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74K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1

一教材內容

《楓橋夜泊》是我們校本教材中的內容,這一課需指導學生對詩句的閱讀、感悟,想象詩中的景物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江南水鄉秋夜優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憂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天快亮了,樹上的棲鳥發出啼叫,秋天的夜晚的“霜”透着侵肌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正瀰漫着漫天霜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

二學習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確定瞭如下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背誦;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樑。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採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澱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藉助多媒體音樂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在這裏,我從現代詩到清、明、宋各位詩人的詩中去引入寒山寺的鐘聲,並導入張繼的《楓橋夜泊》。

2學習詩句

首先讓學生在朗讀詩句的基礎上,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全班交流,準確的把握詩意;理解後,感悟詩請,感悟詩中“愁”字的根源。

(1)因爲愁眠,作者看到了什麼?

(2)因爲愁眠,詩人又聽到了什麼?

(3)因爲愁眠,詩人感覺到了什麼?

3理解“對”在詩中的含義;

4.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2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爲夜晚停船於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遊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悽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鄉愁緒。學習這首詩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在這之前學生已學生了杜牧的《山行》,對於詩中蘊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觸,因此,學起這首詩也有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及大綱的要求,下面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通過作者對環境的描寫,體會詩人思鄉、思念親人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在這些目標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情感、朗讀和背誦此詩;但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對意境的欣賞等,要求則高一些,這是讓基礎好的學生有所發展。

我針對此課的教材與目標,是如此設計《楓橋夜泊》的古詩教學的: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讀題解題

1、事先安排了學生查找有關詩人及該詩的一些資料,因此,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有關情況,爲學習該詩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老師簡介詩人張繼(唐朝詩人,其詩多爲登臨紀行之作,不事雕琢,《楓橋夜泊》較有名)。

3、學生讀題,嘗試理解題意。

二、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要掌握什麼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滂習,開動腦子積極思考,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這首詩前疏後密,前兩句“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則寫了一件事情:臥聞寒山寺半的鐘聲。密處意象迭出,可以主畫,疏處點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扶放”結合的學習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二句,通過師生合作探究進行學習。

這兩句寫的是詩人所見到的景象,通過觀察課文插圖結合理解“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這幾個詞的意思。

老師要講解“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理解要調整詞序並適當地進行補充,使其變得通順,大意爲:(看到這一切)面對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我)心裏很憂愁,很難睡得着。

老師指導學生串講前兩句詩意。

老師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講句意,便可理解詩句。”

如此“扶着”學生進行學習,其目的是爲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習。”

2、“放手”學生自學三、四句。

全詩的三、四句較一、二句,有些難度,所以先自學理解字、詞的意思,再試着串講句意。

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由討論學習,然後派出代表彙報學習的結果,老師正好可以藉此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時予以糾正,可以加深學生對此的理解,鞏固了學習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對詩句意境的欣賞是學生在理解詩意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進行朗讀的前提條件,是古詩教學的關鍵之一,我主要採取了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想象法:

提出:詩人寫的是什麼季節、什麼時候的情景?(從“霜、江楓”中可以看出是秋季,從“月落、漁火、夜半鐘聲”可看出是深夜)。

在這首詩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寒山寺)

老師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門在外,遠離故鄉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於楓橋邊,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滿地的白霜……聽到了烏鴉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鐘聲,這時,你有何感想?

這讓學生立刻感受到了該詩灰暗而沉鬱的色彩,強化了對詞義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品味到了遊子濃濃的愁緒。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全詩的內容,在認識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導誦讀

古詩音韻和諧優美,節奏鮮明,但如果體會不到該詩的情感,則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

我這樣引導學生:

提示:

1)帶着遊子出門在外思念故鄉、親人的時候,必中滿滿的憂傷來讀。

2)讀時語調要緩。

五、遷移訓練

要求:在該詩中選一句你最喜歡的詩句,爲它配上一幅你認爲最能表達它所描述的內容的畫。

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訓練,旨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同時培養了一定的審美能力。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楓橋夜泊》。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做以簡要說明。

