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第一次讀梭羅,讀的是這本《瓦爾登湖》,大概是因爲我懷有一期一會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報李之下,每一次的窺探都有所得,於是纔有了今天這番心情的鋪陳:他實在是有幾分陶潛的味道,兩者貫通中西方的'深澗得以共鳴,採菊人生東籬之下,可曾擷得一抹馥郁?

我開始探索他,同時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終於找到我所應該做的:平和。這個世界太浮躁了,當燈紅酒綠鋪滿城市的重心,邊緣的陰暗角落反而有幾分風骨,我們應當清醒一點——作爲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縱觀過去,各路觀點交鋒不止,我們讀書然後曬在社交媒體上,但是書的骨髓卻未必吸收;我們去健身然後在網上發圖,但我們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義。換言之,我們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卻從來沒有想過跳出來,主流的價值觀從來不是附和,而是內心的真正認同。

我們是否也能在被裝點地越來越花哨複雜的生活中,還原他的本來面目?其實我們都受到了浮躁的影響,而這時平和就顯得尤其可貴。我們讀書,只爲了和這本書的作者交流;梭羅寫書,或許也沒有帶着什麼去改變誰的意願,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傾訴出來,而我恰好在合適的年紀看到了,瞭解了。於是我讀出來幾株孤菊的清矜,從方方面面教我們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我們在求學生涯中最忌諱的兩種情況都得到了解決:荒廢學業者他幫助你找到樂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訴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時間,隔着語言和文字的差異,我還是受到了他的教誨,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瓦爾登湖》讀後感2

在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有一人居住在那裏,以孤獨爲伴,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

他隱居在那裏,自力更生,不必爲事業奔波勞碌,過着簡單而又閒適,自由而又寧靜的生活。

在那裏,他用自己的心靈去探索自然與人的心靈,去品味人生,去感悟人生。

他就如同秋日天宇間的那一抹閒雲,那麼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世,對俗世的悲歡擾攘,不再有動於衷。他擁有一切,卻並不想擁有任何,但僅憑《瓦爾登湖》這本書,他就超越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一生簡單而又精彩。他在瓦爾登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了兩年零兩月的簡單生活,他的精彩思考打動了衆多讀者。

他嚮往着簡單美好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了:生活就要簡單,簡單,再簡單。

喬治·艾略特說:“《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人們懷念的僅僅是梭羅的著作嗎?不,也許,他們懷念的是簡單寧靜的生活,新鮮的空氣和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吧。

生活的美好不在於富貴與貧窮,而在於一顆會感悟的心。多一份開心,少一份痛苦;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愁苦;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恐懼;多一份踏實,少一份浮躁。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人生苦短,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必在乎太多,倒不如簡簡單單,快快樂樂地活着。簡單是一種生活方式,簡單的美,有着快樂與幸福。

生活也可以簡單,只要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瓦爾登湖已經在枕頭邊過了快一年,卻只翻閱了小半本。它有時候會出現在浴缸邊的木頭架子裏,有時候是在挑窗冰冷的大理石上。無論是夾雜在各種浴液的清香中,還是攀援屋外晦澀的陽光時,都那麼默默,不引人注意。

這本書太寂寞,使我不敢沉入到那湖邊的風聲中,不敢張望那松樹小屋下的蔭涼。梭羅在那裏想要尋找到的生命思考,關於永恆,關於生之意義,關於經濟,科技發展,新聞內容之類攀附於物質的追求的鄙夷----於我是有水中月般迷幻的魔力,而現實卻赤裸裸得提醒自己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倚靠現代物質文明生存的女子。空有一腔自命不凡,實則一無是處。在精神的虛空和物質的虛空間無奈徘徊又徘徊。

是寂寞在蔓延。

從精神到物質的寂寞。從物質到精神的寂寞。

窘於交流的人,大多喜歡獨自思量。梭羅的寂寞因爲充滿了他的個人智慧顯得優遊。他獨自的倘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用腳度量大地的旅行更爲節約,無論時間精力。在他的行走中,體會自然給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觀察和思考裏充盈並變得很有質感,閃爍美的光輝。

我羨慕這樣的寂寞。獨自漫步在美麗的景色裏也曾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丟掉了呢?那些用眼睛,用鼻子,用皮膚感知的季節變換,那些突然涌入內心的對自然的膜拜,那些空無一物卻活潑潑思考的日子,那些從現實建樹上沒有任何意義的快樂,隨着什麼都不見了呢?

