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傷仲永讀書心得

傷仲永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傷仲永讀書心得

傷仲永讀書心得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傷仲永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傷仲永讀書心得1

《傷仲永》是我國古代文學家王安石所寫的一篇文章,閱讀了《傷仲永》這個故事後,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傷仲永》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字叫做方仲永的小男孩。他是一個神通,方仲永到了五歲還沒有進學就能夠寫出好詩。然而,他的父親卻利用方仲永的這種天賦去獲取利益,而不是讓他讀書深造。王安石几年之後回到家鄉再見到方仲永,就發現方仲永所寫出來的詩已經無法與從前的名聲相提並論了。七年之後,王安石再見到他,發現方仲永的才能已經消失,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差別了。

從《傷仲永》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具有先天天賦聰明的人雖然比普通人比起來才能要優秀得多,但是若是沒有經過後天的繼續學習,進行受教育,即使天賦再好,也有可能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現實社會中,其實也存在很多像“方仲永”一樣的人,小的時候表現得十分聰慧,但若是因此而驕傲自滿,不努力學習的話,即使多麼聰明也最終會“泯然衆人矣”。

走進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偉人無一不是熱愛讀書、勤奮刻苦的典範。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由此可見,一個天資聰慧的人需要勤奮學習纔有可能取得成功,纔不會落得跟方仲永一樣的結局。

方仲永的故事確實令人惋惜與悲嘆,而我們更加應該以此爲教訓,努力學習,汲取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刻畫得更加精彩。

傷仲永讀書心得2

<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爲了告誡我們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學習。

小的時候我的腦袋就被灌輸了諸如“天才來自勤奮”、“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對這個故事的主旨並不“感冒”,這與“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仲永爲什麼會心甘情願地被“不使學”,被選擇人生?僅僅是因爲年幼不懂事?還是說懼怕父親的權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歲時被發現的,隨後這天分便被其父親當作搖錢樹,一搖就是十幾年。這麼多個無趣的年頭裏,仲永是怎麼想的,是否反抗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最後仲永變成庸才這一事實中,我大致可以推測:仲永已經麻木了,對人生已經沒有追求,認爲自己就是給父親謀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這不公的命運,最終纔會“泯然衆人矣”。

仲永父親固然是錯的,但這並不意味仲永就沒有可指責之處了。雖然,仲永並不熱愛吟詩作賦,不然怎麼會讓自己的詩被當作謀取錢財的工具?怎麼會在四處訪客的無趣生活裏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會去找一千個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會去想一千個辦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願淪爲賺錢的傀儡,不可能讓父親的“陰謀”得逞。

人只會做夢是可怕的事;人不會做夢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個不會做夢的人,他僅僅是空有天分罷了,所以他最終也不過是一個“衆人”而已。

現在的我們並不需要揹負太多太過於沉重的東西,爲何不趁現在好好做一美夢,然後明晨迎着朝陽去追尋它,這樣活着不是很浪漫嗎?是啊,成功得靠後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爲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讀書心得3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爲什麼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衆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爲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着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爲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爲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爲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如果不是這樣,“唐宋八大家”可能就變爲了“唐宋九大家”。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裏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爲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爲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爲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爲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鬥,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爲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做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爲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裏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書心得4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衆,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裏,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讀書心得5

轉眼間,《傷仲永》一課就學完了,學完這課,我的感受頗深。

在文中,年僅5歲的方仲永就已經會題詩了,而且所題的詩還頗有蘊意。我不得不羨慕他這先天的潛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親卻認爲這樣有錢可賺、有利可圖。帶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孰不知,他這是在害他的兒子啊!由於他有那樣一位父親,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衆人矣。

方仲永最後才華消失,與普通人一樣,也不能全怪他的父親,他也有必須的職責。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就就應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併爲此認真學習。然而,他並沒有學,使他成爲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這麼好天才就這樣成爲普通人,着實令人心痛呀!

現實生活中,也有方仲永這樣的人,他只想着自己這麼聰明,就不用學習了,但是,就算是偉人,不努力學習也不行啊!偉人也是透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才成爲偉人的呀!說到這兒,我不得不說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童第周初中時,是班裏有名的差學生,差不多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名,班裏的同學都嘲笑他,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學面前擡不起頭來。於是,童第周決定讓同學們刮目相看。他每一天起早貪黑的學習,同學們在玩耍時,他更是如飢似渴的學習。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班裏的學生都對童第周刮目相看,由於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在班裏是數一數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順利的考上了大學。

方仲永與童第周的事例向我們證實了這樣一個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環境和不斷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爲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傷仲永讀書心得6

讀了傷仲永後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故事發展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衆,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裏,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已是135歲的人了.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最後《傷仲永》給我們的啓示是: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傷仲永讀書心得7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透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爲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裏頭還包含着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爲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爲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裏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於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爲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伕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