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共有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爲指導所寫的一本教育專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底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確實,我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上課,批改作業……可以說,用來備課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怎麼才能處理好時間,怎麼才能進行終生備課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當然,讀書也並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

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知識,應當是我們知識海洋裏一滴水!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後的閱讀中來尋找答案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但是,同時我也要做到一點:"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不應該找出各種理由爲自己不讀書辯解。

要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還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時象追逐蝴蝶那樣快樂呢?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我也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真是一本好書,越讀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它是我的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以指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在認真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經典後,內心禁不住波濤洶涌。提起筆來,有些感慨,也有點激動,我發現我的手正在微微顫抖,這讓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樣子,清楚地記得那一堂45分鐘的課,課程過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動。

教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職業?我常常這樣問身爲老師的自己,在不斷的工作、學習和成長中,我凝鍊出了這樣幾個等式。

第一個等式:教師等於一個農夫。

一樣的春種秋收,一樣的`辛勤耕種;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們來不辭辛苦地灌溉滋潤、悉心養護。秋天來到的時候,總是滿心歡喜地期待它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就如同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了熱切的期望。

第二個等式:教師等於一個廚師。

廚師不能做一盤菜強迫誰來品嚐,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於是就會有人慕名而來,爭相品味,這就是老師。不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把課講得有聲有色,有點有面,有張有馳;調動學生自發學習的積極性,傳授對他們最有用的、講解他們最感興趣的,交給他們最想要的。

第三個等式:教師等於一個舵手。

學海無涯,對於學生來說,不只是獲得最有用的知識,面對成長,老師也不僅僅只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於是在這條載着無數希望的航船上,我們甘心做一名舵手,帶着莘莘學子的理想,指引他們不畏艱難風浪,堅定信仰,迎向收穫的彼岸。

最後一個等式:教師等於工程師。

這幾乎已經成爲了教師的另一個代名詞,從我的老師的老師那時候就已經開始這樣說起。作爲工程師的我們在完成怎樣的一個設計呢?我們的作品有思想、有靈魂,有獨到的品位,他們要求獨立和個性,有屬於自己的鮮明特點。

所以工程師的設計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斷創新、要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設計思路要緊跟時代不會過時、不能落伍,要使我們的作品經得起考驗,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屬於他們的優勢。

七年的工作經歷,四個與教師有關的等式,我用它們對照言行,總結自己。

幸福的感覺幾乎每一天都在,從清晨的上課鈴聲響起,在悅耳的鈴聲中走進教室;推開教室的門走上講臺,從講臺上凝視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向他們問好,然後聆聽他們真誠的迴應。這就是我的一天,日復一日地積攢着這樣的小幸福,然後沉澱爲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職業的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它真是一本好書!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園,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備課、上課、準備教具,還要處理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管孩子們的吃喝拉撒。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爲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孩子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刻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一書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啓迪着我,讓我如獲至寶。我要發奮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越來越感到知識含量的不足文化底蘊的蒼白。讀書是唯一的出路讀書是迫切的希望!但由於平時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一直沒有去讀。這個暑假我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早就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啓發非淺。 印象最深的就是書中提出了一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的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藥的學生。這個問題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在現在也一點也沒減少。在上學期我所教的班級中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就相差了40多分。

說起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總是歸結爲學生不用功腦子笨而沒有積極從自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蘇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這是因爲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學校一直提倡的"即備教材又備學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

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讀完之後,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呢,在不同的班級對不同的學生提着相同的問題,留着相同的作業考的是相同的試卷做錯之後,也不能及時個別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現實。學生不會聽不懂老師講的課程就會違反紀律,最終導致惡性循環,教師每天被學生折騰的心浮氣躁筋疲力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寒假我做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完成了策劃已久的越南行,領略了風景與人文俱佳的東南亞風情,而我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卻是我讀完了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

書是陸陸續續讀完的,一條條建議或使我我半年工作中些許鬱悶心情得以釋放,或讓我仰之迷思,或讓我開懷大笑。

我讀的第一條建議是“教師需要點靜氣”。日子如水流去,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應對檢查、回覆家長、批改作業、上課,成天將同樣的事情幹得毫無生氣,我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誤以爲自己能做很多事,最後冒冒失失,任何事情都做得不夠徹底,身上徒增一點“躁氣”。我需要靜得下心來去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去批改校對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一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在課上說過的每一句話,反思自己的言行,總結自己的得失,好讓自己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是一個“新人”。