無法拒絕的物質,又無法融合到追求物質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

比如穿過那片森林販賣各地物資的商人們,他們是有確定的商業目標,有追求的商業利潤值。在這些數字的指導下,生活也應該是充實忙碌的。無論在梭羅看來,那些人如何脫離了智慧追求無盡的愚蠢。人只有一生,把這一生充滿就是快樂的。也許用虛空的思慮,也許用有形的物質。

寂寞來源於無法沉默在虛空的思慮也無法追逐進棱角分明的名利場。

我終將一直寂寞。無論有沒有《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4

梭羅說,人捨棄越多就越富有。居無定所,就會享受每一個地方的好時光,讓自己變成富人,思想中獲得一片自然風景,每年再看也就會都有此收穫。就如詩人離開田莊,他享用了其中的精髓,把田莊寫進詩篇,只把空殼留給了農場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自然風景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喜愛的就會感覺到悽美,不喜愛的就會感覺到寒冷。梭羅告誡人們,儘量遠離約束,活得自如纔好,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更多的土地上、房屋裏。田地,少而勤,呵護在心,自然會得到很多樂趣。

梭羅來到林間居住,像報曉的晨雞,來喚醒鄰人。生而爲人,應該追求什麼纔是最好的,希望人們多去親近自然的、有思想的東西,感受自然而然,享受自然而然的詩篇。梭羅居住在林間湖邊,享受到了開闊的世界,享受到了幸福的時刻。他對此的.描述,給人帶來清新之感,世界是如此遼闊,思想是如此深邃。大多數人卻如井底之蛙,一生也沒有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真實的世界,只顧隨波逐流,任世俗的物慾橫流過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思想的一切淹沒,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人居於時空之中,宇宙萬物之間,所佔不過一隅之地,像自然一樣簡約純潔,思想如世界一樣豐盈飽滿,充滿神祕的不可知。人居於某處,人又爲何而生?

每日清晨是自我更新的時候,清晨最有價值,萬物醒悟的時辰。清晨,有清醒的頭腦,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也是人精神最純潔的時刻,梭羅關於清晨的描寫詩意又富有哲學意味。梭羅提出覺醒便是生活,對清晨的覺醒,那是一種精神,要心懷無限嚮往,那是生命昇華的狀態。梭羅提出,讓時光昇華,纔是境界最高的藝術,雕刻品味生活,讓思想煜煜生輝。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從這個書上來說,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說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說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榮幸時光。《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

《瓦爾登湖》讀後感6

梭羅說:“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基本上十個個手指就能數得過來,頂多再加上十個腳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丟棄的”。

這本《瓦爾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羅獨自生活在湖邊的點點滴滴。他過着極簡的生活,自己蓋房子,自己種地,在湖上釣魚,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質的他,在本書中記錄瓦爾登湖的四季變換,記錄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聽到瓦爾登湖冰面凍裂的聲音,那像是低沉的悶雷聲。

他觀看工人在湖面鑿冰,以備夏天使用。

他在湖邊的密林裏散步遊蕩,觀察螞蟻打架,聆聽鳥兒歌唱。

他能詳細準確說出那些動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個博學多知熱愛自然的人。

他甚至測量出了瓦爾登湖的準確深度。

他追求着人性的`進步,認爲物質條件只是服務於這個目標,誰要是把改善物質條件當成人生最終目標,那纔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對改善物質條件,他反對的是那些被物質所困陷入慾望陷阱的人們。這一點,對現在的人們是一種啓發。如果想活得更快樂一點,就要更清楚的瞭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有太多的人,爲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兩廳奔波勞累。也有些人,天天旅遊,買得起上萬元的包包依然覺得空虛。

