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常用【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常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常用【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作爲一名小學教師,讀書是其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其專業修養與道德素質的關鍵,但是由於平日工作繁忙,我的很多同行都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平時的工作已經很辛苦,也很難再有精力去閱讀。但是我卻認爲,教師想要踐行新的教學理論,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就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讀書,應該是教師們永恆的追求。

最近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1-20條,從中我獲得了很多感受,尤其是其中的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是一個歷史教師用一生備好課,他用質樸的語言,生動的闡述除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名教師對知識的渴求,應該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爲了應付教學需求。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同時也是學生生活中的解惑者,教師在給學生“一杯水”的時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是“這桶水”總會有用完的一天,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能夠傳授給學生什麼呢?或者說能夠給予學生怎樣的幫助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併爲其中所提出的見解所打動,這使我充分的.認識到,唯有讀書,才能夠使教師視野更加開拓,豐富自己的頭腦,如此才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幫助,使學生能夠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

在教學改革背景下,更多新的教學理念被提出,教師成長的途徑有很多,而讀書,則是可以使我們對自己實踐進行反思的最好途徑,在我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能夠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文字中所透露的教育智慧與睿智,身處於這些文字之中,我彷彿與蘇霍姆林斯基正在進行心靈的對話,作爲教育領域的大師,閱讀他的文字,是我能夠不斷對自己進行反思,瞭解自己教育中的諸多問題。

反過來講,作爲一名小學教師,一旦閱讀量不夠,書讀得少了,那麼他的教學就會缺乏靈氣,他的用語就會顯得生硬而蒼白。比如,一個問題常常繞來繞去,最後也沒有講清楚,說明白;用一個詞語會思考很久,也找不到合適的;明明想好了,但就是表達不出來。讀書不夠,一旦提筆,就會覺得筆有千金重,更加不要說文思如泉涌了。書讀得少,人的思維也會受到侷限,常常話不達意,這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我們不得否認,教師這個職業的壓力很大,除了課堂教學,還要進行很多教研工作,要寫很多論文材料,很多教師常常因此發臭,即沒有時間寫,也會覺得無話可寫。而閱讀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教研工作與寫作方面,一旦閱讀量夠了,寫一篇學術論文,就可以信手拈來。在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我也開始制定閱讀計劃,約束自己要定期閱讀好書,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閱讀已經成爲了我的習慣,寫字檯上、牀頭櫃上,隨處可以看見我的書籍,書籍是我精深得到慰藉,使我的身心得到陶冶,使我的疲倦和壓力得到釋放。閱讀,應該作爲教師一生的愛好和習慣,我們作爲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堅持不懈的“多讀書,讀好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潺潺小溪, 每日不斷, 注入思想大河……使自己永遠保持活力”,也就是說,教師閱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長期堅持、日積月累,這樣才能夠不斷獲取新的養分,不斷積累和豐富知識體系,思維才能夠與時俱進,使自己的教育事業能夠永葆活力。

閱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之後,除了以上感悟,我還認識到,蘇霍姆林斯基倡導教師閱讀要基於專業發展取向。依託任職學科專業書進行閱讀,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自己的專業書籍,是教師首先要閱讀的東西,並且要反覆研究和鑽研。比如:如果是語文教師,則應該先閱讀有關語言學、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如果是數學教師,則應該先也閱讀有關算數、代數以及運籌學等方面的書籍。閱讀書籍,不僅要讀懂,還要讀透。所謂“懂”,就是要明白書籍論述的是什麼,體現了什麼樣的規律和本質,而所謂“透”,則是能夠運用這些規律解決問題,懂得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專門強調,教師要讀關於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和重要社會問題的報紙與雜誌,藉以開拓專業視野。“熱愛那門科學,並瞭解它的最新發展情況—最新的發現,正在進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我們力求使人類的,特別是我國的社會政治、思想、科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事無不引起教師的思考與關心。”這些論述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知識爆炸的時代亦非常適切。作爲專業教師,必須隨時隨地關注本學科的發展進程和社會生活的相關信息,做到與時俱進、日求新得,不然,其知識儲備將日趨頹廢,甚至難以滿足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總之,在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讀書對於一名教師的重要性,使我真正認識到多年來存在於自身教學問題的成因,那就是缺乏閱讀,知識量少、知識面窄,思維滯後、不靈活,作爲一名現代教育工作者,我爲之而深深慚愧。也是因爲如此,我才寫了這篇小文,希望能夠藉助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呼籲同屬於教育崗位的工作者們,正確認識閱讀,明確讀書的重要性,將其樹立爲終身的愛好和理想,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擁有開闊的思維以及勇於創新的意識,進而爲教育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今天我繼續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仔細學習了其中的四、五、六條。通過學習,我進一步瞭解到這位教育大師爲何能有如此強大的教育影響力。這主要源自他熱愛閱讀、用心發現、潛心研究、勇於探索、善於總結,也因此成就了他是這樣一個知識淵博、想法超羣、教法獨特、手段新穎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還是從三方面談談今天的學習心得體會

 一、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學生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把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這就像蓋一座樓房,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不管怎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無濟於事,因爲樓房始終處於由根基不牢而隨時倒塌的威脅之下。

作爲小學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學生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教師不管教哪個年級,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必須瞭解其他年級的本學科教學大綱,注意整個小學階段的知識銜接、貫通。還需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知曉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等學科的教材,再瞭解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明白要使學生以後能順利地學習,那麼在自己任教的年級學生應當知道些什麼。

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基本讀寫能力。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2500個字會寫,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如果學生在小學裏牢牢地記住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教師充分利用2500字的詞彙表,按日分配,每天只佔學生幾分鐘熟記、思考,把好學生基本讀寫關。

二、“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個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他教物理學科教了6年,總是儘量設法讓課外閱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新概括相配合。推薦學生閱讀有趣、有吸引力的書籍。在教電流定則時,他蒐集了一個專題的圖書架,供學生們個人在課外時間閱讀。這個圖書架有55種圖書,都是講自然現象的,而這些自然現象的原理都跟物質的各種電的性能有關係。學生們的思維積極性特別高漲,有許多不懂的東西。學生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不得不說,這位大教育家知識素養極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徹,如果自己不熱愛學習,潛心鑽研,何來淵博的知識,又怎麼能給學生推薦那麼豐富、有趣的書籍呢?