第二條讓我印象深刻的建議是“要有寬容的精神”。學會寬容好像是我們從小就學會的精神,但也僅限於課堂上老師的口耳相傳,電視裏公益廣告的“隔靴搔癢”,一到某些具體場合,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寬容。因爲我們根本不瞭解寬容,寬容不僅僅是一種遇到問題時解決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生活中,如果我們做什麼都只認爲自己是對的,不能對別人產生一種“同情之理解”,如果我們因爲人的性格不同而不能與之和平相處,那麼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寬容;教學時,我們只認教學大綱,看不見孩子的實際情況,聽不得一點點的建議,守着自己習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腦子裏容不下一絲一毫他人的'建議與看法,那麼我們還不是寬容;面對孩子,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偏愛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一味地排斥髒孩子、調皮的孩子,那麼我們就還沒有學會寬容。我想,有時寬容自己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渴望着自由的人會不會有時是被自己的時常衝突着的人格束縛呢,如果我們能稍稍寬容自己,那會不會也是造福自己呢?

“命運是設置好的舞臺,每個人只需在臺上盡力表現就好,無需證明自己的對與錯。”讀完此書,鞭撻有時偷懶的自己,讀完此書,開始釋放有時壓抑的自己,讀完此書,激勵些許倦怠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近日又拿起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讀了很多,想了不少,但,系統的回顧,說不好,就一些想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們的教育目的可以說是爲了“促進人的社會化”,我們的孩子將來都是要走向社會的,必須在受教育期間教會他們適應社會生活,使他們從“自然人”變化爲“社會人”。但就我們的過渡效果來看,並不是那麼有效。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不強,走上社會,發現他們的所學不及所用,往往都是從頭學起,給他們的感覺是,唉!那麼多年的書白讀了,只是拿到了一張進入社會的文憑通行證。現在有許多家長讀書觀的改變也不是空穴來風,“考不上學不等於沒有好工作,學習不好不等於將來掙錢少”。因爲在社會、家長看來我們生產的產品不適應社會需求。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了很多抑制孩子童真、天性的事,從孩子讀書的第一天起,我們即在讓我們的孩子快速的成人化。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競爭是多麼激烈,競爭很殘酷,因此,你們從小必須好好讀書,在班裏、學校就要和別竟爭,強烈的競爭意識把整個班級社會化了,用成人的語言教育天真的孩子。我們樂於用成人世俗的實用的功利的眼光來判斷孩子的`是與非,阻止了他們出於天性的“美夢”。一切所謂的科學教育教學方法手段都應是必須符合孩子天性的,當我們認真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發現我們有太多出於主觀願望卻違背客觀規律的事,太多的做法都在剝奪孩子們享受童年的權力。有人主張關起門來教學,關起門來讓孩子們做夢,讓老師成爲學生的朋友,用他們的語言,理解他們的思維,尋找適合他們的方法。我們需要的不是孩子成人化,我們需要的是教師兒童化。

我們面對自己的學生,想盡各種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揚其長避其短,讓每一位學生從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我認爲不管成人還是孩子,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萬變不離其宗,即人性化管理,但做到很難。人們常說,看看我們的學生,每一個都那麼有個性,那麼有天分,爲什麼到了社會上都不見了個性,不見了聰明才智,都平庸的一個模樣。不管孩子還是成人,評價做到不憑印象,不抱成見,不以點蓋面,不偏愛,不求全,難。有容人之量,虛懷若谷,從善如流,更難。我們可以去做,不求百分百,只求盡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確實受益匪淺。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讀完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多年來深深困惑着我的問題突然間有找到了方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作爲老師我們每天都要備課、上課、放學、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還有些瑣碎之事要處理,有時候忙起來真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在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中蘇霍姆林斯基講到,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纔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作爲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纔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踊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很多家長都說,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說明他們最喜歡哪門功課。我調查了一番,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語文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語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精神爲之振奮,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們借鑑,效仿。讀了這本書,感覺蘇霍姆林斯基帶給我的收穫實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寒假裏,我抽空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了此書,感覺雖然現在的教學設施和教育環境相比以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光輝的教育理念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不但絲毫不顯過時,還尤顯重要。讀着此書,我感覺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教學中的煩惱,給我指點迷津,書中給教師提出了多條建議,每一條建議都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讓人閱讀過後,掩卷長思,令人感觸頗深,獲益匪淺。