梭羅用他在湖邊生活告訴大家,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多麼豪華的住宅,也能夠快快樂樂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讓大家和他一樣隱居生活,他是想告訴人們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現在的社會如此的焦慮,大家被生活推着走,着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在書中的那個世界,安靜祥和,沒有爭吵,有的是大自然剛醒的聲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態度。那真的是一種讓人羨慕的生活,不過又有誰能完全超脫社會去過這樣的生活呢。

我們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着,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這樣的社會下成爲獨立自主的個人,而不是被慾望的世界迷花了雙眼,忘記了自己是誰。

《瓦爾登湖》讀後感7

當我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將心境洗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它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卻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寫下來的。

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這本書中用很大的篇幅談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片段。靜靜的拋去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看完這本書的我,心是震撼的,他教會我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瓦爾登湖般乾淨。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是那樣的,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雖然短暫卻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精妙絕倫。

書中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梭羅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簡樸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遠不會來臨。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來說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了,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洗滌。

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後感8

我的一位書友讀《瓦爾登湖》已經20年有餘。或許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在瓦爾登湖的故事裏,讀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這次,我是第四次閱讀它。前兩次讀來“艱難”,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雖然其自然之理,哲學之思,有獨到之處,但頗有難懂晦澀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

後來在我深愛的島城,在靜謐的鄉間,我倒是真正意義上讀完了它。那是黃昏之時,鄉村被黑夜籠罩,周遭悄無聲息,心也漸漸安靜,覽讀此書,頓覺有滋有味,在那個夜深人靜的時候,竟也生出清澄見底,爲之神往之感。有時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讓我沉不下心投入這本寂寞卻也讓人平靜的書。凡用心者,皆能動心,梭羅用他的沉靜,在文字裏盡現清新與愜意。他的《瓦爾登湖》物我相觀,到達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畔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與湖爲伴的日子裏,清晨與朝露爲伴,白天與勞動相融,晚上與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給了他水源,樹木給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給了他勞作的田園,魚蟲鳥獸賜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視聽體驗,他早已與這片湖泊這片天地融爲一體,自然給了他最美的饋贈。“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裏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他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近身傾聽,安靜思考。透過瓦爾登澄澈的湖面,如鏡子般照見到內心深處的情愫,那片滋潤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處。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最近,我閱讀了《瓦爾登湖》這本書,得到了啓發頗多,收穫了很多感悟,除了向大家推薦這本世界名著,同時也分享自己的心得。梭羅是一位哲學家,因此他的書籍往往不是簡單的寫故事這麼簡單,即便是像瓦爾登湖這樣的散文集,也是充滿了人生和反思,讓我們產生哲學上的思索。

在書中的《經濟篇》中,梭羅與附近的農民們生活在一起,他通過這段時間的交往,瞭解到了他們的生活狀況,與富人的生活生產了巨大的發叉,底層人民的生活非常艱難,當他們還在爲謀求生計而兢兢業業的工作時,富人們卻是驕奢淫逸的`另一番姿態,這樣強烈的對比讓梭羅感到非常不公平,認爲奢侈的生活方式阻礙了人民的共同利益,有礙於社會的發展進程。

在書中的《閱讀》一篇中,梭羅闡述了自己對讀書的思考和心得,而讀書是人類共同的話題。他認爲讀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有助於自己的生活,讓人生有了厚度。如今,我們也面臨着教育的思考,爲什麼核心的技術和優秀的創新都來自於西方國家,同樣是非常重視教育,我們泱泱大國卻沒有核心競爭力?

讀了瓦爾登湖,也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其實並不是直接用金錢就可以買到的,因爲這是一種精神狀態,並不是物質的,只是間接地輔助。而勞動纔是獲得幸福的本源和根本,梭羅在《種豆》一篇中,親自種地,收穫豆子再賣出,從這樣的生活體驗中,他揭示了幸福和快樂的本質!

