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精選11篇)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精選11篇)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1

《青玉案·元夕》這篇課文的講授已經完畢,對於整堂課的組織和反饋,我有了以下思考:詩歌到底教什麼?本首詞,我確定爲對“那人”形象意義的探討以及託寓手法的運用。教授過程中基本上踐行了這一想法。“那人”只是一種象徵,一種假託,而課上要分析的是假託“那人”來幹什麼,和這種手法的妙處

詩歌到底怎樣教?詩歌是文言,但是大不同於講古文翻譯,重在落實文言基礎。詩歌的教學應該是薰陶,是激發,是一起享受。那麼品讀、領會最重要。而教師重在引導方向,找準角度,把握節奏,讓學生自主的找到本首詩歌讓人怦然心動的地方在哪裏。所以我想還是應該學生之間自由的討論,平等的對話,深情的朗誦,加上老師的適度、適時地點撥。

自由的狀態才能碰撞火花,產生感悟和靈感。

有效的拓展和遷移是有必要的。詩詞鑑賞是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學生往往有畏難情緒,在講授詩歌是既要引導學生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讓品讀詩歌成爲學生的自發行爲,真正的享受詩歌。所以在講欣賞一首詩歌的妙處之時,如果能借助同類詩詞進行鞏固,學生的感受可能更強烈。

所以本次講課我引進了另外三首詩來幫助理解。擴展了學生的眼界,也能給學生新鮮感和滿足感。

對於本堂課我的設計流程很清晰,但是具體操作時還是有遺漏,如學生自由誦讀後對重點詞彙的提示,原本打算在第三次齊讀後,此時學生已經分析了詩詞,基本把握了詞人的情感,再來總結指導誦讀時的輕重緩急。這一環節竟然遺漏了。實屬不該。

每一次公開課的展示過後,總覺得留下了很多遺憾,有引導不夠圓滑的地方,有突出得不夠的地方,有本該完美而未完美的地方,彷彿上完了課,方纔醒悟這篇課文還有更好的引導鑑賞的方式。每一篇文章真的值得爲人師者細自琢磨,當我們分析通透了,給予學生的纔會是源頭活水。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2

5月即將過去了,回顧這一個月來的教學,緊張、疲憊而又充實、愉悅。學業水平考試已經塵埃落定,我們終於從必修教材的緊張複習中解脫出來,好好地喘了一口氣,從孩子們考完回來的言談話語中得知,今年的語文測試並非原先想象中的那麼難,大家答得都還不錯,心裏頓時不免一陣竊喜,一個月的辛苦與期待總算沒有白費。

本月我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選修教材的處理上,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精心挑選若干詩歌和散文篇目向學生們推薦學習。教學思想是啓發式的、合作式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們的鑑賞能力和語文素養。我認爲一些教條式的方法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培養學生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語感更重要,好文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更何況我們選擇的篇目幾乎都是祖國語言文化中的經典,要想真正地理解其中全部的文化內涵又談何容易。有鑑於此,我自己也是費了許多心思。在朗誦上,幾乎每一篇文章我都要事先下載範讀錄音,聽一聽名家的朗誦,不斷地完善自己,精確到每一個字詞和句讀都不出現任何紕漏;在講解中,巧妙地設置問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啓發同學們的認真思考,一起來探求文學瑰寶的藝術魅力;在反思後,我積極努力拓展和遷移已經學過的知識內容,不斷整合詩歌鑑賞與散文理解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讓同學們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學而不倦。

或許是沒有了考試的壓力,此間同學們的學習狀態比較放鬆和隨意,剛開始接觸詩歌欣賞的時候,大家都是興致勃勃,妙趣橫生,問題很多,想法也不少。課堂上有睿智的發問,也有激烈的討論,“詩無達怙”,很多同學都能在課堂上做到動筆、動腦和動心。可是好景不長,同學們逐漸對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失去了原有的興趣,課上也慢慢有了嘮嗑、溜號、看閒書等不正常的現象。四班厭學的同學很多,三班偷懶的同學也不少,這都讓我很傷腦筋,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多關注一下他們,同時也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同學們真正地喜歡語文學科,欣賞語文魅力。

