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學校爲了提高青年教師素養,特意組建了讀書社團,每週雷打不動的一小時共同時間,雖然纔開始兩週,但是和小夥伴每次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覺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豁然開朗感覺,真所謂經典的書籍越讀越美,讓我更深刻的認識了教育教學這個工作,也爲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了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讀過後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和小夥伴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爲,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準了目標。從這兩次讀書中談談自己的想法:

書中第一條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關於這點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讓所有剛入學的七歲小學生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如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我們強迫其中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在醫院裏。同樣,有的學生對教材感知、記憶、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而有的學生對於腦力勞動感知得慢,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對於有的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功的標誌,可是對於另外一些學生來說“三分”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諷刺學生,積極鼓勵表揚他們,完善教育教學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學生的長處和潛能。

本書第六條感悟較深,是《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着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我在教學中就遇到有的學生一個知識點單獨給他講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爲: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爲我們教師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所以我認爲我們作爲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不能諷刺任何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要格外的關心他們的成長,多花時間和他們相處,幫助他們輔導功課,學會換位思考。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總會覺得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之人,其著作也總讓人有一種高山仰止、如沐春風的感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實的教育專著,實際上細細讀來,其文的每一條建議之間都有着思維上的連續性,讓你在讀完一條建議後引起內心和情感上的共鳴,給我們很多的啓發乃至教誨。

這些只是我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後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未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假期裏,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爲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爲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爲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啓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裏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完了《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儘管它的理論性較強,比較適合初、高中英語教師閱讀,但我還是頗受啓發。特別是看了“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糾錯”這一條,恍然大悟,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及觀摩名師們的課堂糾錯高招,才真正知道怎樣做。

r say “No “,Just say “Maybe” with smile.

當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仍帶着微笑,Never say “No “,Just say “Maybe”,然後插上一兩句話加以提醒,這樣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學生還會在下一次勇於回答問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儘管教師該講的都講了,學生該練的都練了,可是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時,往往還會錯誤百出。這時我們教師也許會驚慌失措,灰心喪氣(特別是公開課時),或許還會責怪學生。其實學習過程中學生犯錯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爲會犯錯,他纔是學生,他才需要學習,教師纔會知道哪些知識學生掌握不牢固。我們可以瞭解學生個體接受能力方面差異及學生的學習態度。這樣把學生的錯誤當成學生學習的.資源,我們講究適時、適度、得法,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下,巧妙地糾正了學生的錯誤!

“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please.”…

發現學生講錯了,有時可以要求其重複。如及時、婉轉、耐心、客氣地對他說:“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please.”這樣一來可以暗示學生,“你的句子有問題”;二來學生很願意接受,他明白後一般就會自己改正。有時“Again.”” Would you repeat ?”之類的話還不足以引起學生對錯誤的注意,這時,我們就可以用疑問的語調重複學生有錯誤的話,還可以強調句子中錯誤的部分。

different ways for asking questions.

發現錯誤時,我們可以提問說錯了的學生,也可以提問其他學生。如,“Is that correct ?””Is he right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說錯的學生改正錯誤,又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注意。如果這個學生仍不能自己改正,我們可以試控性地問其他學生:“Who can help him?’,這樣激發全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一般也不會傷害這個學生的自尊心。很多時候,我們在組織操練(如對話)時,應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其他學生的錯誤,互相糾錯,從而自覺地把糾正錯誤作爲英語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expression or gesture to implie.

用表情或手勢給予暗示,這樣比較含蓄,學生容易接受。但是,我們的表情或手勢一定要讓學生能夠理解,否則會適得其反。因此,用表情或手勢暗示學生時一定要適度,並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形成習慣,使之容易被學生理解。如,一年級小朋友說“This is my ears ,this is my eyes ”,這時我就伸出一個手指,然後用這個手指摸着一隻耳朵和一隻眼睛,學生馬上就能改口說“This is my ear ,this is my eye ”。

