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集錦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暑假期間,我再次閱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首先要心存博愛,永不言棄其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對我幫助很大。對於後進生,我過去一直認爲這是屬於智力問題,還有就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是先天因素,要改變現狀很難。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開始動搖了,我開始相信“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費加”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和我班上的學困生非常相似,對這樣的學生,我往往採取補課的方式,用帶有強迫性的手段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爲止。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對她的教育,爲她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啓發,對於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其次,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爲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爲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教學離不開評價,沒有評價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

學生的學業評價歷來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綱要》高屋建瓴,指出了學業評價的目的。當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怎樣進行學業評價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的。

蘇霍姆林斯基有言:“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之上時,評分才能成爲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刺激物。”大師的這句話出自《給教師的建議》,其中的`“評分”,應該是學業評價的一種形式。探究大師的本意,應該可以這樣理解:學業評價的基礎在信任。

有人曾作過實驗。主試者是無線電電視訪問記者,講的是對待未成年人(學生)犯罪的態度必須溫和。訪問記者,對第一組被試來講,以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的身份出現;對第二組人來講,以街道上過路人的身份出現;對第三組人來講,以主體身份(即過去自己也曾是罪犯)出現。被試者應回答有關理解和不理解演說的問題。結果73%的人認爲法官的講話完全可以理解,63%的人認爲過路人講的話可以理解,而只要29%的人認爲過去曾是罪犯的人的講話可以理解。

同樣的訪談,結果差異很大,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信任效應”。就教學而言,信任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啓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能力,開發學生潛能,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繼而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實際的學業評價中,怎樣才能做到信任學生呢?

一是動作緩一些。一直以來,衆多教育工作者抱着“及時評價”的法寶,認爲學業評價要“趁熱打鐵”。當然,及時有效地評價對孩子知識的鞏固、習慣的矯正不無裨益,但實際操作中,最易出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窘境。“窺一斑可知全豹”不無道理,但教育教學工作的特殊性,使我們絕不能僅僅“窺一斑”,更不得通過“一斑”去武斷地推知“全豹”。在學業評價中,要充分信任學生,動作緩一些,去觀察、去思考、去聯想、去探求,全面、客觀認識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更科學,更利於孩子發展。

二是下手輕一點。在學業評價中,經常遇到“矯正”的問題,是“矯枉必須過正”、“響鼓還要重錘敲”,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事實上,上述兩種不同的方法,均應該建立在對學生信任的基礎上。脫離了“信任”這個基礎,任何方法的實施,其成效都是表面的,都是暫時的。“只有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纔是滋養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機勃勃的溪流。”要想滋養思想、喚醒靈魂,必須在評價時下手輕一些。

三是觀察細一點。“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教育就是天下最大的事,必須注重細節。在學業評價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寬廣的胸懷、敏銳的目光,善於觀察學生,才能使評價更科學。而敏銳的目光應該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良好的心態、寬廣的胸懷則需要來自對孩子的充分信任。

四是記憶好一點。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不是孤立的。既要聯繫以往的表現,又要注重未來的發展;既要注重舊知的考察,又要關注新知的掌握。學業評價不同於學生的品行評價。在對孩子進行品行評價時,我們倡導教師學會“遺忘”,不要總戴着“有色眼鏡”;而在學業評價中,我們就需要有良好的記憶力,讓評價連貫起來,把一次次評價之點,連綴成線,看清發展趨勢,適時鼓勵或者鞭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人的熱情,對人的信任,形象點兒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讓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給每個孩子以信任,給他們“賴以飛翔的空氣”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這兩週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教育學循環一級兩套教學大綱部分,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着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覺得它真的是教師的必讀書,讀好它,可以做教師,可以做名教師;可以做教育家,因爲它是教育的智慧結晶。

蘇霍姆林斯基當過30多年的小學、中學的教師,所以寫出的東西沒有深奧的教育理論,非常貼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就如同一位身邊的良師益友在耳邊娓娓道來,道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與困惑。這裏有差生轉化的問題,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問題,有課堂教學管理的問題,有班主任工作的問題……並且有着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