本月最爲遺憾的是聽同組老師的課較少,尤其是翠姐和微姐兩位師傅的課,兩位師傅每週都能抽出時間來聽我的課替我把關助我成長,而我卻沒能做好自己應該。可能是平日裏的學生社團工作很繁重,儘管如此自己也不應該再找藉口,更注意處理好教學與工作的平衡,知道教學爲首要任務,感謝翠姐的鼓勵與指點,也感謝同組老師對我的包容與理解。

人的一生過得是否精彩,其實並不是看它的長度,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比別人體驗得更多,因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投身中學語文教學十多年來,我卻驚奇地發現中學生越來越不愛學語文了,中學語文教學受到社會的指責越來越多了,許多教師也感覺到中學語文越來越難教了,原因何在?答曰:“奴隸式”“包辦式”的教學方法破壞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沖淡了學生的學習趣味,某些現狀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反思現狀一:以“庖丁解牛”代替整體感知

新學期發各種教材時,學生最喜歡看的是語文書;而到上新課時,學生最討厭聽的是語文課!豈不怪哉!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選取的都是經過歷史驗證、現實過濾、專家遴選的文質兼美的典範之作。“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以說,文章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寫作者用紙的砧、心的錘艱苦打磨的結晶。讀之“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所以學生拿到新書時,如獲至寶,手不釋卷;如飢似渴,口不輟讀。可到了我們的老師講這些課文時,學生的表現又是一番“風景”:老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懨懨欲睡;老師在臺上手忙腳亂,學生在臺下悠然安閒;老師在臺上汗流浹背,學生在臺下冷若冰霜。原因何在?就在於我們的老師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語文課,“美”是第一性的,“美”是教學藝術的發韌!教師就是中運用各種方法,創設各種情景,營造各種氛圍,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從整體上去感受這種“美”(語言美、形象美、修辭美、音韻美、結構美、情感美、思想美),進而享受這種美、佔有這種美,從中得到美的滿足,方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從而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然而,我們的語文教師是怎樣教的呢?他們對每篇文章毫不例外地從字詞句篇到段落大意,從中心思想到寫作技巧,進行繁瑣的、形式主義的分析,一篇文章往往要花去3—5個課時,有時,一個星期還學不完一篇文章,思想性、藝術性多麼完美的一篇文章,就像“庖丁解牛”般被肢解得支離破碎,這樣就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破壞了文章的“原味”,學生自然感到索然無味,他們得到的永遠是零亂的、膚淺的認識。由於大部分時間被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奪去了,學生在課堂上處於一種無所作爲的“奴隸”狀態,教學效果自然是

“少”“慢”“差”“費”!

反思現狀二:以一問一答代替啓發誘導

啓發式教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運用得妙,可以開人心竅,啓人心智。但我們有些語文老師在實踐中誤認爲啓發式就是問答式,提一問題,然後讓很多學生站起來回答,表面看起來很熱鬧,實則學生很被動——我問你答,我沒問的你不能答,而且你的答案要跟我那教案上寫的要一致。真正的啓發式教學除了教師會問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運用各種手

段,創設問題情景,營造問答氣氛,架起思維的橋樑,“逗”起學生的“思欲”,從而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變“要我答”爲“我要答”。

反思現狀三:以面面俱到代替舉一反三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人文性很強的工具學科、語言學科。這種性質決定了我們在教學中必須以“人”(學生)爲本,解放學生,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放學生的眼,讓學生看(觀察);解放學生的耳,讓學生聽(聞);解放學生的口,讓學生說(討論、交流、誦讀);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做(寫)解放學生的腦,讓學生想(思考):從而實現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從根本上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被稱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有一首《手腦相長歌》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纔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可我們有些語文老師在備課講課時,由於對學情吃不透,擔心學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這也不懂,那也不懂。總認爲這也不講不可,那也不講不可,似乎不面面俱到,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一定有欠缺似的。

實際上,這種“霸道”似的“面面俱到”不但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更可怕的是養成了學生不勞而獲的惡習,師講我聽,師說我記,講到哪兒就學到哪兒。學生的主見沒有了,個性沒有了,舉一反三的能力沒有了,自我進行知識延伸和補充的習慣沒有了,最終是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喪失到自習課學生不知學什麼;課講完後,學生一臉茫然地看着老師不知做什麼;講讀課上完後,自讀課不知怎樣“自己讀”的“奴隸”地步了!誰之過歟?這裏我要提醒同仁們的是:語文知識包羅萬象,決不是我們的一張嘴所能“講”完的,它要靠學生日積月累;語文能力也決不是一張嘴“講”出來的,它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逐步形成的。在語文教學上我始終認爲:“口”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向躬行。

