範讀的環節,此時,學生閉上眼睛,在教師朗朗的讀書聲中,放飛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想象的神奇、大膽、合理。爲後面的語言思維練習鋪平了道路。“看到小草,你會想到什麼?看到鮮花,你會想到什麼?大膽想象,你又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那佈滿靈動的語言煞是出色,又一次使我感受到孩子們心中那純淨,多姿的世界是多麼美好。

望着餘興未盡的孩子們,我精心設計瞭如下作業:將自己心中的世界在小本本上表現出來,好嗎?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這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一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於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於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後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

2、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爲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並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3、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爲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通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離開媽媽的小黃鸝》一課時,我力求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落實“三維”目標。

一、自主學習,貫穿閱讀

閱讀教學以讀爲主。本節課我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由於我講授的是第二課時的內容,我以“小黃鸝第二次離開媽媽又幹什麼去了,結果又會怎樣呢?”這一與上節小黃鸝第一次離開媽媽有緊密聯繫的問題爲切入點,把學生讀書的興趣充分調動了起來。這時,我安排了第一個層次讀書,並且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藉助拼音讀,或問老師,問同學。讀完後,我鼓勵學生站起來輪讀,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緊接着我安排了第二個層次讀書,要求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課文中每一自然段寫小黃鸝幹什麼去了?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了第三個層次讀書,也就是隨文識字,分角色朗讀。以上三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體現了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 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真到實現了讀的目標。

二、多樣識字,讀中悟情

語文實踐包括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也包括情感的體驗,興趣的培養。這節課我注意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入手,多種方法識字,再借助課文內容,入情入境的讀,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比如,“真”先從拼字音開始,再想從這個字中想到哪些字,誰真可憐,怎麼讀出老白頭翁的可憐呢?然後在範讀和仿讀中,爲學生以後的情感昇華作了鋪墊。再比如學習“跟着”時,我把對字形和字義的認識做爲重點,鼓勵學生用換偏旁法記,在自己的身上找帶有“跟”的詞,然後再結合課文理解“跟着”的含義。特別是學完課文之後,爲了達到情感的昇華,我採用了分角色朗讀,老師來做解說,由學生來做小黃鸝和黃鸝媽媽,看誰讀的像。學生在這種趣味的讀和演中再次體驗到小黃鸝熱情助人和虛心好學的情感,此時情感目標的完成有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和失誤,比如:對於每個字的字形的認識還不能做到有輕有重,學生的一些情感體驗不能做到有收有放,這些都需要各位同行們批評指正。

總之,整節課的學習中,我本着只是起着一個引導作用的教學理念,更多的是學生的自讀、自悟;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是老師說教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自我體驗後的感悟。離開媽媽的小黃鸝教學反思3篇。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真正使三維目標落到了實處,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下面我來談談對這節課的體會:

一、煥發激情,在情境語境中學習字詞。

離與鸝,這是一組同音字,它們都出現在課題中,舒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你熟悉她嗎,看老師寫她的名字這一情境來學習“鸝”字,學生熟悉小黃鸝的名字的愛好很濃,激發了學習的樂趣。課題本身又提供了學習離的語境,通過讀學生能感悟離的意思。

二、抓住重點,在鼓勵指導中朗讀課文。

1、示範引路 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讀可以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教學小黃鸝的語言,舒老師採用了範讀,讀出小黃鸝的年齡特徵,果然同學們練得愛好盎然。

2、激勵等待 學生讀文出現問題時,老師耐心等待,鼓勵他們,給孩子自己讀好課文的機會,讓他們體驗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樣做,全班學生的熱情都會激發出來。

3、學詞練句 段由句構成,句由詞構成,教學時,老師注重讀好詞,連成句。減輕了學生讀文的難度,有利於學生形成朗讀能力。

三、識讀結合,在相互作用中提高效率。

隨文識字,使識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以前我們的教學往往先搞一塊孤立的識字教學環節,把幾個生字音、義、形都解決了,然後再來閱讀。這樣做識字的時間拉得很長、很孤立,閱讀的時間被侵佔了,結果使識字和閱讀互相干擾,兩敗俱傷。教學中舒老師以讀爲本,寓識於讀,識字與閱讀同時進行,音、義、形可以分散難點,分佈到位,這樣既加強了識字又聯繫了閱讀,使識與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樣效果就好了 最後我有一點疑惑,就是一節課學完這麼多的字是不是太多了,學生會不會記得不紮實?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學習目標:

