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秋天》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1

《秋天》一詩,語言活潑,節奏明快,富有情趣,非常適合指導學生朗讀品味。現當代詩歌的教與學,我所能想到的,還是“讀”。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蔣老師能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重視生字詞的朗讀與指導,特別是兒化韻的朗讀指導,重視生字的形的識記。注重運用多媒體拉近孩子與秋天中的物象的認知,重視了引導學生的對詩歌的感知與朗讀。聽了課後,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提出來與各位商榷。

第一,讀要有層次性。詩歌,非常適合朗讀。作爲第一課時的教學,在認識字詞後,首要的是讓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把已認識的字詞落實到句子段落中,從而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使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感知。其次,要在讀中理解字詞的意思。這首詩雖然曉暢簡潔、清爽明瞭,但站在學生角度,還是有詞語需要理解,如“嬌、羊腸小路、嚷”等,需要在讀的過程中加以理解,以達到逐步深入的目的。再次,在讀中抓住意象,瞭解節意。只有步步深入,才能讀得有味,讀得有效。

第二,要體現質疑解疑的過程。蔣老師在學生第一遍讀文時提出了一個要求,不懂之處做上記號。我覺得要對這一點善加利用,無論在詞語句子還是整個文章中,要體現質疑解疑的過程,師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於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提煉出來,以引領下文的教學。

第三,學習的內容要有選擇。老師把第一節內容的學習安排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第一小節在整個文章中起總起作用,總寫了秋天的特點。這一節的內容理解要建立在對下文各小節理解的基礎上,一開始就來學習理解,缺乏基礎來支撐,因此有較大的難度,不適宜在第一課時理解。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2

師:先請同學們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讀一遍可以,也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正確。

生:自由朗讀。

師:讀了幾遍(2、3遍)願意來讀給大家聽聽嗎?讀得同學認真讀,其他同學仔細聽。

生1:讀第二自然段。

師:他讀得怎麼樣?

生:評價。(從學生的評價糾正了:幾縷、血紅、絳紫、五彩斑斕等讀音)

師:誰願意再正確地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呢?

生:讀第二自然段。(2人)

師:大家讀得很投入,通過我們的努力,已把所有的生字詞都讀正確了,接下來還要請同學再讀一讀這一自然段,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一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秋天哪裏怎樣的景色。

生:自由朗讀後回答,要求其他同學仔細聆聽。

生1:這一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流雲色彩多。

生2:寫的是北大荒秋天天空光是一碧如洗,到了傍晚西邊的天空會有幾縷流雲,流雲在落日的映照下,變成了好多種顏色,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

生3:我認爲寫的是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很美麗。

師:這麼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說法各不相同,請你再仔細聽聽老師的問題辨別一下,哪一位同學說得格外好呢?老師問的是這一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秋天哪裏怎樣的景色?

生4:我覺得生2說得好,特別完整。

師:哦,那把整段說下來不是更完整嗎?你們覺得呢?

生5:我覺得生3說得好,說得很清楚,也不羅嗦。

師:你們覺得說得有道理嗎?(有)對,要概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就要說得清楚,又要說得簡潔。

師:從同學們的交流中,我們知道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很美,(出示圖畫)瞧,這就是那美麗的天空。那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究竟美在什麼地方呢?請你自己再讀讀這段課文,試着用文中的詞句來說明。你可以用筆圈圈劃劃。

生:自由閱讀、圈劃,然後大堂交流。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美“這些流雲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

師:你覺得它寫得美在哪兒呢?

生2:這些流雲在落日映照下,顏色有很多種,一道銀灰,一道橘黃……,所以我覺得很美。

師:(指圖)是啊,天空中有一道像銀子一樣的灰色,像橘子一樣的黃色,像血一樣的紅色,還會有哪些像什麼一樣的顏色呢?

生1:像草一樣的綠色。

師:那叫……

生:草綠

生2:還有粉紅。(金黃、葡萄紫、梨黃、玫瑰紅、天藍、雪白等)

師:這麼多的顏色,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生3:五顏六色(五彩繽紛、色色俱全、五彩斑斕等)

師:天空中有這麼多色彩,你們覺得美嗎?(美)那誰來美美地讀讀這句話。

生4:讀。

師:請你再讀讀這句話,除了寫色彩多,你還從中感受到什麼?