第一方面:說設計理念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一書中指出:“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形式常常是以集體的方式進行的,它需要學生牢牢樹立羣體的和諧意識,雖然在音樂中常常發展個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樂活動在小組內產生,成就靠集體的力量獲得,這種相互配合的羣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爲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音樂實踐,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想象力,使本節課音樂教學實踐不僅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更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進而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自信心、同伴關係產生了積極影響。

第二方面: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一課是音樂與文化的自然結合,因此,在教學中,要在充分挖掘音樂因素的基礎上,再通過古詩的欣賞增加對歌曲的感受,從而使學生理解音樂所帶來的悠遠意境。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唱古詩歌曲,增進學生對古詩文化的瞭解,並能用較長的氣息和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楓橋夜泊》。

2.過程與方法:運用引導法和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各種活動複習學過的古詩歌曲。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聲音來表達歌曲,並引導學生注意音準、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楓橋夜泊》的吟唱,加強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和古文化的薰陶,啓發學生通過學唱歌曲感受音樂的古樸、悠遠所表現的意境,激發學生對古詩及傳統文化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歌曲《楓橋夜泊》中的意境,學會用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演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

第三方面: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錄音機磁帶等輔助教具

第四方面: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本節課中我以多媒體爲輔助教學手段,運用引導法和情境法教學,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說學法: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創設情境、角色扮演,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示的舞臺。

第五方面: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情景導入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以思鄉之情作爲本課的主線進入,讓學生朗誦課前自己準備的有關思鄉的古詩,一上課就調動學生自我主動的參與意識,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了解要用一種稍慢的速度與稍弱的力度來表達情感。這時,我及時出示古詩《楓橋夜泊》,讓學生用已知的處理方法來朗誦這首古詩,爲了更好地烘托古詩的意境,我爲古詩《楓橋夜泊》配上了古箏獨奏曲,通過讓學生感受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發現音樂能更好地表現古樸、悠遠的意境。我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才勾起他對家鄉的濃濃思念,學生會根據古詩的意思談到例如:寂靜的夜晚、月亮落下、烏鴉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鐘聲,我馬上抓住鐘聲這一點展開,先引導學生模仿寒山寺的鐘聲,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詩的意境,通過音樂來模仿這種意境,由心而發,渲染情感。

第二環節:實踐體驗新歌學唱

這一環節從聽賞音樂開始,第一遍完整的感受音樂,在初步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欣賞第二遍音樂。隨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他們學唱中的難點。切分音節奏的出現成爲學生學習中的最大障礙。我通過對比範唱讓學生找出第二樂段這句歌詞中哪個字更能表現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及時引導學生在演唱這一樂句時在力度和時值上要突出這個“愁”字,從而掌握切分音這一知識點。讓學生感受到兩個樂段在情緒上的對比與變化,引導學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時的情感與聲音的變化。

第三環節:創設舞臺展示自我

在本環節,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採用怎樣的形式來展示,通過師生的交流,採取了朗誦、領唱、合唱的形式來完整展現歌曲。整節課就是在學生的完整展示中結束。

附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情緒幽靜地

此板書簡單明瞭,揭示了本節課主要內容。

以上是我對歌曲《楓橋夜泊》的教學設計,衷心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指導幫助,使我在不斷的交流學習中得到提高。謝謝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是北師大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我們去旅行》的拓展閱讀《古詩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名垂千古、萬口傳播的行旅詩。本詩通過詩人在江南遊歷,夜泊楓橋時,對眼前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景象的描繪,真切自然地抒發了他跨越時空的羈旅之愁。教材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正是讓學生在讀詩悟詩中,體會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學的薰陶,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許多不同內容的古詩,如《夜雨寄北》等等,這爲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的大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境,品味詩韻。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本課教學試圖搭建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詩言、悟詩情、入詩心;重誦讀品悟,品讀感悟,從而在詩人、學生、古詩之間構建起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樑。因此,在這堂課中,我主要採用誦讀感悟,品評賞析,積澱深化的教學方法,適時藉助多媒體音樂與畫面的渲染,引領學生讀中感悟,思中明理,讀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創設詩意課堂