蘇霍姆林斯非常重視師生的讀書問題,這本書大約有400多處提到讀書。他認爲師生讀書可以解決太多的問題。教師讀書問題已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小處來說是教師本身工作的需要,大處來說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爲此,有人曾說:“我一直認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讀書,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條重要的幾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師的備課不能僅侷限於教科書,應建立一種宏觀的備課觀,這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傳播的是知識,也是在傳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負着教給學生生存的責任。“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在從事着塑造學生靈魂的光榮的、艱鉅的使命。唯有多讀書,讀好書,纔不致使自己的思維枯竭,讀書是涵養水源,唯有此,才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但是,同時我也要做到一點:"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不應該找出各種理由爲自己不讀書辯解。

要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還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時象追逐蝴蝶那樣快樂呢?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我也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真是一本好書,越讀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它是我的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以指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爲了學生的發展,爲了學生的希望而不是讓他們沉浸在過去失敗的陰影裏。這學期利用平時空餘時間,認真研讀了周成平著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本書分爲“師德篇”“教學篇”“育人篇”和“修養篇”四個部分,闡述優秀教師感人的事蹟,展示了他們探索和創造的風采。其中的教育觀點讓我有了深刻感悟。用真愛去進行教育。要真愛,不能溺愛,更不要假愛。

不要進行傳統家長式的愛,面對日新月異的學生,我們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用科學發展的眼光觀察學生,用專業的手段對待學生。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生活時間長。我們不要爲了容易管理,一切都替學生包辦,要積極培養學生自管自學能力。學生害怕教師內熱外冷的表情,學生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新時代需要教師及時與學生溝通,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及時改正每個學生的缺點,相互學習。

我們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的工作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征服學生。其次,應該做好角色的轉換。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再是獨奏者而應是伴奏者,舞臺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監督者。所以在教學中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要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學生思維活躍像一張白紙,各人發展情況,有的比較正常,有的比較超前,還有的比較滯後,花的開放是有時間的,我們要慢慢等待,對每位學生都應該充滿期望,我們教師要養育好性情,以愉悅的、積極的心態陶冶自己,感染學生。從學生的角度教書,讓快樂陪伴着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在課堂提問中要耐心等待學生的回答。我們的教育是爲了學生的發展,不要讓學生沉浸在失敗陰影中,有希望的學生才能激發潛能。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爲一名教師,要主動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爲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教師只有不斷讀書學習,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帶着微笑進課堂。面對着學生,老師的一個微笑,能夠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心與他們的心相連。老師帶着微笑進課堂,給學生一種莫大的親和力,而這種親和力一定使老師的魅力倍增,也必將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毫無疑問,自己的教學質量也必然得到提高。老師的微笑,不僅僅是爲了學生,更是爲了自己。

不要吝嗇讚語。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讚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多表揚學生,要用誠摯的心、真誠的愛,去善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對待後進生,要及時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那麼誰能欣賞孩子,孩子定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我們要學會愛與欣賞學生,讓我們的愛,我們的欣賞如智慧之陽光照亮學生。愛是啓動師生自身內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愛是聯繫師生心靈橋樑的通道;愛是創設良好教育生態環境的瑰寶。

總之,《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是一份精神大餐。讀完這本書,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我將把領悟到的教育理論的真諦和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在教育中實踐“愛”,在教學中揮灑“愛”,在教育事業上把愛進行到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之後,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折服。他用他真摯的愛心、誠懇的話語,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幅鮮活的生活畫面,使我們不僅有感性的認識,更有理性的提升。讀其書,就是與這位哲人促膝交談;讀其書,就是與這位偉人平等對話;讀其書,真乃是受益匪淺哪!

