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楓橋夜泊》的聽課心得體會

《楓橋夜泊》的聽課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雖然冬去春剛來,寒意依然未能消退,萬物依然未能復甦,但我的心在這蕭瑟之中依然能靜如止水。然而,自昨天上午觀完師傅王崧舟老師的經典課品《楓橋夜泊》之後,我的心潭就被激盪起了一層層波瀾,經久不息。於是,我不能靜立,也不能安睡!留連的鐘聲始終在耳際間迴響,曾被塵封的那些人、那些情始終在腦海裏翻轉,揮之不去,斬之不斷。

《楓橋夜泊》的聽課心得體會

對於《楓橋夜泊》,我也曾解讀過,執教過,觀看過;對於唐人張繼,我也曾搜查過,印證過,講解過;對於“愁眠”,我也曾沉思過,解析過,體驗過。然而對於鐘聲,對於文化,我卻未曾有過警覺,也未曾留過痕跡。師傅的《楓橋夜泊》給予我無比震撼的正是這千載之下依舊悠悠的寒山寺鐘聲和那已超越“文字”、“文學”層面的“文化”傳承。

毫無疑問,師傅的課已達“人即是課,課即是人”的最高境界。“精緻、和諧、大氣、開放”已成詩意語文之風格。也毫無疑問,師傅是舉象造境、批文入情的絕頂高手。他的一笑一顰、一言一語,無不惟妙惟肖;課上的詩、樂、影像的運用、迴環復沓的朗讀、音樂聲中的想像練筆,無不爐火純青;一個個意象的的疊加整合所營造的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意境,在毫無知覺中把我們帶到了千年前那個靜謐而又落寞的秋夜,詩歌中那空靈孤寂的愁就此悄無聲息地鑽進我們的內心深處。但,只以此斷定這個大師級課品的魅力所在,這樣的評判未免太過於稚嫩。我確信:精準的“尋根”——文化傳承,才理應是師傅《楓橋夜泊》的魅力所在。

“語文一定有文化基礎;人類文化的傳承,靠的是語文”、“語文老師有文化意識比沒有文化意識要強得多,如果語文老師有文化意識,就會把語文上得更深刻,更厚重,上得更富有感染力。”這是師傅王崧舟大師向奮戰在語文教育界的同行們作出的精確導向,這也就是詩意語文的血脈所在——文化傳承。然而,師傅的才情更是高人一籌。對於《楓橋夜泊》之文化傳承的着力點,他繞過了常人所關注的“月落”或“愁眠”,目光出人意料地鎖定在“鐘聲”之上。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超越,這也就是文化。

師傅是文化人,他教的就是文化。如師傅所言,《楓橋夜泊》正是在文化層面上的一次朝聖。然而,師傅不只是站在“大地”上看語文,他是站在文化之巔發現了“鐘聲文化”的獨創性,精準地開挖了《楓橋夜泊》之象徵意義,賦予了《楓橋夜泊》真實的生命內涵。然而,大師的偉大,不僅如此,更讓大家歎爲觀止的是,唐人張繼的愁緒以及寒山寺鐘聲的撫慰恰恰只是教學的一個引子。對於《楓橋夜泊》的設計與課堂演繹,師傅是以文化的時間意識爲縱軸、以文化的意象符號爲橫軸,着眼於文化在“同一種心情”這一斷面上的比較和還原,引導學生進入中國文化的原點,去感受其千年不朽的審美精神和生命力量。一課下來,始終激盪着心靈的不只是落寞的張繼,而是鐘聲,是千年之下寒山寺依舊悠悠的鐘聲,更是師傅帶着大家一路經過的宋代陸游、明代高啓、清代王士禎以及當代的陳小奇,不,應該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之千年文化啊!把詩放在了歷史與文化語境的星空中來闡釋,這也正是該課的厚重與豐滿之原因所在。

“詩意語文,就應該用全人類的文化神韻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詩意語文,就是要讓這種傳承了數千年曆史的民族優秀文化得以繼續傳承、繼續發揚。我們的課程改革,只有融入到這條博大精深、浩浩蕩蕩的文化長河中才會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我想,這正是《楓橋夜泊》這一課給予我的長鳴警鐘,也應該是對廣大語文教師對文化漠視的一種警醒吧!

觀課已畢,而鐘聲依舊悠悠。放下雜亂的思緒,我的內心豁然開朗:感謝師傅,他給我帶來的是一盞漁火 讓我的雙眼得以溫暖 ;他留下的一段真情,把我停泊在了文化的長河之中。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但我應該是得以登上了前行的客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