上課伊始,我以《古詩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過師生回顧古詩表達的情感,以及誦讀“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來營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濃郁氛圍,既而導入新課,然後,板題,解題。這樣以詩引詩,進行師生對話,架起師生文本間情感的第一座橋樑,使得學生“不覺轉入此中來”。

第二個環節:初讀詩文,感知詩意——繪“江南秋夜圖”

語文是最需要傾注情感的學科。而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讀自悟,因此在梳理詩句意思時,我沒有采用傳統的逐句講解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首先對詩歌的意韻有一個感知層面的把握。這個環節我力求突出一個“讀”字和一個“悟”,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第二步通過範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後一步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藉助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根據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學生彙報交流時,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合作者的作用,幫助他們用自己認爲最優美的語言把簡單的景象:月亮、烏鴉、霜花、楓林、漁船、鐘聲、客船……進行想象描述,並提煉整理出殘月西沉、烏鴉哀鳴、霜華漫天、漁火愁眠、夜半鐘聲、孤舟搖曳六個意象;最後讓學生自由大聲反覆朗讀,感悟這些詞語,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

當學生的動情點被激活時,我隨即小節導入下一個環節,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受再次走進這幅悽清悠遠的江南秋夜圖吧,把詞語的意韻融入詩中,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第三個環節:品讀詩文,體會情感——賞“江南秋夜圖”(這個環節我預設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無眠

在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爲學生的品讀鋪設意境,從而引導學生讀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然後用“以詩引詩”、“以詩悟詩”、“師生接詩”的方法反覆朗讀詩句,着重體會“愁”的滋味。

這樣在誦讀中讓詩意打動學生,讓詩人的情懷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生髮的遊子愁、思鄉愁、憂患愁、失意愁等種種情感體驗,達到學生與詩人情感的融合,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對詩人張繼續來說註定是一個因各種“愁”而難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這個環節我主要是想通過拓展學生思維,編織一個跨越時空的情感磁場,讓學生從多維空間品味詩歌傳遞的人文情懷。

首先讓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體驗,發揮想象,學生可能會說出今天晚上詩人的母親、妻子、孩子都在思念着詩人;我就根據學生的語言、情感及時整理,挖掘學生已擁有的詩句,來豐富對詩人內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將無眠的詩人思念着遠方親人,遠方親人也牽掛着遠行的詩人,層層疊疊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所表現出來的詩人的孤獨、寂寞與無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這樣導入這一步的:正當詩人輾轉反側之際,寒山寺悠遠的鐘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有節奏地響了起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禪意的鐘聲,一聲一聲撞擊在詩人的心坎。此時,愁緒滿胸的張繼又會有怎樣的懷想呢?

學生邊議邊說,互相交流,他們可能會說出“鐘聲讓夜晚顯得更加淒涼”“鐘聲使詩人思念家鄉的情緒更加強烈”等,這時我適時點撥:這鐘聲給詩人以震撼、也給詩人以安慰。詩人出門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這鐘聲一樣悠遠、綿長。

這樣在讀讀、議議、想想、說說中,學生對詩人所抒發的濃厚情懷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樣滾滾而來。

最後,我設計師生共同感情朗讀古詩、昇華情感的環節。隨着多媒體在《高山流水》的樂曲中漸次再現的畫面,我和學生一起誦讀《楓橋夜泊》。讓這幅江南秋夜圖牢牢地定格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七、教學板書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本節課的板書我突出一個“愁”,以“愁”搭建起詩人、學生、文本之間溝通的橋樑。板書設計如下:

楓橋夜泊

無眠——愁眠——不眠

羈旅之愁

五年級《楓橋夜泊》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我所說的課題《楓橋夜泊》是選自小學音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鐘聲》。本課是音樂與文化的自然結合,在充分挖掘音樂因素的基礎上,再通過古詩的欣賞增加對歌曲的感受,從而理解音樂所帶來的悠遠意境。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置的:

1、情感目標:啓發學生通過學唱歌曲《楓橋夜泊》感受音樂的古樸、悠遠所表現的意境。

2、能力目標: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聲音來表達歌曲,並引導學生在二聲部合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

3、知識目標:要求學生能用語言表現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從歌詞的意境入手來掌握切分音的節奏。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會歌曲《楓橋夜泊》中的意境,學會用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難點:引導學生在二聲部合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

