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六年級課件 >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精選10篇)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精選10篇)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1

教學目標:

1、 理清故事情節。

2、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原因。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題

中國有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四部嗎?(《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衆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麼特徵?(諸葛亮,他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板書:空城計 作者:羅貫中)解釋“計”,計謀,謀略。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小說家。

過渡:諸葛亮爲什麼要實施“空城計”,是否取得成功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理清故事情節

1、師讀第一部分,要求學生畫出關鍵詞句,概括第一部分的內容。

先引導學生找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望西城蜂擁而來、孔明、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提煉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兵臨西城”再壓縮成:“司馬懿兵臨西城”——“兵臨西城”。

2、指名讀第二部分

概括內容:“諸葛亮急中生智巧施空城計”或“諸葛亮臨危施計”——“孔明施計”或“臨危施計”

3、師:待司馬懿臨西城下,他看到了什麼說些什麼?

全班齊讀第三、四段

師:司馬懿是否中計?(中了)

誰能概括這兩段的內容?(“司馬懿中了空城計”——“司馬懿中計”——“司馬中計”)

4、 讓學生分兩組讀第五、六段後概括內容:“諸葛亮爲衆官解釋計策”——“孔明釋計”

板書:開端 兵臨西城

發展 臨危施計

高潮 司馬中計

結局 孔明釋計

三、通過情節分析人

我們通過故事情節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開端:這一部分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從那些地方看出軍情緊急,是從什麼角度表現他的智慧?司馬懿十五萬大軍 孔明二千五百軍(兵力對比懸殊,說明軍情危急、從側面來表現)

文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一詞好像沒什麼用,不寫諸葛亮,寫衆官幹什麼呢?刪掉行嗎?(不行,寫衆官更能說明軍情危急,更能烘托諸葛亮的智謀膽略。)

發展: 諸葛亮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有什麼品質?從什麼角度表現的?“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這些措施都是圍繞“空”字做文章,就是讓司馬懿看到一座空城。“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這是爲了嚴肅軍紀,謹防露出破綻。“吾自有計”表明諸葛亮在危亂之中不忘緩解士兵的緊張感。

爲了把戲演得更加逼真,諸葛亮還親自上場擔任這場戲的主角。

這段說明他(處亂不驚、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識,從正面來表現)

高潮: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又這麼容易上當嗎?請大家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採取什麼行動的詞語?你看出司馬懿是個怎樣的人?

司馬懿: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表現了諸葛亮什麼品質,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諸葛亮: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側面

結局:從諸葛亮釋計表現了他什麼品質?從什麼角度表現的?描寫衆官,對錶現諸葛亮有何作用?(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正面、側面)

空城計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爲諸葛亮知己知彼,司馬懿老謀深算把孔明想得過於複雜,自認爲孔明做事謹慎,他聰明反被聰明誤,司馬懿輸在他大意,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孔明贏在他臨危不懼,司馬輸在他生性多疑。

四、 找出文中孔明的“三笑”

1、笑容可掬 —— 撫掌而笑 —— 拍手大笑

故做輕鬆 勝利的笑 成功之後開懷大笑

故做姿態 脫險之後的歡笑 自豪的笑

迷惑敵人的笑 如釋重負的笑 對司馬懿的嘲笑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諸葛亮的空城計最終成功了!這一戰不動一兵一卒,但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心理戰卻非常激烈,司馬懿在歷史上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經百戰,和諸葛亮一樣是一個謀略過人的軍事家。他爲什麼中計呢?孔明高在何處?同學們想不想親眼目睹這場精彩的較量呢?我們一起欣賞《空城計》片斷(觀看電影片斷4--5分鐘)。

3、觀後討論:想想他們的心理戰,孔明當時是怎麼想的.?

孔明當時在想:

司馬懿可能會想: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多年以後,孔明與司馬懿在酒宴上相逢,他們談起了當年的空城計。

諸葛亮:

司馬懿:

五、總結:諸葛亮既瞭解自己,又瞭解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可謂知己知彼。他正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平生的認識,在危急的情勢下,機智果斷的設置了“空城計”,解了西城之危。司馬懿也知己知彼的,但諸葛亮卻利用了司馬懿的“知彼”,這就比司馬懿高明得多了。從現象上看,這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但實際上是一次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

學習了這個故事,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一本好書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餘擠點時間好好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穫一定會很多。

板書設計: 空城計

開端 兵臨西城

發展 臨危施計 笑容可掬

高潮 司馬中計 撫掌而笑

結局 孔明釋計 拍手大笑

孔 明:處亂不驚、足智多謀、有勇有謀、神機妙算、料事如神……

司馬懿::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2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計得以成功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學難點:

分析計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間較量的作用。

教學思路:

