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利用閒暇時光,靜下心來,我認真的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讀後感觸頗深。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你有着自信。很難想像幾十年前的教育理論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還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實用意義。難怪他要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尋的偶像,成爲心中的指明燈。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都有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準備上課的材料,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還要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還要抽出時間來學習,以便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教材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的眼前一亮,讓我的心陡然地開闊,我將繼續地研讀下去,它將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

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學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後,給我的感覺是:無論你是一位剛剛加入教師隊伍的新手,還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你都已經選擇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職業:教師,那麼就需要你耐心細緻、身心投入、勇於奉獻,擁有無私的愛心、非凡的個人魅力、自信且超羣的能力。選擇了教師這份工作,就意味着從此你將影響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記住,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別人塑造未來,教師的影響將是永久且深遠的。教師的肩上承擔着多麼高尚、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責任!這一點,要永遠銘記在心。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爲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美國作家安奈特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說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的事情,講了許多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讓我忽然間感覺雲開日出,陽光明媚。書中沒有什麼時尚、新潮的詞語,也沒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沒有泛泛而談的教育理論。它通過實際的例子來闡述解決問題的技巧和建議。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書中的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書中給教師提出了101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在這本書裏,安奈特用樸素的語言將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案例向我們娓娓道來,讓你覺察不出教育專著的乾澀和乏味,理論與案例有機結合,讀了讓你回味無窮,意猶未盡。這些建議不論是對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在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上產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還向我們傳遞了優秀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優秀教師應具備的永不消散的魅力。優秀的教師總會維持自己良好的聲譽,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不爲外界消極態度所影響,並且做任何事情都能從容、鎮定,能控制自己的反應,不帶着怒氣行事。優秀的教師總會以身作則做到最好,但也會尋求幫助,能夠很好地與家長合作,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不斷取得事業上的進步。

總之,學習101條建議讓我收穫很多,它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讓我的心靈滋養,心胸開闊。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多閱讀這樣的好書,讓自己在閱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使自己成爲能影響他人,改變他人的老師,並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成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平時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如何做好後進生的工作等。書中還有許多關於教學管理、教學經驗,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成績等等。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給我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於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所謂個別對待簡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現在大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來設計教學內容和要求。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反應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就這引發了自己的一點點思考,在日常教育中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對待,這一點大多教師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師都是這樣去做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是做到這一點,估計就有點難了。其他原因且不說,單就學生人數來講,就能讓教師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數地區推行“小班教學”,大部分地區,班級人數都超過40人以上,我現在所教的班級人數一個班有57人,另一個班也不少,也有54人,在這樣“臃腫”的班級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個別教學,談何容易!57個學生就有57中想法,就有57中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個別對待學生,這是一條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學思路,關鍵要看執行的條件是否可行。現在我帶的兩個班加起來就有111人,每天光批改課堂作業本就已將讓我忙的不可開膠了,那還有時間去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呢?當然這不是自己不這麼去做的理由。

現在的後進生怎麼產生的,或許就是應驗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吧,“我們沒有合理的個別對待學生”。以至於現在一個班裏會有那麼多的後進生,而老師們當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學生,認爲學生沒有好好學,甚至認爲他們“笨”反應慢,可是我們何嘗不換位思考一下呢?老師們又何嘗考慮到那些後進生的痛苦,因爲某種原因上課聽不懂,卻還要裝作很認真聽講,配合老師,對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煎熬!作爲老師你採取了個別對待學生了嗎?沒有!我們上課只是把大衆的東西強加於他們,並沒有考慮到他們能否接受啊!長期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了!雖然目前來說,個別對待學生實行起來有點困難,但我覺還是應該朝這個方面不斷的努力,時間是靠自己擠出來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來的,只有這樣才能才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爲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感受頗深。不可否認,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於批改作業,週記、作文、家庭作業、默寫還有一些補充的習題之類,有時候批到晚上一兩點還是批不完。由於時間的絕大部分都用在了批改作業上,於是備課就不是太充分,乾燥、枯燥的課堂自己都有點不耐煩,何況是學生呢?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沒有時間。殊不知,有時我們的時間分工也不太合理,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比如我們總抱怨總有批改不完的作業,試想,假如我們把課堂效率提上來,書本知識的絕大部分能在課堂上消化,那麼,我們還需要佈置那麼多作業嗎?苦了學生又累了自己,何苦?

