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從這個書上來說,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說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說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 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2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裏,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着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着,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爲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爲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3

你或許見過許多人終日追求浮誇而碌碌無爲,或許見過許多人恐被其他人孤立而隨波逐流,我們生活在這個喧鬧繁雜的世界中,就難保內心不被世俗的雜音侵擾。可有那麼一個人,他像逆流而上的魚,他渴望純淨的內心,他與世俗相背離,他不甘於在喧鬧中失去自我。於是,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他留下了在寂靜之中尋得的永恆。

梭羅,美國半個世紀以前的詩人、哲學家,他嚮往一種詩意的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木屋中隱居兩年,細緻地記錄所見所感。

每一次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我都有不同的感覺,散文中零碎而深邃的思想,在一次次理解之中變幻莫測,而歸根結底,我體會到的是他在以平靜的心境,領悟一種在自然中最簡單的生活態度。

梭羅在書中曾說:“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用金錢購買的。”這彷彿映射了如今的社會現狀,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總是被動地接受各種爆炸性的快速傳播的消息,當新聞娛樂八卦擠掉了我們靜靜閱讀的時間,當微博QQ奪取了人們面對面交心的機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隱藏了思想的火花,我們是否應靜下心來思考,放慢腳步,透過時代的鏡面審視本質,從虛浮中迴歸,享受慢生活帶來的內心的寧靜。

這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更是一種世界觀與人生觀。這個世界並非總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更多時候我們無法去選擇生活,我們或許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或是適應競爭,弱肉強食是自上古就存在的。這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看法,可是要知道生活並不僅僅是活着,每一個個體的千差萬別的體驗與感悟賦予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要活得有思想,不爲追求物質生活而急功近利,超乎物外,不被凡世所困,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豁達。

這個時代需要這種迴歸寧靜的哲學,它能使狂熱的頭腦冷靜下來,能使人們在迷惘時找到自我,在本我與超我的對立鬥爭中找到平衡點。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4

很早就聽說過梭羅寫的這本書《瓦爾登湖》,閱讀這樣的經典文學作品總是讓人精神愉悅,特別是作者所寫內容皆是親身所爲,在這喧鬧的城市中,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閱讀這樣的名著會使人的心靈像夜晚的天空一樣寧靜,工作一天的疲倦感也減輕許多。這樣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的好書是難能可貴的。

文中作者用細膩優美的語言,詳盡記述了兩年多的湖畔生活,從中可以感受到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才促使作者靜靜地在湖邊度過了兩年多的日子,寫出瞭如此經典的著作來。這使我不禁想起了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與陶淵明不同的是,梭羅主動將自身置於近乎原始狀態的湖畔,擁有的只是一座小木屋和簡陋的生活器具,卻靠着強大的內心世界,在湖邊孤獨的生活着、創作着,寫出了這部不朽的文學作品,讓人着實感到敬佩。

現代社會發達的生產力,創造了先進的文明社會,但是伴隨而來的還有人們無限膨脹的慾望,很多物品的發展甚至脫離了其本身的功能,爲了換更大的房子,更高檔的汽車而拼命的工作,忽略了身邊許多美好的事物。更有甚者成爲了金錢的奴隸,放棄了道德良知,突破了法律底線,被社會所拋棄。作者在文中展示了另外一種價值觀,拋棄名利,做回真實的自己,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很值得現代人們學習和借鑑。

讀過本書後,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生活,從學校畢業後一直努力的工作着,生活也從學校那種簡單規律變得複雜起來,失去了思考的時間。梭羅書中所提倡的那種簡化的生活,不被外界紛繁複雜的事物所迷惑,直面生活本質很值得我去深思。梭羅最後提到“不管你的生活多麼卑微,那也要面對它過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貶損它,生活畢竟不像你那麼要不得吧。”因爲,在梭羅看來,生命永遠沒有想象中的惡劣。這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給予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是我從文中汲取的最大收穫。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送給正在奮鬥中的我和朋友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不懈的追求。

讀瓦爾登湖的讀後感5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爲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爲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爲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爲,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爲席,以蒼穹爲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