三、對“學困生”的工作。

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應該沒有哪一位教師不認同的。有些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普通學生多出幾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見慣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他建議給每一個“學困生”挑選一些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書籍和文章,讓這些學生的頭腦裏產生儘可能多的關於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教過名叫費佳的學生5年,這是一個對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一竅不通的學生。他首先親自給這孩子精心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而是要求動腦筋思考。後來他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200本)。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讓我震撼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說他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學困生補過課。平時我們每個教師都在忙於補差,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我才明白我們補課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標不治本。而真正應該讓學困生閱讀和思考。學生的學習越困難,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越多,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教師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通過《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學習,我發現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今後我一定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文化、業務素養,做一個教育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衆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瑣碎,尤其在市裏中學當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真的是“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到校時太陽還沒有出來,下午太陽下山了,她們還沒有回家。其次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次放假後第一天上班,他們都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可是用不了兩週,個個都被學生折磨的面色蠟黃。一年到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笑模樣。很多女班主任的臉上由於長期焦慮、生氣、操心費神而佈滿黃褐斑。還有現在的家長也是很難纏,動不動就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弄得老師、學校都很被動·······凡此種種,都讓我對班主任這個職位望而生畏。他們除了評優樹先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得獎讓人覺得有點成就感以外,真的讓人覺得毫無幸福感可言。可是當我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反而有了一種強烈的想當班主任的衝動。它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能,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舞臺,如果方法得當,它不僅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能帶給我們一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會成爲教育事業快樂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沒有當班主任的經歷,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這種經歷的缺失會是一種終身的遺憾。於是讀完書的這些日子裏,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我當班主任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舉措。

我會在教室裏建一個讀書角,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們喜歡的書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級裏一樣都統一把書“密封”在講臺旁的書櫃裏,一個學期都沒人借閱。當然,這相比於農村中學來說,有書櫃也算是一大進步了。學生只有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班級裏有藏書,才能培養學生愛閱讀的習慣。

每天早晚會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十分鐘不長,但是如果能夠每天堅持,堅持三年,我想這早晚的閱讀量也會是驚人的。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裏都會有3到4次機會在早晨讀之前或放學前給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閱讀故事。這樣做,不僅鍛鍊了學生們的膽量與自我表現力、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找故事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閱讀量很大的活動。

真正的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關注個體差異。就如班裏有一個學生A,因常年學習習慣不好、挨班主任批評漸成習慣,養成了對誰的話都“油鹽不進”的狀態,對每位老師的“軟硬兼施”都有足夠的免疫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課就睡覺,連課本都不帶了。有一段時間,面對自暴自棄的他,我也是無計可施,採取了大多數教師的態度,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不安中。之後我就開始反思自己作爲教育者的錯誤行爲,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我看他聽不進去課,就給他找了與歷史課有關的課外書。我沒有強迫他學習、聽課,二是告訴他自己對他的關心,並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齡階段一無所獲,我希望他能夠爲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渴望他成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有的時候,金玉良言說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所以我就說這麼多不再繼續了。既然不願意聽課,那就多鼓勵他看看課外書。我相信只要他看書,看的書越多,對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背景瞭解的越多,他就會對歷史越感興趣,上課也就越有利於引起他的興趣,有利於他記住該記住的知識點。而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與自尊。遺憾的是,我只是他的歷史老師。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對他各科進行規劃,幫他重拾學習的信心與勇氣,進而由學困生轉化爲優秀生。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情懷。現在的學生太缺乏勞動了,他們除了睡覺就是上學,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他們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參與勞動,家長也缺乏這種意識並認爲這是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其實適度的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與情懷。老祖宗那句“勞逸結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誤砍柴功!如果學生們都經歷了良好的勞動磨鍊,就一定不會出現那節課上“不願意成爲周恩來那樣的人”的事情。學生們認爲像他那樣工作會被早早的累死。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他們整天坐在鋼筋混泥土鑄就的小房子裏痛苦的學習,缺乏熱愛祖國、敬仰偉人的情懷。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會利用家委會去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會用蘇所採取的友誼日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的活動可以說是意義深遠。

當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爲普通教師要提高的也還有很多。比如豐富並錘鍊自己的語言,用火熱的語言讚美祖國的英雄兒女,波動學生心靈的琴絃。在講到英雄人物的時候,除了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外,還可以買《楊靖宇》等書籍放到教室裏,這樣就可以廣爲傳閱,並激發學生去買書、讀書,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並讓他們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燈。蘇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錯。雖然我們學校沒有,但教師買書並穿越也將起到一定的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除了給教師的啓迪,這本書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爲了幼兒能夠順利入學所作的準備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淺。由於時間關係,明天再寫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春夏秋冬悠然輪迴,不知不覺中我們在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熱潮中已經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我還記得初次見到這本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閒暇的時候捧着它,細細揣摩,仔細研讀,把自己的所作所爲進行對照和反思。