通過閱讀-複述-練習-討論-表演等形式,培養學生讀、思、說、做的能力,在動腦、動口、動手的樂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教學步驟:

一、複述故事

昨天我們已經把《空城計》這個故事的情節脈絡理清了,也佈置大家課後反覆朗讀,體味故事懸念迭出、扣人心絃的特色,現在就請一位同學給我們再來講述一下這個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們非常明確,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馬懿

1、孔明

師:這裏有一張圖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爲他有他的衣着、動作、神態 特徵,根據課文中描述的應該是——“披鶴氅,戴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這時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計的時候一直保持這種神態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課文裏描寫他的幾次“笑”嗎?你覺得這幾種笑態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臉上掛着笑,可心裏都在想些什麼嗎?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輕鬆、故作姿態的表現。即使神機妙算,他這時候心裏還是有些吃不準,他可能在尋思:“你會上我的當嗎?”

“撫掌而笑”是他覺得如釋重負,或許正在慶幸:“你果然中吾計矣!”

“拍手大笑”則是他發自內心的對司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還是我略勝一籌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問:通過這三笑,我們再來聯繫整個故事,孔明是個怎樣的人?說的時候應該結合課文,做到有理有據。

答:足智多謀——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圍繞城門的“空”設了一道計謀嚇退司馬懿。

處亂不驚、臨危不懼——在司馬懿兵臨西城,衆官“盡皆失色”的情況下,孔明卻依然在司馬懿的大軍面前鎮定自若,“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計謀。

神機妙算——料定司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馬懿的疑心來使自己的計謀成功施展。

2、司馬懿

問:司馬懿呢?其實,在空城計之前,孔明與司馬懿不止產生過一次交鋒,我讓同學們回去閱讀《三國演義》第95回,瞭解《空城計》故事背景。現在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個事情。

分析:其實就在“空城計”之前,孔明剛剛誤用馬謖,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這樣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歲的曹睿即位。孔明欲藉此機會伐魏。參軍馬謖獻反間計,令曹睿將司馬懿削職還鄉。孔明聞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萬大軍伐魏,一路上斬將略地,勢不可擋。曹睿聞之大驚,只得重新起用司馬懿。此時魏將孟達欲謀反,遣人密報孔明,表示願裏應外合,但不慎走漏風聲被司馬懿部下所殺。司馬懿猜透了孔明的戰略意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的糧道,奪取街亭、柳城,後又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纔有課文中的這一出好戲。

可見,司馬懿本身並非平庸之輩,他也是個有着深謀遠慮的`大將之才,只不過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認爲孔明想暗算他);剛愎自用(驕傲自負,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結果被孔明空城計嚇退。)

3、小結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這一故事中,羅貫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這一形象,從正面着重刻畫了他的外貌、神態、語言和動作,那麼寫司馬懿有什麼作用呢?寫他老謀深算也好,狡詐多端也罷,最終還是敗給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謀,計高一籌,這就是在刻畫人物時經常用到的側面描寫的“襯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計”施展成功的原因

問:剛纔我們分析了兩個人物形象,老師現在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解答。司馬懿既然是以個老謀深算之人,那他爲什麼會中了孔明的計?或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此次帶兵而來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司馬昭,孔明的空城計還會成功嗎?

分析: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正是因爲孔明深深瞭解司馬懿,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的瞭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險,自以爲深深瞭解孔明,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馬懿剛愎自用,必然不會聽從別人的意見,所以在關鍵時刻,孔明敢於“弄險”,並且一舉成功。

《紅樓夢》有詩云“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空城計”正是應證了這種有趣的現象。《三十六計》是這麼解釋空城計的:“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之敗戰計之一,連孔明都承認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屬無奈之舉,然而最終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膽量和氣魄,也在於計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賞合作小組改編的課本劇

五、欣賞京劇《空城計》片段,替司馬懿寫一段唱詞迴應孔明。(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進行。)

六、佈置作業

1、找一找諸葛亮還有什麼光輝戰績

2、《每課一練》

3、預習新課

七、板書設計(幻燈片)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3

素質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

2、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古今中外的小說佳作,培養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鑑賞力。

3、積極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並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孔明的“三笑”的他的“空城計”得以施行成功的重要原因。

2、難點: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

課時劃分

2課時

指導預習

1、讀準下列字音:

遁(dun) 隱匿(ni) 駭然(hai) 笑容可掬(ju)

撫掌(fu) 綸巾(guan) 鶴氅(chang) 懿(yi)

2、解釋下列詞語:

失色:因驚恐不安而變了臉色。

旁若無人:不把旁人放在眼裏。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推測。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看過《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嗎?會唱裏面的主題歌嗎?三國演義裏有很多好聽的故事,想不想聽?今天就一起學習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空城計”