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藝術和水平表現在是否善於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動,因爲我想到了我自己。

從教這麼多年來,教過的學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班主任工作也做了十多年了,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仁至義盡”的,我自己感覺對學生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可是我逐漸發現,學生對我是“敬而遠之”,這種“發現”是從我的要好的同事身上發現的。我這名也是一名小學教師,每次與她走在一起遇到學生的時候,學生都會與她談笑風生、親密有加。而對我,我明顯感覺到了他們的拘謹與不安。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對學生可以說是嚴厲有加、極盡愛心的,爲何學生看到我那麼不自在呢?真是白教他們一回了!我不禁憤憤然。我同事笑着對我說:“你的‘極盡愛心’是做到了,可是完全讓‘嚴厲有加’給掩蓋住了。你對學生來說是高高在上,學生需小心地仰視你,而我,學生只要放心地平視就行了。你呀,對學生好,也要講究點方法嘛”,看着她那洋洋得意的樣子,我不由地“怒火中燒”,可轉念一想:她說的還真有一些道理。回想自己以前,對學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許”,不許犯錯誤、不許違規、不許做有損於學校的事、不許這、不許那······一旦發現學生有犯禁者,便會大發雷霆,怒吼聲“響徹雲霄”,最後,不讓這個學生“連哭帶嚎”地出去絕不罷休。學生改了則罷,如果屢勸不改,就會悲觀地認爲這個學生無藥可救了,甚至把自己氣得大有“挫敗感”的感覺。

對於教育工作,剛開始我本身的熱忱是非常充沛和飽滿的,我總是要求自己做的更好,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多方面的原因,我承認我逐漸在懈怠。究其根源就是方法不得當而失去了信心,信心越少,方法就越不得當,惡性循環就導致了缺少教育上的智慧,導致了學生與自己之間的距離感。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孩子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他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當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確,學生們畢竟還是孩子,我怎能要求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犯一點點錯誤呢?怎能用要求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呢?蘇霍姆林斯基還說:“教師不能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過於重理智的教師,兒童不僅不喜歡,而且在他面前絕不會吐露自己的心思,教師要學會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內心衝動,不要屈服於自發的情緒”。顯然,一名教師即使你有再多的愛心和熱情,但如果你在學生面前用聲色俱厲來體現,註定是失敗的。不論這個學生犯了多大的`錯誤,都應當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妨把溝通或對其處理延遲一下,想想最恰當最有效的辦法,也許會事半功倍,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學生處於青少年時期,都易激動、講情義,只要能和他們知心交談,細膩地去觀察、去體會、去認識他們的所思所想,你纔會成爲他們的朋友,他們也纔會願意與你做朋友。

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自從“洗耳恭聽”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位教育家的一番話之後,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教師的水平和教育的藝術。今後我還會繼續學習他的言行,探求他的思想精髓,努力求取真經。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暑假又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正如林海音所說的一樣,好書不厭百回讀,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啓發,新的收穫。

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覺得這一次讀後,對自己的印象最深或者說在今後的教學中啓示最大的是:在講課的過程中“佔據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的思維情況的關心。這是每一個教師教育技巧的高峯,你應當努力向它攀登。”

蘇老的話,給我的啓示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學,難道不是停留於注意教材的內容嗎?上課的時候,總是想着,這節課我將向兒童教一些什麼內容,學生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我將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教會兒童。力求把自己想要講的東西變得明白易懂,或者爲學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學生能夠順利學習。就這幾各方面,進行苦思冥想,然後藉助於一定的手段來完成,這就是我的備課吧。而這種備課在蘇老看來是極其失敗的,最致命的一點就是這種課學生往往不需要進行思考,只是停留於對知識的掌握。

然而,蘇老卻建議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要特別關注的不是這個,而是對學生思維的敏銳的洞察,要充分地認識到你的面前是幾十個活鬆鬆的人,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表情、動作、語言,從而瞭解他是不是在學,是不是樂意學,是不是在學的過程中思維參與到了其中。透過建議,不難看出,蘇老對我老師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個自己所任教學科專業的專家。其實建議中很明瞭的告訴我們,你不要將注意停留於教材的內容上,但是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連教材的內容都沒有透徹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麼你能夠撇開內容去注意學生的思維嗎?因此這注意學生思維的前提,是教師對所教學的內容已經胸有成竹,並且能夠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乃至與內容相關聯的內容、內容的變式也瞭然於胸了,可以說對教材的內容的表述已經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只有這樣,你纔可以在上課的時候,觀察學生的反應,注意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爲。