我喜歡讀文學方面的書,總覺得教育方面的書不外乎是高深的理論和空洞的說教,但自從見到這本《給教師的建議》後,我就迷上了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激動、興奮、震撼,同時也引發了深深的共鳴。我想,如果我從踏上講臺的那一天起,就能以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爲指導,那麼我會少走多少彎路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有人從這部書中讀出了教師要讀書,也有人從這本書讀出了教師要快樂教育,但給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充盈於字裏行間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這本書撥動我心絃的還要數第75條建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他說: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每一個孩子,不管他來自何方,出身尊貴,也不管他的穿戴與長相千差萬別,他都是懷着一顆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的美好願望來到學校的。我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可能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影響。

課堂上那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在鼓足勇氣後舉起怯怯的小手,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可他一言不發,同學們鬨堂大笑。老師嚴厲的說想好了再回答。從此他再也不敢舉手。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新課改的課堂上,那個男孩在老師的親切的鼓勵下,勇敢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老師和同學都爲他祝賀。我們呵護孩子的心靈正是源自與對教育事業的愛,我們沒有理由不愛自己的工作,沒有理由不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給弱小以強大,給愚昧以文明,給懦弱以力量。

每天我們走進教室我都會對自己說:我愛教室裏的每雙眼睛,從調皮搗亂的宇到老實憨厚的晶,從胖乎乎的健到只得7分的超,哪個孩子都有讓我喜歡的理由。古代大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深沉的愛,是學生尊敬教師的源泉,也是激發學生對教師熱愛的源泉,每個教師勞動的內涵在於塑造兒童美好的心靈。就像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同樣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需要教師的關心和愛護。

那麼作爲教師必須熱愛每個學生,假如你厭惡學生,那麼當你工作剛開始,就已結束了。教育――這首先是教師跟孩子精神上的經常交流。作爲一名教師,如果我跟孩子們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麼我那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既然我已經選擇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願意永遠保持與擁有一顆永遠童真的心。

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當初不過是一個鄉村小學的教師、鄉村初中的校長,和你我一樣,也是一個普通的教育一線的工作者。他沒有取得過很高的學位,不是莫測高深的理論家,是勤奮忘我的精神、熱愛教育的品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使他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愛孩子,應該說是作爲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但如果是始終如一的愛,堅持不懈的愛,面向全體的愛,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愛得要純粹。不是施捨,不攙雜功利。只有這樣,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同時,無論年青還是年老,教師都要擁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孩子,你就能夠更寬容,更豁達,也能夠讓孩子更喜歡你。做一個有心人,細心的人,孩子的知心朋友,將孩子培養成具有鮮明個性,全面發展的真正的人。這是最高尚的師愛。

正如孟子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樂也。"這種美妙的感覺驅使着我一直眷戀教育事業。在這裏,你會生出一種無名的神聖與莊嚴;在這裏,你會有一種擺脫世俗喧鬧的踏實與坦然;在這裏,你會有一種自我昇華的愉悅;在這裏,融進的是辛勞,是陶醉;融進的是師德,是師魂。別用異樣的目光看着我,就讓我“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走進孩子們吧,就讓我一如既往的呵護孩子得心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最近正好有機會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靜下心來細細品位,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背後蘊涵的是如涓涓細流般的教學理念和反思。

我是第一次承擔一、二年級的教學任務,之前我一直認爲現在的一、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有良好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後盾,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得心應手的,但是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徹底改變了我一有的想法,學生的基礎差異之大、反應速度之大都是令我驚訝的。有時候我甚至在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就在這時候我接觸到了這本書,裏面有關介紹兒童特點和後進生的文章對我啓發很大,看了後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88至94頁中作者給教一年級的老師提出了一些建議,還提出了要研究孩子們的思維特點。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首先是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進行治療。一個人的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思維,一種是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是客觀存在的,那麼我們的學生對學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作爲老師首先應該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平靜地接受他們的一些“落後”。但是更重要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做的是,怎樣平衡學生這種片面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況,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去努力:

一、教會他們閱讀。

國家教育總督柳斌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有經驗的生物、物理、化學、數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象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的留下來講,學生看見了越過必修的大綱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勵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讀那些書,這也就是閱讀的興趣。

是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中領悟到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爲一名數學老師,也可以爲學生提供一些閱讀的空間,讓學生通過上網或從課外書籍中尋找閱讀一些與數學有關的資料、背景;在課堂學習中也要選取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提高自學能力,這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二、要教會他們思考。

很多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是因爲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使。“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爲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爲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作爲老師,要給他們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幫助,創造一些思考上的“樓梯”,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

三、珍視他們的好奇心。

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我們要特別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

四、給於他們學習的自信。

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時候一個無意的動作就會給他們的心靈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簡單的表揚都會在他們的心理激起層層漣漪。以前班上有個學習很困難的小女孩,就因爲我讓她每天幫我收作業本從此數學課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課了,她和媽媽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靈,她說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了,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幫老師做事情。看着她每天那麼負責地收着作業、上課時那麼端正地坐着、那麼認真地聽着,我的心裏真有些說不出的滋味,這個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執著觸碰着我心靈最柔軟的角落,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我變得冷漠?是我自己還是這個繁雜的社會?我是否能堅守住這片柔軟的角落?讓我們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評時注意點方式方法,在責問時多點耐心傾聽,多給他們學習的信心!