二、研習課文

1、簡介《三國演義》以及第95回梗概,

《空城計》選自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描述魏主曹睿令張郃爲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徵隴西的故事。魏軍先得街亭,佔列柳城,勢如破竹,進而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臨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兩千伍百名士兵,諸葛亮設空城計,使蜀軍轉危爲安。

2、分小組討論故事情節發展情況,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可以概括爲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兵臨西城 第二階段(2):臨危施計

第三階段(3、4)司馬中計 第四階段(5、6)孔明釋計

3、抓住課文故事情節發展的這四個階段,請同學複述故事。

4、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文中描寫諸葛亮寫到他的幾次笑,請同學們找出這些描寫諸葛亮笑的詞語。

明確: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

5、諸葛亮的這“三笑”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的笑是爲了迷惑敵人,是故作輕鬆,故作姿態的笑,是一種假笑。

第二次的笑是見魏軍遠去後無比高興的笑,是勝利的笑,也是慶幸的笑。

第三次的笑是對司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對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6、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繫課文發生的故事,說說孔明是一個怎樣的人?

處亂不驚,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勝人一籌

三、課堂小結

課文節選部分描寫諸葛亮,主要運用了外貌、神態和語言、動作描寫的方法表現了諸葛亮面對強敵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於取勝。對於這種人物形象的描寫要多多學習。

第二課時

一、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分析品味了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接着分析口味司馬懿這一人物形象。

二、研習課文

1、分組討論司馬懿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抓住小說的具體語句來分析品味。

明確:(1)疑心病重,主觀武斷

自認爲孔明“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他一不觀察,二不試探,就認定孔明有伏兵,而率兵速退,這是非常自負而草率的。

(2)老謀深算,馬失前蹄

他對孔明一向都有了解和研究,他的推算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諸葛亮,結果中了孔明的計謀,聰明反被聰明誤。

2、結合課文思考,司馬懿輸在哪裏?諸葛亮贏在哪裏?

司馬懿輸在思維方法上,他用老眼光看待諸葛亮,不知變通,他只看平生,不看眼前。諸葛亮勝在他鎮定自若、臨危不懼的性格和儒雅的`風度上,更勝在他的智慧上。

3、作者運用哪些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的?

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如第一段雙方軍力的對比,突出西城之險。用衆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驚。第二段大兵壓境的環境描寫與諸葛亮氣定神閒的操琴,突出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氣度。第四段司馬氏父子的對比,第五段諸葛亮的與衆不同。第六段孔明的高見,突出諸葛亮的超人智慧。

板書設計

諸葛亮 對比 襯托 司馬懿

性 格

鎮定自若 疑心病重

臨危不懼 贏 輸 主觀武斷

足智多謀 老謀深算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4

教學目標

1.理解地球的可愛之處,培養對地球的熱愛之情

2.學會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觀地評價事物

3.體會全文簡練的結構和精煉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通過交流課前預習情況,導入課文

學生對地球、火星和金星介紹

二.齊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1.讀課文,思考:爲什麼說地球是可愛的?它的'可愛體現在哪裏?

2.交流明確

從氣溫、四季的變更,晝夜的更替,重力的適中,氣候的變化等方面闡明地球是適宜人類居住的樂土

三.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1.找出課文中相關語句,感受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

2.理解雖然這個樂土不是全無風波,優點卻不容抹煞風波指什麼?

3.齊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

四.學生質疑,師生答疑

五.課文總結

1.結構簡練,思路清晰

2.語言精練,幽默

六.佈置作業

體會地球是微小、美麗而脆弱的星球這句話,用一段話說說自己的理解。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5

教學目標:

把握敘述層次及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內容,弄清"空城計"是怎麼一回事

教學難點:

感情諸葛亮這一光輝歷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方法:

導析法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課文,認識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討論

1、上節課,我們通過自讀自悟,明白了空城計是怎麼一回事了。這節課,我們具體分析空城計實施的過程識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智慧。

2、課件出示自讀要求,圍繞上節課出示的"閱讀要求"中的4個問題來討論交流,弄清諸葛亮實施"空城計"的過程。

(1)諸葛亮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用計的?引導學生抓住"十五萬""五千"等數據,對比分析:兵力懸殊;司馬置在剛"佔領街亭",打了勝仗,士氣正旺,而葛亮"有一半還是運糧草的兵,不能打仗""這些兵卒昕說司馬宣悉的大軍來了,都嚇得心驚膽戰,不知怎麼辦纔好對比分析:士氣不足。

思量結果:只能智取,不可強攻。

(2)"空城計"究竟是怎麼回事?

①學生找到相關段落,認真默讀。

②同桌間表演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節和吩咐後自己的舉動,體會諸葛亮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遇事冷靜的=象特徵。

(相機指點朗讀語氣,應沉着,語速中,語氣堅定)

(3)結果如何?