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方法很多,但一定要講究適時、適度、得當。通過糾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改進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另外在設計內容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控制難度,便於學生準確表達而不至於犯太多的錯誤挫傷其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成就感,培養上進心,培養良好的學習語言的好習慣,提高準確使用的能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感受頗深,啓發非淺。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爲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啓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纔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啓發性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啓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讀後感《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教師的語言修煉是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麼樣表述的更生動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處.我想,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要研究和雕琢的,有人說,身爲教師不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無異於學音樂卻不知道貝多芬。說來慚愧,雖然早就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著作有渴讀的慾望,但卻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瑣事,對閱讀此書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細讀,才恍悟蘇霍姆林斯基能成爲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大師的原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讀一本書,讓人回味無窮;猶如一杯好茶,讓人心曠神怡。

翻開《給教師的一百條新》,便看到鄭傑校長在數的序中謙遜地寫到:“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

既然如此,不妨一讀吧。

我是個比較懶的人,要我一口氣看完一整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再長篇感慨,實在有點強我所難。

不過懶人也有懶辦法,我將用“邊讀邊悟”的形式展開我的讀書之旅。

在這本書裏,有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

看到鄭傑校長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視學校儀式。

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學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我們每天都在重複着相同的儀式,由此,使一所學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徵。

鄭傑校長指出了“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種,我認爲有道理。

在我看來,儀式是規範,是莊重的。

舉個例子來說,天安門廣場每天清晨的升旗儀式,透過電視畫面已經很具震撼力了,可是當你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時,我想你將終生難忘,愛國的激情絕對會涌遍全身。

這就是儀式所帶來的魅力。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儀式。

從週一到週五,我會對學生家庭作業、個人衛生、上課表現、課堂作業、閱讀、背誦、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時評價,用加星的方式展開評比。

每到週五放學前,評選出前三名優勝者。

接着,我會爲他們舉行5分鐘左右的頒獎儀式。

獎品是每人一本蓋上學校校訖的本子。

我跟孩子們說:“這本子很普通,你們隨時能買到。

可這個寶貴的紅印用錢是買不到的,必須用勤奮和智慧去換取。

希望你們多多珍惜!”這簡單而又隆重的儀式,激勵着我班學生們爲成爲優秀學生而不斷努力。

不過,也許在頒獎這個環節上注重的老師並不多,以致於評獎逐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與價值。

從小處講,班級儀式也體現了一種班級文化,從大處講,學校儀式爲催化學校文化而存在,它有着獨到的作用與獨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會轉型時期,誰都有苦衷。

校長有苦衷,幹部有苦衷,教師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況下,學生的苦衷卻容易被忽視。

其實,現在學生比我們做學生的時候要苦得多。

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週末的休息時間把孩子們往各個培訓班、補習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歡不喜歡。

教師爲了提高成績,拼命瓜分着學生的課間、放學時間。

這些可憐的孩子想玩,卻不能玩,想做白日夢,也不能做。

這些限制我們成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十來歲的孩子呢?當學生遭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有多少人能體諒他們呢?即使能體諒,在平時,又有多少人願意去體諒呢?體諒不體諒學生,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也可以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是否應換位思考一下學生的苦衷,想一想我們的少年時期是怎樣渡過的?是否也像我們的學生那樣用瘦小的肩膀承受着學校的升學率、各科繁重的作業和家長過於沉重的希望?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名曾經的學生,我們是不是應該理解有些學生面對各種壓力時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諒在你的課上偶爾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時做不完的作業能再寬限一些時間?我們真的應該懂得學生的各種無奈和消極的反抗,我們更應該試着去理解他們的苦衷,試着走進學生的`內心,感受他們的心靈,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有時過於偏激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並體諒學生的苦衷,才能真正體現教師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愛,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教教學,也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

這本書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在仔細閱讀了這本書後之後,更讓我深刻清晰的瞭解到作爲一個教師的不易,特別是作爲一個優秀的教師更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用寬容仁愛的心去教育孩子,使他們茁壯成長。

這本書分別從“師德”、“教學”、“育人”和“修養”四個方面給出四十三條建議,每一篇章都從不同的發麪發人深思,並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給予我們啓迪。我認爲這四個方面也是教師職業道德中所提到的六點: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終生學習,相互之間都有互通之處。