以後我要做一個愛勞動、愛學習的人,讓自己獲得幸福!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兩年零兩個月,文明與原始的距離疏遠,喧囂與平靜的對話。.梭羅作爲一個沉思者,獨自隱居在他雙手建造的木屋裏,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孤立的貧困生活。蓋房子,蓋房子,種豆子,生活在煙雨中。

他說:我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我想過一種省略生活,面對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不厭其煩地重複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一天虔誠的休息和閱讀。瓦爾登湖非常美麗,早晨昏倒的樹林,四季不同的湖泊,沼澤上低飛的鷹。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了寒冷和炎熱,春天依然不變。若至春與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塵土飛揚的美中,我們開始省略文明人需要鉛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荒涼。原始與文明,隔時間,隔人本質。在那個飲血的時代,人們敬畏和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生歌的時代,人類挑釁和剝削它!這是一張暴露在私慾中的人類猙獰面孔!你侮辱了大地,甚至敢談天堂。梭羅憤怒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還在生長,就像大自然原諒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態度忽略了我們可笑的瘋狂。

大自然的美是迴歸自然後的一種自由。李太白明白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喝完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明白這個道理,傲骨不爲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明白這個道理,不爭世俗與天共生。

孟子說:數魚不入池,魚龜不可勝食。家裏的老人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禮物是古人珍惜的,是我們踐踏的。我們把它當作芥末,將來把它當作珍寶。

大自然是一個貧窮而優雅的智者。安之若素經歷了流離失所的歲月,被戰爭和硝煙消失了,但他仍然爲世界感到驕傲。而我們,要做仁者,善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接近!——《瓦爾登湖》獨居林中篇

假如我們離開了喧鬧的環境,假如我們沒有現在物質生活,假如我們丟掉虛僞的善意,假如我們重新活一回。你是否願意去尋找屬於你的那片寧靜!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舒適安寧的生活,纔是他們的最終的目標,你的奮鬥,也都是爲了這一切,也都是爲了能夠賺上許多的錢,可以過上比別人更好的日子。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社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錢了,而是人們已經都沒有喪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線,爲了錢,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瓦爾登湖》那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完全烏托邦式的夢,尤其是對於當下的人來說,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瓦爾登湖》在他的筆下,彷彿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爲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慾橫流時代裏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裏,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願沉淪在城市裏,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爲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並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誇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在剛聽說《瓦爾登湖》時,以爲作者是厭倦世俗生活,選擇消極避世,讀了之後才知道他不過是爲了找尋生活的最低成本而自力更生,也因此找到了屬於他的生活方式。

我們都知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簡單的。《瓦爾登湖》向我們闡述了簡與真的守望、虛與實的對比、掙脫現實與走向自我的灑脫。生命的真諦在於我們去如何對待,在物質至上的驚濤駭浪中,是否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找一個清淨的港灣。在流言蜚語的滿天烏雲中,是否給真實的自我一絲明亮的陽光。

越黑暗的地方,哪怕一絲陽光,也會那麼耀眼。願你我,向着屬於我們內心的樣子出發!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

我們可以認爲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爲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爲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爲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我們久久生活在世俗的繁亂之中,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厭倦感,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一樣,大自然永遠是我們最忠實的夥伴!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就是一個鄙棄功名,討厭上流社會,追求自然的人。因此他獨自在瓦爾登湖待了5年,開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他在這裏固然貧窮,可他每天耕種很快樂。雖然沒有人與他交談,但是它有許多的動物夥伴。他雖然要拼命地種莊稼,但他過得很充實很快樂。他可以在上午種田,在下午看書或去勘測山川與河流,還可以採摘山中的野果,與小動物親密接觸。這種無人打擾的.生活是多麼的令人嚮往啊!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沒有上流社會的腐臭味,這兒的空氣都瀰漫着自由的氣息。我們僅僅在匆匆的生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錢?可在森林中根本不需要錢。我們有時甚至忽視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可我們卻將它賤賣了,它們變得一文不值。

與此同時,我發現作者梭羅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活得很真實,不畏強權,他會在任何場合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受。遇到那些攀附他的人,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回絕他們,令他們難堪。