(司馬蘸中計)

引導學生想想:司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麼。(諸葛亮的輕鬆自得,自己的謹慎和自負)

(4)諸葛亮怎麼想到用此計的?引導學生讀最後一自然段,感悟諸葛亮的超人膽識和智慧,來源於對他人正確的`瞭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節

1、指名分角色讀"諸葛亮施計""司馬蘸中計""諸葛亮揭祕(釋計)"部分。

2、再指名學生表演相關情節,可以加進自己的創意動作或語言,但必須符合人物身份。鼓勵學生大膽表演。

四、引導評析人拗,初步感悟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在"空城計"這個故事所講到的人物中,你對他們有怎樣·的評價?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學生暢所欲言)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認讀本課十一個生字,會寫十個。

3、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了解諸葛亮。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反覆閱讀,讀悟結合,理解課文,體驗情感。

2、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及情感進行體驗、交流。

3、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

讓學生了解諸葛亮此人,並學習他遇事沉着冷靜、足智多謀。

課前準備:

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歷史故事,你們看……(放錄像)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這是那個名著中的故事。

你們是不是很感興趣?

請同學們快快打開書124頁,齊讀標題《空城計》

二、初讀課文

1、師: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解決。(可以藉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請教老師或同組同學)看誰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小組內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並交流識字的方法。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朗讀。

三、理解課文

1、自己再仔細地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可以寫出來,小組內先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問老師。

2、小組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3、小組彙報,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播拓展,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及情感。同時,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充分投入到課文情境之中。)

4、計是什麼意思?《空城計》又是什麼意思?你還能說出什麼計?

5、“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爲什麼使用這個計策?你認爲怎樣?你有更好的'計策嗎?(將有關的句子帶感情地反覆讀)。

6、反覆讀課文的對話,從中體會每個人物的感情,體會他們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談一談你心目中的諸葛亮是怎樣的形象?

五、書寫生字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一)能識讀運用以下詞語:遁、蜂擁、隱匿、失色、駭然、笑容可掬、旁若無人。

(二)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情節,理清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三)能通過扣人心絃的情節,把握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鑑賞力。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①讀準字音,注意查檢工具書。

②讀清字義,注意古白話字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重點詞語釋意及難句選析示例:

“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用飛快的馬傳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擁而來”:像蜂羣似的擁擠着來到。蜂,像蜂羣似的。

“盡皆失色”:臉上全都嚇得變了顏色。色,臉色。

“憑欄”:原意是靠在欄杆上,課文中指靠近欄杆。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無人”:旁邊好像沒有人。

“撫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駭然”:課文中指驚訝的樣子。

“丞相之機”:這裏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機,能適應事物變化的,靈活的。

“必不能遠遁”:遁,逃跑,逃離。

“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爲……所,表被動,相當於“被”。

③初讀文意,圈出課文中描寫精彩的部分。如課文第2段關於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勢描寫,課文第3段通過司馬懿眼中所見的關於孔明坐於城頭、百姓灑掃於城門的描寫;並能說出這些描寫對刻畫人物、表現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讀懂背景。這篇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爲:魏主曹丕新亡,十五歲的曹睿即位。諸葛亮欲藉此機會伐魏。參軍馬謖獻反間計,令曹睿將司馬懿削職回鄉。諸葛亮聞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萬大軍伐魏,一路上斬將掠地,勢不可擋。魏主曹睿聞之大驚,只得重新起用司馬懿。此時魏將孟達欲謀反,遣人密報孔明,願裏應外合,但不慎走露風聲被司馬懿部下所殺。司馬懿猜透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糧道,奪取街亭、柳城。諸葛亮誤用馬謖,失了街亭、柳城,形勢急轉直下,變得十分被動,又失了內應,已無勝算,急忙準備退回漢中。司馬懿奪了街亭,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此時諸葛亮率二千五百軍兵居西城,形勢萬分危急。課文描述諸葛亮面對強敵而能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於使司馬懿引兵退去。

2、開課導語

①學生靜聽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三國演義》)

②有一首詩謎:“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諸葛亮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三國演義》)他最大的特點是什麼?(足智多謀)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從《三國演義》中節選出來的一篇課文——《空城計》。

(二)活動過程

1、略讀活動

略讀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詞句,快速閱讀全文以初步瞭解課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節發展的幾個階段。

②《空城計》中除了諸葛亮,還有哪些角色,請一一畫出,並說說在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故事,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動

學生活動要求:思考略讀前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並備足理由。

教師輔助策略:簡介小說的一般常識,啓發學生結合“思考與練習一”,作出歸納。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3、交流活動