反思現狀四:作文訓練以所謂寫作技巧代替思維訓練和思路開發

作文訓練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智過程。它與思維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這樣說:思維是無形的作文,而作文是有形的思維。作文水平的高低,取決於思維狀態是否開闊;作文速度的快慢,取決於思維是否敏捷;而作文的創新,更取決於思維的創新!因此,一切作文訓練,都必須伴隨着思維訓練。沒有科學的思維訓練,作文訓練好像閉着眼睛捉麻雀——瞎碰。

中學生的思維本來是非常活躍的,但由於長期得不到訓練開發,有的已處於“休眠”狀態。教師在作文課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用各種方法去激活學生的思維,使用各種方式去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力爭做到思維形式的立體化、空間化、求異化,思路一旦打開,學生就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思維就會向多方向推進,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掃描,各種奇思妙想會不停地從腦海中蹦出來,從而找到最佳視角,確定最佳立意,產生創作衝動和靈感,感到有話要說,非吐不可,從而扭轉“咬斷筆桿寫不出,扯掉頭髮沒着落”的局面,變“要我寫”爲“我要寫”。而我們有的語文老師不明白這個道理,作文堂上大講特講寫作技巧、寫作方法、寫作套路,甚至怎樣開頭和結尾,然後把作文題目一命,就萬事大吉了,剩下的時間就只能是學生看着題目發呆,有的唉聲嘆氣,有的雙眉緊鎖,有的抓耳撓腮,時間充足者“擠牙膏”,時間不夠者就抄襲、宿構。這與其說是作文,倒不如說是讓學生受罪!

反思現狀五:先“污染”後“治理”

由於師資水平、重視程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學語文起始年級的教學“欠帳”太多,“污染”太重,導致年級發展不平衡,嚴重製約高考成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沒有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尤其是沒有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個性。這是最可怕的,因爲“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哪!這種“污染”是無法“治理”的,因爲“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呀!

②“雙基”相對落後和薄弱,高三複習後勁不足,能力難以提高,瘸科現象非常嚴重。

③由於讀得少,閱讀能力低;由於寫得少,寫作水平低,而這兩種能力是高考要重點考查的對象,這兩種能力的提高決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長期“投資”,這種“污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很難“治理”的。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4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人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慰藉 。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他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

2.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解決方法:

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爲重要,高中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

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纔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5

在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爲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

我認爲,首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

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初三的中考使許多初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新編的高中語文教材,就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養學生寫作實用文及口語交際能力。這就明確地指明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爲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爲,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前提。

其次,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認識和實踐,完全是處於一種膚淺的認識狀態,有時在思想上有所認識,但一到實踐中,就縮手縮腳,擔心打破原來的定勢模式,引起課堂混亂,不可收拾。這樣學生根本無法體現自己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創造性。

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6

衆所周知:語文教育先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衝擊,再有“語文費時又費力,學也無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約,後有“不懂英語與計算機是現代文盲”的觀念打擊。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纔會天地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第一步、滲透一個理念——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語文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你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裏?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鬆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爲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的眼裏只有你。”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衝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爲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短信和迎春對聯,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迴歸生活,再從生活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堅守兩塊陣地——閱讀和寫作。

有位語文專家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閱讀,二是寫作。高再明老師曾向我推薦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語文教師》,該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國平先生說:“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麼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就是不一般,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

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閱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閱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佔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老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山東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

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特別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現在,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而然閱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既然留得閱讀在,學生就莫怕作文難啦!”。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爲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爲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爲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爲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爲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爲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第三步、關注三種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說,習慣伴隨着人的一生,影響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現在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爲思考了纔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纔可能有定力,內心纔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滲透一個理念、堅守兩塊陣地、關注三種習慣。這就是我對語文教學的反思。行勝於言,在今後的教研工作中,我決心身體力行,矢志不渝,堅決落實到底。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7