其次,要千方百計關注學生的思維。學生進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學生是不是會思考,對思考有興趣。單就內容來說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掌握它並不難,難的`是學生是怎樣掌握的,蘇老一再強調不能用老師儲存的知識傾倒給學生,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致最終喪失學習願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於在教材內容本身裏去尋找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點”,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通過思考獲得收穫,從而激勵學生的再思考,這也更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種學習的過程看起老要比灌輸慢得多,效率低得多,但是從長久的眼光來看,學生所獲得的卻要多得多,因爲學習成了他自己的一種磨練心智的過程,他們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中獲得的提高,不單是掌握知識的增加,而是學習動力的加強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中是怎麼學的,在學的過程中有哪些表現,通過這些表現,教師能從學生的眼神中發現他們的思維是否參與活動,他們的興趣是否持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結果之後,我們要善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並且把他引領到一個新的勝利的高度。當我們發現學生學得勉強,思維停滯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想到隱藏我們的教學目標,曲徑通幽,蹲下來以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採取不經意的方法讓學生去發現真理,直到他的思維豁然開朗。所以這種情感不單是一種熱熱鬧鬧的學生亢奮的場面,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生思維拔節的“靜思默想”。

這本書雖然幾十年前就問世了,但今天讀來,在課堂教學中的如此觀點,卻還是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在20xx年教科研活動月期間,我潛心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着使我受益匪淺。總觀全書,我將一些自己的感想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

總之,要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因爲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

“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纔是高的,也纔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作爲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爲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

鄭傑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爲什麼”,理性地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

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爲,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爲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爲改進過程。

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總之,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和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最近苦悶於班級幾個後進生的學習。每次考試,都因爲最後三名學生的成績差,導致班級整體平均分被拉下。我就翻看《給教師的建議》向蘇霍姆林斯基求教。目錄中“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這幾個字吸引了我。打開書,認真讀下去,期待能得到導師的指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課堂生上針對落後兒童的腦力勞動開展研究。他發現能力的差的學生並不單純就是記憶力降低的兒童。而是因爲他們的思維僵化。爲了改變這類兒童的思維,他採用強迫兒童背誦的方法,結果失敗了。他又採用藥理學的方法,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也失敗了。最後他發現,人的思維收到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和諧影響。因爲就是說,落後兒童並不是單純因爲我們平常所說的腦子笨造成的,而是因爲他的心理造成的。比如對老師的喜好,對班級環境的感受,家長對上學的態度等。這和“親其師信其道”道理是一樣的。

蘇霍姆林斯基接着研究了他教育過的107個落後的學生。他發現他們的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好像是多種因素疊加起來導致的。多數時候是因爲兒童在嬰幼兒時期生過病:風溼病、軟骨病、腦膜炎等。但是,如果沒有第二種原因——兒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確的`教育,那麼還不至於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一般是兒童早期不正確的教育加重了他們在發展方面的落後。

兒童早期不正確的教育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不健康的,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關係,特別是家長的酒精中毒症。在這種家庭裏,兒童智力早期落後的徵兆並不明顯,但是很快就會變得十分突出了。

我們都知道良好和諧的家庭關係影響着孩子的性格,卻不瞭解他們還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思維和智力發發展!細細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身邊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例子。我們也經常在辦公室裏聽到有同事擔憂地說班級某同學家長鬧矛盾打架慪氣,鬧離婚搶孩子的教育撫養權或者嫌棄孩子是拖油瓶沒人管孩子。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會迅速滑坡。