關於故事

①熟悉情節複述故事梗概。(如:這篇故事講了魏國的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壓進孔明的西城下,蜀國的衆官大驚失色,惟獨孔明不動聲色。他叫軍士把軍旗收藏起來,叫部隊的將士們不能大聲喧譁,同時大開城門,每個城門叫二十個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然後自己帶了兩個書童在城門上彈琴。司馬懿到了西城門下,發現孔明的城門大開,並且看見他悠閒彈琴的樣子,以爲有埋伏,就不聽兒子司馬昭的勸告,趕緊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馬懿退兵後,拍手大笑,笑司馬懿無能。)

②概括情節情節的概括,答案並不是惟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會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

先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組合後再進行提煉壓縮,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儘量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

開端(第1段)先引導學生找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望西城而來、孔明、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提煉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兵臨西城”,再壓縮成“司馬懿兵臨西城——兵臨西城”。

發展(第2段)先概括爲“諸葛亮巧施空城計”或“諸葛亮臨危施計”,再提煉成“臨危施計”。

高潮(第3、4段),司馬懿中了空城計——司馬懿中計——司馬中計。

結局(第5、6段),諸葛亮爲衆官釋計——諸葛亮釋計——孔明釋計。

4、品析活動

①第一部分敘寫了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當時危急的情勢的,孔明傳令的內容用“如此如此”一筆帶過,好不好?爲什麼?

A笨頭寫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諸葛亮離開大部隊的原因;“西城縣”交代了“空城計”的地點;“搬運糧草”暗伏下文軍隊“已分一半”。“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忽然”表現了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謹慎的'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計,決不會來此冒險;深通韜略的司馬懿,若事前有所探測,也不會放着空城不進。遭遇的突然性導致了司馬懿對蜀軍虛實的不清,爲“空城計”提供了條件。

課文從三個方面寫出了孔明當時危急的情勢。一是魏兵來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氣勢盛:“蜂擁而來”,“塵土沖天”,“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二是雙方力量極其懸殊:“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三是用衆官“盡皆失色”側面烘托。衆官跟隨諸葛孔明,也都是身經百戰,這時竟然也“盡皆失色”,可見情勢確實是萬分危急。

B斃純酌靼諳驢粘侵計。作者從“孔明傳令”和孔明自身的舉動兩個方面加以描寫。

“孔明傳令”一句緊接“殺來”而出,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類的話,足見孔明是急中生智,當機立斷。作者詳細地敘寫了孔明傳令的內容,有兩個作用:一是具體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了孔明過人的膽識,“大開四門”和“吾自有計”豈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舉動則是“空城計”中的又一關鍵。鶴氅綸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閒自在!城門大開,孔明則在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不能不使司馬懿生疑。孔明的舉動不僅表現了大勇,而且表現了大智。

②小說上下兩部分都寫到“空城計”,有什麼不同?

通過司馬懿的眼睛寫孔明的“空城計”的狀況。這一側面描寫和上一部分寫孔明擺“空城計”的方法同中有異。基本內容相同,但在具體描寫時又有變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寫士兵灑掃是“孔明傳令”,孔明在城樓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這裏全是司馬懿眼中的客觀事實。二是敘述的詳略不同。上段詳寫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這裏詳寫孔明的神態,突出他在強敵面前的鎮定自若。三是上段以敘述爲主,這裏則增加了一些生動的細節描寫。如寫孔明“笑容可掬”;寫二小童一“手捧寶劍”,一“手執尾”;寫灑掃街道者“低頭”“旁若無人”。這些描寫渲染了一種安閒、鎮定的氣氛,使得“空城計”的場面更加生動、傳神。從這些描寫中,完全感受不到這是一座空城,正因爲如此,才能使得司馬懿“大疑”。

③孔明敘說“空城計”成功的原因和司馬懿的敘說內容一致,甚至用詞也多有相同,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是什麼?爲什麼將孔明的想法到最後才揭示出來,不寫在“傳令”部署之時?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這是司馬懿退兵的依據。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認識也並沒有任何錯誤。但是,他只是考慮了在正常情況下諸葛亮的性格,而沒有考慮到在特殊情況下諸葛亮的膽識,所以導致了他判斷的失誤。

孔明敘說“空城計”成功的原委。“平生謹慎,不曾弄險”的孔明這次冒險實爲形勢所迫。在打不過、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勢下,諸葛亮急中生智,設置了空城計,使司馬懿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指揮,有效地轉變了敵我的優劣形勢。應該看到,諸葛亮解西城之危,決不是僥倖取勝,而是有它的基礎的,這基礎就是對敵我雙方精確的分析。諸葛亮既瞭解自己,又瞭解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可謂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平時的認識,在危急的情勢下,機智果斷地設置了“空城計”,解了西城之危。司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諸葛亮卻利用了司馬懿的“知彼”,這就比司馬懿要高明得多了。從現象上看,這一次是軍事上的較量,但實際上卻是一次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

從行文上看,諸葛亮的敘述和司馬懿的敘述,內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詞也多有相同,作者這樣寫說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馬懿在“空城計”面前的判斷和處理方法,突出地表現了司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計的想法寫在最後,設置了懸念,增強了情節的驚險性和奇特性,使情節帶有傳奇色彩。

(三)佈置作業

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檢查上一節課內容

諸葛亮爲什麼能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有這樣出奇的膽量?“空城計”成功的基礎是什麼?