其實,我倒是十分欣賞他的性格,那麼的桀驁不馴,那樣的真實。恐怕現在沒有幾個人能像他這樣了。

他熱愛自然,熱愛故鄉的一草一木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美麗的自然,我們只有真正遠離喧囂,才能走近她,感受她的氣息與活力。不過,現在或許我們永遠都感受不到了。難道還有哪一片森林是完整的嗎?由於人類的介入,她變得殘缺不全甚至是狼藉斑斑。我們,是我們,都是人類毀壞了她的容顏,使她變得“喜怒無常”。是了,我們永遠也無法貼近她了,是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無論你的生活多麼艱難

請正視它 好好的活下去

別逃避它 也別咒罵它。

它並沒有你那麼糟糕。

當你最富裕的時候

你的生活反倒最可悲。”

亨利.戴維.棱羅於1845年7月4日搬至瓦爾登湖獨自生活。

在閱讀本書導語時,看到這句話,我的腦海中很自然的聯想到了陶淵明的歸隱。當我慢慢的開始往後翻閱時漸漸的明白了其中的不同。

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常常能夠看見許多對人性的批判與對官場的'抨擊。而《瓦爾登湖》更類似與棱羅的生活雜記 ,它更多在於表現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人世之間的思考。他的思考往往會給人一種戳中靶心的痛快,正因爲他的特立獨行,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他是孤獨的。對於棱羅的“孤獨”人們有了許多的理解,有人說,這讓她想起了黑麥筆下的樹“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一些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的確,這能夠很好的比喻棱羅。

比起中國古代多數因厭倦官場而隱逸的隱士們不同,他的歸隱更多的是享受於被自然沐浴的獨居生活, 一個人搭建木屋,耕地,製作生活用品,一個人目送着四季的變遷,一個人漫步在廣袤的森林裏,聽風呼嘯的聲音,安靜,美麗又平和。真正熱愛自然,就是用心來擁抱它,感受它,棱羅做到了這一點,也獲得了自然的饋贈——比大多數人觀察到更細微的事物。

當我一次次翻閱《瓦爾登湖》我心中隱隱燃起了對於這種生活的嚮往。這並不是說我厭倦了庸碌的生活 ,我愛它,而我卻不能夠在這兩者中做出選擇,只能沿着生活原本的軌跡繼續打轉。我想,這便是我無法達到這樣的人生高度的最大阻礙。

我想,當我們面臨許許多多零零碎碎的小挑戰時。我們纔會明白棱羅的偉大,生活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讀完《瓦爾登湖》,我深感這本遊記散文語言之艱深、晦澀難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見的動物植物名字,名字難認且生物不知,在上網查詢之後我才清晰地將梭羅描寫的畫面聯想出來。記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爾登湖,她形成於山腳盆地,周圍杉樹圍繞,藍天白雲與湖面互相倒映,野鳥成羣——當然,梭羅是能一一叫出每種鳥的名字的。他還引用了中外經典著作裏的典故,對於一般讀者,若非有一定文學功底,難以將其理解透徹,若只循着書中的註解,將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順也不成問題。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覺得這是對梭羅的生活態度最準確的表述了。我喜歡這樣,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會一身寬鬆舒適衣裳,躺在樹蔭下,搖椅上,或讀一兩篇喜愛的文章,或遠眺兩三裏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態,放寬胸外,感受攬萬物於胸懷的豁然。於是“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捱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在這番超脫的神遊中,風隨着我的思想紛飛,她刮落了病弱的樹葉,從我身旁飄過。誰又在嘆息“大多數人過着一種平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心中的歌和他們一起埋入墳墓。”她不理,又捲起一個小漩渦,從屋檐下那塊風吹雨打不動的石頭上翻過,差點在石頭上那條日益加深的裂縫裏翻溝,誰又笑“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止是黎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她不懂,幾個漩渦騰起,徜徉在樹梢花枝中,留戀花香不走。誰在大笑“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一驚,迅速遠離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間世界安靜下來。

“天空既在我們的頭上又在我們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