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除三害》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除三害》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反思(一)

三年級語文《除三害》教學反思

《除三害》是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個民間故事。講的是周處幫人們除掉猛虎和惡龍後,痛改前非,成了受人尊敬的人。課文情節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問中的重點詞句,從而明白道理,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本節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不過,本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首先,問題的過渡不自然。特別是課堂的前半部分,如從“你從哪裏知道周處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呢?”到“周處爲什麼會痛改前非呢?那他到底有什麼錯誤需要徹底改正呢?”的過渡比較牽強。問題問出去後,我自己也覺得很奇怪。其次,切換太快,如剛讓學生去看看周處是怎麼除三害的,就馬上進入到了欣賞周處除三害寫得最精彩的一段話。我應該讓學生由整體到部分進行理解課文。先說說周處是如何除三害的,再來細讀周處除三害最精彩的部分。

通過這次彙報課,我覺得自己又收穫了許多,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些都將成爲寶貴經驗。

  反思(二)

《除三害》是三年級下冊的選讀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周處年輕時橫行霸道,欺侮百姓,與猛虎、惡龍被老百姓並稱爲“三害”,老百姓設計讓周處去除猛虎、惡龍,周處在除掉兩害後,看到老百姓以爲他死了後喜氣洋洋,他明白道理後,痛改前非,成了一個受人敬重的人的這樣一件事情,告訴人們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任何缺點、錯誤都能改正。根據課文的內容,我設計了根據課題提問,得出三個問題,(A、三害是哪三害?B、誰除掉了三害?C、他是怎麼除掉的?)然後,以這三個問題貫穿與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最後以“伏猛虎降惡龍百姓拍手稱快,引深思明道理周處除掉三害”這一副對聯總結全文,讓學生加橫批,加橫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評價周處這個人的過程,這個設計比較好。不足之處是除三害的過程中,除了除猛虎這一環節之外,除惡龍和除周處的惡習兩個過程過於平均用力,重點不夠突出。對於周處這個人物,我沒有花時間讓學生去仔細研讀第一自然段,因此學生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導致後來學生對於除周處實際上是除掉他的惡習還不是很理解。在下一次的備課中,我要挖掘周處這個人的人物特點,讓這個人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豐滿起來,讓整節課豐滿起來。

  反思(三)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這課堂的教學中,我準備按以下四個環節展開。(一)質疑引入,激發興趣(二)自主學習,感知大意(三)研讀語段,感受畫面(四)點題昇華,拓展延伸

(一)質疑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飽含激情的導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這篇課文是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單元的配套閱讀課文,所以我希望學生能瞭解一些民間故事的特點。因此,我設計這樣一個導語:我們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在老百姓中流傳着一些動人的故事,我們稱爲民間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精彩的一個民間故事——除三害。(板書課題)

然後,我引導學生由“害”展開生聯想,學生肯定會說到“害人、禍害”等一些不好的東西,教師小結,所以“害”是不好的,我們要堅決——除三害。

古人云:學貴有疑。所以,我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我進行引導歸納出幾個主要問題:誰除三害?除哪三害?怎麼除這三害的?並進行板書。充分體現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讓問題激活思維,以問題爲載體,對學生後面的自主學習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自主學習,感知大意。

問題是從學生中來的,這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讀感悟。所以,我們還是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我把問題回拋給學生。請大家帶着這三個問題默讀課文,找到相應的詞句畫下來。當學生默讀完畢之後,很快能回答其中的兩個比較容易的問題,誰除三害,除哪三害,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山間的猛虎

周處 除掉 河裏的惡龍

地上的周處

接着,我讓學生讀讀板書,說說發現什麼問題?學生很快能提出“周處除掉地上的周處”,自己除掉自己嗎?我引導學生讀讀課文的第一和最後一自然段,學生就能從句子中發現,周處其實除掉的是自己的惡習。於是,我就改寫板書,把“地上的周處”改成“自己的惡習”。學生通過自學,三個問題解決了兩個,會很有成就感。

概括文章大意是本課一個重點,所以,這裏,我向學生提出要求,能不能借助板書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同桌互說指名說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充分的說的時間和機會。有了板書這個基礎,相信學生概括會比較容易:課文描述了周處除掉了山間的猛虎,河裏的惡龍,並痛改前非,成了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在這一環節中,既能體現教師的“扶”,又能體現學生自主地“學”,學生就比較輕鬆地解決了本課的一個重點。