諸葛亮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和出奇的膽量來源於對敵我雙方精確的分析,“空城計”成功的基礎也是建築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既瞭解自己,又瞭解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可謂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成功地運用了“空城計”。從現象上看,這是軍事上的較量,實際上是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

2、開課導語

《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爲“奸絕”,關羽被稱爲“義絕”,諸葛亮被稱爲“智絕”,那麼,“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如何體現其“智絕”特徵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討論這一問題。

(二)活動過程

1、略讀活動

略讀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詞句,快速閱讀全文以初步瞭解課文對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

②《空城計》中除了諸葛亮,還有其他角色,請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2、思考活動

學生活動要求:思考略讀前老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並備足理由。

教師輔助策略: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3、交流活動

關於人物

①故事裏出現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馬懿、司馬昭。

②寫到孔明的幾次笑呢?請你找出文章裏面有關笑的詞語。

③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8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故事的內容。

3、探究空城計成功的原因,感受諸葛亮鎮定自若,膽識過人的光輝形象,加深對“智慧”一詞的內涵的理解。

4、對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啓迪。

教學重難點

1、探究空城計成功的原因,感受諸葛亮鎮定自若,膽識過人的光輝形象,加深對“智慧”一詞的內涵的理解。

2、對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啓迪。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單元導讀,感知單元內容和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指導讀準生詞。

3、指導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說。

(2)教師引導學生講述課文主要內容時應將正文前的背景介紹補充進來,這樣課文的主要內容會介紹得更完整。(生嘗試再述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用7個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內容。(生述)

4、引導學生質疑:今天再學這個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麼?

將學生問題轉化爲教學問題——空城計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三、研讀文本,展開探究。

1、學生讀書交流,聚焦重點句“諸葛亮說:‘司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謹慎,決不會冒險。今天我把城門打開,他就會懷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實我倒不是要冒險,實在是不得已,才用這個辦法的。’”

2、比較閱讀,感悟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較句:

司馬懿說:“你小小年紀懂得什麼,諸葛亮一向小心謹慎,從來不做冒險的事兒。他在城樓上一坐,四門大開,裏面一定有埋伏。我們如果進去,就中了他的計,快快後退四十里!”

諸葛亮說:“司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謹慎,決不會冒險。今天我把城門打開,他就會懷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實我倒不是要冒險,實在是不得已,才用這個辦法的。”

教學這兩句,感悟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讀,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質疑看課文插圖,司馬懿在城下,諸葛亮在高高的城樓上,他們的話竟這麼相似。有意思吧!該怎麼讀纔有意思呢?

(4)生練讀,教師演練“一唱一和”讀,同位互讀。

(5)同學們,這樣對比着讀,你體會出了什麼?

(6)教師小結,小結學法。

3、緊扣重點句,感悟諸葛亮的“心思細密”。

強調“……今天我把城門打開,他就會懷疑我有埋伏……”。

(1)同學們,再默讀諸葛亮的這句話。僅僅把城門大開(課件套紅)司馬懿就會懷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嗎?諸葛亮還做了哪些佈置?

抓點,感悟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縝密。

生述“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許亂動。”

質疑,生探究,指名讀。

教師小結,板書。

4、緊扣重點句,感悟諸葛亮的“膽識過人”。

強調“其實我倒不是要冒險,實在是不得已,才用這個辦法的。”

課件點擊冒險教師述說:同學們,冒險可是需要勇氣的呀!文中有多處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膽識。找找看!

抓點,感悟諸葛亮的“膽識過人”。

四、教師總結,歸納學法。

五、板書設計:

19、空城計

知己知彼

諸葛亮心思細密

膽識過人

第二課時(略)

1、探究“諸葛亮爲什麼要用空城計?”

2、評價人物,交流啓迪。

3、指導複述課文。

4、拓展閱讀。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自學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瞭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加深對“智慧”的內涵的理解。

3、瞭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及基本閱讀方法,即通過情節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繫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重視學生與老師、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並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我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成就,領略我國古代先賢們的超人智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於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1、通過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說閱讀方法。

2、加深學生對“智慧”內涵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麼歌嗎?

