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朗讀者青春觀後感

朗讀者青春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導語:央視《朗讀者》第一季最後一期請來了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和女排球員,郎平朗讀了一篇《人生》,而她的講述更加震撼人心,尤其是當初老女排不怕犧牲的精神在郎平平實的敘述中顯得是那樣深刻。 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第十二期《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青春觀後感

  朗讀者第十二期青春觀後感【1】

昨晚,央視一套黃金頻道播放的《朗讀者》迎來了其本季的最後一期,當董卿在謝幕時說到“明年,我們再見”時,就連在半途纔開始看《朗讀者》的浪子愛人都不由的說:“啊,要到明年?!!!”

的確,明年,太久!

自《朗讀者》開播以來,只要時間允許,浪子都會收看;既就是錯過了,浪子也會通過看重播或看回放來彌補,總而言之,可以說每一期的《朗讀者》,浪子都看了。

總體感受,受益匪淺!

一是大大開闊了文學視野。《朗讀者》中朗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不論是小說、散文、詩詞,還是書信、宣言、歌詞,通過音(朗讀者的朗讀)、字(屏幕上顯示的朗讀內容)結合,加深了記憶,加強了理解,加快了閱讀,一舉多得,浪子相信,能一期不落看完《朗讀者》的人,文學知識肯定會有一番大的長進,多好的一個閱讀和學習的機會啊!

二是深深被老一輩的大“家”們所感動。《朗讀者》的每一期都有對德高望重的、資深的大“家”的專訪,也安排有大“家”的單獨朗讀或聯合朗讀,其中包括作家、文學家、翻譯家、科學家、外交家、作曲家以及達到“家”級別的高級工程師、教授等,年歲最高的達到105歲。老一輩的大“家”們的拳拳赤子之心,那種對祖國的熱愛,那種爲報效祖國而敢於平凡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浪子深爲感動。老一輩的大“家”們是新中國之福啊,也是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們學習的榜樣!

三是真真體會到了演員們表演的功力。《朗讀者》中有很多的影視演員參與朗讀,這些演員大都是一些“戲骨”級的藝人,憑着自己紮實的表演功底,把每一篇作品朗讀的是那麼繪聲繪色、抑揚頓挫,甚至催人淚下,讓浪子深爲歎服。比如徐靜蕾、斯琴高娃、倪萍、濮存昕等,他們的這些朗讀作品真可以成爲一個個經典,回味無窮!

當然,還有丁一舟和賴敏、餘秀華,特別是餘秀華,浪子還是第一次看到她的真容,真沒想到她殘疾的那麼厲害還能寫出那麼多的詩歌,真是了不起!

哎!《朗讀者》讓人學到了太多太多,這麼好的節目,要等到一年以後才能再看到,好“殘忍”!!!

希望《朗讀者》能在今年下半年再播出新的一季!!!

  朗讀者第十二期青春觀後感【2】

看《朗讀者》第一期,濮存昕老師談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患小兒麻痹症的他受盡小夥伴的譏笑,是一位醫生給他做了手術,使他成爲一個能跑能跳的普通孩子。在當知青的日子,是一位工作人員給他做了回家鄉的批示,他不再是一名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有一位人民藝術學院的領導,讓他免試入學,最後他走上了演藝的道路。可以說,是這幾位人改變了他的命運。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改變自己命運的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中的貴人吧!

記得我上中專的時候,以級部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這所職業學校。當然成績比起靠高中的同學來說,是比較低的。在這裏我遇到了改變我命運的人。那就是我的班主任張老師。她當時任命我爲班裏了團支書,讓我得到了鍛鍊。後來我們學校的畢業生第一次可以參加師範的成教師資班的考試,是張老師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參加考試。然後我就順利地考上了。如果不是張老師,我現在肯定不會走上講臺,成爲一名人民教師。張老師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剛考入師範的.時候,五千多元錢的學費讓我們家又一次陷入了借債的窘況。我上中專的時候,第一次學費加轉戶口的費用就教了七千多。當時父親是民辦教師,工作極低,每個月也就是170多元。母親除了種莊稼,還到鄰村的窯場幹活,補貼家用。這七千多元的學費父母借了親戚朋友一圈,纔給了我一次上學的機會。後來考入師範後,又要借錢。大姑說,女孩子家上什麼學呢!可是父母寧願自己揹着饑荒也要讓我上學。於是,雖然我比別的同學多繞了一個圈子成爲一名教師,但是我也是幸運的。我靠我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一次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在這裏,父親和母親也是我的貴人。

現在,我是一名從教18年的教師,經歷過工資低、地位差的年代。而現在教師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一步步提高。我很慶幸生活在一個尊師重教的年代,讓我和家人衣食無憂。幹教師是良心活兒,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非常重要。因此,我會用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善待每一個學生,因爲我知道,我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即使當不上他們的貴人, 我也要做他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讓他們在若干年後,還會回想起有一位用心的老師曾經教過他們。

  朗讀者第十二期青春觀後感【3】

昨晚,一檔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央視《朗讀者》第一季最後一期請來了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和女排球員,郎平朗讀了一篇《人生》,而她的講述更加震撼人心,尤其是當初老女排不怕犧牲的精神在郎平平實的敘述中顯得是那樣深刻。

郎平說:“2016年裏約奧運會結束時,我感嘆自己終於可以去‘修理’一下自己的身體了。回想起2013年的時候,我十分猶豫是否出山,我的身體也不是太好,要幹就十全十美,達到最好,要不就不幹。最後我想哪怕給中國女排留下一些經驗和訓練的方法,帶出一些年輕的教練,也是值得的,於是我出山了。”

2016年裏約奧運會奪冠,是對郎平作爲教練員最大的獎賞。郎平說:“我當時就感覺心裏的這塊石頭放下了,累得想激動也沒有眼淚了。我也是從隊員時代走過來的,當時隊員壓力很大,我就給她們鼓舞。登場別怕輸,也別想輸,我們是來贏球的。”郎平的話現在聽起來依然振奮人心。

說起帶隊,郎平透露中國女排姑娘到食堂總是最晚的一批人。她說:“我們平時的訓練很枯燥,斜線扣球就分很多種,球員們每天是練兩三個小時。作爲教練,自己還要做出作戰方案,提煉精華給她們。里約奧運會期間,我一稱重才知道自己減了14斤,連睡覺都在做夢打比賽。”

郎平的那一代老女排至今僅有郎平一個人仍戰鬥在一線,這是不與歲月妥協的奮鬥。說起一個時代的記憶,在郎平的日記裏有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奪冠的內容:1984年8月8日,勝利了,勝利了,這是夢嗎?……站在場上的中國隊告訴人們的是無所畏懼。

郎平說:“那個時候歐美強隊身材高大,力量出衆。我們當時便找了男陪練,男排球員有時把球砸在我臉上,感覺整個臉都爆炸了一樣。現在想起來都出汗,我們每天防守練習就訓練兩個小時,此外我還經常加練,記得有一次吃小竈防守,從早晨8點一直到下午3點,練習了7個小時,腿都腫脹了,這種鬥志絕對不簡單。我很幸運碰到這麼好的教練和隊友,最輝煌的歲月我參與了,我覺得特別幸福。”

郎平朗讀了丹麥文學家勃蘭兌斯的《人生》,“這裏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須去攀登的……無論他們多麼年老,到死也是年輕的。好像鮭魚迎着激流,他們天賦的本性就是迎向歲月的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