通讀這本書,對我印象最深,最受啓迪是“教學篇”和“育人篇”,特別是教學篇中的建議之一“好的課堂語言室“煉”出來的”。我就對此談談我的想法與啓迪。

優美的課堂教學語言常常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受益匪淺。作爲教師,鍛鍊自己的教學語言,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將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然而教學語言不單單是口頭上的說話,更是一種藝術,如何將所教的知識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具體、化平淡爲神奇、具有較強的準確性、形象性、趣味性等,對於我們幼兒園教師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他們的思維與具體形象爲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語言簡潔、明瞭,但又生動,形象。教學語言,是增強教師“教學魅力“的關鍵。

然而如何才能使我們有這樣的語言呢,不言而喻,就需要“煉”,如何來鍛鍊自己的教學藝術語言呢,這裏給了我們幾點,對此我深受啓發,也是我日後所要一步步攻克的幾點。

一、把話說“通”

面對一年級學生,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意圖,或運用成人化的語言他們不能理解,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改造,使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把話說“活”

“世界上沒有枯燥的知識,只有枯燥的講授。”作爲教師,要把課講的生動傳奇,吸引人,首先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技巧。;例如,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我們都會用“請坐下”“請……”之類的話,一個請字,就包括了教師對他們的尊重,也會從某種程度上撥動學生的情感。再者,就要用啓發性的語言啓迪學生的思維。

三、把話說“準”

教師的語言必須要符合現代化漢語的規範和要求。合乎邏輯,用較流利和純正的普通話,因爲小學生好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他們,這就需要教師的語言規範,科學,例如,在像小學生解釋科學現象時,不能用不切實際的話去打發他們,使他們接受錯誤的信息,而要科學的`回答。

四、把話說“趣”

生動有趣的語言會對學生產生吸引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是增進師生感情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可以儘量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幽默有趣,從而克服緊張的局面,實現對教學的有效控制,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

五、把話說“美”

美感無處不在,我們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然而語言美更是滲透在一日生活中,在課堂中,我們需要先對教材有一個深刻的感受、理解、想象和體驗,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地再現教材,從而讓學生沉浸在一種特有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的美感體驗,從而感受美。

這幾點對我影響頗深,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也能不斷地鍛鍊自己的語言,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我認爲《給教師的建議》是一份“精神大餐”。它讓我重新理解教師這個職業,讓我重新去思考,它將讓我真正體會教師職業的價值,在教育中實踐“愛”,把愛進行到底,實現自身的不斷成長與歷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這兩週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教育學循環一級兩套教學大綱部分,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着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覺得它真的是教師的必讀書,讀好它,可以做教師,可以做名教師;可以做教育家,因爲它是教育的智慧結晶。

蘇霍姆林斯基當過30多年的小學、中學的教師,所以寫出的東西沒有深奧的教育理論,非常貼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就如同一位身邊的良師益友在耳邊娓娓道來,道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與困惑。這裏有差生轉化的問題,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問題,有課堂教學管理的問題,有班主任工作的`問題……並且有着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

蘇霍姆林斯非常重視師生的讀書問題,這本書大約有400多處提到讀書。他認爲師生讀書可以解決太多的問題。教師讀書問題已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小處來說是教師本身工作的需要,大處來說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爲此,有人曾說:“我一直認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讀書,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條重要的幾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師的備課不能僅侷限於教科書,應建立一種宏觀的備課觀,這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傳播的是知識,也是在傳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負着教給學生生存的責任。“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在從事着塑造學生靈魂的光榮的、艱鉅的使命。唯有多讀書,讀好書,纔不致使自己的思維枯竭,讀書是涵養水源,唯有此,才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但是,同時我也要做到一點:"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不應該找出各種理由爲自己不讀書辯解。

要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還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時象追逐蝴蝶那樣快樂呢?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我也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爲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真是一本好書,越讀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它是我的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以指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曾經多次聽人說起《給教師的建議》是本不錯的書,這次將要正式步入教師的行列,便購買了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閱讀了部分章節,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充滿了教育智慧,事例也很生動,分析很精闢,氣人深思。下面我將談談讀後的感悟:

隨筆一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反思與感悟:

看了這篇文章,浮現在我腦海裏的是“因材施教”這個詞,雖然在平時上課之前知道這個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一直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學生,區別對待與分層評價卻沒有落實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在體育課上,因爲學生的身體條件、技能素質、心理承受與認知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他們在技術學習中的接受能力、領悟能力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在成績的評價上,我們應該結合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評價,我們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