現在想來,自己的讀書量真的很有限。有時爲了一節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捫心自問: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它好似一面明鏡時刻映照着我自身,不斷給我指名教育道路前進的方向。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多讀書,多積累

“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爲重要。要教好學生自身必須要有豐厚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多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只有不斷地從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二、關愛每個學生

首先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班主任工作室辛苦又繁瑣的,我們要從點滴做起。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還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這樣我們的孩子會健康成長。

三、學會讚賞你的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讚賞極爲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那麼重要。

我們要從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慰。當然,我會將我的這種高興化爲語言、動作來讓他知道,使學生知道自己是那麼優秀。我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會順着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在這個疫情期:間,我利用教學空餘時間拜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着《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感受頗深。書中每一條建議都結合生動的事例,加以精闢的分析,無不充滿教育的智慧。

在前面幾條建議中,把閱讀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條建議中,他說:“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爲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而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爲書上的學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其實不然。學生死記硬背也不可取,因爲今天會默,明天就忘,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麼去用,也只能成爲一種“死”知識。更嚴重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興趣,產生逆反心理,最後真正淪落爲後進生。而且他這章節中,他講述了一個數學老師培養學生閱讀。這讓我更有感觸,閱讀不再是語文學科功利性的東西,而是一種培養思維的方法,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由此看來,我們教師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理解素質教育的實質,爲這些孩子推薦合適的讀物,讓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充實他們的頭腦,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真正成爲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

他還說到“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可是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發現,有許多同學他們整天都在忙於補作業,忙於訂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時間來進行閱讀,他們的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由此循環下去,閱讀對他們來說就越來越困難,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如何保證孩子充足的閱讀時間,這也是我們老師當思考的。以後在工作中,不再認爲閱讀是課外的份,可以適當對作業慢的同學少一些抄寫背誦的作業,讓他們抽出時間來閱讀,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和興趣。

教育是一個週期性很長的特殊職業,教師要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即使補丁,也能鏽成一朵花。先只管耕耘,不要問收穫。教育因我們而精彩,我們因教育而幸福。我們既要爲孩子的一生成長奠定基礎,也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增值。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我閱讀了蘇聯聞名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佈滿信心……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爲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爲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爲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的困惑。

書中還有很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爲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爲一名教師尤其要常常刷新賞識教育的思想,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並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昇華。讓每個幼兒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與成功。使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爲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願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與舒暢迴歸課堂,迴歸孩子的一日生活,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與成功,帶給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完整的自我。賞識教育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讓溝通與關愛解開每個學生的心鎖。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今天,我拿着枕邊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翻看着。突然,我對“合作是競爭的歸宿”中的“第12條:在過去的一年中,團隊成員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引起了我的無限思緒。回想在本校工作以來的三年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發現自己好象已經不止一年沒有參與理論學習了。對一些先進的、優秀的教育理念知識體系,我完全不懂。很多觀念都還停留在原有的理論知識水平線上,這讓我感到莫名的恐慌。因此,我認爲在加強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理論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教條,可我不能因爲這個原因就放棄,只有學習專家們的教育理論知識體系,正確理解教育理論知識,懂得如何借鑑和運用,才能提高我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尤其能幫助我把工作的點滴積累起來,歸納成爲精煉簡潔的理論知識體系。理論有深有淺,而作爲在一線工作不久的我,應該從最淺顯的做起,結合自己的'實際實踐,不斷努力提煉自己,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和家長們的信任。

爲什麼這樣認爲呢?

一、來自自身的感受

記得每次寫案例時,我在敘述事件的過程都輕而易舉的一氣呵成,不含糊,同時腦子裏也依稀的覺得這件事情隱含着很多的教育意義,很值得挖掘。可真正在分析、講解案例所對別人的教育和啓示時,我都覺得內容、條理不清不楚,闡述混亂,主次不分。這種種困惑都讓我深深感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尤其是不應間斷,而應長期堅持不懈地學習。像現今科學技術非速地發展,數字化、信息化的普及,讓我不得不爲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的提高而擔憂。

二、來自家長的感受

每當家長向我虛心請教時,我都深有感觸。

在和每位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時,我感覺到有很多家長都會帶着問題來交流,他們謙虛地向我問道:“鄭老師,我呀,現在是拿孩子越來越沒辦法了,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脾氣也犟的很,我真想他天天上幼兒園呀。”是的,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經常被一大家人寵着、溺着、驕着、貫着,什麼事都依着他,由着他的性子來,孩子能不倔強嗎?其實,“不應驕貫孩子”這個道理家長也明白。可現在因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因此,在事情發生是,由於經驗的不足,一時間沒有想到有利於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辦法,反正爲了“息事寧人”,只有滿足孩子的願望。當然,同樣的事情會再上演,每次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不變的倔強嗎?所以,爲了孩子們明天美好的未來,家長要學習,做爲老師的我,更應該學習?因爲,老師不僅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好孩子,也有義務幫助和引導家長如何教育、養育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有幸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這本書的一部分後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讀他的文章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作爲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確是受益匪淺,讀了這本書,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爲,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爲蘇霍姆林斯基爲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爲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問題突然間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從哪兒找時間,一天只有24小時》、《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因爲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數學專業跨語文教學對於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學校發的練習冊又多,改個作業都要兩節課,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兩天,剛開學那段時間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樣,不是備課就是改作業,總感覺完成這些工作時間都不夠用。哪還有時間去關注學生生活方面、寫簡書呢?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很困難很困難。希望大家不要讓成績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

我還了解到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思考中教師在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後,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鴉雀無聲,沒有問題,我以爲他可以說出一個所以然,以爲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我讓學生複述剛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