1、就身邊的垃圾進行交流,能說清楚垃圾是從哪裏來的?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

2、就如何處理生活垃圾,展開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具有自覺美化環境的行動。

課前準備

1、生活小調查:我們身邊有哪些垃圾?這些垃圾是從哪裏來的?這些垃圾到哪裏去了?(學校、家附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校園的垃圾進行觀察。)

2、佈置蒐集資料:垃圾的處理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義烏正在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嗎?那你覺得義烏城乾淨嗎?(可以播放義烏的風光或校園風光,讓學生感受城市的整潔美)

城市裏的垃圾到哪裏去了呢?今天我們的口語交際課要談的話題是:

我們身邊的垃圾

二、小調查的彙報交流

(1)每人在小組裏彙報自己的調查結果,互相幫助,互相補充。

(2)每組派代表交流。

(3)教師小結:

垃圾的果皮紙屑、塑料袋、各種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園垃圾)

廚房垃圾。

三、開展活動,處理垃圾

小朋友在學習生活中,少不了出現垃圾,但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城市仍然這麼美麗乾淨,你們知道這些垃圾到哪裏去了嗎?

1、讓學生自由說說,交流自己所蒐集到的資料。(學生可能會說扔到垃圾桶裏、垃圾房裏去了,那麼老師就追問:“垃圾房裝滿了怎麼辦?)

2、該怎麼處理垃圾呢?今天我們來成立“點子公司”,爲處理垃圾出出點子吧。

(1)學生自由組合,成立公司,動腦子,想辦法。

(2)分組彙報。注意評議:

誰聽的認真?誰的'點子好?好在哪裏?

你認爲還有哪裏不夠好?可以提出問題要求解答。

四、介紹科學的垃圾處理方法

1、義烏的處理辦法:塔山垃圾填埋場。

2、焚燒法。

3、積肥法。

五、討論質疑,求真創新

1、你認爲哪種方法最好呢?請說出理由。

引導學生從環保、廢物利用等方面談談看法。

2、介紹美科學家研製出用人造閃電出來垃圾的新方法。

六、導行

我爲創建出力,攜手共建全國衛生城。

成立環保小衛隊。

資料:

處理垃圾的方法:

衛生掩埋法:顧名思義,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來。

焚燒法;將垃圾分類後,送入焚化爐裏燃燒。

積肥法;把垃圾堆疊起來,使廢氣物的纖維質和有機質腐化,變成肥料來改良土壤。

美馬薩諸理工學院等離子物理實驗室宣佈,他們成功利用人造閃電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熱量能將垃圾熔化,待冷卻後,有害廢物可以變爲沒有毒害的巨大玻璃。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春天,是希望的萌動;春天,是活動的涌動;春天,是新生的搏動;春天,正踮着腳尖、跳着芭蕾舞輕輕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看到這種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忍不住和孩子們聊起“春姑娘”來。

