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解讀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解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後有樂人譜曲,名爲“陽關三疊”。詩題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解讀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釋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渭城:秦時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溼潤。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盡:先飲完。

譯文

清晨的細雨打溼了渭城的浮塵;

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

請你再飲一杯離別的酒吧;

因爲你離開陽關之後,在那裏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解讀《送元二使安西》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送別詩在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那可能有人會說了,“你這個最字,用得也太絕對了吧?”一點也不絕對。因爲其他的送別詩,主體上都是以詩的形式存在,屬於陽春白雪,而這首詩寫成之後呢,很快就譜了曲,成爲當時《伊州大麴》的第三段,也編入了樂府,就成了離別宴上的標配了,不僅在詩人之中傳頌,也在歌兒舞女的口中流傳。從唐朝一直唱到宋朝,宋朝之後,原來的曲子丟了。但是明朝人又對這首詩進行了再創造,重新編詞譜曲,就成了一首琴歌。現在作爲咱們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陽關三疊》,其實就是根據明朝的琴歌改編而來的,所以這首詩的別名又叫《陽關三疊》、《渭城曲》。那這樣說來,這首詩傳播的形式,不僅有詩,還有曲,有詞,不僅屬於陽春白雪,還屬於下里巴人,當然可以說是流傳最廣的送別詩了。

那這首詩爲什麼會有這麼高的傳頌度呢?當然因爲它好,好在哪啊?咱們先看看題目吧。

這首詩叫《送元二使安西》,元二,當然是姓元,排行第二的人。而安西呢,是唐朝的安西都護府,是唐朝管轄西域的軍政機構,置所在龜茲,也就是今天的庫車。王維寫這首詩,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當時安西都護府的管轄範圍是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也就是說,從新疆出發,跨越帕米爾高原,一直到中亞的阿姆河流域。唐朝在這裏設安西四鎮,駐兵防守,實施有效管轄。那既然是有效管轄,當然就會和朝廷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聯繫。這位元二呢,就是受朝廷委派到安西執行公務的官員,而王維當時在朝廷作五品官,和元二應該是同事兼朋友的關係,所以纔有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這個題目一出來其實盛唐氣象也就出來了。爲什麼啊?首先唐朝人走得真遠啊。你看古代交通是何等不便啊,一般人生活是不離本鄉本縣的,可是唐朝不一樣啊,它疆域大啊!所以這個元二纔能有這樣的宦遊經歷。從今天的`陝西,一直到龜茲,就是現在的庫車,一走走出三千多公里啊。想想看,這是何等雄壯的旅行啊。其次呢,也可以看出來,唐朝的民族融合真好。爲什麼這樣說?因爲這位元二啊,很可能就是胡人的後裔。要知道元姓一個很重要的來源,就是出自鮮卑拓拔氏,不是北魏的皇室麼。北魏遷都洛陽,拓跋氏統一改成了元姓。這些出自鮮卑族的元姓,在唐朝政治舞臺上相當活躍。所以我懷疑這個元二本身是有胡人血統的。那一個有着胡人血統的官員,和出身漢人大族太原王氏的王維結爲好友,這又是何等動人的故事啊。你想想看,這樣廣闊的空間,這樣開放的心境,這真是一個屬於大唐盛世的題目啊!那盛世的題目就應該有盛世的風骨啊,怎麼寫呢?

先看前兩句吧。“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在講什麼啊?這是在講送別的時間、地點,還有環境。渭城其實就是秦朝的都城咸陽的所在地,漢朝改爲渭城,在長安的西邊。唐朝人從長安往西走,第一站就到渭城。那元二去安西都護府,自然要經過渭城。但是王維呢,他可是一直送出長安,一直送到渭城的。這一送,送出了60多裏地啊。在古代,這已經是整整一天的路程了。這就是情分了。因爲頭一天開始送行,一直送到渭城的驛站,二人當然就在驛站留宿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再正式告別,所以纔會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兩句話,是實情實景。

那到底是怎麼樣的景色啊?這一天的清晨啊,是下了一場雨,雨不大,剛剛溼了地皮。可是呢,就因爲這場小雨,一切都不一樣了。怎麼不一樣呢?先看看天和地吧。一場雨過後,天應該也是半陰半晴的吧,藍天剛露出來,可是還會有灰的雲、白的雲流過。那地面呢?要知道,渭城的驛站,正當西出長安的大道,平時是車馬如簇,自然塵土飛揚,可是這一場小雨落下,塵土飛不起來了,地面是微微潮溼的褐色。空氣也好像是洗過了一樣,特別透明,這是一個多麼明媚透明的大環境啊。