那麼是不是做到了上面這些就一定能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變得好起呢,不一定吧,應該說,一個孩子的變化遠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快,它需要時間的考驗,需要我們教育者以極大的耐心去澆灌這些剛剛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點耐心、多點希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有人說:“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別、最奇妙,最千變萬化的事情。”是的,隨着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教育總是在變化的,但是教育也是最堅韌、最牢固、最不會變化的事情。古今中外,萬物改變迅速,但是人性進化緩慢,因此,人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人的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有着普遍的規律可循,所以我們纔會讀《論語》,讀《學記》,學習杜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從中獲取教育的真理,再度運用於現代的教育實踐。最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深受啓發與感染。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內心要始終深信,所有的兒童都有可能被成功的教育。在面臨兒童的每一次淘氣,每一次搗亂時,我們不能主動去和兒童發生衝突,兒童是經常在變化的人,他終有一天會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成長爲一個優秀的人。所以我們教師在感情上首先要保持穩定,要習慣在長時期內用心靈來認識接納學生,瞭解學生,只有你嫺熟的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動態,你纔可能會成爲一個真正的教學能手。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一次晚會上,他曾經聽一位女教師講,教師這個工作對她的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傷害,讓她不得不從這一行業退出。這種感觸可能很多老師都深有體會。學生、家長、學校工作等,所有的事情交叉在一起,每一天對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所以在工作中我們應學會調節心情,儘量打消消極的心理,力求使自己做到不激動,讓自己平緩。同樣,在面對同學們的惡作劇時,我們要學會消除緊張,學會幽默。在面對家長的不理解時,我們要巧妙溝通,化解誤會。在學校工作繁雜無章時,我們要合理選擇輕重緩急,有始有終。

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老師要善待學生,假如你的學生正在遭遇一些糟糕的事情,那麼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這種糟糕事你會怎麼辦,當然不會見得提出開除、簡減品行分數之類的處理辦法。我們應首先去想如何挽救他們,如何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學生都是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會銘記你的好,所以,老師們,做一個心懷善意的人吧。當這種內心狀態成爲相互的,老師願爲學生着想,學生願爲老師操心,才能把師生感情真正培養起來。或許你說,學生遇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困難,該怎樣與他們建立感情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多觀察、感受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從中感悟和體會所蘊含的情感,培養學生用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能用心靈感覺出別人情緒的孩子,就會變得謹慎、細膩、溫暖,所以我們要把兒童的心靈培養的能接受用愛撫、善良和熱忱進行的教育。

老師要相信,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想方設法保持和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心,理性的看待學生的個人成績和學習基礎,有些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閱讀理解等相關的習題,但有的學生要到二年級甚至三年級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善於判斷用什麼方法、要多久、會有哪些困難,再判斷他們要大致達到什麼樣的水平,針對他們進行仔細的分析,設定他們能完成的作業,這樣一步一步帶給他們提高學生成績,這樣亦步亦趨,對他們的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本身就是一種耐心的考驗和歷練。

蘇霍姆林斯基還提到教師普遍頭疼的問題:批作業。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基本的備課、教學工作,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批改學生的作業,有的甚至能達到六七個小時,在批作業的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現,很多同學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差錯,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會存在差距,讓你一度懷疑是自己還是學生的問題。其實這種原因主要是由於學生在之前低年級學習時,沒有把最基礎的知識牢牢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所以幫學生打好牢固的知識基礎是關鍵。首先要注意最基本的`識字問題,在學習當中要帶有遊戲的性質,因爲兒童喜歡在各種各樣的遊戲中進行練習,這能讓他們在頭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再經過不斷的各種各樣的練習,達成一種最基本的語言框架。其次,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知識內容,自主發現牢記不忘的部分,併爲他們明確的判斷叫好、鼓掌,並神祕兮兮的告訴他們一個學習“妙招”,就是讓他們準備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來記下需要牢記不忘的知識。在學習材料後我們需引導學生之間開展互背互查活動,也就是防止遺忘的練習,從而起到鞏固的作用。

其實,所有的理論、知識,都要去實踐纔會真正內化成爲自己的東西,不管是學生學習新知識,還是老師學習新的教育方法。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本書值得反覆研讀,並將給每一個閱讀者帶來工作的方向和便利。相信只要我們循着專業理論的指導,努力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實踐,去前進,願意付出,就會有收穫,就會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毫不誇張地說,我覺得《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我以前也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正去閱讀過,從來沒有像看這本書那樣地看一本教育書籍。曾幾次水開了又涼了,涼了,又開了,也不記得去倒;曾幾次小鳥停在窗前嘰嘰喳喳地叫也不能喚醒我;曾幾次音樂停了也沒有感覺到……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着裏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覺得自己幾十年的書教得是那麼失敗。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爲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我也想教育日記,但總是不能堅持;對後進生我更是一直認爲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質地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秉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很困難很困難。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她“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爲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爲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爲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啓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另外,在那麼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對閱讀特別看重,如《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中強調的也是說閱讀對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說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激發他們去閱讀,閱讀是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字寫得好壞,既取決於兒童閱讀得怎樣,也取決於他們閱讀的數量”……你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我注意到這點後,對班裏的同學分析了一下,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後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爲止,除了背很熟的課文和段落之外,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包括課外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看課外書,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看來閱讀真的很重要,以後要多佈置一些閱讀的作業,給同學們講講故事,去報刊雜誌多投投稿等,以此來引導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對我自己也有啓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閱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

其實,這裏每一個我覺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給教師的建議》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領域中的偶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前段時間讀了《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 數學教育》這本書,感想很多,收穫很大,很多疑惑豁然開朗,一時之間,無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爲一名教師,應以平和的心態從事教育工作,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以苛刻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工作,永遠都要牢牢記住,“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從事教師這門工作,必須勤勤懇懇,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時刻以這101條建議,來提醒自己。

這學期剛好我們也對數學情境化活動進行了一定的討論研究,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的真實情景中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尤其是我們小班段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自由活動的願望強烈。他們的認知範圍在擴大但此時他們心中的.概念是具體的,以直觀形象思維爲主。只有那些生動、有趣、形象的材料纔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兒形成的知識體系與情景融洽,才能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自主參與活動的慾望,並在主動活動中促進思維的發展。