在15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爲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具備以下三點:

一、加強教師自身素養;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堅持寫教學後記。我這樣踐行着,且收效頗豐。

一、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

我覺得教語文,學養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第二位的。只從“術”的方面去研究,不從“學”的方面去積澱,是捨本逐末。你要教學生讀,你首先要會讀、多讀,有深刻的讀書感悟;你要教學生寫,你首先要愛寫、能寫,有獨到的寫作體驗;你要教學生說,你首先要勤說、善說,有高超的口語表達才能;你要教學生成長爲一個大寫的人,你首先要是一個大寫的人。因爲教語文說到底是教做人。

我們教師不是詩人,但要有詩人的氣質;教師不是演員,但要有演員的才能;教師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師不是將軍,但要有指揮千軍的氣概。語文教師尤其應當如此。一筆好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腔與學生融爲一體的熱情,一顆真摯而善良的心,所有這些,才能構成一位語文教師的神韻。

有的老師上課,心裏想的是教學流程、步驟、環節,先幹什麼,再幹什麼,後幹什麼,甚至幾分幾秒都有“科學”的設定。我覺得這樣做就缺失了教學的靈氣,教學的本真。我上課心中有路數,但全力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皺眉,都是他們心聲的反映。我就根據學生當時的狀態因勢利導,教爲學服務,而不是師生被教案牽着走。上課時要做到:眼裏有學生,心裏有學生,心裏裝着每一位學生的心。

另外與時俱進,莫被“傳統”束縛頭腦;科學發展,不爲時尚放棄永恆。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還重視“讀萬卷書,交萬名友”。古代有“遊學”之舉,當代有“留學”之風,我還主張廣泛交流。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詩云:爲切爲磋爲琢爲磨。都是講交流的重要與樂趣。霍懋徵老師年逾八旬還去西北講學,傳播經驗;魏書生老師做了局長還不放棄教學,他們是真正的事業家。語文課堂要充滿詩情,要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教師享受語文教學。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課堂要有書卷氣,要有翰墨香,因爲語文教學,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浸潤在文化積澱中的社會行爲。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沒有優秀的教師,什麼理念、教材、教法、評價都可能會被扭曲、變形、異化。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教師,教學研究的生力軍也是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課改的成敗在於教師。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朱小蔓教授說:“如果我們教語文知識,不能教出個樂趣來,不能教出個興趣來,不能教出個迷戀母語的境界來,那他就不是一個高明的教師。”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好之”、“樂之”,纔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以學爲樂,欲罷不能。前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爲:教育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學生有沒有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爲此,我摸索、總結了幾個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

(一)、巧設導語,誘發興趣

讓語文教學的導入充滿誘惑,充滿激情。讓激情綻放,讓誘惑持久,我覺得語文教學的導入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暖餘溫。興奮升溫,容易調動人的情緒,使興奮加值。抓住剛剛過去的,但學生仍沉於餘味之中的事情,作導入的一個點,既合學生的口味,也有利於展開教學。例如,教《祝福》這課時,剛過了新年,學生還在回味着熱鬧的新年,臉上洋溢的那份快樂難以掩飾。一上課我就祝福他們,雖然這是遲來的祝福,但他們還是很高興,趁機我讓他們講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探親訪友的快樂,此時他們都樂於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過新年時的樂趣,因而他們很快就能放開來講,很興奮,這樣很快就調動了他們的情緒,也爲他們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做對比,爲理解文章做了鋪墊。

2、及時雨。及時的大雨總能讓人心生快意,也讓求雨的萬物歡喜若狂。我覺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時雨,雖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長青之樹,可遇不可求,但它卻是那一點靈動的色彩,僅一點靈動,也能閃耀一時。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時利用,也能成爲課堂的動聽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讓巧合也成爲課堂導入的一員,有時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學中應該嘗試這樣的導入。

3、歷史風。歷史是風,從遠古吹來,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過去的每一天都成爲歷史,歷史待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陰裏。讓歷史作載體,讓歷史作紐帶,讓歷史見證昨天,讓歷史啓迪今天,從而藉助歷史作語文課堂的導入,學生腦中再現了歷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課堂。善用昨天的歷史,也要善用今天的歷史,讓歷史的風吹醒沉睡在舊模式下的語文課堂,讓歷史的風吹出語文課堂導入的新意。