二、新授

(一)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簡要介紹小說特點及閱讀要點:小說三要素、閱讀方法——通過環境、情節的分析來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國演義》衆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

(二)檢查預習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師提醒方法:誰?幹什麼?怎麼樣?)

(三)由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節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圍繞着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容。

(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2、通過情節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逼計: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錶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軍情緊急”及“側面”。)

(2)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處變不驚”及“正面”。)

(3)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麼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採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爲什麼?→望——見什麼?→大疑——疑什麼?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鎮定自若”及“側面”。)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繫當時的情況,說說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釋計:司馬懿終於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麼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爲上策。”諸葛亮爲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麼品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的?本段還對衆官作了描寫,這對錶現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師板書:“料事如神”及“正面、側面”。)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繫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5)教師對本環節小結: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說情況緊急、處變不驚、鎮定自若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麼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了他的“識”。

(教師板書:“膽”及“識”。)

(6)誰能說說諸葛亮的“膽”和“識”之間的關係嗎?

(他的膽來自於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定和冷靜的態度。)

(四)學生討論拓展

現在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

(2)諸葛亮身爲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係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於作戰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得不夠鎮定,如果司馬懿並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後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 ,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

六年級語文《空城計》教案 10

一、激情導趣

以冰心的《憶讀書》引入《三國演義》,小說: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特點及閱讀要點: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閱讀方法—通過環境、情節的分析來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共同努力完成了《水滸傳》,在我國文學領域裏,貢獻頗大。

師問:誰瞭解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誰來介紹一下諸葛亮?(學生按書本回答)

(結合課文介紹)(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關於諸葛亮的歇後語成語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羽扇綸巾、仙風道骨、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淡泊明志、集思廣益、所向無敵、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等。

此篇是《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節選,兵法三十六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我們一起到三國時期去,看看諸葛亮怎麼使的這個空城計!板書:解題。

二、整理文章脈絡

小黑板上寫學習目標:(小黑板背面寫生字詞)

1、正確分析、欣賞諸葛亮的形象

2、理解、學習精彩的情節描寫

3、培養積極思索、敢於創新的精神,開拓思維

師問:看清楚的同學請舉手?

檢查預習:翻開小黑板背面。

自學指導、自由朗讀(與學生齊讀):

(1)理解文章內容

(2)分析故事情節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鐘,用自己漂亮的筆、敏捷的腦子解決問題(此時教師下去視察指導)】

(一)由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節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爲(學生答)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圍繞着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容。(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

2、通過情節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開端

司馬懿兵臨西城: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錶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教師板書:“軍情緊急”等)

(2)發展

諸葛亮臨危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教師板書:“處變不驚”等)

(3)高潮

司馬懿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麼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採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不信—爲什麼?→望—見什麼?→大疑—疑什麼?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麼品質?)(教師板書:“疑心病重”等)

(4)結局

諸葛亮釋計:司馬懿終於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麼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爲上策。”諸葛亮爲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麼品質?本段還對衆官作了描寫,這對錶現諸葛亮有何作用?(教師板書:“料事如神”等)グ迨椋赫、側面等。

三、討論明確

(1)教師小結: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說情況緊急、鎮定自若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麼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了他的“識”。

(教師板書:“膽”及“識”等)

(2)誰能說說諸葛亮的“膽”和“識”之間的關係嗎?

(他的膽來自於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定和冷靜的態度。)

(3)分析諸葛亮三笑(在文中什麼地方):故作輕鬆,自信;如釋重負,僥倖;略勝一籌,自豪。

四、拓展思考(分析高潮)

假如此時領兵十五萬的是你,看到眼前的西城縣這樣一幅景象“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時,你是選擇進還是退呢?小組之內討論一下,把你們的想法大膽地說出來。(這葫蘆裏買的什麼膏藥啊?)

生1:選擇進兵,因爲眼前只見掃地的百姓,不見兵馬,而這些百姓見了我的十五萬大軍一點也不慌亂,肯定是假的,是諸葛亮故意安排的,他一定沒有多少兵馬,所以我選擇進兵。

師:很自信地選擇了進兵,能再說說課文哪裏體現出百姓見了十五萬大軍一點也不慌亂嗎?

生1: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師:好,還有誰說說。

生2:先假裝退兵,然後再暗中觀察,如果他露出破綻就攻城,如果他還是很鎮定地彈琴,就選擇快速退兵。

師:兵不厭詐,諸葛亮詐你,你打算詐他。(衆生笑。)

生3:因爲西城縣是糧草重地,我會選擇火攻。

生4:我會用箭對準諸葛亮,看他慌不慌就知道真假了,真的有兵,我就退。如果沒有兵,諸葛亮就會很慌,我就攻城。

師:一箭探虛實。我的天啊,我們班要出軍師了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軍事家會有一千套指揮方案,同學們的想法都不盡相同。在進與退之間,大家都坦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來看看,司馬懿又是怎麼想的?