二、家庭智力生活的侷限性和驚人的貧乏性,是兒童智力落後的原因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調查過幾個不幸的兒童,他們的母親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語言裏總過不超過20xx-300個詞彙。所以這些兒童對於人們平常從童虎、民歌裏引用的那些詞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無知。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語文課堂。有的學生對語言反應非常遲鈍,他們讀完一段話,沒有感受,寫不出批註。即使聽了別人談論的讀書感受,也迷茫麻木。就拿今天講的《窮人》這一課來說吧。當我們講到桑娜一家的貧窮是,多數同學都能從文章的環境、對話等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了這一家的窮苦。起立發言的同學有的熱烈盈眶。但是有兩個同學聽了之後毫無反應。他們的課本批註也沒有含金量高的內容。而有的學生家長的文化素養比較高,家長的語言表達對孩子來說就是很好的示範作用。所以,他們說話來也很有條理,關聯詞用得也非常得當。有的家長文化程度低,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太強,但是他們給孩子選擇了各種有價值的書籍。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的語言。所以,高素質的家長和有營養的書籍都有助於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於學習的父母或生書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三、落後的兒童多數是因爲在出生後最初的2-3沒有接受完整的母親教育。

作者研究了幾千個家庭中兒童的智力對於母親的依賴性。他發現如果孩子在2-3歲的時候沒有接受母親的愛撫的、慈祥的、憂慮的目光,沒有聽到過本族語言的細膩而充滿感情的音調,那麼這個兒童的智力生活就會跟正確的母親教育的兒童走向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發現,這是一般教育學裏未曾開墾的處女地,這是個全新的領域——母親教育學。

讀到這裏我非常驚訝!原來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幼年時期的母親教育有這麼重要的關係!這個觀點應該讓我身邊的媽媽們和即將做媽媽的朋友們好好看一看,讀一讀。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做個負責任的媽媽很重要!做個好媽媽,從陪伴孩子開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

1、重視每一個學生。

教學歸根到底是育人的事業,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人的大寫的人,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一個孩子身上寄託了全家幾代人的希望,當然不可不重視每一個學生。記得看過一個央視記者對劍橋大學校長的採訪,劍橋大學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學,這裏走出了達爾文、牛頓、霍金等了不起的科學家,學校實施導師和研究生一對一制度,這一塊每年的支出遠遠大於收入,需要通過其它的途徑來貼補,但是這項制度堅持了若干年,就是爲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們當然不可能只教一個學生,好在隨着教育的發展,小班化教學逐漸成爲發展趨勢。

如果說重視每一個學生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話,那麼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最好的那一個”則體現了一種深沉博大的愛和對教育的信念。蘇霍姆林斯基是相信的,他的所有理論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上。他多次談到對後進生的教育,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講了一些具體的做法,與我們見到的補差工作迥異。他不迴避這些學生記憶力、思維能力差的客觀真實,但他相信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興趣特長的火花,通過科學的.方法、耐心的教育,後進生早晚會開竅。他一再強調不能讓學生失去自尊感和自信心,他不會逼着學生死扣書本習題,他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進行思維訓練,他給這些學生布置適當的作業,他帶領他們閱讀,他相信每一棵草都會開花。

反思自己的工作,很少這樣細緻地去研究過單個的學生,往往都是籠統地教,籠統地要求,學生達不到自己的目標便遷怒於學生,怪他們不聽話,不用功,怪家長不重視,無非是要推卸責任而已。從這學期起,要重視因材施教,哪怕做不到重視每一個學生,也要挑選幾種典型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並作好記錄。

2、相信閱讀的力量。

閱讀是有力量的,這一點我毫不懷疑。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每天讀書的人跟總不讀書的人精神世界、生活方式肯定不一樣。但是閱讀的力量要靠自己去挖掘,我自己讀什麼書,怎麼讀,我的學生又該如何,我還有很多困惑,這是我目前最關心的一個話題,有些茫然。當然,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很多啓發,比如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讀書和教學研究相結合是教師的成長之道;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有一本或基本屬於自己的根本書籍,這些書要反覆閱讀;一定要重視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其主要途徑是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讀書要思考,不能食而不化,要融會貫通……

3、學習是一種生活。

我們常常跟孩子講,爲什麼要好好學習?就是爲了將來有一個好工作,好前途,好生活。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學習是痛苦的,但又是必需的修煉,爲了將來得道成仙。所以我們常常讓孩子爲了將來的快樂犧牲了現在的快樂,很多孩子變成了學習的機器,很多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之後就再也沒有快樂的能力了。