書中指出“現實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來源”。幼兒數學教育不僅要通過系統化的教學活動,更要通過日常生活活動來進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幼兒無時無刻不在與數學打着交道,數學教學對幼兒的生活有着獨特的影響。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我們注意引導他們去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教育生活化。的確,我們的生活中數學毫無不在,數學教學對幼兒的生活有着獨特的影響。作爲教師的我們應該注意引導孩子去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開展隨機的數學教育活動。比如孩子來園後,利用晨間談話時間,引導幼兒來看看今天來了多少小朋友,男孩子有多少人,女孩子有多少人,通過統計增強了幼兒的數學運用意識;幼兒進餐時,我利用分餐活動引導他們去發現衆多的一一對應關係;玩水遊戲時,我爲幼兒提供不同形狀的器具,引導他們感知容量的守恆;幼兒整理玩具時,啓發幼兒按形狀、顏色、類別分類擺放等等,幼兒在輕鬆自然的一日生活中獲得了數、形、量的知識和經驗,既增強了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數的概念。幼兒生活的環境中無時不存在着數學知識,無處不存在着數學內容,我們教師的教學目的,就是將幼兒零碎的數學經驗組織起來,形成系統的具有嚴密邏輯的數學知識,促進幼兒思維完整的發展。在家裏讓家長朋友引導幼兒數一數家裏有多少人;說一說自己鞋子的號碼、體重、身高,家裏的電話號碼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曆,感知月、日的順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幾月幾日……

書中建議“數學教育與其它領域的滲透”。是呀,知識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對幼兒來說,對他們進行各種知識教育都是粗淺的基本知識,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領域教育對數學教育起到補充和促進作用,讓幼兒不但能從其他領域中習得數學概念與技能,或從數學領域中習得其他各領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運用數學其他領域,或在數學中運用其他領域知識。比如:在藝術領域中滲透數學教育:其實在藝術活動中滲透數學教育內容,使幼兒在音樂聲中放鬆心情,以愉悅的情緒接受知識,也同時會感受到事物的數量、形狀、空間位置等特徵,體驗到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其次在語言領域中滲透數學,在有些兒歌,故事等文學作品中就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數學的知識,讓幼兒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如:“數寶寶遊戲”中,讓幼兒根據教師手中的文字及相對應的圖畫卡片,說出是什麼,並用兒歌念出來,(“四”:你拍幾呀,我拍四呀,四隻小孩坐飛機),可以和同伴一起,邊做動作邊念兒歌,然後,讓幼兒找出“四”相對應的圖畫配成一對,成爲好朋友。還會念“拍手歌”及做出相應的動作。另外,還學會了1~10的數字,以及學會圖文一一對應的數學知識。所以說,在語言領域中滲透數學教育,讓幼兒在輕鬆、愉快、自然的語言氣氛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積累豐富的數學經驗,對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作爲老師的我更應該注重幼兒每一天的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環節,讓幼兒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無意地親近數學,愉快地步入數學世界,利用幼兒生活經驗相貼近的情景去刺激幼兒的數學思維,將幼兒園數學活動與現實生活之間互爲整合,使孩子從中獲得相關的數學經驗,構建數學概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如果說世界上有兩種職業最爲重要,那我一定會選擇教師和醫生。因爲醫生能夠維護機體的健康,拯救人類的生命,使人生存;而教師,在心靈的花園裏播撒希望的種子,塑造人的靈魂,使生命更有價值。

暑假期間,讀了學校推薦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一書,感觸頗多。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做一個合格教師的不易。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要比其他職業具備更高的道德品質,具有終其一生不斷學習的熱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以及積極靈活的外交技巧等等。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其底線是善良,然後是博大的胸懷,悲憫和慈愛。只有如此,才能讓下列品質水到渠成。

1、尊重職業,恪盡職守。

書中這樣寫到:“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一種爲人師表的責任,一份以教師的理想、智慧、激情和魅力影響學生一生的責任。”責任驅使教師去思考,去奮鬥,勤奮耕耘,責任心促使教師熱忱、自覺地投入工作,他們將教書育人內化爲自身需要,把職業的責任昇華爲博大的愛,於細微處發現豐富,於瑣碎中尋找歡樂,於平凡中創造奇蹟。於是,有了那麼多敬業的老師每天找後進生談心,有了披星戴月、廢寢忘食的感動。

2、關愛和信任,讓教育充滿希望。

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用慈悲的心去感動,用悲憫的心去教化。讓絕望的家長因爲教育而充滿希望,而不是讓家長更加絕望。

每個班級都有很多學生,每個個體,對老師來說,他是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折掉一個兩個,似乎無關大局。可這每一個個體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則是百分之百,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都寄予着一個家庭的厚望。所以,善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富貴或貧賤、不因聰明或愚笨、不因乖巧或頑皮,一視同仁。

身兼家長和老師的雙重角色,我們更理解每一個家長擇校、選擇老師的迫切的心情。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就做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我希望孩子的老師在哪些方面能給予我幫助,那麼我就在哪些方面幫助家長;我因哪些事情而心生絕望,那麼我就會在這些地方讓家長重新燃起希望。推己及人,讓教育更具有人性色彩。

3、爲人師表,用人格影響學生。

因爲善良、因爲寬容、因爲愛,所以我們更具有責任心,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耐心,更懂得尊重。所以,也就具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關於人格魅力,書上是這樣描寫的:“人格影響力是人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影響力,它蘊涵着難以估量的強大力量,猶如無聲的命令,潤物的春雨和撥開雲霧的燈塔。”教育學生是個過程,不管教師自覺不自覺,對學生都在起作用,產生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成長、成人、成才,而教師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質,讓自己的人格充滿魅力,無論什麼樣的學生,都不願將不堪展現在一個高尚的教師面前。