生5:像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流雲是五彩斑斕的,還像錦緞很美。

師:在作者眼中那些美麗的流雲像錦緞,那在你眼中這些流雲像什麼呢?(指圖)

生1:像彩虹。(像孔雀羽毛,像綵衣,像彩色的階梯)

師:說得真好,聽老師讀讀這句話,你還從中感受到什麼?(突出轉眼間,四個一道)

生2:這些流雲的顏色變化很快的,原來天空是一碧如洗的,到了傍晚,一轉眼就變出了許多顏色。

師:作者還寫了四個“一道”,(看圖)這些顏色是不是像五顏六色毛線混雜在一起的?

生3:不是,是一道一道的,很有次序,不亂的。

師:很有層次感的對嗎?你們覺得是混成一團美,還是這樣美?

生:有次序的美。

師:剛剛有同學說像孔雀的羽毛是不對的。孔雀的羽毛顏色就是混在一起的。

師:大家討論得很認真,透過簡單的語言文字,我們品味出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相信大家一定能將感受到的讀出來,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一自然段,讀出感受。老師爲你配上音樂。

生1:配樂朗讀。

師:現在提高點要求,請你來噹噹北大荒的小主人,將家鄉的天空介紹給我們這些外地的遊客。可以用書上的語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先自己準備一下吧!

生:準備,說給同桌聽,指名說。

[解讀]:

這是我教學〈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自然段的課堂教學實錄。怎樣使整個教學流程渾然天成,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的語言要利於學生大膽地“放”。“放”就是充分給學生以自主權,最大限度地在時間上、空間上給學生以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機會。學生沒有自主參與的機會,學習熱情會越來越淡薄,自信心越來越不足,能力也越來越差。與其有我們老師去告訴他們正確答案,不如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充分去讀,放手讓學生去說,教師別急着去肯定或否定,讓學生在相互地交流碰撞中形成正確的認識,獲得學習的技能。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要求學生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時,根據多位學生的回答,請學生來判定哪位學生說得好,教師再有針對性的引導,從而使學生建構出概括段意的要點。教學實踐的成功告訴我們:只有大膽地“放”,才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練的機會,才能讓不同的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才能讓學生帶着自己學習成果,向老師和同學展示自己的成功,才能得到老師有針對性的幫扶。重要的是,只有大膽地“放”,才能喚醒學生自主意識,激活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得到落實。也就是“變先教爲先學”。

其次,教師的語言要“扶”在目標地達成上。“扶”就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放”之後的“扶”纔是有針對性的,纔是學生需要的。“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學生的疑處,難點之處,“扶”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教學〈北大荒的秋天〉,學生細細品味作者寫的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美在何處時,教師在學生自品感受不深時,運用範讀、舉例、對比等方式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的色彩美、層次美、變化快。另外,“扶”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可以是理解詞語的方法,也可以是讀懂課文的方法等。如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引導學生結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學習第二自然段後,總結出“品味語言,感受語言美”的學習方法等。總之,教師要善於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語言文字自身的規律,還要善於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語言文字的一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才能讓學生學會,會學。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3

今天,我和學員們一起懷着激動的心情坐在南寧市秀田小學的多媒體教室裏聆聽全國特級教師於永正教師執教《秋天的懷念》。於老師中等個子,頭髮花白,帶着一副眼鏡,他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樸素、儒雅和謙恭。聽完兩節課,讓我感受多多,回味無窮。於老師的課就像他的人一樣,是那樣的樸實、真實、自然。他在課堂上的雙基的訓練,朗讀的指導,細節的處理都是如此的簡簡單單,紮紮實實,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深情演繹語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對語文的理解詮釋本色語文的內涵。

一、紮紮實實教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癱瘓侍養捶打訣別

師:通過預習,生字能讀準了嗎?