那具體來看詩人和朋友身處的驛站吧。春雨洗過,驛站房舍的顏色都加深了一點,周圍柳樹的枝條也洗去了浮塵,透出了翠綠的本色,顯得什麼都是煥然一新,這真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啊。其實大家還可以閉上眼,想一下,清朗的天空、潔淨的街道、輕輕的客舍、碧綠的柳絲,是不是色調特別清新的風景畫啊!甚至好像都能聞到空氣中泥土的味道和青草的味道。這就是王維的本事啊。王維本來就是畫家麼,蘇東坡說他詩中有畫,這兩句就是明證。

那問題是,這兩句就是在講風景嗎?當然不是。我們之前也一直在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好的詩人筆下,沒有不帶感情的風景。那這兩句詩的情感在哪啊?就在客舍和柳色之中啊!客舍自然是送別之地,那柳樹呢?柳樹是中國的送別樹啊。要知道“柳”的諧音是“留”啊,代表着送行之人依依惜別的心吶。“你真的要走嗎?你留下來吧!”這是一層意思。那還有一層意思呢,人離開家鄉不就像枝條離開樹根一樣嘛。所謂“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一出門就會遇到很多不可測的困難啊。但是柳樹呢,柳樹是最好活的樹啊。它的枝條是可以隨插隨活的,所以呢,就拿它送給遠行的人,祝願這個人像柳條一樣,隨遇而安,四海爲家。有這麼多意思在,所以柳條就成了古人送別的伴手禮了,也成了送別的代名詞了。比方說李白的《勞勞亭》就說,“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柳條一返青,人們就把它折下來,用來送別了。所以我們在這首詩裏,一看到柳色新,就知道這雖然是一副最明媚的風景畫,但是裏面也有如柳絲般既柔且長的情思在啊,牽着元二的馬,也牽着詩人的心。只是呢,這樣的情緒是藏在景色裏的,不露出來,這就是詩的蘊藉所在。

那再看後兩句吧,“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場清晨的小雨,彷彿給元二掃清了道路,終於到了出發的時刻了。這一刻呢,詩人端起了一杯酒,遞給即將離別的朋友,說“你就再幹了這杯酒吧,西出陽關了,就再見不到老朋友了”。

那陽關在哪啊?陽關在現在敦煌的西南邊。當年漢武帝開絲綢之路,在敦煌以西設立兩個關。北面的叫玉門關,是從北道出西域的必經之路。南邊的是後設的,因爲在玉門關以南,所以叫陽關,是從南道出西域的必經之路。出了陽關啊,就算是真正出了中原內地了。從長安到陽關是一千多公里,從陽關到龜茲還有一千多公里,西出陽關就已經沒有故人了,那從陽關再往西呢?就更是絕壁大漠,荒無人煙,不用說故人,連人都少見啊。

我們不是說這詩的前兩句最含蓄、蘊藉,一切意思都藏在風景裏嗎,這兩句話就完全不一樣了。它太直白了,彷彿是脫口而出,不假思索,直白到有點殘酷的地步了。它就告訴你“西出陽關無故人”,一點都不迴避你遠行的艱難和寂寞。但是你仔細想一想,正因爲它是如此真誠,如此實在,才如此打動人心吶。詩句脫口而出,感情也噴薄而出,這就是力量啊!

那大家覺得這句話說完,元二會不會幹掉這杯酒啊?一定會。我一直覺得啊,這兩句話特別有鏡頭感,像什麼啊?像老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裏唐僧從長安出發,唐太宗給他送行的那一刻。當時畫面不是唐太宗捏了一點土,撒在酒杯裏遞給唐僧。唐僧說了“貧僧從小不飲酒”,唐太宗就告訴他“這杯酒你必須喝,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啊”,唐僧聽了之後一飲而盡,縱馬西去。那在王維說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想來元二也一定會一飲而盡,縱馬西去啊。

我爲什麼要說這一點啊?因爲這就涉及到這首詩的基調問題了。我之前兩期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壯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俊別,而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是暢別。不是惆悵的悵,是暢快的暢。爲什麼這麼講?別看詩人說“西出陽關無故人”,好像很殘酷,很沉痛,但是正是由於這次旅行的殘酷性,被如此直白地說出來了,我們才覺得它不是特別傷感啊。它有一種豪邁的情懷在,而前兩句清新明朗的景物描寫也加深了我們的這種印象。這不是滿天風雨、黯然銷魂,這是仗劍去國、大道如天啊!換句話講,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既悲且暢,明媚之中有深情,沉重之中有力量。這就是盛唐之音啊!

我們之前不是講這首詩,在盛唐不就譜了曲了嗎?據《唐音審體》這本書說,這個曲子的調門最高,高到笛子都會吹裂,大概表現的就是這種激越的力量吧。那王維這首詩呢,在歷史上影響特別大,幾乎成了送別的代名詞了。你比方說,劉禹錫的詩“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的詩“聽唱陽關第四聲”,都是從這首詩中演化的。此後演化的還相當多,所以後人就評價說,“唐人別詩,此爲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