(三)研讀語段,感受畫面

學生提的問題,只剩最後一個:怎麼除三害的?因爲是略讀課文,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這個問題,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請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周處是怎麼除三害的?找一找相關的句子劃下來讀一讀,並可以在邊上試着寫寫自己的感受。寫完之後,四人小組先交流。學生邊讀邊感悟,並書寫感受體會,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在教學時還是有較大的差異,略讀課文不可能像精讀課文那樣面面俱到,教師對教材必須有所取捨。課文中描寫周處降龍部分寫得非常精彩,學生很可能會對周處降龍這一部分比較感興趣。所以,我把這作爲學習的一個重點之一。我用兩個環節展開:1、抓重點詞,品味語言;2、朗讀指導,感受畫面。學生在交流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詞句進行體會:三天三夜、驚濤拍岸、濁浪衝天,當學生說到這些重點詞的時候,我進行板書,並提問從這些詞中你體會到什麼?繼而進行朗讀指導,這樣一方面能讓學生理解這些字詞,另一方面也能加深體會降龍的緊張激烈的氣氛。忽而……忽而……可以讓學生加上動作讀,引導學生讀出惡龍不容易對付的感覺。我適時進行引讀:三天以後,大河平突然靜了,沒有(引說)……沒有…… …… 不見了…… 不見了,當激烈鬥爭結束,一切恢復平靜又該怎麼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從緊張激烈到平靜的變化。接着,我引導學生說:“同學們,你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樣精彩的降龍的場面再現一下?”用同桌互讀,指名讀等形式進行朗讀練習。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當時搏鬥時的緊張激烈,同時也可以積累生動語言,體會周處的勇猛。這也就突破本課另一個重點。

如果學生說到伏虎這一段,可以讓仿照周處剁龍這一部分,展開想象,描述周處是怎麼伏虎的?可以抓住一些動作詞,體會周處的勇猛。

周處的勇於改過的性格特徵是本課人文性的一個重要體現。所以,學生如果說到周處痛改前非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如果你是周處,你出生入死,上山殺虎,下河剁龍,除了兩害,立了大功,成了一名大英雄,你想象一下人們會用哪些方式迎接他的到來?引導學生說敲鑼、打鼓、放鞭炮、鮮花、歡呼、高高舉起…… 而事實上,人們又是怎麼迎接你的?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1)人們以爲他死了,在喜氣洋洋地奔走相告(2)遠遠地朝他點點頭,趕緊躲開了,面對巨大的反差,你會怎麼想:寫一寫,出示小練筆;他想起( ),想起( ),想起( ) ……他終於明白了( )。讓學生深刻體會周處以前的“非”,繼而能“痛改”。然後,我進行小結:是的,正如你們所說的,周處終於明白了自己以前錯了。也和猛虎、惡龍一樣成了禍害。他如夢初醒,從此,橫行霸道的周處痛改前非,成了一個受人敬重的人。那麼學生對周處勇於改過這一性格特徵有了更深的印象。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學生自讀課文,自主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問題,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激發出來了。在靜讀默思、在積極探究、在熱烈交流中學生感悟了本文,領會了內涵。更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他們的閱讀能力在這樣過程中不知不覺得到提升。

(四)點題昇華,拓展延伸

這就是周處除三害。課文學完了,你能說說周處是一個怎樣的人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板書:例如,勇猛、知錯能改等。這時,我進行提問:你知道周處後來成爲一個怎樣的人?如果學生有知道的,就讓學生自己說。如果學生不清楚,那麼我提供一個補充資料,讓學生讀一讀。讓學生對周處優一個全面的認識。(後來呀,周處痛改前非,立志好學,志向高遠,爲官期間,他執法公正嚴明,後來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直至戰死沙場。後人敬重他的品行,追認他爲平西將軍,還特地建造了周王廟來紀念他。)

略讀課文就是讓學生用自己掌握的閱讀方法去自主學習課文,那麼課後的拓展延伸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持續地鍛鍊,同時也激發對名民間故事的熱愛之情。所以學完課文,除了這篇課文,你還讀過我國的哪些民間故事?學生可能會說許多,我進行小結:民間故事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之一,認真地閱讀這些民間故事能給我們帶來許多真善美的享受。《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四個民間故事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大家可以課後去這些民間故事的海洋中遨遊。

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學生的具體情況,用“質疑引入,品讀感悟,角色體驗”等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感悟學習的能力,最後的拓展延伸還把學生引入大語文的學習中去,幫助他們去感受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