其實,學習應該是一種生活,它貫穿人的一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講,學習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緊張卻又快樂。學習不僅僅是坐在教室裏上課、寫作業,還包括旅行、遊戲、唱歌、跳舞、畫畫、勞動、讀自己喜愛的書,甚至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學習是一種生活,它能讓孩子發現世界的奧祕,發現自我的力量,從而樹立終生學習的志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之作,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著。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他提倡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 “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寫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有生動的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通過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應該怎樣教。

著作涉及到教學的各個方面,有怎樣教育後進生的建議,有給未來教師的建議,有關於智力的開發,有對寫教育日記的指導,有怎樣開展集體備課,有的談到作業的檢查等,寫的相當詳細。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很多建議都讓我受益頗深。

這本《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懂得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藝術,需要經驗,需要技巧。

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空泛的大道理。在書中的字裏行間,在每字每句裏,都滲透着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都結合了自己多年教學當中的教育事例。他對教育的闡述形象精準,加以精闢的理論分析,一針見血地點明瞭教育的真諦。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但總的來說,我認爲蘇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爲學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們隨時感到他的美育和智育非常和諧地統一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德育。他說:“羞恥心是對於卑劣的,醜惡的東西的強有力的抗毒劑;形象地說,它是能浮載榮譽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個年輕的公民,沒有早在他的童年時代就體驗到對卑劣行爲的蔑視和爲別人的痛苦分擔憂愁,那就難以設想他會有成爲一個好人的志向。”正是這樣,他耐心地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始終堅持把德育居於首位。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養智力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於思考和善於說話。”他建議我們逐步培養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他在書中寫道:“學習、上課、完成作業、經常得到分數——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爲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裏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爲全面發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爲主宰者……那麼,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段話對素質教育而言,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

“要思考,不要死記!”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和忠告。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想到自己學科的教學,更要關注我們的學生,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課堂上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有效的教學,這也是新課程的基本要求。

讀書是知識的源泉,它會使你消融困擾,滋養心靈,它會給你力量,給你智慧,所以做爲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讓我們每天不斷地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近一段,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的時代雖然距今甚遠,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讀這本書,就像一位長者與我們面對面,撥開我們眼前的雲霧,解開我們心中的疑團。今天,就來談談我的一點讀書體會。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一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經歷,有一點啓發。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以及用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繮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繮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一是平時要對學生和藹可親,經常和他們一起聊天、談心。二是平等、民主地與學生相處。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雖然小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教師在建立民主的氛圍中,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這是所謂商量的意義所在。民主作爲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也是社會理性的重要標誌。

在這本書裏還介紹了關於後進生的成因,蘇霍莫林斯基爲我們分析了後進生的成因,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身爲老師,我們會經常去別人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從教師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認爲後進生需要用閱讀來提高自己,需要用閱讀來解決自己在學習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難。老師也只能交給他們方法,但真正的落實,還是需要我們學生自己完成。

蘇霍姆林斯基班上有個叫費佳的學生,在算術應用題的學習上障礙很大。於是,蘇氏親自編了一本書《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在這本書中,他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編了很多有趣的、能夠引起兒童思考的習題來訓練他。這些習題吸引了費佳,也引發了他的思考,並且能求得答案。隨後蘇氏又爲其蒐集了一套專供他閱讀的書籍,約100本。正是這種大量的閱讀,使費佳的成績逐步趕了上來。到五年級時,這個孩子已經能像別的孩子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蘇氏告誡每位老師必須謹記:“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老師的我們,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通過學習,我要逐漸轉變自己的陳舊觀念。通過慢慢摸索,努力轉化好每一位學困生,因爲只有這樣了,纔會出現真正的“百花齊放春滿園”之效果。