生:能。(生齊讀)

師:這裏有一個字要特別注意它的筆順。請同學們跟老師書寫“捶”字。

(邊寫邊提醒學生注意筆劃,生跟老師書寫。)

師:生字能讀了,詞語會嗎?這裏有一個詞語“訣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生:永別

師:請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訣別”一詞的句子,好好讀讀,再想想是什麼意思?

生:讀句子後回答。“訣別”的意思是最後一次見到;指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見着。

於老師的生字詞教學紮實、有效。“訣別”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書寫,於老師都是那麼的執著耐心,一絲不苟。於老師說:“字是人的第二張臉”,於老師規範的書寫爲每個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書的每一個字都是認認真真,一筆一畫寫的。現在的孩子爲什麼都非常馬虎、粗心呢?與老師有沒有關係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藉助多種手段讓孩子識字、思考問題,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不多,而且有時爲求速度寫得飛速。試問:學生如何能讓學生注意到這種認真的好習慣呢?聽了於老師的課,我深切地體會到:語文教學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常態課,都要重視語文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脫離了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課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覆覆讀課文

在兩節課中,幾乎全部都在朗讀,方式也多種多樣,尤其是於老師的範讀,真的是聲情並茂。不僅學生,連聽課的老師們都被他感染了。後來才知道,於老師的每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讀上七八遍。想想自己,真是慚愧。於老師反覆引導學生朗讀,一定讓學生自己從讀中去體會人物語言、人物思想,這是一種執着。

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於老師都要訓練到位,十分認真。一上課,於老師問的是:“什麼時候拿到課文的?讀了幾遍?是朗讀嗎?”第一個瞭解的是學生讀書的情況。在學習完生字詞後,他請了四位同學讀課文。每位學生讀完他都會及時指出:“‘望着望着’這裏的輕聲讀得很準。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孃兒倆’這個讀音對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來。大家跟我讀。在一起讀讀這句話。”……一篇課文在課堂上的第一遍朗讀,就在這樣指名讀,正音,再讀,齊讀的過程中達到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很紮實,作爲公開課也很樸實。接着,於老師便範讀課文。特別是最後母親臨死前說的一句話,更是充滿感情,非常難受的',一口氣讀出來:我還有一個……生病的……兒子……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讀完後,要求學生字字入目,一個標點也不要放過地讀課文,讀出味來。

三、真真切切品母愛

在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後,於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品詞品句,首先於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帶着思考讀母親。“秋天的懷念,不說也知道懷念的是母親,爲什麼作者要懷念他的母親?讀懂一個人無非是聽其言,觀其形,察其色。注意母親言行色的描寫,凡是描寫言行色的句子都劃下來。不動筆墨不讀書。圈圈畫畫,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穫。靜心讀書。”在於老師的一番引導之下,學生展開了自主學習。在交流時,於老師是先讓學生讀自己所劃的句子,然後聚焦到幾個細節描寫的關鍵詞“躲”、“擋”“笑”,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愛是理解,是呵護;是寬容,是平等;是惦記,是牽掛。然後用同樣的學習方法知道學生讀作者。整個過程就是讀、感悟、再讀、再感悟。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在初讀的基礎上着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整個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是重在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於老師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本,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課文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

看於老師的課,讓我想起了華中師範大學楊再隋“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的本色語文理念。不過,我也明白,於老師的“簡單語文”並不“簡單”,反觀自己的課堂,值得學,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精讀之,熟思之,記憶之,篤行之!我將記住名師的課例,用以指導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我相信,只要我們熱愛教育,善待學生,有着一顆愛心,我們一定能把語文“教出味兒來”。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4

1、我根據兒童身心特點,從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周圍環境,師生一起走出教室,來到校園去尋找秋天,蒐集落葉。學生在開放性的活動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活動中改變了傳統的“秧田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完全改變了,學生在活動中情緒高漲,氣氛特別活躍,他們善於觀察、發現。學生成爲活動中真正的主人,教師從學生活動的支配者、指揮者,變成了他們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

2、《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嘗試將本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