其次,要善於把握教育的契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

作爲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善於把握教育的契機,捕捉最能觸動學生思想深處的一個事件、一次對話、一個行動甚至是一個表情,需要經常擦亮一雙慧眼,細心觀察,把握準確,以便創造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記得在藍纓的時候,學生都住校,要在校十天,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又是第一次離開家門住校的學生,因此很多人都會想家。在新學期的第一個月,他們在學校一連住了21天,於是開始散漫,懈怠,班級裏瀰漫的動盪和不安。恰逢9月下旬班級裏有3個學生過生日,於是,我把握這個時機,精心策劃了一個增強集體凝聚力的活動方案。在班會課上,我串通一位老師,把這三名過生日的學生請出教師,然後拿出三張賀卡,讓班級的每個學生寫上祝賀的話,並簽名,然後在這三個學生走進教室的時刻,我們打開燈,大家一起唱生日快樂。然後許心願,切蛋糕,等等,當時三個過生日的學生眼淚汪汪,他們感受到的是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關心和友愛,全班學生也都很感動,他們發現自己很重要,自己對同學的一句短短的祝詞,竟然能讓平淡的關係變得脈脈溫情,這個班級也因此而溫暖。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班級成爲最穩定、最團結、最溫暖的集體。

所謂把握教育契機,並不神祕。“本是平常一段歌”,關鍵是如何讓這首平常的歌唱得動人心絃。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在教育工作中應該致力於尋找這種最佳的教育契機,把它逐漸變成自發自覺行爲。當教育學生的“契機”未到,要善於等待;當“契機”來臨,要立即抓住;當“契機”已過,應善於迂迴並創設新的契機。

最後,教師要不斷學習,具有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和我們在同一時間、用同一媒介更新知識,接受新消息,甚至比教師的速度更快。因此,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學生和家長對老師不斷更新的要求,包括知識的提升,教學方法的升級,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的技巧等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通往合格教師的道路上,我們上下求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爲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爲友?讀書吧!

站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也十年有餘了,總是覺得忙忙碌碌,人也有些煩躁。不知怎的,最近幾年,我慢慢覺得會自我調整,一有空靜下來就喜歡思考些問題,不免也愛鑽牛角尖。近日正在研讀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這本書的閱讀可是給我打開了另一片天空,有好幾個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都在這裏找到了些許答案。

在裏面講到幾句話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費盡心機地考慮,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實現這種提高,怎樣幫助學生 “攀上高峯”,使他們成爲“思想家”和“發現者”。教師竭力在教材內容中爲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這讓我想到記得這樣一句話:高水平的教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教師向課下要質量。

我們常說的“向40分鐘要質量”,就是要努力減少課堂上的無效勞動,進行紮實有效的課堂訓練,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並不盡如人意。而在大搞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的老師更曾一度的陷入困惑。出現不少課堂教學效率降低,教學質量甚至有下滑傾向。

就數學教學而言,我個人認爲數學課上重視思維過程,重視學法指導是相當重要的。教學目標的安排要重視思維訓練,能體現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教是爲了達到最終用不着教,我們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去學習。

那麼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是老師們都關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點對我們今天的教學仍具有現實意義,我們一同來看看吧。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

二,課堂上創造各機機會讓學生探究和思考。

三,課堂上不能讓學生總是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這不利於學生思考。

四,讓學生運用知識,經常完成一些實踐性的作業。

五,個別佈置作業,讓學生各盡所能。

六,不讓任何學生做一切缺乏動腦的勞動。

七,讓學生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提高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至於如何提高更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和藝術。不管怎樣,我們要記住:學生易於接受的、省時高效的教學方法纔是最好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爲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

另外,這本書還讓我認識到讚美的神奇最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學也是一種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

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學習這100條建議,利用它來細緻深化自己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我喜歡聽課,聽課對我來說就像每天都在看一場電影,而且是現場直播。近距離和演員接觸,聽內容,看錶演,真乃幸事!

初入教壇,心裏沒底,我就去聽同組內教師的課,也會去聽其他學科的課,每次只要有可以聽課學習的機會,我都特別開心,彷彿我又可以享受一次饕餮盛宴了!我沉浸在聽課的狀態中無法自拔,欣賞着,學習着。一個學期下來,我獲得了一筆寶貴的財富:4本聽課記錄本。

一次偶然機會,我發現張祖慶老師的一本書《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本書中寫了關於那些與課糾纏不休的歲月:聽課史,仿課史,磨課史,換課史,評課史等等。我趕緊買了回來,如飢似渴地讀着,畫着,想着,寫着,我和名師來了次面對面地心靈交流。讀完後,我更加深切地確信教學一定要以生爲本,一切爲了學生。教師只是主導,不是主角,是學生的促進者,幫助者,引導者,切不可本末倒置。

聽課。剛開始聽課,自己總是最關注聽講課內容,PPT製作的精美度,教師的教態,環節的處理,導入語,銜接語,結尾語,關注的重點總是在教師身上,一直覺得“好玩有趣、耐人尋味、行雲流水、環環相扣、詩意盎然”就是好課的標準。但往往有時被電影的美感暫時矇蔽了雙眼,經常忘記電影的內在美:真!學生是否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動學習語文?教師是否在真正教學生思考、教學生主動學習語文?課堂是不是真正的讓每個孩子在思考、在主動學語文?精彩是教師個人的精彩還是教師喚醒學生,讓每個學生真的走向了精彩?是否真正在以生爲本,一切爲了學生?自己聽課的關注點更應該多放在學生身上,看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是怎樣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突破重難點的?關注點多放在學生學的身上,我們給孩子們上課就會有側重點,有的放矢,可以高效有力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學的輕鬆而有效率。

