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未選擇的路》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未選擇的路》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未選擇的路》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未選擇的路》語文教學反思

《未選擇的路》語文教學反思1

弗羅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詩中嘆息:林中路分爲兩股,走上其中一條,把另一條留給下次,可是再也沒有下次了。因爲走上的這一條路又會分股,如此至於無窮,不復有可能回頭來走那條未走的路了。

這的確是人生境況的真實寫照。每個人的一生都包含着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終得到實現的僅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可能性被捨棄了,似乎浪費掉了。這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遺憾。

但是,真的浪費掉了嗎?如果人生沒有衆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着唯一命定的軌跡伸展,我們就不遺憾了嗎?不,那樣我們會更受不了。正因爲人生的種種可能性始終處於敞開的狀態,我們纔會感覺到自己是命運的主人,從而躊躇滿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絕大多數可能性儘管未被實現,卻是現實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是它們給那極少數我們實現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層自由選擇的光彩。這就好像儘管我們未能走遍樹林裏縱橫交錯的無數條小路,然而,由於它們的存在,我們即使走在其中一條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徑通幽的微妙境界。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還有多少事準備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感覺到活在世上已經無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號了。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未完成的心態中和死亡照面,他又會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於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死亡何時到來,人生永遠未完成,那麼,我們就會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取的同時也保持着超脫的心境。

《未選擇的路》語文教學反思2

《未選擇的路》是七年級下冊課文中的一首詩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表面平易,而實際上卻蘊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傾訴個人經歷,而實際上卻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詩學習安排了一課時,全詩一共四節。第一節: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兩條都想去,他看一條路到盡頭。第二節:他選擇人少的一條路,這條路充滿挑戰。第三節:他想留下一條路改日再來走,但路很長很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來了。第四節:他回憶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選擇的那條路。這首詩表面上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徵手法,與我們上冊課本中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一樣。在這一點上,讓學生好好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如“山”與“海”的象徵意義,學生就更容易理解。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着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着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徵性和哲理性。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不情感融於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啓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並傳遞給我們讀者的。

但有一點,學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這樣能引起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索,所以要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一點。另外,這也是爲了深化文章主題。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從本詩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