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對待學困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困生會越來越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着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讓我敬佩的是,時隔三十餘年,他當年所闡述的很多教育理論,在提倡人文素質教育的今天,依然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它們並沒有因爲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實踐的光輝。在書中的字裏行間,在每字每句裏,都滲透着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真愛。他在給教師的每一條建議當中都結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學當中生動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爲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們指點了迷津,使我們感到貼心和溫暖,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於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老師的時間從那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這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做爲新老師的我也是這樣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個小時,而且這8個小時擠的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學生談心等,還要抽出時間搞教研。可是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

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位教育家真是太妙,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該在自己所教學的科學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應該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抱怨都消失了。書中那個歷史教師說的話,“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啓開了一個窗口,原來讀書不僅提高自己修養,還是一種教育祕密武器。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借鑑的精華。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並有潺潺不斷的水流,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另外,我還明白閱讀不但對老師有益,而且是爲了能讓孩子們擴大視野,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應當教會每一個學生怎樣在書籍的世界裏旅遊。

時間從哪裏來?很簡單,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書。持之以恆的讀書。我們的小溪才能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溪流。

作爲一名新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作爲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恆,那你就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時間就象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以後,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一、通過讀書感到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爲人師表

通過讀書,我深刻體會到,爲人師者,就要處處爲人師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學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帶動學生。不經意的一個動作和一句話,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學會關注每一個活生的心靈,用“真愛”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推掉壓在無形生命自卑的巨石,發揮每個孩子的潛能,讓每個孩子的心裏都灑滿陽光,特別是殘疾孩子。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他們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範性,在無形之中爲學生樹立榜樣。尤其是班主任,老師的品德、行爲,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着學生。學生是極具模仿力的一個羣體,他們時時刻刻觀察着老師的一舉一動。如:在衛生大掃除中,爲了使每位同學都能認真、負責地完成任務,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掃帚帶頭把衛生區打掃的乾乾淨淨,到教室裏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學生一塊打掃教室的衛生。雖然他們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師在幹,也主動的幹起來。我班學生王榮濤是個通校生,有時候來到看到老師在打掃衛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說:“老師我來完了,沒有打掃衛生,真對不起,明天我一定早來。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園的時候,已經看到這個同學在草地上揀樹葉了。行動是無聲的`語言,這樣,我不需要過多的鼓動性的語言,就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他們都自覺地按照老師的分工,熱火朝天地幹起來,並且在質量要求上還與老師比一比,看誰幹的又快又好。事實證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時時事事做學生的表率。如: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教師就不能有違法亂紀行爲;教育學生不怕髒、不怕累,教師就必須做到親自動手,吃苦在前,做好學生的帶頭人,否則,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養,也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二、通過讀書讓自己對工作產生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牢固樹立了教師的光輝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過學習閱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我有着很深的感觸,發覺與這些優秀班主任比起來,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有時覺得做班主任工作壓力很大很累,現在卻體會到,我們的工作是充實的,意義是深遠的,職業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須做到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殘疾學生是我們的責任,教育這些智障孩子是我們的神聖事業。用愛心去感化、去關心、去教育,讓他們感覺到在學校裏比在家裏的還要幸福的多,對我們這些學生既要愛又要嚴。既要學知識又要學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關心學生的進步,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爲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三、通過讀書體會到教師必須做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

通過閱讀《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這本書,我更進一步認識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們的一種正常需要。對於我們這些智障學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勵。作爲班主任,對於這些特殊學生,首先是親近他們,尊重他們,在學習上耐心引導,生活中熱心關懷,經常同他們交談,瞭解思想狀況,抓住時機,儘量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多給他們改錯的機會,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感受到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對每一位學生做到公平、公正,對一類學生嚴格要求,對班二類學生不歧視,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導。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的教學故事及案例所蘊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對我們教師是很好地啓迪。