仿課。我喜歡餘映潮老師的課,從剛開始上課時,我就喜歡條理清晰的課。慢慢我發現原來這種做法有個專業名詞就是板塊教學。板塊教學可以讓學生思維更清晰,更有條理性,內容也不會太複雜。餘老師還有兩出拿手好戲就是主問題設計和詩意教學。主問題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一線串珠,抓住關鍵詞,深入文本,拓展思維,概括性強,深入性強。詩意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人文性素養的深刻體現。帶領學生深入其境,感同身受,培養孩子們語文語感和語文素養。“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教學,既要講究技法之“器”,更要研究技法背後的.“道”——語文教學的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年齡階段出發,從學生的理解角度出發設計問題,補充內容。他始終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不斷引導鼓勵孩子,讓孩子去總結反思,不斷讓自己和自己比進步,授之以漁,讓孩子能吃到自己想吃的每條魚。我除了喜歡餘老師的課,我更欣賞餘老師的爲人,始終奉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理念,不拋棄,不放棄,用欣賞的眼光,鼓勵的話語點燃了每個孩子內心對學習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模仿一位老師的課,不僅仿其形,悟其神,更重要學習老師的人格。張光瓔老師說過:“人品大於學問,要想上好課,先要做好人。做人沒學好,課格高不到哪裏去。”關注孩子,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磨課。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教師日常生活中的水流花開,才能推動自己的永續成長。把每節常態課上成公開課,把每節公開課上成常態課。逐漸淡化公開課和常態課不同的意識,打破邊界意識,形成完美融合。不斷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練自己的教學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課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多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好好練朗讀,好好練板書,好好寫批註。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真正上好每節課。這一切除了是在夯實教師的基本功,更是爲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育,最關鍵的代名詞就是影響。打鐵還須自身硬,自身課堂的風格也就形成了學生學的風格,並形成學生自身的風格。爲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消化吸收,以課標爲導向,以孩子爲主體去磨課,俯身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懂得孩子的疑惑點,想本課的學法,才能真正走進學生,讓學生不斷成長。教師其實扮演着雙重角色:在教師主導地位的引導下,也要學會做孩子的同伴,做學習的主體。

“樸素是優雅的靈魂”。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說:“讓學生動起來,卻看不見教師過多自我的痕跡,課堂行雲流水都是學生的雲與水,而不是教師自身的流水。”我們不能把“演繹課堂精彩”當作教學的唯一追求,而是把“協助學生學習”作爲頭等大事。善於做報春使者,“俏也不爭春”;善於點燃智慧火把,亮也不灼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毫不誇張地說,我覺得《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我以前也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正去閱讀過,從來沒有像看這本書那樣地看一本教育書籍。曾幾次水開了又涼了,涼了,又開了,也不記得去倒;曾幾次小鳥停在窗前嘰嘰喳喳地叫也不能喚醒我;曾幾次音樂停了也沒有感覺到……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着裏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覺得自己幾十年的書教得是那麼失敗。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爲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

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爲我就屬於這種類型。因爲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早上要帶學生訓練,晚上還要訓練……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這幾天翻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他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教師只有懂得一些課堂上並不學習的東西,才能使自己的視野變得寬廣,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於自己所備課的教材內容上,因爲那樣會使課堂變得缺乏情感,學生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

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區別在於: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爲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捷發展的今天,教師爲適應社會的變化,面臨着許多挑戰,知識結構的變化、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等等,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針對社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讀了這本書後,我獲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師應享受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效率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快速的工作節奏,激烈的競爭,無形的壓力,使我們忘記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繃緊的弦,整天腳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視爲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世界似乎已經成爲一個角鬥場,自己則是一臺疲於工作的機器,我們似乎根本沒有閒心去享受生活。這樣的狀態、這樣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怎能教出適應現代化社會建設需要的人才?因此,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怎麼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蘊含其中。”是啊,“防礙教師享受生活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教師自己。”

二、“把困難當作機會”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適應社會變化的人,才能成爲生活的強者,反之,不能適應變化,或不願改變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終究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傑爲我們做了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爲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三、“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

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因爲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悅。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將成爲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作爲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困惑。由於經驗的缺乏,使我在開展教育工作中經常碰壁。前不久,我閱讀了學校發給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覺得受益匪淺,調解開了我心中很多的困惑。對於我這個個新教師來說,猶如是我在前進道路中的指明燈,給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作爲一個新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最擔心出亂的環節就是課堂教學以及怎麼樣應付後進生的問題。由於班級差異比較大,所以在課堂上如何針對不同班級的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大問題。同時,如何應對後進生,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爲我所教學科是生物,在學生眼中是門“次科”,所以在絕大部分學生都會重視的情況下,後進生的問題更加突出。這兩個困惑一直都纏繞着,使我在教學中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當我讀完《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年來深深困惑着我的問題終於找到了方向。

從《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我在第一個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和第六個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兩個建議中得到很大的啓發:我覺得給我啓發最大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問題,而且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最初的小成功中滿足他的虛榮心自豪感,從而培養他的興趣。

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幾倍;但絕大部分“後進生”都是由於好動,無心向學,課堂非常不認真所造成。

所以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我們首先是要改變我們的看法了,對“後進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簡單地認爲轉變"後進生"就是爲其補課,提高成績。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們應該知道,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要向學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那麼該如何做呢?