總之,導入是課堂上要走好的關鍵的一步,是氣氛的調和劑,是整堂課情緒感染的開始。導入應以學生爲主,因時而變,因勢而改,因文而生,讓語文課堂的導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爭奇鬥豔,萬紫千紅,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觸發興趣

設置問題,要圍繞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本着從易到難,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則,找準切入口,講究坡度,愈進愈深,所見愈新愈奇,興趣亦愈激愈濃。在“啓”與“發”、“憤”與“悱”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異,不同意見不同觀點之間相互觸發,形成一種如切如磋的濃烈的課堂氣氛。

(三)、拓寬渠道,鞏固興趣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也是激發興趣鞏固興趣的陣地之一。學生的求知慾是十分強烈的,他們往往不滿足於課本和課堂所得,希望開拓知識面。教師就要及時地保護和培養這種積極性,

積極地向課外延伸。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舉行讀書報告會、故事會;組織指導學生課餘創作,提供發表園地;開展語文聯誼活動,如猜字謎,記成語,談楹聯,接名句等。這樣,就會是學生看到自己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還要注意正確引導學生的興趣,處於高中年齡段的學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東西,而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健康的,這就需要我們因勢利導,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到正確的方面來。加強思想教育,進行健康的心理指導,以及展開上述有意義的活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爲穩定、牢固的學習志趣,對於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堅持寫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爲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這裏的“省”是指回顧、反省、檢查自己一日之內的所作所爲,有無不足之處,以便改正自己的行爲。

撰寫教學後記,對我們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更爲有益。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有些教師的教學後記,在課前就寫在了備課筆記上,也有的教師只寫幾筆,就了事,沒有什麼東西。我認爲應注意以下幾方面:一要“精”,即簡單扼要。教學後記不是長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賬,而是對該課的“實況”的回憶,對課堂上每一環節。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8

自己從教已經進入第十五個年頭了,按理來說,應該是精力經驗最好的階段,但是同樣也伴隨着一些不良的毛病,具體表現爲:

第一、重經驗輕研究。

我總覺得自己對教材的把握較好了,對課堂的掌控也有度了,因而,總想以不變應萬變,輕視了對教材,對學生的研究和重新的解讀,到底學生整體如何,個體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如何去解讀教材,如何最大化的起到舉一反三甚至教是爲了更好的不教等作用,這些意識我都有點忽視了。我覺得我個人應該再把自己當作小學生,重新學習,相互學習,加強創新意識,更加的服務學生服務學校。

第二、拖懶推影響工作熱情。

人啊,自覺不自覺中總會出現一些拖懶的思想,如果不“照照鏡,整整衣,洗洗澡,治治病”,可能會更加嚴重。我就是這樣,由於俗務過多,自己的想法過多,對工作出現了能拖則拖,能躲則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一點擺老資格,耍脾氣。

第三、門前雪影響大局意識

我們學校最大的毛病恐怕是每位老師都各自爲戰,沒能真正地形成教研組的合力,科研思想,“傳幫帶”的意識不濃,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也是一樣!我只是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至於別人怎樣,我基本上都是做和事老或者老好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若關己糊塗至極。因而,我缺乏了大局意識和遠見的思想,彷彿自己進入了老齡之年。

第四、新教改要有新創新

我們這一屆是廣西第三屆進入新課程改革的一屆,前面已經有了兩屆的經驗和教訓,而我們這一屆對我們而言也是新的挑戰,既要向先驅者們學習,認真地吸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又要有所矜持,保留自己的原生態,不要迷失自己更不能失去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總之,新教改就要有新創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懶懶而獨好兮,我如浮萍以終生。

以此自勉!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9

一、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提高語文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加德納,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語言技能(語文應用能力)位於首位,由此可見在教育家的眼裏,學生的語言智能的發展是多麼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學校的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一個長期積累語言材料的問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帶的兩個班(073班和075班)中,學生語言材料貧乏表現得十分突出,特別是理科班073班。課堂上比較活躍,課後卻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學習其他科目,因而語文知識積累不夠,語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爲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難題。