聊這個話題前,我有點擔心小豆丁們說不到點子上,畢竟是一年級的小朋友,體驗淺,但我又想,我何不把自己也當成一個孩子,去感受他們的童真世界呢?不要在乎他們講得有多好,只要他們能開口說,自己喜聞樂道的事情就行了,這不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嗎?於是,我拋出話題,讓孩子們討論“春天在哪裏?”只見他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春天在樹上,那一小片一小片的新葉就是春天的影子。”有的說:“春天來了,到處能見到盛開的花兒。”有的說:“我總是聽到很多小鳥在嘰嘰喳喳地叫,它們感覺天氣變暖了,都出來活動了。”還有的說:“我知道春天來了,河面上的冰雪會融化。”也有的說:“我還知道大狗熊、青蛙它們睡醒了。”多可愛的孩子們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很熱鬧!不知不覺,一節課就這樣愉快地過去了。下課鈴打響了,他們熱情未盡,繼續討論,我也被這種熱情感染了,於是,我決定接下來的那一節課,帶他們去校園裏“尋找春天的足跡”。得知這個消息後,孩子們興奮得跳了起來!很快,我們來到大操場,我講完要求後,孩子們以小組爲單位,帶着目的開始行動。他們三五成羣在一起觀察植物、翻泥土、吹蒲公英……多開心呀。孩子們通過尋找,發現了新葉、發現了從土裏偷偷鑽出來的小草、發現了躲着泥土下面冬眠的小肥蟲……他們一邊尋找一邊討論,是那麼的輕鬆、自由與開放。相信這兩節課一定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兩節課,雖然不像往常那樣端坐在教室裏講授,而是走出教室,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我想,與其讓他們在教室裏枯坐接受知識,還不如讓他們置身於校園這個真實的環境,自由呼吸,放鬆心情,用心去發現春天、感受春天的氣息。另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特點,在活動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思維模式,甚至不同的說話角度。因此,在尋找春天、交流春天的活動中,給他們充分民主的氛圍,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悟,多角度展示,我相信他們的收穫一定會更大!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胖乎乎的小手》這一課,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爸爸媽媽和姥姥讚美蘭蘭的話後,老師總結:“蘭蘭會幫爸爸、媽媽、爺爺做很多事,所以全家人都喜歡蘭蘭畫的小手。”這時,課堂上傳來吃吃的低笑聲。我才猛然醒悟,說漏嘴了!文中沒寫爺爺,說的是姥姥!怎麼辦?我索性將錯就錯,連忙擺擺手說:“別笑!別笑!蘭蘭跟你一樣也有爺爺啊!你能猜猜,她爲爺爺做過什麼事嗎?”這下,學生勁頭來了,有的說:“她爲爺爺買過啤酒。”有的說:“他爲爺爺拿眼鏡。”有的說:“他爲爺爺敲背。”……師說:“你們猜的'都不錯。蘭蘭確實是個孝順的乖孫女!你們說的她都幹過。”老師緊接着問:“蘭蘭跟你們一樣讀一年級了,她爲同學,爲老師做過什麼呢?”同學們又踊躍發言。其中有個上課老走神的小男生高高舉起小手,說:“老師,我來!我來!”他笑着說:“我想,她會爲同學拾起掉在地上的鉛筆,因爲我就爲後面的同學撿過。”聽到這話,我心裏一樂!小傢伙,居然能設身處地地替別人想。看來孩子們已深刻地領悟了課文,蘭蘭的形象已引起了他們的共鳴……不知不覺下課了,我正坐在講臺前與一個學生談話,這時,“蹬蹬蹬……”跑上來兩個女孩,來到我背後,“咚咚咚……”一聲不響地幫我敲起背來。我好激動,情“”自信衆信!緣來有你!不自禁地說:“舒服!”同時又生出無限的感慨。

教學反思:

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小插曲,引起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學應該是充滿親和力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對話、共同成長的綠色生態課堂。要是我們的課堂禁錮學生的自由,當學生聽到老師說漏嘴,不敢笑出聲,也就不會有此精彩的片段。因此我們的課堂應該關照到學生真實的生命存在,關照到他們的心靈成長。

二、教學需要預設,但應更注重於課堂上的即時生成。如果當時教師說錯嘴後,只是承認錯誤說:“哦!對不起!老師說錯了,應該是姥姥。”然後繼續按照原來的預設教學。這樣做,也許你給孩子一個朋友式的印象,同時也會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但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將錯就錯的教學更深入人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正是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地讀,纔會有學生設身處地地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纔會有學生爭着上來給老師敲背,演繹出濃濃的師生情。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天上的小白羊》是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小兒歌,讀着它,我彷彿回到了童年……課上學生熟讀課文之後,我對學生說:“假如你就是那個躺在草地上看白雲的孩子,你會怎樣對白雲說話?”話音剛落,同學們就迫不及待讀起來了兒歌。

你看那一隻只小手召喚着天上的“小白羊”好像在呼喚自己熟識的玩伴,害怕“小夥伴”在天上着了涼。“地上草兒肥,地上水兒美,地上纔是你們的家鄉”又像在誇耀自己的家而引來玩伴,學生稚嫩的`童音賦予了這首兒歌更加動人的靈性。看着那一張張天真浪漫的笑臉,我不禁感動了,“同學們,我們一起看看天上的雲好嗎?”孩子們一下子就歡呼雀躍起來,我們一起跑到操場,一個孩子立刻對我說:“老師,你看那朵白雲多像一匹奔跑的駿馬!”一個又指着天空說:“那朵可真相大獅子”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說了起來。“那是一棵樹,那是一條龍,那更像一個人……”還有的同學說:“那片雲多像八仙過海呀!”看着他們向着太陽仰起的臉龐,充滿了無限的希望......