隨筆二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不過,對於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反思與感悟:

“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多麼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呀!同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學與生活多積累一些素材和資源,做一個有心的人,到真正要用的時候只要隨手抽出來,從腦子裏調出來就可以了。平時的點滴資源與靈感都可以記錄下來,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例如,我們可以把體育課的三個部分分類總結,各部分都有些怎樣的遊戲,有些什麼教法等歸納起來,要用的時候可以直接視情況搭配了。

一晝夜只有24小時,要在這有限的24小時裏面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務,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我們辦事的效率。對我來說,體育老師除了備課、上課、反思就算一些其他瑣碎的事情要完成,用什麼方法來提高效率呢?我認爲提高自身的能力是關鍵,所以我們要閱讀、閱讀、再閱讀,用知識來豐富知識,用實踐來檢驗知識。

隨筆三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只有學生喜歡上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蘇霍姆林斯基說,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來一番競賽。

反思與感悟:

許多體育老師都說過,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爲什麼呢?這還是得從體育教師自身找原因吧。學生心中的體育到底是什麼,他們喜歡怎樣的體育課呢?我們反思一下這個,我們的體育課是沒有學生所喜愛的運動項目嗎?還是我們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讓學生們喜歡我的體育課。本人認爲,學生喜歡一門課程,很大程度上與該課程老師的個人魅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別會開始排斥這個老師,從而開始排斥上該老師的課。所欲我們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喜歡自己,同時,我們還要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裏,做他們的朋友,然後發揮我們的人格魅力與教學能力,從內到外的抓住學生,他便愛上你的課。

在體育課上,我經常採取的手段就是用學生喜歡的、樂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教學,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減少學生在閒置時間裏破壞課堂紀律的機會,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掌握知識與技術,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

《給教師的建議》這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讓我這個新老師學習到不少的經驗,可以減少以後教學中的一些麻煩。該書還在繼續研讀中,我也還在繼續學習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暑假又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正如林海音所說的一樣,好書不厭百回讀,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啓發,新的收穫。

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覺得這一次讀後,對自己的印象最深或者說在今後的教學中啓示最大的是:在講課的過程中“佔據你的注意的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的思維情況的關心。這是每一個教師教育技巧的高峯,你應當努力向它攀登。”

蘇老的話,給我的啓示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學,難道不是停留於注意教材的內容嗎?上課的時候,總是想着,這節課我將向兒童教一些什麼內容,學生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我將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教會兒童。力求把自己想要講的東西變得明白易懂,或者爲學生的理解搭建梯子,使學生能夠順利學習。就這幾各方面,進行苦思冥想,然後藉助於一定的手段來完成,這就是我的備課吧。而這種備課在蘇老看來是極其失敗的,最致命的一點就是這種課學生往往不需要進行思考,只是停留於對知識的掌握。

然而,蘇老卻建議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要特別關注的不是這個,而是對學生思維的敏銳的洞察,要充分地認識到你的面前是幾十個活鬆鬆的人,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表情、動作、語言,從而瞭解他是不是在學,是不是樂意學,是不是在學的過程中思維參與到了其中。透過建議,不難看出,蘇老對我老師的要求。

首先,你得是一個自己所任教學科專業的專家。其實建議中很明瞭的告訴我們,你不要將注意停留於教材的內容上,但是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連教材的內容都沒有透徹掌握,都不能流利、清晰地表述,那麼你能夠撇開內容去注意學生的思維嗎?因此這注意學生思維的前提,是教師對所教學的內容已經胸有成竹,並且能夠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乃至與內容相關聯的內容、內容的變式也瞭然於胸了,可以說對教材的內容的表述已經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只有這樣,你纔可以在上課的時候,觀察學生的反應,注意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行爲。

