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熱)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熱)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本次公開課活動我準備的是一節識字課,課題是《袋鼠媽媽》、活動結束後,我對本次活動的教學過程進行了以下反思和整理。

一、選材

之所以選擇《袋鼠媽媽》這首兒歌,是因爲這首兒歌充滿童趣,而且兒歌句子整齊、壓韻,還是關於小動物的所以我相信孩子們會很喜歡這首兒歌。

二、導入部分

興趣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課堂一開始我就通過分組贏蘋果的賽制來控制課堂紀律,在比賽中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接着我以猜字謎遊戲引入課堂,再次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通過多媒體出示袋鼠媽媽的圖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看圖觀察袋鼠媽媽,說說袋鼠的特徵有哪些,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後師做小結。

三、朗讀兒歌部分

(一)師範讀課文並提問;爲什麼說兒歌中的袋鼠媽媽很奇怪?;袋鼠媽媽把孩子、蘿蔔、青菜裝在了哪裏?;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孩子認真聽兒歌,並幫助孩子更好的瞭解兒歌的內容。

(二)師範讀,生跟讀、目的是讓孩子跟着老師讀準字音,並在讀中認字寶寶。

(三)孩子齊聲讀,拍手讀,分組讀等多種方式讀,目的就是讓孩子通過多種方式朗讀,讀準兒歌,熟讀兒歌,理解兒歌,認讀兒歌中的字寶寶。

四、識字部分

我設計了以袋鼠媽媽去買菜,而字寶寶在家呆無聊了,偷偷跟着袋鼠寶寶出去玩迷路爲由,把字寶寶藏在花園中讓孩子自己通過觀察找到袋鼠寶寶,讓孩子讀字寶寶並充當小老師帶領其他孩子一塊讀字寶寶,本次的目的是讓孩子自己當學習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孩子,因爲有時孩子教學孩子比老師教學效果更佳,孩子學習更有激情、接着通過小轉盤,開火車等多種方式讀字寶寶,通過標序號、剪刀石頭、把字寶寶送回家,摘蘋果等遊戲加深孩子對本課教學生字的鞏固和印象,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五、書寫部分

書寫部分同樣注重以孩子爲主導,讓孩子們邊說筆順邊書空寫,而師則在黑板上示範正確寫法。

六、師小結

一節課有良好的開端,也要有完美的結束,要善始善終、完美的結束不僅保證課堂教學結構的完整、同時,也能令人回味無窮,留戀往返、本課的最後我以袋鼠媽媽和我們做了好朋友,現在袋鼠媽媽要回家了,我們用美美的聲音齊讀兒歌送袋鼠媽媽回家,和袋鼠媽媽說再見吧,輕鬆的.結束了本課的教學。

七、此次活動不足之處如下:

1、在出示袋鼠媽媽多媒體圖片讓生討論袋鼠媽媽特徵,師做小結環節時應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孩子對袋鼠媽媽善跳這一習性的理解。

2、在朗讀兒歌部分,通過提問讓生注意傾聽兒歌這點雖好,但是應該考慮孩子的差異,多讓孩子讀幾遍之後在讓孩子從兒歌中找出答案回答問題、而且讀兒歌的時間太久,沒有把握好朗讀時間。

3、識字部分,識字分爲基礎識字和擴展識字、在這兩個識字讀的環節,形式有點單一,而且在擴展識字這塊有點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除了課文中的組詞,應多讓孩子發散思維,開動腦筋,多組些和課文中不一樣的詞語。

4、書寫部分,由於前面朗讀兒歌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後面沒有時間讓孩子拿出書本學習書寫。

5教學過渡語不夠清晰、一個個教學活動好比是一顆顆珍珠,而各活動環節間的過渡語則是串連珍珠的絲線、本次的教學活動中,在過渡語方面我仍需加強,因爲如果過渡語運用得好,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增加課堂教學效益,起着有益的作用。

通過這次公開課,我看到了自己依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去改正,在此謝謝我的師傅和各位學前組的老師們對我的耐心指導和細心點評、我會努力完善自己,把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與雨點一起來體驗池水的平靜、溪流的潺緩,江水的奔騰不息、大海的波濤洶涌,從而感受語言的韻律美。

在教學本課時,爲了讓學生對本課產生興趣,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裏,我運用課件,使“雨點”成爲了一個會睡覺、會散步、會奔跑、會跳躍的靈性的“人”,拉近了孩子與雨點的距離,使他們一同旅行,共同體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大海媽媽懷裏時的'喜悅,並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朗讀也較到位,在讀中體現了自己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等詞的理解,教學效果較好。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在課上讓孩子做課外延伸:也當小詩人,想象雨點還會落到哪兒,怎麼樣。這是一個遺憾。