我不禁感慨:孩子們太可愛了,在他們的眼裏,世界萬物都是充滿靈性的,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他們的生活是多彩的,他們的心中有我們大人無法感受的快樂。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蘇教版小語第一冊《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童話形式的科普知識短文,描寫了秋盡冬來的季節特徵,告訴我們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如何準備越冬的情形。作者將秋天人格化,通過“秋姑娘”發送傳遞秋天的信息,給了我們季節變更的相關知識,自然有致,生動引人。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一年級學生雖剛入學,但他們的學習經歷並不是一張白紙,教師同樣要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的學習內容淺顯、有趣,學生易於學懂,教學中多次創設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環節,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感悟。這樣以學定教,以體現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思想。

2、朗讀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應儘可能地讓學生去讀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開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在讀中體會情感。這和新課標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多種課程資源並用,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環境。課中,美麗的動畫,形象的詞卡及印有課文內容的大楓葉,把學生帶進了如詩如畫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身心得到陶冶,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以下談談我在這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在近一年多的`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的實踐中,我嘗試採用“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學組織方法,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然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讓學生從興趣出發,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到課堂上充當小老師,介紹、交流、表現學習的效果,從而達到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學習效應,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不僅改變了現行的師教生學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爲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參與教學,獲得生生教學的學習效應,不僅鍛鍊了能力,還影響了全體學生,激勵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慾望,保持全體學生興趣的持久性,教學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2、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蘊含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篇篇課文中,不僅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科學知識,還滲透了生動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秋姑娘的信》中,通過“秋姑娘”傳遞信息,表達了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教學中,我們也應當激勵學生關愛自然,關愛夥伴,培養相互關心的人文品格。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空洞的說教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或者似懂非懂,但如果換個方式,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教學時,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扮作秋姑娘給好朋友送信,學着秋姑娘的樣子對好朋友說說想說的話。換了個角度,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人人爭着做秋姑娘來關心好朋友。在不知不覺中,體會了朋友間的關愛,培養人文品格的教育也滲透其中。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內容不難理解,關鍵是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學會想象,學會欣賞。春雨的色彩在讀完全文後,利用課後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 “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麗,春雨的美好。不能把這個問題的答案作爲教學的目的或重點。在朗讀時,引導學生體會小鳥們的天真、活潑、可愛,體會春雨的輕柔、歡快,體會大自然的美麗、神奇。我除了製作課件引導學生邊看邊讀邊想像文中小動物的對話外,還激發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並通過觀察春雨的課件,來體會在春雨的滋潤下,大地變得生機勃勃。

我在組織學生識字時,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將讀句、識字、解詞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看圖片識字。課堂實踐反映出:一年級學生這樣識字學習效果很好。

現在雖然是春天,但春天的特徵還不是很明顯,學生對春雨的觀察和了解也甚少。我想這節課如果能適機的帶領學生到室外去親身觀察體驗一下春雨的特點,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效果會更好。

分角色朗讀,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如果允許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效果可能會更好。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爲一首詩歌,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意境悠遠。

孩子在前一天的家庭作業已經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我把第一課時的重點放在了內容理解和朗讀的指導上。在朗讀中,引導孩子注意語句的停頓,讀出草原的廣闊、果園的陶醉、大海的壯美、陽光的溫暖,雖然孩子們把握的不準,但聽出了他們的用心。

在讀最後一段“我要去擁抱草原、大海、果園、還有那明朗的藍天”時,我問:“知道什麼是擁抱嗎?”孩子們回答:“大人喜歡孩子就去抱抱她!”“我在電視裏看到外國兩個大人見面時會擁抱!”“好朋友見面了也會擁抱!”我再問:“那你們知道擁抱是什麼樣子的呢?”孩子大聲喊:“知道!”邊說邊做着張開雙臂的姿勢。又問:“溫暖的陽光,整潔的校園,明亮的教室,充滿笑聲的我們,多美好的生活啊,你們想擁抱它們嗎?”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想!”我說:“那伸開你們的雙臂,閉上雙眼,聞一聞太陽的香氣,擁抱一下美好的'生活吧!”孩子站起來,把雙臂張開,使勁兒的伸着,笑着·····我再次問:“你爲什麼要擁抱它們呀?”孩子說:“因爲愛他們,喜歡他們!”“那你能不能把這種愛讀出來呢?”孩子們用高亢熱烈的聲調讀着,雖然還不夠激昂、飽滿,但在他們的朗讀裏我聽到了熱情。