二、教師在教學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

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靠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爲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裏所說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爲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裏“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爲閱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三、採取措施,迎難而上

針對以上教學中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實基礎——字詞句的抄寫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本學期一開學,在目標定位和思想動員課上,我就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明確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準備兩個作業本,一個用來抄寫課本中出現過的生字詞,一個用來抄寫名句美文及寫作素材,每週要求學生交上來給老師撿查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二是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其次,加強閱讀。語文新課標要求從學生有效的閱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閱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讀”,反覆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閱讀能力。這纔是有效的閱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閱讀效果。因此,這一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留給學生儘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啓發”,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電。“一日不學則落後,三日不學則無知。”在課程改革理念層出不窮的今天,教師的自我學習顯得優爲重要。一位教師要會教書,首先要會學習,我深知教師的自我學習在整個教學中的重性,因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我採取了多種不同途徑進行學習。如瞭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及高考動態;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校視通”裏的優質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等。特別是對學校訂購的“校視通”學習資源,不敢說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但可以肯定,我是學得最多的一個。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繼續爲我們開通“校視通”這一學習資源,讓我們老師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齊。

四、今後的教學重心

學生的年齡在增長,知識也在不斷積累,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閱讀的好習慣、方法,爲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成爲今後教學的工作重心。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10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

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爲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爲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爲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

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二語文:《青玉案·元夕》教學反思 篇11

過去的半年,緊張、忙碌。冒着滿面風霜,頂着一天星光,跨過一路泥濘,辛勤耕耘,默默而無聞。這半年,收穫了一些成績,也有幾多感慨、些許慰藉。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催馬揚鞭自奮蹄,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無論任務多重,困難多大,只要學校佈置了的,都盡力去完成,認真做好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認真備課。首先研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及每年更新的考試大綱,領會精神,結合實際,落實到工作中去。然後鑽研教材,研究教材與課程標準的有機聯繫,理清教材內部每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分清主次內容,找好教材在教學中的切入點。例如,在教學“必修五”時,本人就注意對一些篇目的取捨或必要的整合,進行適量的補充或拓展,進一步優化教材結構體系,使之更切合我們的教學實際。在教學《史記選讀》時,則注意找出教材的好的切入點,設置有提綱挈領性的問題,層層遞進,步步爲營,全面推進閱讀和深入探討等。

認真研究教法和學法。較詳細地瞭解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學習習慣,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形式不拘,內容廣泛,點點滴滴,貫穿在每個細節。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尤其是新課標理念去研究教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探究和綜合表達的能力。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選擇適用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使之順應教學發展的新潮流。

積極參加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匯聚教學智慧的最好方式,在活動中積極發言、與同行切磋,有創造地進行二次個體備課。精心編制教案,組織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流程。上課時能多次、及時、有調整地實施教案,容量、質量兩相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之成爲學習主人和發展個體。堅持寫教後記,尋找不足,去補救缺憾。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良師益友是教師重要的角色。本人在工作中能主動關愛學生,言傳身教。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係,尊重學生人格,勤於跟學生交流且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叫於祥勝的同學,語文成績一直不好,爲此很苦惱,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就主動去詢問,幫助他分析原因。他表示很願意下功夫,但不知功夫用在哪裏,如何安排學習,經過與之深入交談和予以熱情鼓勵,後來他的語文學習成績在短期內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有了學習的興趣和提升成績的信心。對於犯錯誤的學生,有足夠的包容之心,用耐心去勸導,用誠心去感化。經過半年的努力工作,學生們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然而,回顧歷程,卻又發現工作中存在許多不足,特歸納如下。

1、在執行新課標的過程中,對教材每個部分的具體要求和有實效的教法缺乏細緻深入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尚未在教學中一以貫之。

3、課堂教學的構思、環節、組織和內容有待進一步優化。

4、激發學生興趣和挖掘學習潛力還做得不夠。

5、需要更加深入有效地作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如此等等,本人願作深入剖析、誠懇反思;並相信:沒有反思的認識是膚淺的認識,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沒有反思的錯誤是永久的錯誤,沒有反思的教學是故步自封的教學;勤於反思是創造的胚芽,勤於反思會造就出不停上進的車輪!在今後的日子裏,本人願再接再厲、努力作出更新更大的成績,回報黨,回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