齊答:看畢大疑,望北山路而退。

師:是呀,司馬懿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光我們在笑他,連諸葛亮也是“撫掌而笑”呀。但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久經沙場,爲魏國曾立下過汗馬功勞,他選擇退兵絕不是草率之舉,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司馬懿選擇退兵的理由是什麼呢?

生:“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師:很好,那司馬懿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生1:他很多疑,生怕中了埋伏。

生2:他十分了解以前的諸葛亮,但不知道諸葛亮這次是鋌而走險,不算知己知彼,有點過於墨守成規。

生3:他太過自信,根本不聽別人的`勸告,以爲自己很瞭解諸葛亮,還對他的兒子司馬昭說:“汝輩豈知?”(用極誇張的輕蔑語氣來說,衆笑。)

師:誰能把他說的話,用一個成語來形容?

生4:剛愎自用(謹慎多疑老謀深算等)

師:這可都是司馬懿的缺點,難怪他會吃敗仗,

生5:我覺得司馬懿有一個優點,他用兵十分謹慎,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輕易出兵的。這樣,他的士兵就不會白白地犧牲了。

師:這位同學很細心。司馬懿睿智和冷靜,對敵人心理的研究,我們要全面地看待一個人,不光要看到他的缺點,還要好好地發現他的優點。但可惜的是,他遇到的這個對手將他的優點變成了他致命的弱點。

師:同學們,想一想,如果領兵的是司馬昭,諸葛亮的這一招還管用嗎?爲什麼?

生:不管用。因爲課文中,司馬昭在退兵前說過:“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退兵?”由此可見,司馬昭並不同意退兵,如果領兵的是他,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大舉攻城。

師:“毫不猶豫”用得好,這說明他只管攻城,而沒有考慮眼前的局勢和攻城的後果。那麼,從司馬昭的話中可以讀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1:急躁。生2:衝動。生3:蠻幹。

師:這些詞我們一般用在哪一類人的身上比較合適?

生4:年輕人。

師:那麼,我們可以說司馬昭是年輕——

生(衆):氣盛(有爲)。

師:通過分析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外貌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這是學習小說的一種方法。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了《空城計》這篇小說,認識並走近了諸葛亮、司馬懿、司馬昭。此時,面對文中這三個鮮活生動的人物,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

生1:我想對司馬懿說,司馬懿,你能想到來奪取西城縣這個糧草重地,說明你其實是很聰明的,但你還並不瞭解眼前的諸葛亮,並不瞭解西城縣的實情,就這麼輕易地退了兵,真是太不划算了。今後,你一定要吃一塹,長一智啊。

師:這是對司馬懿善意的提醒。

生2:我想說,諸葛亮你真是太聰明瞭,我真是太崇拜你了,我要是有你一半的聰明就好了。

師:的確,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陰陽之術,擅於運籌帷幄,但他的才學和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七歲就熟讀兵書,學習非常勤奮。老師相信,只要你好好學習,將來一定會像諸葛亮一樣聰明,甚至勝於他。

生3:我想對司馬昭說,雖然你這一次的選擇是對的,但行軍作戰僅憑一時的衝動,終究是會打敗仗的。

生4:諸葛亮,你的空城計只能用這一次,下次可不能再用了,那樣司馬懿一定會識破的。

師:說得多好啊!小說就像一面鮮活的鏡子,能夠映照出每個人物的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僞。對於小說中的人物,我們只能空作一番感嘆。而對於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我們,從這篇小說中,受到了怎樣的啓發呢?

生1:我知道了處理事情不能太武斷,太固執,也不能太沖動,還應考慮一下別人的建議。

生2:我懂得了考慮問題要全面,要以大局爲重;與人相處,應互相尊重。

師:一曲空城計,演繹悲喜情。諸葛亮憑着他的智慧佔盡了風光,而司馬懿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丟盡了自己的老臉。那麼空城計成功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什麼呢?施空城計的背景是什麼?司馬懿會就此罷休嗎?當他發現自己中計後,又會採取怎樣的行動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請對在這節課裏我們所學知識還有疑惑的同學,抓緊時間問同學、老師,趕上我們幸福的求學列車,下節課我們將要更深入地進入三國戰場,體味其中更爲奧妙的,“智慧”。

五、佈置作業

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後,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覆諸葛亮對他的嘲笑。字數不限。

造句1:倒是沒料到——我倒是沒料到才二年級的他,竟然已經看完整本三國演義。

造句2:非…不可——這次月考的數學,我非考一百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