經過這大半學期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一些朗讀的要求,知道了語調要有緩有急抑揚頓挫,但我也發現,他們的朗讀習慣還要加強培養,通常上課的時候會跟着老師有感情的朗讀,等到自己讀的時候就會恢復那種千篇一個節奏的語調了,可能他們還不習慣吧,這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更是今後努力的一個目標。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課件中的插圖色彩明麗,對深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如能運用好配圖,將會形成師生共愉的教學氛圍。第二課時開始,我出示美麗的小路圖片,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一句句稚嫩的話語,時時蹦出精彩的詞句,引來聽課老師的陣陣誇讚。

二、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導說話。

任何文本的表情達意都是有限的,唯有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低年級閱讀教學以直觀爲主,然而在設計時有意留些空白,激發學生想象,使每個孩子的腦海中形成各自獨有的畫面。課堂上,我設計了三次想象說話:一是如果你走在這麼美的小路上,你會說點什麼?二是小路上堆滿垃圾,這時候你再次走上這條小路,又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三是爲了讓美麗的小路永遠和我們在一起,你想對小動物們說點什麼?

三、利用重點詞語,指導朗讀。

文中二三自然段兔姑娘和鹿先生走上這條小路時,它們“輕輕地”、“慢慢地”走過。在這裏,我讓學生猜想,它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天闊說:“它們怕把小路踩髒了。”蘇暢說:“它們怕把小路上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踩壞了。”迎雪說:“它們怕踩到路邊五顏六色的鮮花。”多好的答案呀!孩子們體會到了兔姑娘和鹿先生的用心。接着,我問:“那咱們該怎樣把這句話讀好呢?”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說:“要讀得輕一點,慢一點。”

四、學以致用,體現新課標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在學習完文章內容後,我引導學生觀察校園。這麼美的校園環境,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呢?從而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種在學生心間。

課堂教學是有遺憾的藝術,本課的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在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注意了三個好朋友說話時不同的動作,但是沒有讓學生學着小動物們的樣子加上動作朗讀。對於一年級好動的小同學來講,加上動作朗讀,孩子們的興趣可能會更高。

第二,分角色朗讀時,由於時間關係,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在展示環節,如果在課前準備幾個小動物的頭飾,讓學生上臺表演效果會更好。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突如其來的提問:這節語文課,我正引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讀到第4小節時,第一小組伸出一隻小手。“方妍,你有什麼事嗎?”我耐心地問。方妍站起來,奇怪地說:“老師,爲什麼陽光鑽進棉花裏,棉被就會暖和呢?”我當即對她積極提問進行了鼓勵,並請她上臺來主持這個問題的討論。此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大家都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一生說:“因爲棉花是白色的,陽光鑽進棉花,棉被就會暖和起來。”另一生馬上反駁:“不對!我們站在太陽底下,不管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衣服都會暖和起來。”最後討論得出,棉被會暖和是因爲太陽是會發熱的球體,陽光鑽進棉被,把熱量傳給了棉被。

我真佩服這些孩子,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會發現、會表達,如果我在教學中對第一隻突然舉起的小手視若無睹的話,我想我會錯過一次又一次和學生真正交流學習的機會。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經歷了這一次後,使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力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主體活動作爲教學活動重點,以識字爲主線,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並採用詞組識字、迴文誦讀識字、字謎識字、加一加、換一換等多種方法,引領學生遨遊於漢字的美妙世界裏。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然而設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我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從細節上來看,課件的字詞等應再放大一些;小節號 的標註應該再規範一些;上課前應該再檢查一下ppt等等。

小問題靠細心解決,大問題要靠決心來解決。識字教學應重在識字,在生字詞教學一定要多花些時間,將時間用來強調字音,用來正音,用來給孩子們展現學習成果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不包括背誦)讓孩子記住字音,記住字形。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以及反思總結,我學到了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會去儘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爭取做到盡善盡美,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