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才。我們班的孩子的表現慾望都很強,每次搞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說和舉辦故事大會、辯論賽等等,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切爲了學生!讓我們多學習、多積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這個大家庭裏總能收穫滿滿,主講的老師都是各地優秀的教師竭盡所能,努力吧!讓自己和她們一樣優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也曾對其中的內容有過涉獵,然而在自己真正擁有了這本“教育寶典”,懷着無比虔誠的心情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帶給我的不是仰望的驚歎,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鳴。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學生對自己的學科感興趣,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需要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幽默的語言等吸引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上你教的這門學科。對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他的建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那麼這種駕馭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我想,這條建議與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語言,高尚的人品還不能培養起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收穫的喜悅中逐步培養的學習興趣纔是持久的。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這一現狀。他說: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100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應該在課堂上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設計出不同的作業,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實行起來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恆心的,任重而道遠!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而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啓迪和教育,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從而讓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的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後進生的轉化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更是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往往花在後進生身上的時間最多,但可能效果也是最不顯著的,甚至毫無進展,於是我開始懷疑後進生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教育無濟於事。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認識到“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平時,我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採用多抄寫,多讀的方法。現在,從蘇霍姆林斯基這裏得到啓發,我們要注重訓練後進生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這本書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的座右銘是: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感到他在智力發展上是不行的,在學習上是註定要落伍的。”說的何其中肯,“每當我想到,在許多學校裏,在教室的最後排,還坐着一些好像被遺棄的落伍生和留級生,他們心情鬱悶,性格暴躁,或者對知識毫不動心的情況時,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種由衷的痛心。我們不能讓這些學生懷着冷酷的心情,對知識毫無興趣地走出校門!如果一個正常的`人沒有在任何一門學科上取得成績,如果他沒有一門自己喜愛的學科,那就說明這樣的學校是很差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爲“後進生”。在做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爲老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

老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老師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所以賞識在轉化後進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老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讀過書後,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在平時的工作中走進了轉化後進生的一座象牙塔,只從知識表層去改善,沒有從學生的內心出發,用一種平等甚至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學生,而這也就似乎決定我不可能從根本上轉化後進生。我們應該用心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讚美他,給他多一點的關懷,給他多一點的自信,用愛去轉化每一位後進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雖然我不是師範專業的學生,但是我仍然很嚮往教師這個職業,想要通過努力拿到教師資格證,然後做一名合格、優秀的老師。讀完蘇霍梅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後,我受益頗多。它教了很多要做一名優秀教師應有的思維觀念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明確,教師並非就是簡單地在講臺上講完書本上規定的課程就完事兒了,教師必須要懂得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師就像是學生迷茫中的燈塔,一旦沒有做好,就會毀了一個孩子的一生,所以可謂是責任重大,不可小覷。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我羨慕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之一是因爲它有很長的假期,平時除了上課之外都很自由。但是在看了這本後發現,要做一個好老師,除了上課的三四個小時之外,還有備課和改作業需要

5、6小時,另外每天還得至少有兩小時被課外工作所佔用。所以它並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樣輕鬆,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從這本書,我還學到,孩子們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小學,小學打好了基礎,後面的初高中才不會那麼辛苦。蘇霍梅林斯基就說:“小學教師們,你們的工作做得怎麼樣,這直接影響着中年級(初中)和高年級(高中)教師的時間預算表”。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學業上落伍,這主要是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的結果。所以在小學時,

雖然面臨着許多重要任務,但其中佔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小學教師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兒童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

有一句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更何況是作爲一名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不斷補給自己的知識,儘可能的讓自己的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師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也要教會自己的學生如何去閱讀,如何去思考問題。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讓他們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如此,他們在學習上就會進步的更快。

整個《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主要是針對如何培養兒童的思維、閱讀、興趣等等方面。所以其主要也是針對小學教師而提出的。在我看來,小學以及學前教育階段確實是孩子成長的最好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能夠打下很好的基礎,那麼以後的學習就不成問題了。相信自己在看了這本書後,如果以後我真的如願的做了一名老師,我會更加深層次的思考這100條建議,相信那時自己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中講到的一些教育方法並不是適合任何階段的教學。在教小學時,小學生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還不是很多,所以在這個階段用其中的一些方法確實是比較可行的。但是,如果在各個階段都使用這樣的方法的話,我想它的效用應該不會很大。這就需要老師們要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時期使用不同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面對我們的學生,我覺得他們都是智力正常的學生,只是學習成績略有所不同罷了。就連一個白癡都可以培養成才,難道我們連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無能爲力了嗎?退一步講,即使有少數學生文化課成績是差點,但在他們身上肯定會有他獨特的長處的,我們老師發現了嗎?多數的教師恐怕都在分數的“近視眼”下忽視了!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所以說,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責備和訓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學生能在各方面都協調統一的發展,需要真正意義地實施素質教育。而我們目前好象還只是在口頭上喊得多,而實際做的還有相當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爲最終目的,而要成爲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春遊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現在學校的某些舉措,比如體育課要求老師不要做有危險傾向的動作,要保證絕對安全,等等。連最基本的身體素質都可以棄之不顧了,還奢談什麼“素質教育”!

我們似乎忘了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了,蘇霍姆林斯基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訝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蘇霍姆林斯基就反覆強調:“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這纔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真正強調了“以人爲本”的理念。