通融、綜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單一學科的“知識壁壘”。因此,我注意吸收其他學科中的教材作爲寫話的素材,從其它學科中去悉心開採,尋找適合學生的寫話素材,讓寫話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我在教學聽說訓練《秋天的圖畫》時與手工課進行組合,讓學生通過貼貼、畫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樹葉畫展現在眼前,這充分體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及動手能力。

3、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裏產生出來。有了充實的生活纔有好文章。”這充分說明了作文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要引導學生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用語言表達生活。生活有多廣闊,作文教學的天地就應當有多寬廣。誇美紐斯說:“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通過讓學生親自採集樹葉,製作樹葉畫,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話可說,每個孩子的感受都會與衆不同。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放飛心靈,充分想象,引導學生把自己製作的樹葉畫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情緒高漲,爭先恐後要介紹自己的樹葉畫,體現了學生真的想說、樂說、有話可說。學生說出作畫的過程,介紹畫的內容,集美術、手工、語文於一體。在做做、想想、畫畫、說說的過程中進行說話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最後,孩子們一邊看着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一邊講着自己編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聽得認認真真。在說說、做做、玩玩、寫寫中豐富想象,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5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通過色彩的搭配,寥寥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悅心情描繪出來了.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在教學中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聽到了什麼 聞到了什麼 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盞盞燈籠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嚐到了又大又紅的蘋果的香甜,有的彷彿欣賞到金黃的稻子在廣闊的田野上跳起的優美的舞蹈……那麼,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呢 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或加動作表演讀,或表情豐富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體會秋天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喜悅的心情.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爲",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藉助語言來感受形象,使其領悟其中的感情.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爲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爲朗讀既可以規範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教師引導恰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即使一千個學生便有一千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我們要用多種方法導"悟",啓發學生看,畫,演,議,說,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6

  (一)以活動爲主線,讓學生走進自然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的、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型。它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找秋天》這個主題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觀察認識秋天的季節特徵,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並在創作活動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從而激發學生觀察、探索自然的興趣。基於此,我採取以活動爲主線的方式,讓學生走進自然,在活動中感悟。

例如:“猜一猜”活動。在學生交流完觀察到的秋天的特徵後,我又通過CAI讓學生了解了一些平日不常見或見不到的秋天的變化,學生們看的很認真,怎樣能讓這些內容牢記在學生腦中呢?我想到了平日我們說話時常用的以輔助的肢體語言,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演繹發現,再讓同伴猜一猜的辦法。活動中,臺上的學生或個人,或合作表演,臺下的學生高喊謎底。CAI創設情境欣賞活動縮短了學生與自然的距離,表演活動深深吸引着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

  (二)注重過程、體驗,培養創新精神

精心設計好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我們要讓學生在活動中能自覺的感悟真理,從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不能爲了活動而活動,所以,活動要注意過程、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猜一猜”活動中,學生與自然親近後,對大自然的美有了很深的感受,如何能讓學生的發現得到更高的提升?實現融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的培養爲一體呢?參與課改實驗我體會到:“體驗”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於是我設計了賽歌會的活動。借用學生們熟悉的《春天在哪裏》這首歌曲,創編《秋天在哪裏》的歌,並進行唱歌比賽。活動中孩子們情緒高漲,小組討論歌詞,把大家認爲最美的寫下來編進歌裏,然後積極練習合唱,不一會兒,秋天的美景不只是在學生眼裏、心裏,而是從他們心底裏唱出來。

活動中,孩子們創編的歌詞朗朗上口,在場的老師都爲此驚訝。演唱會上大聲唱着自己編寫的歌,勁頭十足,有的孩子下課後還在不停的唱。

可見,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是多麼的重要,正如我們實驗區教師感受到的那樣:聽到的內容易忘記,看到的容易記得,只有親身經歷了纔會記住。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7

雖然天氣依然酷熱難耐,可是我們卻要開始學習關於秋天的文章。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們對秋天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僅僅停留在對外的感知,例如,知道秋天樹葉變黃,大雁南飛等等,但缺乏對秋天美好的真正感知。在這些情況下,如何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去體會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呢?通過一段思考,我便在課堂上作了一下嘗試:

  一、通過回憶舊知,幫助學生找到秋天的感覺

上課尹始,我對孩子們說:“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關於描寫秋天的詞語或者文章嗎?”同學們思考了一會兒便陸陸舉手,有的同學說出了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大雁南飛等詞語,有的同學背出了學過的兒歌。於是,我接着說:“孩子們,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了,我們即將走入涼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色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今天就讓我們更多地瞭解秋天吧!”教師富有感染的語言力激發了學生了解秋天的熱情,每個學孩子此時都顯得興致盎然。

  二、圖文結合,教師範讀,幫助學生真正體會秋天的美好和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的喜悅

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如果沒有真正的實物作鋪墊,光憑書上的一幅插圖以及幾段文字,我認爲,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本並讀出文章的韻味來。但是要製作課件又來不及了,於是,我決定在美妙的音樂中進行範讀,讓學生一邊聽一邊通過想象來體會秋天的意境。教學中,孩子們聽着優美的音樂,臉上露出陶醉的表情,有的孩子還閉上了眼睛靜靜的體味。之後,我對他們說:“聽了老師的朗讀,你有什麼感受?或者,你的腦海裏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有的孩子說:“聽老師讀,我覺得渾身都很舒服。”有的說:“我好像看到糧食水果都豐收了,人們正忙着收穫呢。”還有的說:“秋天太美了,我也想鑽到畫裏去看看!”孩子們的回答透露着天真與可愛,也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讓我感覺到他們已經進入了秋天的意境。接着,我讓學生自由的讀書,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把自己感覺到的秋天都讀出來,並且同時播放音樂,效果很好。

通過教學這篇課文是我感受到,不一定非得使用先進的教學工具才能上好課,關鍵在於老師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和課堂上的靈活引導。同時,教師在深刻理解文本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富有感染力的情緒,也是打動和影響學生的關鍵。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案例】

《秋天的圖畫》這篇小短文描寫了秋天的美麗景色。語言優美,結構嚴謹,最後點明中心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美麗的圖畫。

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看看課文中寫了哪幾種景物把它們找出來,在下面畫上小圓圈。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有的學生不知畫什麼,有的畫出一整句話。我叫大家暫停,對他們說:“課文中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樹。”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梨樹”然後在下面畫上小圓圈。這下,同學們懂了,快速地畫出了“蘋果”、“稻海”、“高粱”。第二個要求提出來了:“同學們讀書,看到‘掛起’這個詞了沒有?梨樹後面是掛着,蘋果、稻海、高粱後面都是什麼詞呢?能不能用曲線畫出來呢?”“能”學生們興高采烈。畫完了,我緊跟着追問:“梨樹上掛起了什麼?”“燈籠”“在燈籠下面也畫上曲線,後面的同學們自己就能找出來,我看誰找得快,別忘了畫上小曲線啊!”看着一隻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着,我說不出的高興。“同學們畫得真好,下面輕鬆輕鬆,做個小遊戲。老師說一個詞,你們接一個詞好嗎?遊戲開始了。掛起”“燈籠”“露出”“臉頰”……“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說前邊的,女同學說後邊的。”一聲聲稚嫩、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緊接着第三個要求出臺了:“我有兩個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個好,記着要告訴大家你的想法啊。聽好了:梨樹上掛起金黃的燈籠。梨樹上掛起燈籠。兩句哪句好?”又是愛表現的金舉起了手,他慢條斯理地說:“是第一句好,金黃的是顏色,有了顏色就告訴了我們梨是黃的,我們就像看見了黃色的梨掛在樹上。”“真好,掌聲鼓勵!”“那你們把‘金黃的’這樣的詞找出來畫上括號好嗎?”“又做遊戲了!詞語搭配開始,金黃的”“燈籠!”“紅紅的”“臉頰!”……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着,意猶未盡地說:“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又一串帶着讚美情感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處理我是根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基點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對待,當學生的心情與美的文字形成共鳴的時候,學生的朗讀還用指導嗎?那種發自內心的讚美之情不是老師範讀引出來的,也不是老師強調讀出感情逼出來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爲一體時的情不自禁地宣泄。這種朗讀的意境是我這些年來一直追求探索的。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我收穫到了成功。這樣的閱讀孩子們能不喜歡嗎?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愛上閱讀。<

