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字詞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字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爲大家整理《送元二使安西》的字詞解釋,歡迎參考!

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字詞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字詞解釋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渭城:秦時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溼潤。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誌》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盡:先飲完。

賞析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別詩。創作年代不詳,但應在公元755 年安史之亂前。

在古代,交通、通訊不便,人們一旦分離,就很不容易相見。如果路途遙遠,一次分離,可能就是永別了。所以古人非常重視送別。

安西,唐中央政府爲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詩人所送的這位姓元的友人,排行第二,故稱“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浥”,溼潤。

善畫風景的王維,在詩的一開篇,就描畫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圖畫——早晨的一場細雨,剛剛潤溼塵土就停了。天氣清朗,從長安西去的大道顯得潔淨清爽。“浥”字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洗塵而不溼路,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爲遠行的人安排的。

客舍,總是與羈旅相伴;柳,更是離別的象徵(“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在離別時常常折柳相送,表示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己”。但在王維的筆下,客舍和楊柳並未令人黯然消魂,反而因一場朝雨的洗滌顯得明朗清新。平日裏,塵土飛揚,路旁楊柳不免籠罩上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重新洗出了它那青翠的本色,讓人感覺它變“新”了。又因柳色之“新”,更映照出“客舍青青”來。

朝雨過後,清新的空氣、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這一切,讀來只覺風光如畫。這樣的環境讓人留戀,然而,卻要離別。在這樣的環境下離別,人們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絕句只有四句,詩人沒有多餘的篇幅去敷衍、渲染送行的場面。他只剪取了餞行酒宴即將結束時的`一個場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滿含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到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卻濃縮着最強烈、最深摯的惜別之情。

陽關,在河西走廊最西頭,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進入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之地,王維就曾在另一首送別詩中寫過“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的酒,是一杯浸透了詩人全部深摯情誼的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也包含着對朋友的擔憂、關切,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言萬語,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勸君更盡一杯酒”,或許便是表達此刻千愁萬緒的最好方式。不需要多說什麼,詩人沒有說出的,要比已經說出的豐富得多。和“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樣,臨別殷勤勸酒,是生活中常見之事,人們都非常熟悉,在王維之前卻從沒有人用詩句表達過。一經詩人說出,便使人們感到道出了自己想要說而未能說的肺腑之言,遂傳爲千古絕唱。明人李東陽說:“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爲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清人趙翼評這兩句“至今膾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