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由於自己平時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本班學生的朗讀能力欠佳。今後,我將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把識字、朗讀作爲教學的重點,通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作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無論讀生字、還是記生字、朗讀方面都體現自主精神,學生認記生字的方法多種多樣。在課堂上,我把學生獲得的一點成功給予鼓勵,學生學得愉快。

我在教學《雨點兒》這課時,採用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通過自讀自悟,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供學生機會,提供學生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再來回顧自己的課堂,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收穫:

1、在理解“數不清”這個詞語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朵雲,然後在雲底下畫大小雨點,學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數了起來,最後我用點代替雨點兒在黑板上快速地點點,學生數不過來時,我再引出:“雨點兒多得數不完”學生很自然地接上來“數不清”。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語。接着,讓學生聯繫生活說一說,還有什麼是數不清的,效果就出來了。

2、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我認爲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

3、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更好地生成語言。在本課教學中,我問:“如果你是雨點兒,你會做什麼?”,在品讀課文時,我又問:“如果你是花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什麼?”一連串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們在學習課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學生在說到如果自己是雨點兒,我去幹旱的地方 可以減輕乾旱”;有的說“要是我是大雨點兒,我要到農民伯伯的莊稼地裏去澆灌禾苗”……誰說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不懂事,他們的話卻真的讓人感動。

不足之處:有個別學生在朗讀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如:在朗讀時沒有讀好兒化音。“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話沒有讀好。通過反思,我體會到:在教學中,一、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耐心地引導學生;三: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短短的一個月又要過了。仔細回想這一個月,突然發現孩子們長了不少,而自己也成長了不少。最初的孩子們都還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現在來看他們能夠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比較安靜地在教室上自習,能夠很好的完成老師佈置的每一項任務,所以孩子們長了不少。相比較而言,我也長了不少,我開始總結經驗,知道好孩子是通過鼓勵得來的,也知道好學生是通過百分之七十的關愛加百分之三十的教育得來的。

過去的一個月,我們重走了語文課文,重新鞏固了知識,同時也注重了學生的實踐,我們幾乎是複習完一個知識點就檢驗一次,發覺孩子們越來越喜歡這種教學模式,他們覺得是挑戰,開始競爭,個個都想做得更好,這讓我很意外,這就說明了自己的這種教學模式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很必要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孩子們都知道有付出纔有收穫。所以都很認真努力地在完成每一項任務,在嚴寒的冬季,在下雪的日子,他們仍然能夠漂亮的`完成任務實屬不易,這讓我很感動。他們的手都凍得通紅,看着每張稚嫩天真的臉龐,他們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讓我更加愛他們。每天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回家,還要認真的完成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每天天沒亮就起牀,打着電筒來上學,這些都讓我覺得羞愧。所以,我從他們那裏重新學回了堅強。

在這一月中,感覺孩子們似乎還是吃不消的,不僅要重拾忘記的知識,還要牢記他們。幾乎每天下午,孩子們都會留下來聽寫、默寫,似乎給他們的任務還是太重,但是由於自己在之前的教學工作中沒注意到知識的鞏固,所以纔會加大他們的複習難度,所以,我要謹記這一點,爭取讓孩子們學得更輕鬆。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小山泉的心願》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小山泉和野兔的對話,闡明瞭小山泉的心願。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小山泉和野兔的對話,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什麼是“不幸”,什麼是“幸運”的,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只有大家都需要自己了,才能體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心中裝有他人了,才能爲別人服務,這纔是幸福的事。

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體現在一個“讀”字上,讀是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教學中,我對每一次的朗讀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學生明白讀什麼,該怎樣讀。

首先,課堂導入揭題後,我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讀音。再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思考:小山泉的心願是什麼?在討論回答後,重點指導朗讀小山泉的話:“我儲水的目的,就是爲了讓人取用,爲人解渴。”使學生理解了小山泉的心願。接着再讀小山泉的所有話語,提問:“小山泉爲什麼會說野兔不瞭解自己的心願呢?野兔說什麼話了?”回答後,理解讀第一節。最後第三次細讀課文時,要求想想野兔說小山泉不幸,可小山泉卻說野兔不瞭解它的心願,那小山泉是不是認爲自己是不幸的呢?它是怎麼想的?再次去讀小山泉的話,這樣學生不僅很快理解了小山泉說的話,更能讀出感嘆句的語氣。結合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有所感悟,並在讀後交流讀後感想,說說讀懂了些什麼,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獲。

三次讀文不僅提出有明確的要求,而且層層推進,學生通過朗讀,很好地理解了課文,體會了小山泉的感情,做到了語文教學中的重情感、重體驗,重感悟。

不過這節課上完後有一點我覺得有點遺憾,就是在指導學生進行評價時,指向還不夠明確。比如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朗讀時,應該讓學生明確評價的內容,究竟是評價音準還是評價語氣、語調,這樣學生在傾聽時就會有明確的目標,發言也就會相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