書中談到了關於教師的時間問題,我深有同感。確實,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也只有24小時啊!我們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課後輔導,還要抽出時間來開展校園活動及參加各級各類的比賽和課題研究等等。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有自己的社會活動,既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困惑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我們不能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只有多讀書,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淺薄,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充實自己,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只有在書本中與大師們交流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實在太少。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經常讀書和思考,能夠使人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作出思考,併爲自己指引正確的方向,豐富理論經驗。因此,要多讀書。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吧,立足於三尺講臺,培養出祖國鮮豔的花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前十章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書中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讓我受益匪淺。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語文,很多語言環境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閱讀就會更通達,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爲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爲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方法和信心,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寒假裏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得到了很大啓發。這些建議使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它就像一盞指路明燈一樣,指引着我在教育事業上不斷前行。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學生關懷。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作爲一名教師,要用愛心滋潤童心,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使我深切感受到在當前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爲、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

一、愛學生,須知如何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友誼。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就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交流。

二、愛學生,就須讓他們愛上閱讀。

作者提到:“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因此,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因此,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三、愛學生,就須引導他們去接近學好的發源地。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創造。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不偏愛分析能力強的優等生,不歧視具有實踐創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後進生。努力使中等生和後進生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愛學生,這種愛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

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對待差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生在我們的教導下會越來越進步。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我也希望與我的同仁共勉:在讀書中自我提高,走近學生,我們都將是人生舞臺中最重要的主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最近,我開始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着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於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老師的時間從那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這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常我也是這樣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各小時擠的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學生談心等,還要抽出時間搞教研;下班回家還要忙家務。

可是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帶着這樣的問題和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另外,我還明白閱讀不但對老師有益,而且讓每一個孩子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過於喜歡閱讀。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應當教會每一個學生怎樣在書籍的世界裏旅遊。閱讀是爲了能讓孩子們擴大視野,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

面對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面對新時代的學生,要做一位好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需要我們老師有較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這個多彩紛繁的世界。書中作者的建議、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如同一條條歡快清澈的小溪,彙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讀常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讀書筆記是大家平時在讀書時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內容鑑賞,探討主題,評論人物,評品語言或者讀後感記下來,也可以摘抄下你感興趣的精美語句,語段,詞語。

暑假伊始在網上找到《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起初只是隨便地瀏覽了一下,但就是這樣一看就我把給吸引住了,這讓我對現在我們的小學教學產生很大的感觸,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幾十年的經驗給我們極大的啓發,這使我不得不對從事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作重新的審視!印象中記得以前是叫做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經典始終是經典,以前零零散散的讀到一些,今日重新整理完整地閱讀一遍,又當是另一番不一樣的感觸。作爲青年教師,讀讀這本書,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手邊書,工作之餘時常翻翻,困惑的時候不妨再讀,或有新的理解和收穫。

作爲我們的教育對象,孩子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的。一個暫時只能提5 桶水的孩子如果非要讓他像有的孩子一樣提20桶,那麼他會累倒,設若能夠讓他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一些份量,就會有好的效果,今天提5桶,明天試着提6桶,長此下去,相信20桶的目標也不是很難達到。同樣如此,孩子們的智力勞動也有着類似的規律性:在我們身邊,無論是在初中階段,還是進入了高中,在我們的班級裏總會存在着這樣比同齡人“慢半拍”的學生;其他學生只需要花30分鐘能熟練掌握的問題,他們一般是要花費兩倍甚至數倍的時間,有時候效果還不一定好。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們會這樣抱怨:這孩子怎麼就這麼笨啊,看着也在學啊,爲什麼就是學不會?記得有人說過,我們對待牙牙學語的孩子時,總是不厭其煩地糾正他們說話的發音,即便他們錯了,我們也不會生氣,仍然耐心地再次糾正。不知道爲什麼等到孩子長大了,開始學知識了,我們倒失去了這樣的耐心和寬容了?顯然,孩子在學習上的先後快慢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他們在腦力勞動上所需要花費的力量各有不同。這樣的客觀事實,作爲教育者的我們豈可視而不見?