第一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他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老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要盡其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並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的過程。再如書中還談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P11)。同樣,在第48條建議‘要思考,不要死記!’中也提及了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師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自己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啊,這一點是我平日裏試圖努力嘗試的,可操作起來需要花費心思,由於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響,自己在平日裏所下的工夫還是不夠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繮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繮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後,似乎就懶得拿起一本書細細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說雜誌等閒散作品,大多數時候還是忙着批改作業、上課、備課,有多少時間經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呢?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擡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纔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P412)他還說道;真正的教學能手知道的東西,要比學校裏學習的東西多得多,以致於有經驗的教師注意的中心是教育過程,而不是教材內容。的確,要達到這種地步,是要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還談到: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有關教師素養的論述,讓我深刻理會一名好老師的身後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歸納的有關教師的教育素養方面的看法,字裏行間體現了對教師素養的深刻理解。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大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拳拳之愛,殷殷之情,告誡我們的是更貼近實際教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學問與藝術永無止境,教師的魅力在於不斷的孜孜以求。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幼兒美術教育是一種沒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以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要、提高其審美修養和藝術素質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美術活動是幼兒最本真的生命活動、是幼兒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他們進行情感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輕輕的翻開《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書中豐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該書分爲“基本理念篇”、“活動設計篇”、“實施操作篇”、“材料運用篇”、“領域滲透篇”、“家庭教育篇”、“發展評價篇”等七個篇目,在每一個篇目中詳盡地記錄着我們在活動設計、美術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與解決策略,是一本真正實用的“小寶典”。

作爲剪紙課題組的一員,在通看全書之後,其中幾條有關剪紙欣賞的建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給我帶來了許多的思考。

一、剪紙欣賞的策略。

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中一個比較單純的門類,因其材料廉價、製作簡單、題材廣泛、功能多樣而十分流行,而幼兒在剪紙欣賞活動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紙中蘊含的“美”。那麼在剪紙欣賞時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欣賞內容應儘量豐富而具有審美趣味。

剪紙作品的內容可以是經典的民間故事,也可以是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可以是花草樹木,也可以是蟲魚鳥獸。總之,取材要豐富多彩,又要來源於生活,適合幼兒欣賞。

我想,如我們剪紙課題組在教研時提及過的“老鼠嫁女”的剪紙作品,就可以選取適合的內容供幼兒欣賞,通過欣賞細緻的剪紙作品、傾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把幼兒帶入一個富有民間色彩的剪紙世界中。另外,過年時的一些門飾、春聯等,有一些也融入了剪紙,很精緻,可以收集一些實物供孩子欣賞,一方面加深對新年氣氛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在潛移默化地感受着剪紙在我們生活中留下的美麗印記。

2、要結合剪紙的民族、地域特色來進行欣賞。

因爲剪紙有着豐富的`內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很多的剪紙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潛藏着一個有趣的故事或歷史典故,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在引導幼兒欣賞時,一方面應引導幼兒重在觀察,關注剪紙作品中的傳神之處,另一方面,應多欣賞一些有名的剪紙,並有詳細的背景介紹,以此來增長幼兒的見識,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如山東剪紙、北京剪紙等都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及文化背景,對於不同地域剪紙的不同欣賞,爲幼兒進行剪紙創作積累了更多相關的認知經驗。

二、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薰陶和培養。

美術欣賞不像實際的操作活動那樣容易拿捏,教師首先要對作品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在活動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展示作品,還在於幼兒在活動中所獲得的美的體驗。

首先,教師應營造與作品相適應的藝術氛圍,讓每個幼兒身臨其境,在多通道感受中得到美的薰陶。如之前提到過的“老鼠嫁女”,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時,可拉上窗簾,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的短片,或是播放一段詼諧幽默的音樂,邊放映剪紙作品的圖片,邊配上生動的解說。

其次,在欣賞時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幼兒在成長中獲得、積累美的薰陶。在欣賞剪紙作品時,教師適宜的提問可以有效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不同層次的幼兒都獲得美的感受。如教師可以直接問:“你看了這幅畫有什麼感覺?”“你想到了什麼?”等,通過對能力不同的幼兒的引導,滿足不同審美能力和審美經驗幼兒的需要。

最後,集體和小組交流相結合的形式,讓每個幼兒在輕鬆表達中獲得美的薰陶。集體、小組、個別等多種交流形式,讓孩子在彼此經驗的互換中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豐富自己的審美感受,充分調動欣賞作品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幼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