其次,要千方百計關注學生的思維。學生進行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學生是不是會思考,對思考有興趣。單就內容來說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掌握它並不難,難的是學生是怎樣掌握的',蘇老一再強調不能用老師儲存的知識傾倒給學生,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致最終喪失學習願望的一大弊病。而是要善於在教材內容本身裏去尋找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交集點”,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通過思考獲得收穫,從而激勵學生的再思考,這也更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種學習的過程看起老要比灌輸慢得多,效率低得多,但是從長久的眼光來看,學生所獲得的卻要多得多,因爲學習成了他自己的一種磨練心智的過程,他們在這樣一次次的磨練中獲得的提高,不單是掌握知識的增加,而是學習動力的加強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再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中是怎麼學的,在學的過程中有哪些表現,通過這些表現,教師能從學生的眼神中發現他們的思維是否參與活動,他們的興趣是否持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智慧。在孩子的努力思考有了結果之後,我們要善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並且把他引領到一個新的勝利的高度。當我們發現學生學得勉強,思維停滯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想到隱藏我們的教學目標,曲徑通幽,蹲下來以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採取不經意的方法讓學生去發現真理,直到他的思維豁然開朗。所以這種情感不單是一種熱熱鬧鬧的學生亢奮的場面,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生思維拔節的“靜思默想”。

這本書雖然幾十年前就問世了,但今天讀來,在課堂教學中的如此觀點,卻還是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爲我就屬於這種類型。因爲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白天要上課,晚上有時還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反覆盯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從小學開始所讀的書,可能200本還是有的,不過大概這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的本意吧?他所指的應該是你工作後吧?

這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由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老師們共提出了100條建議。最近我細細品讀了書中的部分章節,你會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爲教育理論大師,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讀過此書後,你一定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爲班裏有張某、費某兩位“大將”,所以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爲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爲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比如在給張傑、費丹軍佈置作業時,也減少了閱讀、寫作方面的作業,但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纔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和我一樣吧?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一定很可悲!

那麼,朋友們,和我一起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暑假在家期間,一直在看《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是由朱家雄,張亞軍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的。本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於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在書的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三篇中《品讀“職業幸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寫的“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面對大家對幼兒教師是“高級保姆,低人一等”的觀念,如何能夠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我想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的困惑。

文章作者從三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1、要學會熱愛。

2、要學會奉獻。

3、認清角色是品讀“職業幸福”的前提。

其實除了這三個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和品讀的。那麼我的幸福又在哪裏呢?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身邊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感受着那份快樂:和他們一起散步觀察春天,一起撿拾落葉,一起遊戲玩耍,一起放風箏,一起寫生繪畫。記得有一天,我外出聽課,下午回來後,孩子們好象很久沒有看到我一樣,熱情地叫起來:“老師,你到哪裏去了?”“你怎麼這麼久纔回來?”我問:“你們是不是想我了?”有幾個孩子唧唧喳喳地說着:“是啊,我們想你了。”

這些可愛的孩子!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前幾屆已經畢業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孩子們拿着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話,寫下家中的電話號碼,希望老師畢業後能給他們打電話,還有的說:“我們會想你的,畢業了還來看你們。”有幾個孩子進了小學後真的來看我們了。當我見到他們的一剎那,孩子撲過來緊緊地抱住我:“老師,我們想你!”我緊緊地摟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們感到幸福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教師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響。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髒衣褲,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臉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當我們聽到家長一句:“老師,不要緊,沒關係的。”“老師,麻煩你了,不好意思。”“老師,你們真的很辛苦。”這些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當看到家長在班級博客中發表感謝的話和祝福時,我們是幸福的;當收到家長髮來的新年祝福時,我們感動着;當家長給我們提出中肯的建議時,我們思索着。正是因爲有了他們的關心、信任、肯定,我們才能將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讓家長更加放心和滿意。

三、教學中的成功讓我體驗幸福。

教師最引以爲幸福的我想應該就是教學中的成功了。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能使孩子受益匪淺,而且能讓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成功的教學還能收穫成果,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取得可喜的成績。當看到孩子畫出一幅幅獨特新穎的圖畫,捧回亮閃閃的獎牌時,我們的心裏是激動而又自豪的;當看到我們的學生一個個有出息,當上了班長、班幹部,評到了三好學生時,我們的心裏是寬慰的。