對於學生我們應採更多的是要發現他們的.的優點,哪怕是肯定平常學習生活中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也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教師的肯定是對他們一種莫大的鼓舞。我們每個人都是喜歡被肯定,更何況是未成年的中學生。例如,在一次的公開課的課堂中,我發現一個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平時課堂好動的學生勇敢地舉起了手,並在大家的鼓勵下正確地回答了問題。當場我就讓全班同學表揚了他,課後,我又單獨以進步獎獎勵了他。從此,他上課的積極性高漲了,學習生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其次,藉助集體的力感染後進生 ,因爲學生生活在班級羣體當中,環境的感染力是最大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使後進生在環境中獲得進步呢。首先要把學生按照成績分成小組,要以好帶差;讓學生養成互助互學的良好風氣。自然他們就願意交了。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大家庭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樣整個班級的學期氛圍也會越來越高漲,後進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幫助。

在第十六個建議——學科教學中地學生積極活動地內容和第六十四個建議——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地腦力勞動中,使我明白如何更好地控制好每一個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當課堂教學只以教師爲主體,許多學生似乎在下面認真聽講,不停的做筆記,似乎課堂效果不錯。但當教師讓學生複述剛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得不承認,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他們只能先聽,先抄。在講課之初,我們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說,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覺得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得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並且更應該吸取別人寶貴的經驗。讓我們能夠在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率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才。

不可能一種方法用到老。我們在善於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更應該閱讀和借鑑其它老師好的,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多樣化,堂課效率高。教無定法,讓我們在總結和借鑑中不斷提升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利用假期我認真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理論專著,這個閱讀過程彷彿是在和一位和藹的老人親切地對話,裏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我們教學第一線教師的諄諄教誨,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寶。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着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師要學會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爲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

二、由於自己也屬於需要“回去看半年書、甚至更長時間”類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其中第25條“思索是件快樂的事”講的就是寫論文,讀完頗受啓發,不知對您是否合適。摘取部分內容與大家,權當分享:“我認爲一個人如果要寫作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想說話,二是有話可說,三是會說話。”

三、“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爲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語文”,愛上“數學”。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

四、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永不放棄》,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爲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爲“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教師還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做“減法”,要減掉積壓在我們身上的重壓;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負責,我們要學會團結協作……不要總是在自己的腦袋上方罩上飄渺虛無的神祕的光環,我們得像一般單位的員工那樣,先學會做一個稱職的員工,這是使自己事業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師畢竟是不同於其他職業的,因此,接下來對教師的要求就是必須成爲“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爲學生節約生命……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纔是優秀的教師,他纔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做大、做強。

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要成爲一種“自由職業”,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爲“金盃銀盃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爲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教師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在告訴我們:“教育是爲人生的,不僅是受教育者未來的人生,還有孩子們現實的人生”;“學校教育不僅爲着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爲着每位教師,他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讀着著作中每一條建議,你對自己的職業一定會有全新的認識,你會因此從容地走好未來的職業之路。正像作者所說:“祝願我們的老師都成爲唯一的”,“成爲名師,爲什麼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受樸素的文字中透出無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簡單的文字中蘊藏無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師的心靈對話中,我找到了重新出發的理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通讀一遍後,最令我震驚和佩服的不是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些有價值的教育原則和方法,而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事業持之以恆的追求,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熱情。這種“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熱情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堅韌品質纔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寶。所以我認爲,要想教育出好學生,就必須先錘鍊自己的素質。教育學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一條建議——《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於“教師的教育素養”在這裏談到了多個方面,其中談到每一位教師要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要深知所教學科的知識。那麼如何獲得這些知識?蘇氏建議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書中還有另一條建議——《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他說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蘇氏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2)關於可以作爲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作爲一名教師,很可能會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們能努力追求,也照樣能夠成爲名師和專家,創造自己的事業。很多優秀教師或教育專家,他們成功的經驗就是成爲了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這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自己成爲真正的讀書愛好者。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閱讀,淵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所以纔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纔有了“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因此,只要我們對教育工作感興趣,只要我們堅持讀書學習,勤奮實踐,我們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就像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玩具一樣,教師的至愛應該是書籍,但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將會積澱成爲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能夠提升我們的理想和信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爲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危險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缺乏精神財富的儲備。”因此,《給》這部書中曾多次寫到教師們爲了給孩子更多的啓迪,自己做的大量繁雜的準備工作。如,爲了讓孩子加強對詞的敏感性,開設“思維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時候,教師先自己多次去觀察感受,買相關的書籍研究,努力做到用準確生動豐富的語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細微變化。寫口頭作文千餘篇。再如,爲了給各種類型的學生提供適合的閱讀書籍,教師們自己大量閱讀、寫讀書筆記,編排習題集,設置讀書角,創辦各類“特長小組”。每個教師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羣孩子。……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些看似簡單,說來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實施非常困難,要長期堅持不懈的落實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教師都是一把萬能的鑰匙,用自己豐富的精神寶庫,偉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優秀的有用的快樂的人!

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對自己說:我的學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現在帶給他們的是什麼呢?安常習故,抱殘守缺!我想給他們什麼呢?健康快樂,聰明伶俐,寬容豁達,樂觀向上。那麼,《給》這部書中已經有了這麼多好的教育方法,就從現在開始去實踐吧!讓學生讀書,我多讀!讀教育名著,讀文藝作品,讀唐詩宋詞。讓學生寫作,我多寫!寫讀書心得,寫已背詩詞和成語。讓學生行動,我多行!看中央十臺的節目,看新聞報紙。讓學生思考,我多思考!讓學生表達,我多表達!讓學生觀察,我多觀察!總之,讓學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對自己的要求永遠高於對學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堅持實施,有了目標就要不懈進取。今天的我將會以更激情飛揚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工作和生活,象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永遠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讀書與實踐緊密結合這纔是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典範,我將以教育家爲榜樣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勵自己今後的工作。將教育家的思想、精神與現行的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爲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