作爲教師,我們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繁瑣、苦惱,我們平凡而簡單,然而我們也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幸福,我們精彩而充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這個學期我一直用閒暇時間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作者的很多觀點和看法我非常認同,接下來我就“學會傾聽不容易”這一觀點談談我的看法。

今年我在教畢業班的同時還肩負着三年級二班的英語教學任務。六年級的課堂安靜而有秩序,可是一到三年級的課堂,就讓我束手無策。每次當我提出一個問題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們爭先恐後,個個急於表述自己的觀點,不但手舉得老高,嘴裏還不停地喊着:“老師,我!我!”當老師喊別的同學發言時,他們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或悄悄地與前後左右的同學竊竊私語,說些與問題毫不相關的話;或急不可耐,沒等別人說完,就跳着喊着舉起了手……真正能坐着傾聽別人講話的孩子不多。課堂可真是熱鬧,我想這似乎也和小孩子們好動的天性有關吧。那麼怎麼才能培養孩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呢?

1、讓學生懂得傾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告訴孩子們傾聽是對老師和發言的同學最基本的尊重和禮貌。當同學發言時,注意力要指向發言者,不隨便打斷,不嘲笑、不起鬨。我們自己發言時是不是也想讓同學們靜靜地聽呢?學生聽了我的話後,有了一點改變,可是還不明顯。

2、設計小組,爲表現優秀的小組加分。

爲了提高教學效率,在有限的時間最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我給學生進行了分組。每次小組有同學答對問題,加一分,表現優秀的時候加一分。一旦有同學做小動作或者隨便說話就會被扣掉一分。這個辦法很奏效,那些愛動愛說的同學,慢慢地收斂起來,課堂漸漸變得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3、增加複述遊戲。

三年級的英語課本較多的是對話的練習,以前別的.同學在表演對話時,其他孩子們總是不能靜下心來聽。後來我想到,在一組對話進行過後,我提出問題。比如:A: What would you like ? B:I’d like some apples and watermelons。 我就以上問題提問:What would B like ?孩子們根據自己聽到的結果,如果複述正確,就能爲自己的小組加分。所以先在只要有對話練習,我就結合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口語以及聽力能力。

在培養孩子們傾聽的時候,我自己也養成了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鄭傑校長說:“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藝術,傾聽更是一種美德。”願我們都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在這次的口小暑期教師讀書交流活動中,我選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總共談了100條問題,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引人深思。

書中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個問題給我的感觸很深。教師每天上課有的要三四個小時,備、改、講、輔幾乎佔用了在校的其他時間,有時還得在家夜辦公。除了工作,教師也得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還得孝敬長輩,哪裏有空閒的時間啊!許多學生怕報考師範學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師太辛苦”,雖然看起來好像有不少的假期。書中所提到的一位歷史老師說:“我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這句話似乎很難理解。怎樣做這種準備,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讀書是作一個好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我們不要再說 “沒時間讀書”,關鍵是你想不想讀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讓我們一起讀書吧!潺潺小溪,匯成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眼前的課,而是出自內心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應該讓自己所教的那點學科知識在你的知識海洋裏成爲滄海一粟。“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教學水平提高就越明顯。所以我們應該“用終生來備課”。

第46條提出“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1918年,,1942年參加衛國戰爭負重傷後回到了教育崗位, 1970年逝世,享年52歲。長達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動中,蘇霍姆林斯基跟蹤觀察和研究了700餘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整10年的學習生活。他從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和角度進行觀察、瞭解研究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自己較爲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並著有41部專著和小冊子,其中許多著作已經譯成30多種文字在國內外出版。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爲著名的教育家跟他勤於觀察,勤於記錄研究是分不開的。俗話說,寫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爲名師,但是堅持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爲名師。想想我們平時可能因爲“繁忙”,很多時候有些想法沒有用筆記下來。當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得努力思考,從頭再來。記教學日記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對比、分析一些問題,有助於總結經驗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少走彎路。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很好的書,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我覺得它對於提高我自身的素質和教育藝術都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