《秋天》語文教學反思9

《秋天的圖畫》這篇小短文描寫了秋天的美麗景色。語言優美,結構嚴謹,最後點明中心──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美麗的圖畫。

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看看課文中寫了哪幾種景物把它們找出來,在下面畫上小圓圈。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有的學生不知畫什麼?有的畫出一整句話。我叫大家暫停,對他們說:“課文中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樹。”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梨樹”然後在下面畫上小圓圈。這下,同學們懂了,快速地畫出了“蘋果”、“稻海”、“高粱”。“把這些景物在圖上找出來,標上小紅旗好不好啊?”我提出了第二個要求。這個任務同學們都愛完成,很快就畫完了,看着圖,讓他們感覺秋天真得像幅畫。第三個要求提出來了:“同學們讀書,看到‘掛起’這個詞了沒有?梨樹後面是掛着,蘋果、稻海、高粱後面都是什麼詞呢?能不能用曲線畫出來呢?”“能──”學生們興高采烈。畫完了,我緊跟着追問:“梨樹上掛起了什麼?”“燈籠──”“在燈籠下面也畫上曲線,後面的同學們自己就能找出來,我看誰找得快,別忘了畫上小曲線啊!”看着一隻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着,我說不出地高興。“同學們畫得真好,下面輕鬆輕鬆,做個小遊戲。老師說一個詞,你們接一個詞好嗎?遊戲開始了。掛起──”“燈籠──”“露出──”“臉頰──”……“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說前邊的,女同學說後邊的。”一聲聲稚嫩、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緊接着第四個求出臺了:“我有兩個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個好,記着要告訴大家你的想法啊。聽好了:梨樹上掛起金黃的燈籠。梨樹上掛起燈籠。兩句哪句好?”又是張競文舉起手,他慢條斯理地說:“是第一句好,金黃的是顏色,有了顏色就告訴了我們梨是黃的,我們就像看見了黃色的梨掛在樹上。”“真好,掌聲鼓勵!”“那你們把‘金黃的’這樣的詞找出來畫上括號好嗎?”“又做遊戲了!詞語搭配開始,金黃的──”“燈籠!”“紅紅的──”“臉頰!”……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着,意猶未盡說:“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又一串帶着讚美情感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這篇課文的處理我是根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基點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對待,當學生的心情與美的文字形成共鳴的時候,學生的朗讀還用指導嗎?那種發自內心的讚美之情不是老師範讀引出來的,也不是老師強調讀出感情逼出來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爲一體時的情不自禁地宣泄。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我收穫到了成功。這樣的閱讀興趣盎然孩子們能不喜歡嗎?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愛上閱讀。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基於此點,我在教學中着重培養孩子們的學習方法。我不會忘記這句話:孩子是一張白紙,就看你在上邊畫什麼圖畫了,我們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畫。去年教一年級,面對着天真可愛、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們,我時常想起這句話。因此我立志在孩子們的頭腦裏畫出最美的畫圖。一年級我培養了孩子們預習的習慣,曾有人說,一年級的孩子們不能課下預習,但是我覺得只要不給家長增加負擔,教給孩子們方法,他們會做好的。實踐證明,我成功了。在學第二冊的時候,我的孩子們都能自己完成預習任務了。他們在課下熟讀課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詞,然後認讀生字,不會了,翻開課文找到那個生字讀課文,在句子中就能認識這字,他們還主動地用各種方法去識字,好到課堂上大顯身手——告訴同學們我是用什麼方法認識這個字的!遇到有的同學沒有學會,小老師們可就要發揮作用了,他們教得很真。由於有了課下預習做基礎,我們的課還不算太趕,在課還可以培養孩子們說話、朗讀、寫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學生們已經把預習當成了必需要進行的一項活動,他們覺得必須要做。這不就是一種好的習慣嗎?這個好習慣的養成,不就是學習過程嗎? 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我也是注重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讀書的方法,養成好的習慣。古人說的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的學生如果從小就養成這樣的習慣,收穫會何其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