許多美學家認爲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同時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音樂教學應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使兒童充分體驗情感的薰陶,所以在這節課中我運用的教法是引導法和情境法教學,教師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體驗了音樂表現的意境,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同時以多媒體爲輔助教學手段。

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

1、創設情境:創設詩人孤身一人佇立船頭,在寂靜的夜晚,寒山寺敲響了鐘聲使詩人更加思鄉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古詩的意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探究願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樂下讓學生模仿詩人朗誦古詩的模樣,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示的舞臺。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我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情景導入

在這一環節,我以思鄉之情作爲本課的主線進入,讓學生朗誦課前自己準備的有關思鄉的古詩,一上課就調動學生自我主動的參與意識,接着我通過師生的對比,提問:請同學們靜靜聽,用怎樣的聲音、怎樣的速度更能表現這種思鄉之情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了解要用一種稍慢的速度與稍弱的力度來表達情感。這時,我及時出示古詩《楓橋夜泊》,讓學生用已知的處理方法來朗誦這首古詩,爲了更好地烘托古詩的意境,由我爲同學們演奏古箏獨奏曲《楓橋夜泊》,通過讓學生零距離感受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發現音樂能更好地表現古樸、悠遠的意境。接下來我爲了引出創編的二聲部模仿鐘聲的音樂,我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才勾起他對家鄉的濃濃思念,學生會根據古詩的意思談到例如:寂靜的夜晚、月亮落下、烏鴉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鐘聲,我馬上抓住鐘聲這一點展開,先引導學生模仿寒山寺的鐘聲,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這時,我出示模仿鐘聲的二聲部旋律,在學唱二聲部當中,我採用簡單的手勢(演示),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快地唱準二聲部旋律,爲後面的合唱作鋪墊,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詩的意境,通過音樂來模仿這種意境,由心而發,渲染情感。

第二環節:新歌學唱

這一環節我從聽賞音樂開始,第一遍由我帶領學生通過劃旋律線,完整的感受音樂,在初步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欣賞第二遍音樂。我提問:聽聽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幾個樂段,並說出你這樣劃分的理由?在這兩遍試聽的基礎上,學生對於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記憶,爲後面學生學唱做好了準備,整首歌曲我分成兩部分來進行教學,第一樂段的學習以學生爲主體,先採用模唱,再演唱歌詞,最後來學唱歌譜,由易到難逐步將學習的難度降低,這樣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學唱會第一樂段後,爲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將前面所學的模仿鐘聲的音樂加入到第一樂段,進行二聲部合唱,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加入後的音樂織體更豐富,聲音更飽滿。在二聲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應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在二聲部合唱後,接下來進行第二樂段的教學,第二樂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現節奏難點的地方,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聽唱與教唱相結合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引與幫助下學習第二樂段。由我先對第二樂段進行範唱,再請同學們隨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隨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他們學唱中的難點。學生的學唱難點與我的課前預想是一致的。切分音節奏的出現成爲學生學習中的最大障礙。由於第一樂段的“對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樂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過對比範唱讓學生找出第二樂段這句歌詞中哪個字更能表現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及時引導學生在演唱這一樂句時在力度和時值上要突出這個“愁”字,從而掌握切分音這一知識點。當學生完整學唱會整首歌曲,我再次運用劃旋律線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兩個樂段在情緒上的對比與變化,引導學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時的情感與聲音的變化。

第三環節:成果展示

展示環境也可以稱爲學生的小舞臺,學生分小組討論可以採用怎樣的形式來展示,學生可能會說朗誦、創設情境、角色扮演、師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過師生的交流,綜合同學們的建議,採取了朗誦、領唱、合唱的形式來完整展現歌曲。(錄像)整節課就是在學生的完整展示中結束。

四、感悟與反思:

在這一節課中,由於能注重啓發式教學,重視發展學生思維和創造性,師生互動,環環相扣,既有音樂課的特色,又與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結合,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後,我還要在古詩吟唱教學中,通過種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探索其趣味,以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藝術審美素養。

隨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通過音樂課的古詩詞吟唱,加強了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和古文化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