四、自身的學習和成功是幸福快樂的。

經過自己的鑽研製作完成了一個課件;通過努力使自己的展示課、教研課能比較成功地同伴面前展示;聽到領導和同事對我們的肯定和讚賞……這些都讓我深深地體驗到了那份幸福。

原來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包圍着我,感染着我,現在我對幸福又有了更深的體驗與感受。讓我們一起來品味、尋找自己的幸福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這幾天,我又重新拾起這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之前因爲一些原因,一直沒能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以至於被我束之高閣,這幾天終於可以抽出一些時間碎片來讀一讀。

書中列舉了許多個教學實例,一個個的小故事,給我心靈很大的震撼,彷彿一盞明燈,照亮了我迷茫的路途,給我的教育生活指引了方向。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當我們教師用愛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愛的心態去等待學生的每一次進步,用愛的目光去關注學生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愛的心情去讚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時,我們就贏得了學生們的心,就獲得了教育的主動權。

愛心是教育的核心,愛心是教育的靈魂。

每每當我站在講臺,環顧着每一位學生的時候,我都彷彿看到了當初的自己,我感恩遇到的每一位幫助我成長的老師,也由衷的敬佩着他們的高尚品德,小學時代的班主任用他的方式保護了我的自尊心,中學時代的老師對我的關懷和鼓勵,也許他們早就忘記了,但是,對於我來說,一字一句、一個眼神、一聲肯定、甚至一次批評,都讓我深深牢記。我感恩他們的關愛給了我學習的動力,我感恩他們的嚴厲,讓我不會迷失和放棄。我的學生生涯是幸福的,而現在的我也走進校園,成爲一名教師。

我要將我得到的愛心,不斷地傳遞給我的孩子們。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這麼一個事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在這個實例中,我們感受到了,作爲一名教師所要具備的.責任感和對學生的愛,只有心中有了這份責任,心中關愛着孩子,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我不禁思考,我怎樣才能將知識源源不斷的傳送給孩子?在書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我的努力的方向。

書中是這樣寫的: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讀書,在任何時代,任何背景下,都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成長的好方法,作爲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學科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知識和廣博的科學知識。這樣,在孩子們面前,我們纔可以成爲他們學習之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來源。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數量可以轉化爲質量。

閱讀同樣能夠帶給孩子們許多益處,讀書能教給孩子們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我也將帶領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探索,共同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所以利用假期讀了一些書籍,以豐厚我的知識儲備。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我談談感受較深的幾點。

一、教師要有靜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爲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爲老師的樂趣。

二、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學校老師們口頭上流行的要學會“偷懶”相似。那麼,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

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其二,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

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說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爲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

三、教師要有寬容之心

寬容很不易,才成爲一種美德。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爲美德。 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着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着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爲以人爲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爲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銳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在看過《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一、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手段,寬容是精神,是一種美德。如果凡事都認爲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不能同有不同意見,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如果我們與任何獨立獨行或標新立異的人無法溝通,那麼我們沒有學會寬容。我們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有寬容精神,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我們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二、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體諒學生的苦衷,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是說你只有體諒學生,以他的`苦爲苦,你才能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將他作爲提高你教育業績的工具。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是說你體諒他的苦衷,你就會盡力祛除那些能導致他苦衷的方法。這些方法因爲讓學生極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學不藝術的。你體諒學生的苦衷,你被學生從心理接受了,你就握着一把鑰匙,一把讓學生學業成功,也同時讓你事業成功的鑰匙。

三、教師要學會敬畏

人要敬畏,才能得救,宗教是教人敬畏的,教人敬畏上帝。我們教師要敬畏什麼?教師要敬畏真理。學校是傳達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師生間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纔可能變爲現實。教師要敬畏權威。一所學校裏有多個權威代表一所學校的實力。但敬畏權威更重要,敬畏權威就意味不嫉能不妒賢,意味着對權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寬容,學校應有權威的氛圍,才能催生出更多權威。教師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華,學生是一各個獨立的生命體,即使你看到的學生再厭怒,你也應把他視爲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的愛每一個孩子。學會敬畏的人,格外謙遜,格外自足。

四、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我們往往通過外部手段讓學生讀書,這些外部手段合起來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評,教育,知道,幫助,訓練,體罰的辦法來逼,或用表揚,鼓勵,哄騙,引誘的方法來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卻沒有長效,最持久的促進學習的力量在知識本身。對知識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沒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五、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學習

我們學校要形成師生共同學習的特色,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在很多方面,師生之間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條件的,如果教師和學生都作爲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則師生同時面對知識,纔可能平等起來。師生共同學習是一種氛圍,教師和學生成爲自主學習的主人,就會激發起很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下,教學纔會更有效。師生共同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課堂組織的技術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師生的共同學習對教師課堂控制方式是個挑戰。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教師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爲”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爲學習知識的樂園。又如。文中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一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其中“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一文,讓我感觸頗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巴甫裏可的差生。用教師的話來說:“看來,這孩子沒有本事掌握知識”。教他識字的女教師給他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在一節植物課上,學生們在學習用各種方法把果樹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巴甫裏克成功地完成了這項實驗,並且在試驗中提出了自我獨特的見解。這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校。許多孩子都想用同樣的方法培育樹苗,而搞成功的僅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而生物教師自我,據他本人承認,連一根樹枝都沒有種活。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此刻手指尖上”。一位教師在校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說:“這個五年級生會做的事,是有經驗的園藝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從這件事情上開始了巴甫裏克的“轉變”。巴甫裏克身上那種害怕、拘束、猶豫的表現消失了。此刻,當他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他已經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書裏的什麼地方是怎樣說的,而是在出神地思考着,從他所看到和觀察過的東西里引出結論來。巴甫裏克此刻帶着那麼強烈的求知慾聽着教師們講課,使一些教師感到有些意外。

一一巴甫裏克他是不幸的,在“分數第一”的教育思想下,記憶本事差、不會解答數學題的孩子,就算你不斷的補習也是個“反應遲鈍、無可救藥”的落後生。巴甫裏克他又是幸運的,因爲他們五年級開設了他特感興趣的“植物學”這門課程,因爲“那位植物學教師善於安排課堂教學,他不僅僅要求學生像平常所說的那樣“掌握教材”,並且讓學生去自我獲取知識。”在那裏他的思維覺醒了,他的纔能有了展現的舞臺。經過努力,他最終成了農藝師並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一一巴甫裏克的故事感動着我,正是這樣刺眼的字眼兒映入我的眼簾,讓我再次打開電腦,搜索到《少年中國強》其中一期節目,專心致志地又看了一遍“何不凡”的故事。何不凡——他的出生給媽媽帶來了喜悅,他的出生讓媽媽真正認識到自我長大了,他的出生讓媽媽看到了他是一個“不平凡”的孩子,所以取名——不凡!下頭就讓我們一齊走進何不凡的世界。

一一巴甫裏克、何不凡,乍一看都是所謂的差生,但就像節目當中說的那樣,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只是極度的喜歡和極度的不喜歡,喜歡的全身心投入、專心致志地學,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地想,付諸實施、精益求精地做;不喜歡的則反之,一切都不在乎。例如:學校六年級6班的何鈺傑同學異常喜歡古文,他的風采我們已在學校晨會上一睹爲快,他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背完了《國學》教材的上下冊32篇文言文和32首詩,已經讀完郭校長送他的《後漢書》,並且他已經能寫小古文了,最近他又在給教師及同學寫傳記了,其中已經寫了28個同學和3位教師,在傳記中,他把每個人物的外貌、性格、愛好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沒有雷同,沒有編造,沒有抄襲,完全原汁原味兒。自從喜歡上《國學》這本書開始,一個有點木納、從不善於主動表達的他,讓所有的教師同學對他刮目相看———何鈺傑,他有着自我美麗的夢想,長大後當一名作家。喜歡上《國學》的那一刻,就是何鈺傑思維覺醒的成長曆程,而郭校長就是幫忙何鈺傑思維覺醒的那個關鍵人。在我們的教學生涯當中,也許還會碰到像何不凡、巴甫裏克這樣的若干個孩子,但此時的我已學會不再生氣憤怒,因爲我有了學習目標,我要像何不凡媽媽一樣堅定自我的信念,像郭校長一樣擁有一雙慧眼努力地呼喚孩子思維的覺醒。

一一作爲教師的我們僅有善於發現、開掘學生的閃光點,根據孩子的個性及興趣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構成陽光般的心態和健康的人格。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成爲我們祖國的建設者,只是領域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要因材施教,不要對任何孩子放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